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饕餮盛宴(二)- 遼博特展“又見大唐”書法

2023-06-02 12:36 作者:維葉泥泥的旅行日志  | 我要投稿


浩蕩書風(fēng)


公元353年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催生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由此奠定了王羲之書圣的地位和此后中國書法史的走向。唐太宗李世民對王羲之的近乎癡迷的推崇,確立了近千年貼學(xué)的基本道路。隨著歲月流逝,蘭亭序真跡是否存世已成千古之謎,今人只能通過唐摹本來領(lǐng)略書圣的風(fēng)采。


1、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卷(蘭亭八柱第一本唐虞世南模)(復(fù)制品)


虞世南(558-638)唐代詩人、書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辭、書翰五絕。精書法,擅真、行體,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家,作品傳世稀少。


此帖是由元代張金界奴進(jìn)呈給元文宗的,欽印“天歷之寶”,故又稱“天歷蘭亭”或“張金界奴本”。明董其昌鑒定為虞世南摹本,虞世南得智永真?zhèn)?,直接魏晉風(fēng)韻,與王羲之書法意韻極為接近,用筆渾厚,點(diǎn)畫沉遂。此帖為鉤摹,墨色脫落較多,但筆畫未損,字形完整,通篇筆勢、結(jié)體、章法等方面仍反映了初唐時(shí)期的書法風(fēng)尚。

圖片


2、唐閻立本(傳)蕭翼賺蘭亭圖

絹本 設(shè)色

縱26.5厘米,橫75.7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唐代畫家閻立本創(chuàng)作的繪畫,原本已佚?,F(xiàn)存三本宋代摹本,分別藏于遼寧省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圖內(nèi)容取材于唐朝何延之所撰《蘭亭始末記》,畫監(jiān)察御史蕭翼從辯才和尚處為太宗賺取王羲之書《蘭亭序》真跡的故事。王羲之死后,《蘭亭序》由其子孫收藏,后傳至其七世孫僧智永,智永圓寂后,又傳與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鑿暗檻藏之。唐太宗李世民癡迷王羲之書法,曾三次向辯才索要《蘭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認(rèn)。唐太宗無奈,只好按宰相房玄齡之計(jì),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喬裝書生,身帶幾件王羲之父子的雜帖,與辯才結(jié)成忘年交,取得他的信任。蕭翼告訴辯才自己珍藏著幾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跡,辯才看后表示雖為真跡,可惜不是佳品,便取出《蘭亭序》給蕭翼觀看。


自從給蕭翼看后,辯才便不再將《蘭亭序》收起。蕭翼趁辯才外出做客之時(shí),騙小和尚打開方丈室門,得到《蘭亭序》。


畫中共畫五人,蕭翼低坐在辨才面前,而辨才和尚成跏趺坐端坐在椅子上,二人正在對話。蕭翼的仆僮抱書侍立,辯才身后兩名仆從正在煮茶。從椅子的造型和繪畫風(fēng)格上看,應(yīng)該是南宋時(shí)期的畫家所畫。


圖片


圖片


畫作由于時(shí)代久遠(yuǎn),看不甚清楚,下面為臨摹作品。


圖片


圖片


圖片


畫后有文徵明跋《唐閻立本畫蕭翼賺蘭亭圖》,這么工整的小楷,難以相信是文徵明七十一歲高齡所書。


圖片


3、元王蒙(傳)修禊圖卷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朝畫家,趙孟頫外孫。


王蒙與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合稱“元四家”。其山水畫受到趙孟頫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chuàng)風(fēng)格。作品以繁密見勝,喜用解索皴和牛毛皴,干濕互用。


古代民俗于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國魏以后始固定為三月初三)到水邊嬉戲,以祓除不祥,稱為修禊。此圖描繪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等人在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觴之會的故事。


