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仁宗并不多,但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在新疆和中亞地區(qū),曾經(jīng)有一個空前強大的王朝,名字叫做西遼。
西遼的開國皇帝,是耶律大石。
這個耶律大石,是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
遼朝被金朝滅亡之后,作為遼朝宗室的耶律大石趁機出逃,向西而去,一走就是好幾千里,一直干到了可敦城。
可敦城,又叫做鎮(zhèn)州,位置在今天的蒙古鄂爾渾河上游。
這個地方,在遼朝未亡時,曾經(jīng)是遼朝的屬地。
位置雖然偏遠,但遼朝歷代帝王卻都十分重視,一直有精兵駐防。
所以,當耶律大石抵達可敦城時,可敦城里不僅有兩萬精兵供他指揮,他還獲得了一份意外之喜,那就是,可敦城畜牧業(yè)十分發(fā)達,此處竟然畜養(yǎng)了良馬數(shù)十萬匹。
發(fā)了,這實在是發(fā)了。
山窮水盡沒有路,直呼哇塞又一村。
于是,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大力發(fā)展自己的勢力,組成了一支實力強勁的隊伍,開始繼續(xù)向西前進。
首先,他來到了新疆的葉密立,在這里,他建立了西遼王朝,成為了西遼的開國皇帝,然而耶律大石志不在此,他沒有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繼續(xù)前進,馬不停蹄的奔著中亞地區(qū)而去。
當時的中亞霸主,是一個叫做塞爾柱的王朝。

作為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政權(quán),塞爾柱王朝極盛時,疆域廣大,屬國眾多,是妥妥的中亞扛把子。
對于突然到訪的耶律大石,塞爾柱王朝很顯然十分詫異,百年以來,中亞人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身穿奇裝異服的人到訪,所以他們表現(xiàn)的十分抗拒。
耶律大石的打扮,想當年那是很有特色的。
頂著髡發(fā),袖子很窄,衣服很短,踏著馬靴,佩蹀躞帶。
在塞爾柱王朝的眼里,這是妥妥的異教徒打扮。
所以為了抵抗異教徒的入侵,塞爾柱王朝果斷決定,要發(fā)動圣戰(zhàn)。
因此,面對耶律大石的兩萬精兵,塞爾柱王朝聯(lián)合周邊屬國,糾集了兵力五倍于耶律大石的聯(lián)軍,打算把耶律大石攆走。
然而,他們低估了這個突然到訪的年輕人的力量。
遼朝被金朝滅亡時,耶律大石心有不甘,所以拼命逃亡,在危機關(guān)頭建立了北遼,艱難存活,還要抵抗北宋和金朝的兩面夾擊。
后來為了追隨遼朝末帝耶律延禧,耶律大石更是豁出命去想要拯救契丹人于危難之間。
然而,一意孤行的耶律延禧急于和女真人決一死戰(zhàn)的行為無異于是自尋死路,耶律大石萬般無奈,又踏上了流亡的道路。
在中原大地上如無頭蒼蠅,如喪家之犬一樣逃亡,在茫茫大漠,在風(fēng)沙苦寒之地如乞丐一樣游蕩,耶律大石經(jīng)歷了太多,也背負了太多,身后,是故鄉(xiāng),是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所以,耶律大石沒有退路,他只能前進。
兩萬打十萬雖然很吃力,但從古至今的經(jīng)驗都在告訴我們,決定一場戰(zhàn)爭勝利的關(guān)鍵因素,往往并不在于人數(shù)的多少,而在于,指揮這場戰(zhàn)爭的人。
塞爾柱王朝的指揮官,名字叫做艾哈邁德·桑賈爾。
而桑賈爾的指揮戰(zhàn)術(shù),是分兵。
他把十萬兵力均勻的分成了若干小隊,然后讓這些小隊各自行動,想要從四面八方把耶律大圍而殲之。
而耶律大石則采用了相反的戰(zhàn)術(shù),他把兩萬兵力收攏成一隊,本著“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第一要務(wù),很快把塞爾柱聯(lián)軍打了個一蹶不振。
最終,耶律大石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塞爾柱王朝就此退出歷史舞臺,西遼王朝成為中亞當家人。
乾坤已定,耶律大石大手一揮,把都城建立在了虎思斡耳朵,這個城市,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基境內(nèi)。
這個時候的西遼,可以說是相當強大。
東到瓜州,東南到沙洲,東北至鄂爾渾河,西至咸海與花剌子模,領(lǐng)土甚至包括了今天的阿爾泰山,塔爾巴哈臺,巴爾喀什湖,伊犁河與斜米列契。
大,那實在不是一般的大。

