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師招聘面試說課稿:《念奴嬌赤壁懷古》
一、根據(jù)大綱要求和課文內(nèi)容,定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大綱要求: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本文是作者中年因烏臺詩案貶官黃州時所作。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懷古。??
本詞上片描繪眼前壯麗的長江景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個字,使人的視聽受到強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國時期的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
面對此景,在詞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發(fā)懷古之幽思,赤壁之戰(zhàn)的英雄們出現(xiàn)在作者的腦海里。作者沒有寫劉備,是因為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少了;作者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況且諸葛亮沒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外,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jié)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壯的景物描寫的特征,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后文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寥寥13個字,寫出了一個風流瀟灑、指揮若定的儒將形象。??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明顯,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讀者聯(lián)想到作者自己,壯志未酬,貶官黃州,兩鬢發(fā)白,無所建樹,不免悲從中來,發(fā)出“人生如夢”的感慨。?這是壯志難酬的感慨,這是悲壯蒼涼的無奈。這種情感千百年來之所以能夠震撼每一個讀者的心靈,除了這種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還與這種情感在本詞中得以充分表達有關(guān)。??
這種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傳達出來的呢???
一是借長江之景抒情,借壯闊之景抒悲壯之懷;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襯,形成強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詞寫景、懷古、抒懷,三者完美結(jié)合,渾然一體。??
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么呢?根據(jù)大綱要求和課文內(nèi)容,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理解詞人復(fù)雜的心情,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鑒賞詩歌的方法。??
確立重點為:?1.?情與景的自然結(jié)合?2.?用典的貼切自然??
確定難點為:?如何理解“人生如夢”。??
有人說“人生如夢”表達了作者消極頹廢的處世態(tài)度,其實不然。??
本詞表現(xiàn)了蘇軾復(fù)雜矛盾的思想。蘇軾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jīng)世濟時的人物,希望尊主憂國,渴望建功立業(yè);一方面又酷愛陶潛,追慕老莊,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能夠保持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又跟和尚親密往來,精通禪學。儒、道、佛三家思想,本來是矛盾的,但蘇軾習慣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yún)^(qū)別對待,采用“外儒內(nèi)道”的形式,把它們統(tǒng)一起來,從而構(gòu)成了蘇軾世界觀中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交織著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態(tài)度。這首詞中壯麗江山、英雄業(yè)績,既激起了他豪邁奮發(fā)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產(chǎn)生“人生如夢”的感慨。這首詞具有感奮和感傷的雙重色彩。蘇軾的感傷是由于建功立業(yè)的激切熱望不能實現(xiàn)而萌發(fā)的,我們應(yīng)當更多地體會他對事業(yè)對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傷感。“人生如夢”反過來也可以激發(fā)我們對人生的追求,這也正是這首詞的理趣所在。從語言上體會這首詞,也是“奮”壓倒了“傷”。意境壯闊,風格豪放,反映了蘇軾的寬闊胸襟。??
二、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確定教學過程和教法、學法??
(一)?教學過程?引入?由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引入??
疏通文義?1、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2、學生翻譯課文,正義?(有省略)??
寫景?赤壁景物?1、指導學生描繪出赤壁之景:繪聲繪色??
2、指導學生概括出景物特點:壯闊宏大??
3、比較一:為什么不寫長江平靜之景?明確寫景的作用??
詠史?英雄周瑜?1、周瑜形象的特點?風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較二:把周瑜換成孫權(quán)或諸葛亮好不好?理解寫周瑜形象的作用,體會用典的貼切??
抒懷?作者蘇軾?1、“人生如夢”的感嘆是否消極?與前面的壯闊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協(xié)調(diào)???
2、比較三:將本文與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的《破陣子》比較,體會這種情感的復(fù)雜性。??
3、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并適時進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歸納總結(jié)?教師設(shè)問:本文是怎樣將寫景—詠史—抒懷三者完美統(tǒng)一的?由學生來回答,并總結(jié)出鑒賞詩歌的兩個要點,并板書?背誦全詞?自由背后,再個人有感情的誦背??
布置作業(yè)?將本詞與其他“赤壁詩”作比較??
(二)教法和學法?詩詞的鑒賞離不開比較,在比較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異同,在比較中讓學生明白孰優(yōu)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學法上主要運用比較法,輔之以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寫時,設(shè)問:長江有洶涌的時候,也有平靜的時候,作者為什么寫長江壯闊之景,而不寫長江平靜之景?通過比較,得出景物特點及寫景的目的。??
2.在分析詠史用典時,設(shè)問:赤壁之戰(zhàn)中的英雄很多,如孫權(quán)、諸葛亮、劉備等等,作者為什么只寫到周瑜,而不寫其他人呢?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用典的自然貼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發(fā)時,在提出“人生如夢”是否消極頹廢的問題后,引導學生將陸游的《訴衷情》、辛棄疾的《破陣子》與本詞進行比較,目的是為了深入理解本詞情感的復(fù)雜性。
一、????導入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挫折。我想問問同學們是如何面對挫折、化解生活中的難題的?(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總結(jié),可能有發(fā)泄、自慰、傾訴等幾種方式。)林語堂曾經(jīng)說蘇軾是“秉性難移的樂天派”,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蘇軾的一首詞,看看東坡是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面對他曲折的仕途生活的。?
(板書課題、作者)?
二、????學生齊讀整首詞,初步把握詞作內(nèi)容和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
三、????解讀文本1、????小序?
引導學生分析小序的作用明確:小序點明了時間、地點、天氣、人物、緣由?
