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能保護鸚鵡?沒這么簡單
? ? ? ?在談到野生動物保護時,我們常常會提到“人工繁育”這個詞。很多人知道“人工繁育”是屬于野生動物保護的其中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保留瀕危物種的種群,使其不被滅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作為保護手段而被使用的人工繁育有嚴格的規(guī)范和局限性。簡單來說就是,不是所有“人工繁育”都能稱之為“保護繁育”。
? ? ? ?當我們談到人工繁育保護時,我們要考慮什么?保護繁育在什么情況下才會被使用?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最終要達到什么目的?
? ? ?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將以鸚鵡為例,一一討論。鸚鵡之所以能成為人工繁育重要的研究對象,是因為鸚鵡既是世界上物種瀕危級別最多的鳥類類群之一,同時也是寵物貿(mào)易中最常見的鳥類之一。

? ? ? ?人工繁育是指在人工干預(yù)的條件下,繁殖、育幼野生動物的過程,這個過程還包括喂養(yǎng)、看護、馴化、飼養(yǎng)管理和運輸管理等等。
有研究者根據(jù)物種種群狀態(tài)將人工繁育分為三種類型
? ? ? ?1. 野外種群穩(wěn)定時,人工養(yǎng)殖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增加種群數(shù)量替代野生產(chǎn)品消費,比如說漁業(yè)。
? ? ? ?2. 種群數(shù)量下降,物種面臨瀕危時,人工繁育可以適當補充野外的自然種群數(shù)量。
? ? ? ?3. 野生種群極度瀕危或幾近滅絕時,人工繁育為了保存種群最后的火種,這是我們通常所說人工繁育保護,屬于直接保護,人工繁育種群最終是要野化放歸的。

當我們在說保護繁育時,到底指的是什么?
? ? ? ?人工繁育保護野生動物是通過人工干預(yù)的方式保護那些在野外條件下已無法自然生存的物種種群,是野生動物保護的一種形式,是物種生存的最后機會,屬于直接保護。
? ? ? ?人工繁育保護是為了最終野化放歸而存在的,如果野外種群能夠有效并密切的管理的話,人工繁育也不是必要的。
? ? ? ?只有一小部分瀕危鸚鵡種群恢復(fù)計劃將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歸納入其中。據(jù)統(tǒng)計,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建議49種瀕危鸚鵡進行人工繁育保護,僅占鸚鵡總物種的12.3%。


瀕危鸚鵡的人工繁育保護一直以來都頗有爭議
? ? ? ?一、鸚鵡是高度社會性的鳥類,它們需要通過社交向親鳥和伙伴學(xué)習(xí)各種生存技能(如處理各種食物),但人工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很難給鸚鵡提供社交和學(xué)習(xí)的機會,這會阻礙它們的野化放歸。小藍金剛鸚鵡在野外幾乎消失,僅有約70只個體處于人工繁育下,而把這些人工飼養(yǎng)的鸚鵡放歸到野外去已經(jīng)不太可能,因為野生的種群存在文化傳承,人工繁育的鸚鵡已經(jīng)無法獲得這些信息。
? ? ? ?二、人工繁育的鸚鵡和野生的鸚鵡進化壓力發(fā)生了變化,那些對野生種群有利的特性可能在人工繁育中逐漸消失,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分化會越來越明顯。
? ? ? ?三、人工繁育計劃成本高。鸚鵡一般壽命長、生活史緩慢,這意味著如果要繁育出足夠的個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
? ? ? ?四、鸚鵡容易感染并在種群內(nèi)傳播一些致死的疾病,這些病毒可能會潛伏很多年不被發(fā)現(xiàn),甚至在野化放歸后傳染給野外的個體。
? ? ? 所以,人工繁育保護也存在很多局限性需要考量?。
? ? ? ?一、?人工繁育保護只能暫解物種滅絕的燃眉之急,但絕非物種保護最終的出路。
? ? ? ?二、?人工繁育保護可能會削弱對棲息地保護。
? ? ? ?三、?放歸的種群需要面臨很多人工飼養(yǎng)狀態(tài)下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比如說天敵,社交障礙。
? ? ? ?四、?動物的進化不會因為圈養(yǎng)而停止,圈養(yǎng)動物會越來越適應(yīng)圈養(yǎng)環(huán)境,繁育幾代后,野生的和圈養(yǎng)的區(qū)別可能會非常明顯。
? ? ? ?五、?有些人工繁育保護計劃是由動物園和相關(guān)機構(gòu)承擔的,但作為盈利機構(gòu),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動物園更偏向于飼養(yǎng)那些體型較大、顏色鮮艷、更有吸引力的鸚鵡,即使這些物種飼養(yǎng)起來更昂貴、人工繁殖起來更難,且很難野化放歸。動物園在選擇圈養(yǎng)物種時可能因為與實際保護需求關(guān)聯(lián)低,而使得那些真正需要保護的物種沒有得到保護。


