“佛系”用英語怎么說?給你傳授幾個高冷的“佛系”英文單詞……

聽說最近,“佛系”這個詞很流行。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呢?總結(jié)下網(wǎng)上的話,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心態(tài):

生活不必苛求,沒有過不去的坎,繞著走開就是了。表情不悲不喜不會衰老、不撕不怒才能修身養(yǎng)性。
問:同學,你是哪個系的?
答:佛系。
來具體感受下:
佛系剪劉海
早上照鏡子,突然覺得額頭锃光瓦亮的,決定去剪個劉海。
您問我想怎么剪?我也不知道啊。理發(fā)師您看著辦吧,您比我有經(jīng)驗。
三七分還是四六分我瞅著都一樣,空不空氣都可以,別太短就行,還珠格格那樣的也成。
剪完一看:

行,就這樣吧(Que sera sera),超短的二次元劉海我也能hold的住。
謝謝您,下次還來找9號老師您給我剪。

que será, será
(Spanish phrase)
[?kā-se-?r? se-?r?]
?韋伯斯特字典給出的解釋:
What will be, will be
順其自然吧——該來的總會來。
?牛津生活字典(Oxford living dictionary)上更加詳細的描述:
Used to convey a fatalistic recognition that future events are out of the speaker's control.
表示一種宿命論認識:以后會發(fā)生什么不是人能控制的。
?例句: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in contrast, appeared stoic, taking the mentality of que sera sera.
對比之下,千禧一代表現(xiàn)出了禁欲主義,持一種“順其自然”心理。
佛系吃食堂
食堂是一座大學里最美好的建筑。(誤)
下了課去食堂,不挑地兒,走到哪兒就是哪兒。
再也不像大一大二年輕的時候,為了爆款窗口的麻辣燙排長隊,堅守在窗口前等個十幾分鐘。

菜品也不挑,一切菜式皆為虛幻假象(illusion),吃下去管飽就成。
吃面突然看到小生物,拿筷子挑出來,默念一句“阿彌陀佛”,心如止水。沒有一點“佛心”,怎能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平和健康地活下去。

阿姨多打了一塊肉就也不會心下一陣狂喜(ecstasy),手一抖一勺變半勺也坦然接受,內(nèi)心一片寧靜(tranquility)。

tranquility
noun
[tr?n'kw?l?ti]
Tranquility是一個非常美的詞,來自它的形容詞tranquil,心中靜謐無擾。
?韋伯斯特字典中的解釋:
The quality or state of being free from disturbance; calm.
了無紛擾的狀態(tài)或者品質(zhì)。非常冷靜。
佛系暗戀
某天,你在教室發(fā)呆的時候,窗外經(jīng)過了一個滿足了你對“完美”所有幻想的少年……
就像這樣↓↓↓

從此你陷入佛系暗戀:不表態(tài)、不主動、不苛求……
但是你就是不說,可能連對方的電話都沒有。只是不論晴天、還是下雨天,想到他就忍不住會心一笑,內(nèi)心泛起幸福感。

你和朋友煲電話粥,聊起他就笑得特別開心。

你想象著遇到他的樣子,但每次真的遇到了,平時的伶牙俐齒都變成語塞了……

你不知道他是否喜歡你,可能你也并不在乎。你甚至都沒有他的聯(lián)系方式……
你這場暗戀,內(nèi)心轟轟烈烈、表面潤物無聲……你從來不想著求得一個結(jié)果,只是你想起他就會洋溢著幸福(eudemonia)。
可以,這很佛系。
eudemonia
noun
[,ju?d?'m??n??]
?“eudemonia”這個詞源自于希臘,就是那種跟哲學沾邊的“幸福”……
只有佛系的心如止水、在戀情上不強求,才能真幸福吧。
?我們來看看柯林斯英語詞典中的解釋:
happiness, esp (in 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 that resulting from a rational active life
(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由理性支配的積極生活所帶來的幸福
佛系打扮
為了對得起自己深藏不露的青春韶華,今天一定要美美的出門,精心打扮一下吧。

十分鐘后……歐式煙熏妝不符合少女氣質(zhì),高位腮紅什么的痕跡太重,不夠清新脫俗。
還是好感裸肌妝比較適合,洗臉擦油,涂個潤唇膏,白凈的膠原蛋白勝過珠光寶氣(iridescent) 。
隨意扎個馬尾辮(ponytail)營造慵懶風,頭發(fā)一天不梳沒人會看出來,因為我個子高。

至于衣服呢,不必過分講求穿搭,撞色也沒關(guān)系,穿著舒服自己開心就好。打扮是為了悅己,他人的目光都是虛無(nihility),別太介意。
nihility
noun
[ni'h?l?ti]
?nihility源自拉丁語,表示虛無,一無所有。同義詞為non-existence;nothingness。
?來個縹緲的例句:
Even the scientist, as an individual human being, may come face to face with nihility opening up to the ground of human existence itself.
即便是科學家,作為人類的一員,他們也會直面人類存在本身的虛無感。
生活中當然需要一些瀟灑的姿態(tài),困了累了,就對小細節(jié)順其自然吧。
但是,愛你的報報需要苦口婆心地提醒一句,不計后果、不問前程的“佛系”行為很危險哦。
下面這些青年,你們可長點心吧!
佛系記單詞
四六級要背單詞,考研考博也要背單詞。能背多少單詞,隨緣吧。

