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
打糍粑是江南的一項民俗,一般年前幾天進行。 我今天要講述的是我高中階段的一次打糍粑的經歷。一般按照常理,打糍粑的第一步是蒸糯米??墒?,我們和鄰居家這次打糍粑的第一步不是蒸糯米,而是去找臼窩。 所謂臼窩,就像一只碗,但是比碗大許多,臼窩口的直徑大約半米,臼窩大約深二三十厘米,臼窩大約厚五到十厘米。臼窩是麻石質地,埋在地下,臼窩的邊沿與地面平齊。 爸爸和鄰居家的爺爺一起在我家旁邊找臼窩。由于若干年不用,臼窩已經被埋在泥土中了。 鄰居家的爺爺指著一塊長滿青草的地面說:“就在這兒,前些年我們還用來打過糍粑的,跑不了?!? 我爸爸也說:“差不多,我也記得?!庇谑俏野帜弥z頭開始挖地面的土,幾鋤頭下去,就看到臼窩的邊沿了。不得不說,老人就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如果不是鄰居家的爺爺和我爸爸,誰記得這土里埋著一個臼窩了,而且埋得這么淺。 找到臼窩了,大家開始幫忙清理臼窩,其它人則回家去蒸糯米。臼窩清理起來極為簡單,先是把臼窩中心的土渣全部取出來,其次是用水洗干凈臼窩,最后是用抹布搽干凈臼窩。臼窩容易清理是因為土渣與麻石之間沒有什么粘性。 用這種天然的石頭加工食物,我感覺我們好像回到了石器時代。 臼窩需要配合一個東西才能使用,那個東西可以叫做石杵,也是麻石做的,長約三四十厘米,一頭是方形的,鑲嵌進一塊長方體形的木頭中;另一頭是半球形的,用來打糍粑。臼窩與石杵的關系,有點像碗和筷子的關系。 用來鑲嵌石杵的木頭長約一米五到兩米。這跟木頭架在一個支架上。支架常常是用兩個樹杈做成的。因為石杵的木頭的中間部分有個橫梁,恰好可以架在兩個樹杈子上。為了架好石杵,樹杈常常需要用鐮刀砍削一番才行。 石杵的一端是石頭,另一端是木頭,稍微扁平的長方體形木頭,方便用腳踩。木頭那一端需要挖一個帶斜面的坑,每次用腳踩的時候,木頭那一端就被踩入坑中。用中學的物理知識來看,石杵是一個等臂杠桿。沒人踩的時候,因為有石杵的那一頭沉,所以,沒人踩的時候,石杵安安靜靜地呆在臼窩里,石杵的半球形表面和臼窩的底面剛好吻合。石杵呆在臼窩里,就像小袋鼠呆在袋鼠媽媽的懷抱里,又像筆放在筆筒里。 打糍粑的過程是怎樣的呢?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把石杵的木頭端踩下去,此時,石杵的石頭端自然抬起來,此時,踩木板的人必須保持靜止不動,留出一些時間,方便其它人把糯米倒進臼窩里。 等適量的糯米倒進臼窩以后,踩木板的人才可以松開腳。松開腳以后,整個杠桿立刻失去平衡,石杵端重重地砸在糯米上,由于石杵很重,所以糯米都被砸變形了,這就是打糍粑的第一下。 什么是打糍粑的第二下呢?踩木板的人用腳踩下木板,石杵抬起頭,然后松開腳,石杵又一次砸在糯米上,這就是打糍粑的第二下。以后的第三次、第四次等等,就與第二次完全一致了。 這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除了踩木板的人。打糍粑還需要一個人負責在臼窩旁邊推糯米。推糯米的人必須得跪著才能推糯米。我想,這個跪著的姿勢,也許表達了對食物的尊敬,也許表達了對風調雨順有收成的感恩。 每次石杵抬起來的時候,就是推糯米的人的工作時間。