? ? ? ?在決定是否采用人工繁育保護之前我們需要考慮很多問題,比如說人工繁育計劃什么時候合適開啟,人工繁育是否會降低保護棲息地的機會,人工繁育是否會使保護的資源傾斜,人工繁育是否會給野外種群帶來新疾病等等。
? ? ? ?所以,人工繁育是作為野生動物保護最后采取的措施,而不是預(yù)防手段和長期解決方案。人工繁育也不能代替物種棲息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或成為忽視保護野外種群的借口。
商業(yè)性質(zhì)的人工繁育
? ? ? ?那么,人工繁育是否可以通過養(yǎng)殖代替野生產(chǎn)品的方式實現(xiàn)對野生種群的保護呢?
? ? ? ?商業(yè)化的人工繁育保護,試圖通過成熟的人工養(yǎng)殖技術(shù),讓人工養(yǎng)殖的產(chǎn)品替代野生產(chǎn)品。這是為了減少野生動物盜獵和非法貿(mào)易而提出的一種假設(shè),屬于間接保護。但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
? ? ? ? 需要看到的是,和保護繁育一樣,這種解決方案也存在諸多局限性和實際難題。
? ? ? ?一、?野生動物養(yǎng)殖的成本(金錢和時間)要低于偷獵才可行,并且不依賴把野外個體作為后續(xù)儲備或補充。
? ? ? ?二、 市場上要完全杜絕非法產(chǎn)品“合法洗白”的情況。比如在巴西,用商業(yè)人工繁育的鸚鵡取代非法野捕貿(mào)易并不可行,主要原因就是商業(yè)養(yǎng)殖的鸚鵡價格比野外捕捉的要高出10倍,根本無法取代野鳥市場,尤其是在低收入地區(qū)。所以很多自稱是人工繁育的鸚鵡的其實是野生的,通過偽造鳥環(huán)使其合法化。
? ? ? ?基于以上種種考慮,商業(yè)化的人工繁育有可能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在非洲,盡管有人工養(yǎng)殖的非洲灰鸚鵡可購買,但仍然斷絕不了野生非洲灰鸚鵡的貿(mào)易。
? ? ? ?事實上,非洲灰鸚鵡的養(yǎng)殖戶是野生灰鸚鵡貿(mào)易的關(guān)鍵推動者。因為商業(yè)化的人工繁育總體來說是鼓勵動物貿(mào)易的,如果沒有嚴格完善的標識系統(tǒng)來有效地區(qū)分人工養(yǎng)殖和野捕的鸚鵡,就只會加劇野捕和非法貿(mào)易的發(fā)生,導(dǎo)致物種持續(xù)的減少。

? ? ? ?所以,保護學(xué)上的人工繁育和商業(yè)化的人工繁育完全是兩個概念:從性質(zhì)上來說,前者是科研或教育性質(zhì)的,后者是商業(yè)性質(zhì)的。再者,產(chǎn)生的原因和目的也不一樣,前者是因保護而生,目的是為了野化放歸;而后者實則是市場需要,保護只是潛在的副產(chǎn)品。
? ? ? ?用人工繁育能夠救鸚鵡?并不是口頭一句話這么簡單!
參考資料
《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管理規(guī)范總則編制說明》
Alves RRN, Lima JRF, Araujo HFP. 2013. The live bird trade in Brazil and its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an overview.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3: 53-65.
Bradshaw GA. Engebretson M. 2013. Parrot breeding and keeping: The impact of capture and captivity. Animals and Society Institute, US.
Brightsmith D, Hilburn J, del Campo A, Boyd J, Frisius M, Frisius R, Janik D, Guillen F. 2005. The use of hand-raised psittacines for reint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scarlet macaws (Ara macao) in Peru and Costa Ric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21: 465-472.
Cameron M. 2001. Parrot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Frazer DJ.2008. How well can captive breeding programs conserve biodiversity? A review of salmonids.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1(4): 535-586.
Frynta D, Li?ková S, Bültmann S, Burda H. 2010. Being attractive brings advantages: the case of parrot species in captively. PloSone 9: e12568.
Luescher AU (editor). 2006. Manual of Parrot Behavior. Blackwell Publishing, Australia.
Povilitis T. 1990. Is captive breeding an appropriate strategy for endangered species conservation? Endangered Species UPDATE. 8: 20-23.
Sanz V, Grajal A. 1998. Successful reintroduction of captive-raised Yellow-Shouldered Amazon Parrots on Margarita Island, Venezuela. Conservation Biology 12: 430-441.
Snyder NFR, Derrickson SR, Beissinger SR, Wiley JW, Smith TB, Toone WD, Miller B. 1996. Limitation of captive breeding in endangered species recovery. Conservation Biology 10: 338-348.
Snyder N, McGowan P, Gilardi J, Grajal A (editors). 2000. Parrots. 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2000-2004.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Sutherland WJ, Newton I, Green R. 2004. Bird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A Handbook of Techniqu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Tensen L. 2016.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can wildlife farming benefit species conservation?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6: 286-298.
Woodman CJ. 2021. Assessing new methods for Psittacine conservation at the captive-wild interface. PhD disser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US.
? ? ? ?守護鸚鵡工作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