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二部
回到山上的數(shù)年后,查拉圖斯特拉又有了新的智慧和感悟,希望傳達給世人。某天清晨,他在噩夢中驚醒,夢里一個拿著鏡子的小孩來到他面前,鏡中反射的不是查拉圖斯特拉的形象,而是一個魔鬼的怪胎,他意識到“超人”的理念被曲解了,必須再次下山去見見他的朋友和敵人了(《拿著鏡子的小孩》)。他來到了一個叫做幸福島的地方,向那里的人們宣講,“你們稱為世界的這個東西,應(yīng)當先由你們創(chuàng)造:你們的理性,你們的心象,你們的意志,你們的愛,這一切本身應(yīng)當成為世界,成為你們的幸福!”(《在幸福的島嶼上》)。
然而,這一次他見到的是因羞愧而臉頰通紅的人,以及讓他們產(chǎn)生羞愧之心的同情者、教士們、有道德的人、賤民、宣傳平等的說教者和著名的哲人等。同情者是把他人當作弱者,而自己站在強者的位置上以俯視的態(tài)度使他人感到羞愧。查拉圖斯特拉認為贈予不是施舍,而是讓被贈之人主動來摘樹上的果,并附上一句表揚即可。對所愛之人,應(yīng)鍛煉他,使他提高,這才是真正的愛(《同情者》)。教士們則是用虛假的價值和虛妄的語言(神、懲罰)為凡人套上枷鎖,殊不知這是對凡人最兇惡的怪物,在它內(nèi)部有災(zāi)難在長期沉睡著,等候著(《教士們》)。有道德的人違背人的真實,將道德(上帝)無限放大,而人本身無限縮小,查拉圖斯特拉勸告他們“把你們的自己放在行為里,你們的道德就是你們本身,不是什么身外之物……是你們靈魂深處的真實?!保ā队械赖碌娜恕罚J郎弦膊环σ恍┵v民,他們像又聾又瞎又啞的殘疾人一樣,就這樣活了很久(《賤民》)。還有很多如塔蘭圖拉毒蜘蛛一樣對一切都有著很強懲罰沖動的基督徒,他們宣傳平等,實則暗藏著強烈的復(fù)仇欲。善惡,貧富,貴賤,一切價值的名稱應(yīng)當是戰(zhàn)斗的武器,現(xiàn)實中不會人人平等,要承認這個不爭的事實,不平等的差異是表示生命必須不斷超越本身而向上的標志。那些宣傳平等的說教者實則是打著正義旗號的獨裁者(《塔蘭圖拉毒蛛》)。還有著名的哲人,他們總是充當民眾的代言人,像驢子一樣固執(zhí)而聰明。就像好多有權(quán)力的人要想博得民眾的好感,就會在他們的馬車前面在駕上一頭驢子,這頭驢子就是一位著名的哲人。于是哲人不再服務(wù)于追求真理,而是服務(wù)于民眾及其迷信(《著名的哲人》)。
顯然,他的“超人”理念沒能被理解和接受。這讓查拉圖斯特拉感到極度孤獨與無助:“夜來了,唉,我竟不得不做光!渴望夜晚的一切!而且孤獨!”(《夜歌》)。他思考自己與生命和智慧的關(guān)系,意識到自己更愛生命,隔著面紗覬覦智慧。或者說他愛的只有生命,智慧也是求生的手段而已,并非真愛(《舞蹈之歌》)。他感嘆青春逝去,但他的內(nèi)部有一個不會負傷、不會被掩埋、能爆破巖石的東西:它叫做意志。意志默默跨越過悠久的歲月,永遠不變(《墳?zāi)怪琛罚?。這一點讓他明白: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追求強力的意志,人應(yīng)當自我克服。有生命者在命令自己時,也必須成為他自定法規(guī)的裁判者、懲罰者和犧牲者(《超越自己》)。
那么,自我克服要克服的是什么呢?“你當追求柱子的德性:柱子升得越高,就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溫柔。但內(nèi)部卻越來越堅硬,越來越有負荷力”(《崇高的人們》)?,F(xiàn)代人帶上了斑雜多彩的面具,那是一切曾經(jīng)被信仰過的事物留下的印記,所有時代都在現(xiàn)代人的精神里彼此喋喋不休,超越自我就要克服信仰迷失和混亂(《文化之國》)。熱愛與沒落兩者永遠是合拍的。愛的意志,那就是,也愿意去死。不要被神性的外皮所蒙蔽,不妨先大膽相信自己,卸下偽善的面具,誰不相信自己,他就永遠撒謊(《無瑕的知識》)。要超越自己,就要擺脫學(xué)者的虛偽。學(xué)者們互相監(jiān)視,彼此不信任。他們善于玩弄小小的詭計,小心地準備毒藥,還時常玩假骰子(《學(xué)者》)。
