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金石教育分享|中國最后一位皇帝——《末代皇帝》(上)
《末代皇帝》是一部近乎完美的電影。它在1987年獲得了九項奧斯卡提名,并贏得了九項大獎。這部電影是關于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溥儀的一生。盡管溥儀三歲就當上了皇帝,但是舊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頭銜以及權力對于他來說更像是一種負擔。

《末代皇帝》在視覺處理上做的非常到位,微小的細節(jié)的布置令人驚嘆。把故事定在中國最后一位皇帝身上,起點站得很高,當然《末代皇帝》也不負所托,在很大程度上準確地反映了歷史潮流的變化,新舊社會觀念的思想進步,所以輕而易舉地成為20世紀80年代十大電影之一,總體而言,它是人類電影史上一部杰出的作品。
這部電影以復雜的閃回風格講述了大清皇帝溥儀一生的故事。在他所經歷的人生中,他從一位億萬疆土的帝王,數億人的統(tǒng)治者,成為了二戰(zhàn)日本的傀儡,蘇聯的囚犯,最后成為新中國的一個無名的普通人。
“最是人間寂寞事,來世莫生帝王家”,年邁的溥儀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心里或許在默念這句話,毫無權利的帝王身份,讓他用了一輩子的苦難與屈辱去償還。
年幼時的溥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舊社會的封建制度簇擁著他,盡管在國家大事等方面他插不上手,但是予取予求的生活扭曲了他原本安靜的成長,可以理解為他被奢侈的君主制度溺愛;

成年后,他逐漸有了自己的觀點,他熱愛自己的帝國,同時又極其渴望體驗外面的世界。他在紫禁城被關在籠子里的生活方式,無疑是這種心態(tài)的主要促成因素。于是外籍老師莊士敦進入紫禁城教授溥儀,溥儀從莊士敦的口中聽到了先進的思想與技術、了解到西方世界的瘋狂變化,并且得到了一輛自行車。當生母去世,溥儀想要去憑吊,騎著外籍老師送的自行車,然而宮門卻緊緊的封閉,即便以皇帝的身份下令,卻依舊沒有打開。

絕望的溥儀把養(yǎng)在身邊的小老鼠,重重的摔死在宮門上,那鮮紅的大門就象征著封建社會“吃人”般的壓迫,而卑微的慘死的老鼠既是凄慘、悲劇的溥儀,也是千千萬受封建迫害的百姓。
身在紫禁城,但是溥儀的心卻已經暢游世界各地,如果溥儀只是尋常富家子弟,此刻只怕在大洋彼岸游學四方,見所相見之物。不過深深的宮闈、深紅的宮門牢牢的把溥儀鎖在深宮之中,就如同那被關在籠子里的蟈蟈一樣,生活在路有盡頭,天有屋檐的四方天地之中。
軍閥時代,溥儀終于心心念念的離開了那囚禁他數十載的皇宮,見識到了外面的天地,酒會、派對、舞會,種種新奇、花花綠綠的事物填充他空虛的生活。然而身處亂世,何處不是牢籠,哪里又有自由?
二戰(zhàn)日本政府利用謊言、欺騙、誘惑的手段,一步步誤導溥儀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簽署一份有一份不平等、屈辱的條約,涉世未深的溥儀還幻想借助外族的勢力達到復國振興的目的,見識到真理與未來的大眾是不會相信他們的謊言。
溥儀又一次被囚禁起來,只不過這一次他連家眷都保護不了,妻子遭到日本人的戕害,溥儀再一次的追了出去,然而阻隔他的,又是那朱紅色的大門,只不過這一次囚禁迫害他的是野心勃勃的帝國主義,帶來的只有死亡與戰(zhàn)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