圖繪蘭亭修禊場景,崇山峻嶺間,暮春時(shí)節(jié),樹木茂密,修竹成叢,蜿蜒溪水貫穿全卷,文士列坐溪旁吟詩飲酒。全圖以水墨繪成,山石用筆干濕得宜,人物刻畫簡潔傳神。卷前有乾隆題引首,卷上乾隆二題,卷后有元張雨跋及明唐寅行書《蘭亭集序》,圖上有“崇山峻嶺,王蒙為行可作”隸書款。曾有《石渠寶笈重編》著錄。有研究者指出此作為明人仿品。


圖片


4、明文徵明蘭亭雅集圖卷

紙本 設(shè)色

縱20.8厘米,橫77.8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號衡山居士,長洲(今蘇州)人,明代杰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xué)家。早年從學(xué)于沈周,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為吳門畫派領(lǐng)袖。


圖繪蘭亭雅集故事,重山環(huán)繞,山勢陡峭,高不見頂,蒼松翠柏散步山間。清溪屈曲,蘭亭架于溪中。全圖共繪52人,其中小僮11人,或坐或行,飲酒吟詩,暢述幽情。全圖兼工帶寫,山巒用筆皴擦,以石綠平涂,極具質(zhì)感。人物草草勾勒,神態(tài)各異,構(gòu)圖嚴(yán)謹(jǐn),設(shè)色艷麗,筆墨嫻熟。


圖片


5、唐摹萬歲通天帖卷? ?

紙本 行草書??

26.3×353.8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

《萬歲通天帖》又名《唐摹王氏一門書翰》,在唐代被稱為《寶章集》。697年(武則天萬歲通天二年),王羲之十世孫、鳳閣侍郎王方慶將王羲之、王獻(xiàn)之及其族人真跡,二十八人十卷,進(jìn)獻(xiàn)給武則天。武則天命弘文館用雙勾廓填法摹之,將原件還于王方慶,如今只存摹本共七人十帖。


圖片


此卷最接近王羲之真跡,字體端莊凝重,略有隸書筆意,結(jié)字與新體有別,寫法近似東晉普遍流行的飛揚(yáng)縱肆的筆勢與字形,屬于晉代舊派書法體系,是迄今流傳下來的王氏早期墨跡珍品。帖后有宋代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等人題跋。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

第四帖,王薈《郭桂陽帖》,行草書

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

第六帖,王獻(xiàn)之《廿九日帖》,行楷

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行楷

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

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

第十帖,王志《兩氣帖》,行書


文徵明跋,八十八歲的小楷


圖片


元代張雨跋


圖片


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


作品書法風(fēng)格,不類傳世王羲之諸摹本。其樸厚而多隸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可能是他早期所寫,其結(jié)字和用筆都還存有較濃厚的隸書筆意,和現(xiàn)在出土的晉代簡牘帛書有相近之處。


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bào)。近欲遣此書,濟(jì)(停)行無人,不辦(辯)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yuǎn)為慰。過囑,卿佳不?吾諸患殊劣劣,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bào)。


書法風(fēng)格逸筆草草,自然天真,率意暢達(dá),有晉人倜儻任誕的氣息?!冻踉绿肥瞧渌氖艢q以后所寫,此書正當(dāng)其時(shí),大有晉人倜儻風(fēng)流、傲物任情的俊氣,逸筆草草,率意暢達(dá),天真自然。


圖片


第六帖,王獻(xiàn)之《廿九日帖》,行楷


廿九日,獻(xiàn)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fù)何如?弟甚頓,勿勿不具。獻(xiàn)之再拜。


展現(xiàn)了王獻(xiàn)之新創(chuàng)書體“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fēng)。除《洛神賦十三行》外,王獻(xiàn)之的流傳書法作品多為行草書,此帖有些字接近楷書,尤其難為可貴。


圖片


入選國家寶藏


圖片


6、唐歐陽詢仲尼夢奠貼卷

紙本 楷書

縱26.5cm,橫34cm

遼寧博物館藏


仲尼夢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齡,具不滿百。彭祖資以導(dǎo)養(yǎng),樊重任性,裁過盈數(shù),終歸冥滅。無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歸丘墓,神還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惡報(bào)應(yīng),如影隨形,必不差二。