(1)時間:三月七日——宋神宗元豐五年,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個春天。??
(2)地點:沙湖道中謫居黃州的背景:(學生先講,教師總結(jié))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因不滿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執(zhí)行中的流弊,寫過一些批評和諷刺性的詩文,被有些人將他以“謗訕新政”之罪彈劾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結(jié)果20多人受到牽連,蘇軾差點被殺,最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樂。1082年的春天,詩人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購買田地。??
(3)天氣:雨,晴。??(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這雨傘的仆人。???狼狽,進退都感到困難。????獨,風雨無懼,特立獨行。??
(5)故,交代寫作緣由。??
2、學習詞的主體部分(1)指導學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鑒賞詩歌“翻譯為先”的原則)??
(2)引導學生思考本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鑒賞詩歌“立足文本”的原則)?
問:讀完這首詞,哪些詞語或句子留給你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
明確:①穿林聲,指的是風聲;打葉聲,指的是雨聲。“穿林打葉”?寫出了風雨的聲勢之猛。而強調(diào)風雨的聲勢,目的在于突現(xiàn)作者對風雨的態(tài)度,態(tài)度就是“莫聽”,就是不予理睬,我行我素。?
②“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句就把他蔑視風雨的神態(tài)很具體地的寫出來了。吟,是吟詩;嘯,是撮口而發(fā)出來的長而清越的聲音:嗚——。蘇軾說,不妨在風雨之中吟詩、長嘯、緩步而行,生動的表現(xiàn)了他那悠閑自如、不為風雨所動容的神情,表現(xiàn)了他那鮮明的個性特征。(同學們也可以想象一下蘇軾此時此刻吟的是什么?)?
③接下來,通過描寫他的服飾——手持竹杖、腳穿芒鞋(用芒草編制的鞋子)進一步展示他的樂觀精神。他說,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在泥濘中行走,比騎馬還要輕松愉快。“竹杖”、“芒鞋”,本是草野之人的服飾,這顯然是針對他在黃州的“半是閑人半是罪人”的處境講的,是對自己生活境況的概括。難得的是,他居然有“輕勝馬”?的感覺,而且直言不怕這種生活處境,這也鮮明的表現(xiàn)出他那隨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④用“一蓑煙雨任平生”來結(jié)束,更是韻味深長。作者說,披一領(lǐng)蓑衣,肩漫天煙雨,任憑這樣過一輩子也元所畏懼,完全可以泰然處之的。這是由眼前的遭遇推開去寫,?“煙雨”?一詞語意雙關(guān),既是指自然界的風雨,又是指仕途上的遭際,“一蓑煙雨任平生”?具有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⑤“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料峭,是形容春風的寒意,時當三月,雨后的春風還是寒冷的,何況渾身的衣服已被雨水淋透。雖說如此,作者卻說料峭的春風也僅僅是幫助自己醒了酒而已,他也僅僅是感到有些輕微的冷意而已?!傲锨汀笔菍憣?,“微冷”?是寫感覺,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差距,這個差距表現(xiàn)了作者的樂觀性格?
⑥“山頭斜照卻相迎”,雨后天晴,斜陽在山,迎面送來暖意,這是否讓作者欣喜了呢?不,一個“卻”?字寫出斜陽送暖并非作者所期待,純粹是不期然而然。這就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天晴亦元動于衷?
細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本洹?
問:作者“回首”的是什么??
⑦“回首向來蕭瑟處”?(蕭瑟,指風雨吹打林木的聲音),這個細節(jié)行為描寫,生動的表現(xiàn)出他戰(zhàn)勝風雨之后的自豪感,對艱難困苦的輕蔑之意?!皻w去,也元風雨也元晴”,這不是在寫天氣,不是說回去的路上沒有風雨但也不是晴天,而是在寫他的心境,是說他的心境里沒有風雨陰晴的差別,雨天和晴天對他的心態(tài)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晴天,他吟嘯徐行;雨天,他依舊如此。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懷的是一顆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預(yù)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明確:表層含義是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xiàn)在一切都歸于平靜;??
深層含義是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會成為過去。?
作者寫眼前景,說心中事;因自然現(xiàn)象,談人生哲理。?
這是一語雙關(guān)的手法,以曲筆直抒胸臆,從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這也是我們這首詞寫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見大?小結(jié):詞人一方面寫自己遭遇自然之風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風雨。借對自然風雨的坦然面對抒發(fā)對政治風雨的泰然處之之情。??
四:擴展閱讀現(xiàn)在老師選取了蘇軾在被貶黃州時所作的另外兩篇詞作《卜算子》、《臨江仙》,大家閱讀看看?!恫匪阕?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明確: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鴻——營造凄清蕭瑟的氛圍——表現(xiàn)孤獨苦悶的心境(彷徨與追求)??
《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明確:“營營”指的是為名利所紛擾。經(jīng)常憤恨這個軀體不屬于我自己,什么時候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奔競鉆營!趁著這夜深、風靜、江波坦平,駕起小船從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和“一蓑煙雨任平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種退隱之后的灑脫心態(tài)。?
從“揀盡寒枝不肯棲”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看清了蘇軾在黃州的歷程,同樣是被貶,同樣是受誣陷,蘇軾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化天地萬物為心中畫卷,融人世煩憂為云淡風輕。蘇東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五、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小結(jié):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題。?人生再多的風雨,經(jīng)過東坡的過濾,都變成一片晴空了。蘇軾為我們撐起了一把傘,撐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們活得像他一樣明亮,一樣豁達。如果做不到,再多讀讀他的文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