默默祈禱考試做閱讀時,我在念的這個單詞剛好出現(xiàn)。
要是想不起來extraordinarily就換一個簡單低級的very,不認識instantaneously,知道instant我也能猜個大概。

腦子那么小,內(nèi)存有限,詞海無量(without an end),忘記并不等于從未存在,記下來還能用上都是意外收獲(serendipity)。
serendipity
noun
[,ser(?)n'd?p?t?]
?韋氏字典的解釋:
The faculty or phenomenon of finding valuable or agreeable things not sought for; also an instance of this.
意外尋到珍寶的能力或者現(xiàn)象。也指意外得寶的這件事。
?來看個雞湯例句:
You might say this success is serendipity, but you really have to make these things happen.
也許你會把這次成功說成是意外收獲,但其實,你終究也會使之這般。
背單詞不講究一氣呵成,每天一點點,生活很新鮮。再喪也不要放棄治療哦!
佛系考駕照
坡起熄火是人生常態(tài),別忘了搖下車窗,跟隔壁師傅Say Hi.

況且科目二過了也還有科目三,過與不過都是接著學。
學會了也不一定買得起車,買了車也不定能供得起油。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to be a late bloomer ),不著急。沒過正好體驗考試緊張的氛圍,重在參與,積累經(jīng)驗。就是個證,每個月都發(fā),又不會跑。

考駕照,心態(tài)要好,早過晚過早晚要過。
late bloomer
noun
?Late bloomer本義是指到了季夏或者初秋才開花的植物,后來也指大器晚成的人。
?韋氏字典給的解釋:
Someone who becomes successful, attractive, etc., at a later time in life than other people.
指與其他人相比,一個人晚幾年才獲得成功,引人注目。
這時報報想到了J.K.羅琳(J.K. Rowling)
She was a late bloomer as a writer.
學車不上心,車禍惹上身,出事了你還怎么修身養(yǎng)性?
佛系養(yǎng)孩子
第一批“90后”不少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娃,和前兩代父母不同,他們不再給孩子報五花八門的補習班和興趣班,也不整天為學區(qū)房發(fā)愁。
爸媽不管你,保證你安安心心過個完整童年。

反正長大之后生活更加艱難,不如童年就無憂無慮,任其自由發(fā)展(Laissez faire)。
laissez-faire
noun
[lei'sei'fε?r]
?Laissez faire出自法語,本指政府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自由放任政策,但也可用于心理學上放任自由的狀態(tài):
A philosophy or practice characterized by a usually deliberate abstention from direction or interference especially with individual freedom of choice and action.
一種故意不規(guī)定方向,也不加外部干涉的哲學或者行為,特別強調(diào)個人行為和選擇的自由。
?來看一個例句:
His mother has a policy of laissez-faire regarding his nonacademic activities in campus.
對于兒子在校園里的非學術(shù)性活動,他的母親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政策。
送上一個萬能的辯證法: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
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佛系上課聽講
一不留神,講臺上眉飛色舞的老師又講了30頁綜合英語。

算了算了,也不去抱怨老師講得太朦朧,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想去吧,沒有什么好爭論的——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期末復習,驚覺課件上沒有標紅,老師說每句都是重點。2000多頁PPT,要感謝給你逆境的人……
上考場,先做會的。不會的選C。

出了考場,就把分數(shù)拋到腦后。沒什么差錯的話,不會掛的(Deo volente)。
Deo volente
Latin phrase
[?de??? v??l?nt?]
?字典釋義也是一片感恩戴德的祥和:
God being willing; If nothing prevents it.
若承神意,一切順利。
相聚是種緣分,能坐在一個考場的人,前一世都有五百次回眸。
?來看例句:
Calm down. This time we shall pass, Deo volente.
要淡定。沒什么差錯的話,我們這科能過的。
怎么能一點兒也不方?好好學習啊少年!
佛系發(fā)論文
實驗做了一整天失敗了,收拾收拾現(xiàn)場,和實驗室的師兄師姐打個招呼。
明天從頭接著來,成品總會有的。

論文發(fā)出去了就是皆大歡喜(All's Well That Ends Well),不是第一作者也沒有關(guān)系。
看到有人引用,就很開心,卻不會執(zhí)著于引用次數(shù)。心知英雄所見略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不驚不喜。
在實驗室搬了多少磚就有多少收獲,一切都是因緣(Karma)際會。
Karma
noun
['kɑrm?]
?Karma是一個佛家用詞,意思類似于因果報應,禍福相依,通常會全大寫(capitalized):
The force generated by a person's actions held in Hinduism and Buddhism to perpetuate transmigration and in its ethical consequences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person's next existence.
印度教和佛教中,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能激發(fā)這種力量,延續(xù)輪回,倫理上決定了這個人下一世過得怎樣。
斷眉查理·普斯(Charlie Puth)的 Attention 中有一句歌詞:
I know the dress is Karma, perfume regret.
我就知道那條裙子是禍因,香水味道帶來悔恨。
最后這波操作可以的。修煉有方,這位高人不久就可以遁入真·佛門了。
“佛系”不是教你喪。我們身邊有很多人,表面“佛系”隨緣,而內(nèi)心卻是“事兒事兒”的堅持。這也許就是: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90后們,請永遠不要熄滅,你心里的那團火。
你怎么看“佛系”?
來源:中國日報雙語微信(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
編輯:李雪晴 焦?jié)?/span>
實習編輯:張雨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