此帖全文共78字,其內(nèi)容是通過敘述孔子、周文王、周武王、樊重、彭祖等人雖得長壽,然都未免于寂滅之事,來說明世上沒有生來不老或不死的人,人死后神靈魂魄都交給上蒼,善惡報(bào)應(yīng)也死生相隨,無有更改。歐陽詢?yōu)槿俗鲿?,最愛書寫史?shí)故事,后人把此類內(nèi)容統(tǒng)稱為《史事帖》,《仲尼夢奠帖》是其中之一。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xué)士,封渤??h男。書法學(xué)“二王”,參以隸法,勁險(xiǎn)刻厲,于平正中見險(xiǎn)絕,自成面貌,世稱“歐體”,對后世影響很大,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家。。傳世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等。


歐陽詢傳世墨跡僅存四本,即《張翰帖》、《卜商帖》(唐廓填本)、《千字文帖》和《仲尼夢奠帖》,《仲尼夢奠帖》為其晚年精品。全篇用禿筆急書,點(diǎn)畫波磔,轉(zhuǎn)折自如。章法疏朗,結(jié)字修長嚴(yán)整,行筆順應(yīng)結(jié)字與章法,瘦勁猛銳又自然流暢。張懷瓘《書斷》評歐書“森森焉若武庫矛戟”,與此帖書法特點(diǎn)極為契合。


圖片


7、明拓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冊

紙本 楷書

每開:縱25.4厘米,橫14.2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征撰文、歐陽詢書丹(將文字直接寫在碑石之上)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是歐陽詢晚年經(jīng)意之作,歷來為學(xué)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后世譽(yù)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現(xiàn)存于陜西麟游縣博物館。此冊為明拓本,共四十一單開。


《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jié)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nèi)發(fā)現(xiàn)醴泉的經(jīng)過,并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xiàn)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九成宮醴泉銘》結(jié)體修長,中宮收緊,左右結(jié)構(gòu)作相背之勢,上下結(jié)構(gòu)上窄下寬,間架開闊穩(wěn)定,氣象莊嚴(yán)。


圖片


8、清拓唐顏真卿大唐中興頌軸

紙本 楷書

縱300厘米,橫300厘米

蘇士澍藏


《大唐中興頌》是唐代文學(xué)家元結(jié)撰文、大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的存世摩崖碑刻,原碑現(xiàn)存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的浯溪邊,以“文奇、字奇、石奇”著稱于世,被譽(yù)為“摩崖三絕”。拓本與原碑刻同樣大小,品相完美,用紙和用墨較為講究。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史之亂”基本平定之際,在江西九江任“尚書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荊南節(jié)度判官”、上過討賊戰(zhàn)場的元結(jié),有感于大唐即將重新振興,意氣風(fēng)發(fā),乘興寫下了《大唐中興頌》。


全文包括序和頌總共263字,頌文全篇采用秦始皇時(shí)期四字頌文的體例,每句四字,三句一韻,讀起來鏗鏘有力,義正詞嚴(yán),忠肝義膽,氣貫長虹。


圖片


9、唐歐陽詢千字文卷

紙本 行書

縱25厘米,橫304.8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千字文是南北朝時(shí)期,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gè)不重復(fù)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


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字形瘦高,結(jié)構(gòu)緊湊,力道不凡。


圖片


10、明拓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冊

紙本 楷書

每開:縱26.4厘米,寬14.9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武德九年(626年)農(nóng)歷十二月廿九,唐太宗李世民下旨重修長安孔廟。時(shí)任太子中書舍人兼著作郎的虞世南已經(jīng)年近七旬,奉敕撰文銘石。


《孔子廟堂碑》于貞觀元年(627年)完成撰寫,虞世南親自書丹,于貞觀四年刻成,碑刻成之后,在當(dāng)時(shí)便受到追捧,以至于“車馬集碑下,捶拓?zé)o虛日”,原碑已不存。