當年那個大遼的逃兵,風(fēng)塵仆仆從東方而來,到如今,終于成就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他用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看不到的地方,都成為了自己的領(lǐng)土。
只是可惜,心心念念的故鄉(xiāng),耶律大石到死也沒能回去。
越走越遠,越走越寥闊,但他的心,永遠停留在了最初的地方。
康國十年,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病逝,把皇位留給了自己的兒子,耶律夷列。
先帝死新帝立,這很合理,然而西遼此時要面臨的問題是,耶律夷列在當時還是個乳臭未干的小朋友,年紀實在是太小,上炕都有點費勁,談何治國?
所以,老皇帝遺詔,由自己妻子蕭塔不煙臨朝稱治,輔佐小皇帝。
契丹歷史上,也曾經(jīng)有一位蕭太后,也就是蕭綽,那是多年前的事情了。
當年圣宗耶律隆緒年幼,蕭綽攝政二十七年,大敗宋軍,御戎澶淵,締造了遼王朝最為強盛的一段時光。
昔年蕭太后是一代賢后,今日西遼之蕭太后,那也不是吃干飯的。
比如,耶律大石病逝的消息傳回中原,金朝熙宗完顏亶認為有機可乘,立刻派出使者到西遼去勸降,希望西遼可以識時務(wù)者為俊杰,歸順金朝。
金朝的使者到了西遼,頤指氣使,十分蠻橫,一副天朝上邦的面孔,根本不拿西遼當人看,蕭太后相當生氣,當時可就上老火了,立刻派人抓住金朝來使,將其處死。

這個時候的西遼,如果不是離中原太遠,把金朝按在地上猛捶,那還不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又比如,在西遼的疆域阿爾泰山西部,有一個叫做葛邏祿的小部落,時常劫掠四鄰,動不動還搞騷亂,蕭太后手段強硬,派兵征討,卻不大肆殺戮,而是擄走了他們武器,使他們無力反抗,只好老老實實的在山腳下耕種務(wù)農(nóng)。
蕭太后兢兢業(yè)業(yè)的替亡夫守護著西遼這片土地,七年之后,耶律夷列長大成人,蕭太后這才退居幕后,把兒子送上了皇位。
耶律夷列登基伊始,在西遼境內(nèi)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人口普查,這個全國數(shù)據(jù),史書無載,但光是首都虎思斡耳朵內(nèi)畿18歲以上成年男子的人口,就有足足84500戶。
強國,這是妥妥的強國。
在這種強盛國力的加持下,西遼成為了中亞地區(qū)獨一無二的宗主國。
西遼之強盛,和這個王朝的制度,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
西遼雖然繼承了塞爾柱王朝的基礎(chǔ),但卻并未因此被同化,而是作為中原遼朝的延續(xù)而繼續(xù)存在。
那么遼朝的固有制度是什么呢?是分治制度,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南北面官制度”。

遼朝講究漢人和契丹人分治,疆土以北治契丹,疆土以南治漢人,屬于擁有兩套截然不同的制度。
金庸老師的小說《天龍八部》的主人公之一喬峰,在書中就曾經(jīng)擔任過遼朝的南院大王,也就是遼朝以南的高級管理者。
西遼在中亞不僅繼承了這種制度,還玩出了花,搞出了創(chuàng)新。
我們要知道,除了以虎思斡耳朵為中心的直屬領(lǐng)地之外,西遼是擁有很多附屬國的。
即為附屬國,那就完全有必要讓他們徹底臣服,然而事實上,西遼其實并未太過限制這些附屬國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反而讓他們保留原本的制度,甚至在這些附屬國也完全不駐扎軍隊,可以說是相當自由。
并且,雖然西遼不在各屬國駐扎軍隊,但如果各屬國有難,西遼則無條件提供幫助,從都城派出軍隊前去支援,幫助鎮(zhèn)壓起義和叛亂,如果屬國之間有沖突,西遼這個大哥也會幫忙調(diào)停。
比如,西遼的屬國,西喀喇汗國大汗伊卜拉欣三世和剛才我們提到的葛邏祿部落的將領(lǐng)艾亞爾伯克發(fā)生沖突,就是西遼從中調(diào)停,這才避免了更大的戰(zhàn)事。
西遼的皇帝們甚至不需要這些屬國來請安,而是專門制作了很多塊銀牌,然后把這些銀牌分發(fā)給屬國,意思是:
誰有銀牌,誰就是我的好兄弟。

耶律夷列即位,是在公元1143年,皇帝駕崩,是在公元1155年,在位十三年,不能算長,也不能算短,但這卻是西遼歷史上最為強盛的一段時期。
別的不說,通過耶律夷列的廟號“仁”,也能看得出來,當時西遼的發(fā)展是很不錯的。
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fù)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
歷史上以“仁”為廟號的帝王屈指可數(shù),所以盡管耶律夷列在史書上沒有多少記載,我們也可以得知,他應(yīng)該是一位優(yōu)秀的帝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在中西亞的土地上,西遼王朝就以這樣一種奇異的姿態(tài)綻發(fā)出了瑰麗的光芒。
當年在巴林左旗一箭定上京的耶律阿保機或許未曾想過,百年過后,他的子孫會將契丹人的王旗,掛到如此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