此外,查拉圖斯特拉更好地認識肉體之后,對于精神和“一切不朽的東西”都不以為然了,他對門徒自嘲自己也是“一個撒謊太多的詩人”。不曾想門徒卻把他當作偶像般膜拜,虔敬地信仰著超人學(xué)說,憤憤然地不理解不接受那只是一個詩人的謊言和比喻。對此查拉圖斯特拉默然,嘆息,他感嘆自己屬于今天和從前,但身上也有某種東西屬于明天、后天和未來。這一次對門徒大失所望,讓他將目光轉(zhuǎn)向了自己(《詩人》)。有幾天查拉圖斯特拉逗留在幸福島上,人們發(fā)現(xiàn)他不見了,于是謠言四起:“進了地獄”或是“被魔鬼抓走了”。其實,他只是在同一只火狗交談,從火狗那里證明了他的理念是有道理的,顛覆才能獲得新生。世界并不是繞著新嘈雜聲的發(fā)明者轉(zhuǎn)的,而是繞著新價值的發(fā)明者而旋轉(zhuǎn)的,世界無聲地旋轉(zhuǎn)。當他向弟子們講述這個故事時,幾乎沒有人聽他的真實寓意,而是更關(guān)心他作為一名鬼怪漫游者經(jīng)歷的奇聞軼事。這讓他又一次對門徒失望不已(《重大的事件》)。對于流行的“一切皆空虛,一切皆相同,一切皆過往”信仰,一位預(yù)言家稱“我們已厭倦死亡了,現(xiàn)在我們依然在墓室里醒著而且活下去”,這話擊倒了查拉圖斯特拉,他感到悲哀不已,三天不飲不食,最后沉沉睡去。預(yù)言家所描述的也成了他的夢魘,在夢里,他的超人學(xué)說終究沒能克服虛無主義的危機。被自己的叫聲驚醒后,他講述了自己的夢,可就連他最欣賞的門徒也不能理解這個夢的寓意。查拉圖斯特拉對門徒失望至極,也對自己的超人理念感到絕望和無力(《預(yù)言家》)。
他對弟子們的最后一番教誨中說到,拯救就是把生命從對時間和過去的復(fù)仇中解放出來,獲得最高程度的自我肯定,把“過去如此”變成“我意愿如此”,讓意志積極地肯定過去的偶然,把它化為意志的必然。拯救是自我解救,教育也是自我教育。至此,他把“為少數(shù)人”的理念轉(zhuǎn)為“不為任何人,只為自己”(《拯救》)。山頂不可怕,斜坡才是最可怕的。在斜坡上,眼睛要向下看,而手卻要向上抓。這時,心會為了這雙重的意志感到眩暈。在世人中間不愿渴死的人,必須學(xué)會從一切杯子里痛飲;在世人中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臟水也可以洗身(《處世之道》)。查拉圖斯特拉自己正處在瞻前顧后的斜坡上,雖然他已經(jīng)領(lǐng)悟到了生命本身的意志和自我超越的理念,但他該怎么去摘下這已經(jīng)成熟的果實呢?他只得痛哭著不甘心地再一次離開,回到孤獨中去,讓自己成熟得更豐滿一些(《最寂靜的時刻》)。
?
——————————————以下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碎碎念————————————
關(guān)于“權(quán)力意志”:(學(xué)過德語,不懂哲學(xué),只是根據(jù)對文本的理解記錄一點自己的想法)
德語是 der Wille zur Macht, ?英文為 will to power。der Wille是指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主觀意愿。Macht,詞根是machen,相當于英語的make,就是做。因此,我理解的will to power很簡單,從想到做,從主觀意愿到付諸行動力的過程。這里查拉圖斯特拉不得不再次離開,大概也是他有了明確的想法和意愿,但還不清楚該怎樣實現(xiàn),所以需要更多時間更加成熟一些吧。
看到will to power, 我想到的另一句名言就是培根的knowledge is power,德語也一樣Wissen ist Macht(知識就是力量)。培根當時剛好是地心說轉(zhuǎn)向日心說,神學(xué)宇宙觀轉(zhuǎn)向自然的物理宇宙觀的節(jié)點。所以“知識就是力量”是在論證研究自然的合理性,就像陽光可以照到光明處也可以照到黑暗處。尼采will to power是從基督教虛無至善的精神信仰轉(zhuǎn)向生命本身的“自我克服”,以自己為中心,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chǔ),既不損害強者利益也能幫助弱者提升。
第二部中的查拉圖斯特拉形象更鮮活了,有點暴脾氣:“為什么?你問我為什么?我不是那種可以質(zhì)問為什么的人!”;有點毒舌:“跟背上長疙瘩的駝子說話可以說得疙里疙瘩些”;有些灑脫:“臟水洗身,濁杯赴宴”;又有些脆弱:被預(yù)言家的話擊倒,不吃不喝不眠不休。他自己也意識到“超人”不過是另一種“上帝”,還是沒能完全擺脫舊有宗教神學(xué)的影子,也依然無法克服虛無主義的危機。
生活永遠不能被滿足,人的意愿和欲求也是無窮盡的,但讀到目前查拉圖斯特拉還是很熱烈很赤誠地在生活,不斷超越自我人就有了行動力,即使不能滿足所有意愿,也可以不斷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總比躺平擺爛每天喪,被動認為一切都是歷史必然的好。在一個壓抑無力的時間,伴著荒謬魔幻的外部世界,查拉圖斯特拉還是挺鼓舞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