文章文辭流暢,書法豐和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鋒芒內(nèi)斂而氣宇軒昂,一派平和中正之氣。


圖片


11、清拓唐褚遂良孟法師碑冊

紙本 楷書

每開:縱26厘米,橫17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褚遂良(596年—658/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博學(xué)多才,精通文史,工于書法,初學(xué)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其楷書瘦潤華逸,剛?cè)岵?jì)。


《孟法師碑》全稱《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唐代正書碑刻,唐岑文本撰,褚遂良書,貞觀十六年(642)刻,碑石佚次,僅有清代李宗瀚藏唐拓本傳世,現(xiàn)藏日本,此本為清末翻刻本。


此碑書法質(zhì)樸,與《雁塔圣教序》之空明飛動不類,運(yùn)筆多隸法,與《伊闕佛龕碑》相近。用筆輕重虛實(shí)、起伏頓挫均富于變化,結(jié)體疏密相間,顧盼照應(yīng),章法縝密而氣勢流動。


孟法師,名靜素,江夏安陸人也。少而好道,誓志不嫁,隋文帝居之京師至德宮,至唐太宗十二年卒,年九十七。


圖片


12、唐懷素論書帖卷

紙本 草書

縱28.5厘米,橫40.3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中國書畫素有"顛張狂素,以狂繼顛"之稱、與張旭齊名的懷素,是唐代大書法家,在唐代書壇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書法史上領(lǐng)一代風(fēng)騷。流傳至今向有定論的懷素書跡,有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論書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苦筍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自敘帖》及私人所藏《食魚帖》,僅4件。


懷素(725-785),俗姓錢,湖南零陵(一說長沙)人,是唐代著名詩人錢起的侄子。懷素書法初學(xué)歐陽詢,后專從張旭弟子鄔彤學(xué)習(xí)草書。他的草書用筆圓勁有力,使轉(zhuǎn)如環(huán),奔放流暢,一氣呵成,稱為狂草。


帖前有宋徽宗趙佶金書簽題《唐僧懷素行書論書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書釋文,趙孟頫、項(xiàng)元汴等人題跋。?


《論書帖》不同于懷素其他如《自敘帖》、《食魚帖》等用“古瘦”和“半無墨”的毛筆創(chuàng)作的筆意連綿不絕、體勢險(xiǎn)絕詭奇、極度夸張浪漫的狂草之作,筆下明顯洋溢出東晉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風(fēng)神氣息。此帖運(yùn)筆悠然自得,意氣平和,應(yīng)規(guī)入矩,精謹(jǐn)而純熟。


釋文

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后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fēng)廢,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亦,一說作“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圖片


13、唐張旭古詩四帖卷

紙本 草書

縱29.5厘米 橫195.2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張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吳縣(今蘇州)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初任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故人稱“張長史”,善詩。張旭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陸柬之的外孫,自幼得其傳,工書法,精通楷書,最善草書。唐文宗李昂曾下詔,將李白的詩歌、裴曼的劍舞和張旭的草書定為“三絕”。


據(jù)史書記載,張旭嗜好飲酒,每當(dāng)喝得酩酊大醉時(shí),便揮毫下筆,其字逸勢奇狀,瀟灑豪放,被人稱為“張顛”。


此卷于五色箋上狂草書南北朝庾信的《道士步虛詞》之六和之八,和南朝謝靈運(yùn)的《王子晉贊》和《巖下見一老翁四五少年贊》。


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shí)乃草書顛峰之篇。


《道士步虛詞》之六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云車。飄飖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溜,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棗花。上元應(yīng)送酒,來向蔡經(jīng)家。


《道士步虛詞》之八

北闕臨玄水,南宮生絳云。龍泥印玉策,大火煉真文。上元風(fēng)雨散,中天歌吹分。靈駕千尋上,空香萬里聞。


《王子晉贊》

淑質(zhì)非不麗,難以之百年。儲宮非不貴,豈若登云天。王子愛清凈,區(qū)中實(shí)驊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翻。


