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秦,嬴政一夢三千年(第97章 王者)
這時,殿外有侍者進來稟告:“陛下,扶蘇公子前來求見!”
嬴政有些意外,扶蘇這么快就回來了?他道:“讓他進來吧!”
“是!”
很快就見扶蘇走進殿內(nèi),行禮道:“兒臣拜見父皇!”
嬴政見他風塵仆仆的模樣,問道:“何時歸來的?”
“兒臣今日剛到咸陽?!?/p>
嬴政道:“王賁呢?”
“通武侯還在桂林郡監(jiān)視劉季等人離開大秦,兒臣帶著數(shù)千禁軍先行回來了!”
“嗯!這幾日你先回去休息,三日后再來理政吧!”
扶蘇聽了卻沒有答應,而是有些遲疑地說道:“父皇,兒臣、、、、、、兒臣心中有些疑惑,想向父皇請教!”
“嗯?說來聽聽!”
“這、、、、、、,還請父皇摒退左右!”
嬴政眉頭微皺,再次打量了扶蘇一眼,不過他也沒有說什么,抬手揮退了韓談和左右的侍者。
等到眾人離開,扶蘇開口問道:“父皇,兒臣似乎有些明白您說的帝王之道了,但是這種治國之道似乎不太得人心?。〔粌H上層貴族們不喜歡,連底層黔首也反感,那劉季只是一個約法三章,便能引上萬名黔首隨他而去,兒臣擔憂這種國策真的能否持續(xù)?”
嬴政沉聲道:“誰告訴你大秦不得人心了?大秦人口現(xiàn)在有三千萬人,只有區(qū)區(qū)數(shù)萬人離開大秦去戎州,相對于整個大秦來說根本微不足道!朕說過,帝王必須要有授命于天的心境,眼中看到的必須是整個天下蒼生,你豈能只能盯著離去的那數(shù)萬人?”
“再說,此時大秦滅六國也只有十多年,還沒有完全讓六國子民歸心,而且還有六國余孽到處蠱惑人心,朕本以為至少能有十萬人離開大秦的,如今只有數(shù)萬人離開已經(jīng)算是很少了!”
扶蘇愣住,好像父皇說得有理,天下并不止只跟隨劉季離開的那數(shù)萬人,不過他還是疑惑地道:“可是此事還是說明,有些人不滿秦法所以才選擇離開了,秦法雖然順應天道了,但卻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嬴政嘆道:“秦法本就不是讓天下所有人滿意的,秦法存在的主要作用,是法于陰陽,是維持公理和正義,是懲惡揚善,它只能是讓人必須遵從的社會秩序,是管理天下萬民的行為規(guī)則,怎么可能會讓人喜歡它?”
“可是、、、、、、可是如此不得民心,這種統(tǒng)治如何能持久呢?而且按照父皇所說,秦法明明是為了天下百姓好,可是他們根本不理解,還如此輕易的拋棄了大秦?”
嬴政搖頭道:“天下人不喜歡秦法和大秦不得民心是兩回事,不喜歡秦法是因為沒有人喜歡被各種規(guī)則管著,但如果大秦真的不得民心,朕也不可能統(tǒng)一天下滅掉六國,此次也不可能只有數(shù)萬人跟著劉季離開神州?!?/p>
“民心是什么?孔子說人心本善,荀子說人心本惡,其實在朕看來都不太對,人心的本能應該是懵懂無知,引導向善它便是善,引導作惡它便是惡;孔子和荀子兩人正好說明了它的兩面性,孔子用仁義教化它向善,荀子則提倡用法去惡向善?!?/p>
“正因為人心的本能是懵懂無知,所以才可以用仁義教化讓他們向善;但是也因為無知,造成他們也非常容易被欺騙、被蠱惑、被引誘、被利用!”
“一個真正的王者,應該要考慮的是如何避免民眾被人蠱惑利用,而不是對被蠱惑的那些百姓生出埋怨之心!”
未來那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一幫人生怕皇帝學會真正的帝王之道,生怕普通百姓明白何為真正的家國天下,拼命用“暴君”來掩蓋他的政治制度和法制理念,用數(shù)千年的時間來謊言欺騙世人,但是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慘絕人寰的沉痛教訓之后,華夏的后人終于還是漸漸明白了何為順應天道的治國策略,而他的暴君之名也漸漸變成了千古一帝!
說到這里,嬴政暗嘆一聲,來到御案前拿起御筆在空白的錦帛上寫下了一個“王”字,道:“扶蘇,你知道什么叫做‘王’嗎?”
扶蘇答道:“兒臣知道,以前六國的君主都是王,還有父皇您以前也是秦王,王管理的土地面積比現(xiàn)在大秦帝國要小。”
“錯了!王和管理土地大小沒什么關系,當初華夏先祖創(chuàng)立這個字的真正意義是,三橫代表了天、地、人,而中間的一豎,則代表了參透天地人三才大道的人,如此才有資格稱‘王’!”
扶蘇瞪大雙眼,看著眼前的‘王’字,不由脫口而出道:“父皇,這才是真正的王?那要是按這個要求,以前六國那些大王好像都不是真正的王?”
嬴政冷笑道:“呵呵!他們要是真‘王’,也不可能被朕滅國了!”
扶蘇盯著桌案上的‘王’,突然恍然道:“父皇,兒臣明白了,王字上面加一個代表至高無上地位和權力的通天冠,就是皇!”(古字皇,就是王上加一個通天冠的符號,并不是白字)
“不錯!只是這世間徒有虛名之輩太多,不僅以前很多王名不副實,未來的皇帝恐怕也是一樣,但徒有虛名的國王或皇帝,對整個國家的百姓來說就是災難!”
扶蘇點頭道:“兒臣明白了!就是因為兒臣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王,沒有王的境界和智慧,所以您才一直對兒臣不滿意!”
嬴政道:“你明白就好!其中這王字中的天之道,就是朕上次給你講過的陰陽五行帝王之道;至于地之道,你暫時可以不必考慮,倒是人之道你必須要懂!”
“為何不用考慮地之道?”扶蘇好奇地問道。
“地之道,就是地理,山川河流,大地氣勢走向,甚至包括龍脈陵墓風水等,不過最近這些年朕在天下修建秦道路、修長城、鑿靈渠、興修各種水利工程等,整個天下的地氣都有些改變了?!?/p>
“再說,古圣先賢只告訴我們要做到天人合一,可沒有要我們地人合一,就是因為地氣經(jīng)常會變,就算沒有這些基建工程,一場地震或洪水等天災之后,地理風水也會改變,甚至有時候還會被人故意破壞!”
“而天之道卻是永恒不變,人之道也不會變,因此只要做到天人合一就夠了;不過以后你要是能兼顧地之道當然更好,大地生養(yǎng)萬物,人族可以順勢運用它,但最好不要過度破壞!”
“兒臣知道了!那何為人之道呢?”扶蘇點點頭問道。
“易經(jīng)上說過,人之道,曰仁與義,什么叫做仁,你應該明白,而義就是公理和正義;對應如今的天下來說,就是儒和法,而管理和教化人心就要靠儒家了?!?/p>
“不過你知道儒家的真正來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