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6704856/answer/212209190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yè)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出處。
先問有沒有,再問是不是。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曰:"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這條記載確實有,不等于其中蜀降者所言的內容便是真,它闡述二種觀點:降者:益州不能安。劉曄:益州已小定。講道理,沒誰會把“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和“小定”劃等號,前者是根本定不住,后者是定的小有成效,這完全是兩碼事。若沒有這位降者,曹軍會兩眼一抹黑,對益州的狀況一無所知么?顯然沒可能。曹軍的情報來源不會只靠這位降者,要么有其它渠道,要么有其它降者,這才是劉曄敢說“今已小定”的底氣。所謂“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只是關于益州當時情況諸多說法之一,而劉曄認為這種說法不靠譜,當場加以否定,他認為蜀中當時的真實情況是“今已小定”。所以說有記載,也不等于可以拿來直接用,這位蜀降者所言大概率是假的。漢中消息傳到成都,最快也要二、三天,降者沒可能來自成都,和驛馬傳遞消息一樣快。曹操在漢中的第七天見到降者,說明降者距離南鄭也就是五天左右的路程,這還是他聽聞曹軍來了就立即啟程,毫不遲疑,沒有其它事情需要處理的情況下。如此,他可能來自梓潼郡北部,再遠的距離一是時間上未必來得及在第七天趕到南鄭,一是路途太遠沒必要急著來降。再看這條: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就算消息傳到公安與成都時間相近,都是二、三天,劉備在四天之內和孫權談判結盟重新劃定荊州各地歸屬,再提兵回益州去殺人的概率有多大。即便劉備真來得及七天內回到益州,且通過殺人來穩(wěn)定狀況,他回到益州時,這位降者怕是也快到南鄭了,降者又從何得知此事呢?劉備東征應當是件大事,而這位蜀降者連劉備在不在益州都不知道,我猜他更可能都不是劉備集團治下的人,只是來自蜀地而已。把視角拉高一點,會看到更有意思的事情。曹操剛得漢中,劉曄與司馬懿勸其趁勢取蜀,曹操拒絕。而七天后,劉曄說益州小定不可擊之。倘若曹操七天前應允,大軍出征,七天一到劉曄要不要告訴曹操益州小定,已不可擊?劉曄獻策的可行期限只有七天,七天到了自行作廢,而大軍征戰(zhàn)七天時間會夠么。有人會說劉曄說不可擊是賭氣,那么劉曄是因為曹操不采納自己七天前的建議,拿命和曹操賭氣么。我認為傅子這整條記載都是有問題的,雖說突出劉曄的水平,但與前事相結合是屬于自己作死的情況。七月:曹操定漢中,張魯奔巴中。九月:巴中樸胡、賨邑侯杜濩等來附。十一月:張魯自巴中將其馀眾降。別說七天,就是一心想投降曹操,跑到巴中想以功降的張魯也是曹操攻下漢中三、四個月后才投降的。不論曹操本人想法如何,劉曄與司馬懿趁勢取蜀的建議都只是挑好聽的說,至于到時候打成什么樣就不好說了。再看這條:太祖征張魯,轉曄為主簿。既至漢中,山峻難登,軍食頗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國耳,何能為有無?吾軍少食,不如速還。"便自引歸,令曄督后諸軍,使以次出。曄策魯可克,加糧道不繼,雖出,軍猶不能皆全,馳白太祖:"不如致攻。"遂進兵,多出弩以射其營。魯奔走,漢中遂平。劉曄本傳在攻克漢中這事上是給劉曄記功的,那么實際上呢:魏名臣奏載董昭表曰:"……攻陽平山上諸屯,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故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會前軍未還,夜迷惑,誤入賊營,賊便退散。侍中辛毗、劉曄等在兵后,語惇、褚,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猶不信之。惇前自見,乃還白武皇帝,進兵定之,幸而克獲。楊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張魯,以十萬之眾,身親臨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麥以為軍糧。張衛(wèi)之守,蓋不足言。地險守易,雖有精兵虎將,勢不能施。對兵三日,欲抽軍還,言'作軍三十年,一朝持與人,如何'。此計已定,天祚大魏,魯守自壞,因以定之。"世語曰:魯遣五官掾降,弟衛(wèi)橫山筑陽平城以拒,王師不得進。魯走巴中。軍糧盡,太祖將還。西曹掾東郡郭諶曰:"不可。魯已降,留使既未反,衛(wèi)雖不同,偏攜可攻。縣軍深入,以進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數千突壞衛(wèi)營,軍大驚。夜,高祚等誤與衛(wèi)眾遇,祚等多鳴鼓角會眾。衛(wèi)懼,以為大軍見掩,遂降。無論說法如何,攻克漢中都是運氣爆棚的結果。傅子關于“蜀降者”這段記載,主要也是突出劉曄,但內容說實話不太可靠。蜀降者所言根本不足采信,還要在不可靠的記載,不可信的事情上推測什么劉備殺的是官員還是百姓,不太懂想鬧哪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