《巖下見一老翁四五少年贊》

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可別。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圖片


圖片


圖片


14、唐高閑千字文

紙本 草書

縱30.8厘米,橫331.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高閑,烏程(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是一個(gè)活躍在唐宣宗(847-859)時(shí)的書家,曾出家于湖州開元寺,后入長安信薦福寺、四明寺,事佛余暇,酷愛書法,尤善草書,學(xué)張旭、懷素草書之法。


此卷為殘本,僅存“葬”字以下52行、243字,前缺的部分由元鮮于樞補(bǔ)(補(bǔ)卷藏于遼寧博物館)。卷后有明林佑跋,曾經(jīng)宋趙明誠,元鮮于樞、喬簣成,明方鳴謙,清卞永譽(yù)、安岐等人收藏。


此《千字文》以硬毫?xí)鴮?,筆勢濃重,堅(jiān)挺縱放而不失規(guī)矩。循規(guī)草法,揮灑自如,氣象生動。其結(jié)尾處,尤為開闔恢弘,豪爽頓生,給人一種筆墨淋漓酣暢的感覺。


圖片


15、元鮮于樞補(bǔ)高閑千字文卷

紙本 草書

縱31厘米 橫1012.5厘米

遼寧博物館藏


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jī),號困學(xué)山民、寄直老人,晚年?duì)I室名“困學(xué)之齋”,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生于汴梁(今河南開封),漢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津薊州區(qū))人,元代著名書法家,寓居揚(yáng)州、杭州。


此卷草書《千字文》前半,自“千字文”始,至“渠荷的歷,園”止,正文為757字。書法用筆舒暢,放縱而含堅(jiān)實(shí),氣魄雄渾而不失規(guī)矩。


圖片


16、南宋趙葵杜甫詩意圖卷

絹本 水墨

縱74.7厘米,橫 21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葵(1186—1266),字南仲,號信庵,衡山人。他是武將世家,官至武安軍節(jié)度使,為南宋名將。抗金作戰(zhàn)之余,愛好詩文,擅長作畫,傳世作品極少。


此圖為唐代詩人杜甫“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shí)”佳句為題,描繪的是一片竹林景色。


圖片


17、唐菩薩像麻畫斷片

新疆雅爾湖地區(qū)出土

麻布 設(shè)色

縱77.6厘米 橫56.1厘米

旅順博物館藏


僅存的菩薩像部分,頭戴寶冠,雙珠呈火焰狀,有五色頭光。左右肩各有五縷頭發(fā),形同曲錐,左手置于胸前輕捻佛珠,彎眉細(xì)眼,朱唇須卷,雙耳垂至肩部,配有耳飾,神情平和。此畫具有曲眉豐頰,肌勝于骨的唐代畫風(fēng),采用暈染方式描繪,色彩鮮艷,構(gòu)圖華麗,與敦煌洞窟的壁畫如出一轍,可見西域與敦煌的文化淵源。


圖片


這次展出匯集的書法作品,有王羲之王獻(xiàn)之及同門的《萬歲通天貼》、懷素的《論書帖》、歐陽詢的《仲尼夢奠帖》和張旭的《古詩四首》等書法史上的重要傳世作品,給我們這些業(yè)余人士一個(gè)近距離觀賞名家書法的機(jī)會。



饕餮盛宴(二)- 遼博特展“又見大唐”書法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湛江市| 澄迈县| 海宁市| 祁阳县| 黑水县| 敦煌市| 梁平县| 景谷| 界首市| 广饶县| 宿迁市| 古田县| 翁牛特旗| 潞城市| 平邑县| 噶尔县| 云梦县| 台湾省| 福州市| 武定县| 卓资县| 石城县| 凌源市| 汾西县| 若尔盖县| 西吉县| 富平县| 兴仁县| 丹凤县| 定襄县| 临潭县| 肃北| 宁阳县| 滦平县| 彭水| 太白县| 伊金霍洛旗| 屏东县| 航空| 桦川县|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