推糯米的人需要做兩件事中的一件,或者是把糯米推到臼窩的中心,或者用沾水的手摸摸石杵的頭。這樣做的價值是什么呢?把糯米推到臼窩中心,是為了讓糯米有一定的厚度,糯米太薄,石杵就會砸穿糯米,砸在臼窩上,這樣會砸壞臼窩,砸下來的石頭碎片還會進入糯米,影響食用。至于用沾水的手摸摸石杵的頭,是為了降低石杵的粘性。因為糯米粘性太大,有時候,石杵抬起來時,會將一部分糯米粘起來。推糯米的工作在我們的方言中也叫“摸腦殼”,說的就是用沾水的手撫摸石杵的頭。 我第一次見到“摸腦殼”的時候,感覺到無比驚訝。一是對于“摸腦殼”的危險感到驚訝。我想,要是哪次推糯米的手縮回來慢了,恰好被掉下來的石杵砸到,那整個手掌都會被砸碎,血肉模糊,甚至可能砸穿手掌。二是對“摸腦殼”的人感到驚訝。因為我害怕被砸到,而周圍的人卻絲毫不害怕,跪下來就開始干活,沒有絲毫猶豫。所以,我對于周圍人“摸腦殼”的勇敢驚訝不已。三是對于周圍人“摸腦殼”的熟練程度驚訝不已。我們每年只有過年才打糍粑,每次也就一天或者半天就打完了。這些人哪來的時間訓練“摸腦殼”的技術呢?怎么會如此熟練。 看著周圍人這么熟練,我踩了一會兒木板后,就想去“摸腦殼”。剛開始時,害怕得緊,踩木板的人看我是第一次“摸腦殼”,踩得比較慢,也踩得比較輕。這樣的話,石杵砸下來就又慢又輕,我得以訓練自己的“摸腦殼”的技術。十分鐘左右,我就熟練了。踩木板的速度也加快了。我還是能應付自如。 糯米打好以后,從臼窩中取出,放在一個蛇皮袋子上,或者一塊布上,用手壓成一個巨大的圓餅狀,糍粑就做好了。這塊圓餅狀的大糍粑直徑大約五十厘米,厚約五到十厘米。 糍粑似乎只有一種儲藏方法,泡在冷水里。由于糯米煮熟了,所以,如果糍粑放在空氣中的話,很容易變質,只能放幾天。于是,我們江南老百姓會把糍粑切成扇形或者曲邊三角形,泡在冷水里,這樣可以儲藏很長時間。每三天就要換一次冷水,否則糍粑就會變酸。 糍粑有三種吃法,用火烘烤、油煎、蒸、水煮。用一個火剪,放在火爐里,下面是火紅的火石,上面是濕漉漉的糍粑,糍粑被切成大約十厘米長,五厘米寬,放在火剪上烘烤一會兒,然后翻面,烘烤另一面。糍粑非常有趣,有時候烘烤的時候,整個糍粑會鼓起肚子來,變得圓圓的,有時候撐暴了,又會癟下去。油煎就是放在鍋里煎,像煎魚一樣。蒸則是放在米飯上蒸熟。水煮就是放在某種湯里煮熟。在這四種吃法中,就味道而言,烘烤排第一,蒸排第二,水煮排第三,油煎排第四,當然,這是我的口味,不代表所有人的意見。 吃烘烤的糍粑,可以將薄薄的糍粑捏一下,中間放一點糖,白糖或者紅糖都可以,就可以往嘴里送了。 糍粑是江南的美味,大大的圓糍粑,也象征著團圓。每當過年的氣氛漸漸濃厚時,每當大街小巷想起鞭炮禮花的聲音時,每當街道上張燈結彩時,我知道,打糍粑的時節(jié)到了。 隨著家里搬到縣城去住,家里已經多年沒有打糍粑了,我是多么懷念以前打糍粑的日子。而那個臼窩,因為多年不用,就又掩埋在泥土中了。我是多么思念那個臼窩,不知道那個臼窩會不會思念我。我想若干年以后,當我白發(fā)蒼蒼時,我要對周圍的小朋友說:“就在這兒,前些年我們還用來打過糍粑的,跑不了?!? 打糍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春節(jié)期間的重要風俗習慣,我們要好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