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時勢造奸雄: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易如反掌奪帝位

2022-03-04 11:18 作者:燕趙節(jié)度使  | 我要投稿

水滸傳》開篇中有一首詩: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

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說的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之一五代十國的歷史。

梁唐晉漢周5個朝代共53年(公元907~公元960年),其中存在時間最長的是后梁(907~923)共16年,存在時間最短的后漢(947~950)只有3年。

后唐、后晉、后漢建立者都是河東沙陀集團武人,被稱為“沙陀三朝”,再加上后周、北宋,后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都是前一個王朝的臣子,都是以謀反登基稱帝。

在五代的開國皇帝中,以后漢高祖劉知遠最為昏聵無道,殘忍嗜殺,縱觀他的一生,可以稱得上是亂世奸雄。

河東猛將

劉知遠,生于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沙陀族人。

他的父親劉琠,是晉王李克用的列校。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河東(今山西)沙陀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當兵。

沙陀人是唐末五代的戰(zhàn)斗民族,李克用曾率沙陀騎兵幫助唐朝剿滅黃巢起義。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更是勇猛,敗契丹,滅桀燕,打的后梁軍大敗。

連后梁太祖朱溫都驚嘆: “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生子當如李存勖,李克用雖死猶生啊。我的兒子們跟他一比,簡直如同豬狗一般。

后來李存勖更是滅后梁,成為后唐的開國皇帝。

世世代代的尚武之風讓每一個沙陀人都精通騎射,悍勇善戰(zhàn)。

長大后,劉知遠就在李克用的養(yǎng)子李嗣源(即后來的后唐明宗)手下為軍卒。由于作戰(zhàn)勇敢,被升為偏將,

一次,晉軍與后梁軍隊在黃河岸邊的德勝軍(今河南濮陽)激戰(zhàn),晉軍戰(zhàn)事不利,被迫撤退。

石敬瑭的馬甲突然斷裂,無法騎乘,而后梁軍眼看就要追上。在這危急時刻,劉知遠將自己的馬讓給石敬瑭,自己則騎上石敬瑭的馬,在后面掩護,石敬瑭順利脫險。事后,石敬瑭非常感激他舍命相救。

在李嗣源繼位稱帝并任命他擔任河東節(jié)度使后,石敬瑭就將劉知遠調(diào)到自己手下任職,做了一名牙門都校,成為他的親信。

后唐閔帝時期,李從珂作亂,閔帝出逃。

在衛(wèi)州(治今河南衛(wèi)輝)城東數(shù)里處,閔帝遇到了率軍入朝的石敬瑭。

石敬瑭將李從厚安置在驛館中,李從厚召石敬瑭到屋內(nèi)密談。劉知遠為防萬一,派勇士石敢貼身保護。

李從厚的隨從覺得石敬瑭沒有忠心保護李從厚,欲殺石敬瑭。石敢掩護著石敬瑭躲進旁邊的一個屋子里,用巨木將門擋住。

劉知遠率人趕到,將李從厚的所有隨從全部殺死,把李從厚囚禁起來。后來李從厚被李從珂派人殺死。

后晉重臣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末帝李從珂討伐盤踞在太原的石敬瑭。石敬瑭得助于劉知遠等人謀劃,假借契丹軍的力量,消滅后唐,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后晉,是為晉高祖。

為了報答契丹的幫助,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并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

劉知遠認為條件太屈辱,而且后患無窮,說:“對契丹稱臣即可,當兒子則太過分,多送些金帛使遼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許,割地會造成將來后患無窮啊!”

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不得不說,劉知遠在戰(zhàn)略眼光上遠超石敬瑭。

石敬瑭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讓中原門戶大開,無險可守,給后世王朝造成了百余年的邊患。

后晉建立后,劉知遠以軍功歷任檢校司空、侍衛(wèi)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衛(wèi)事、許州節(jié)度使、朱州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等職,封疆大吏。因在忻口大破契丹軍隊而受封北平郡王、太尉。

劉知遠手握重兵,權(quán)勢熏天,連石敬瑭都怕他三分。

石敬瑭卑躬屈膝以事契丹,但繼承后晉皇位的后晉出帝石重貴是個有志青年,不肯向契丹國稱臣,惹怒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契丹發(fā)兵攻打后晉。

結(jié)果大將杜重威在前線臨陣投敵,致使十萬大軍被俘,另一將領(lǐng)張彥澤引兵南下,攻入汴梁,俘虜石重貴。

耶律德光派大將偉王領(lǐng)兵進入雁門關(guān),意圖占領(lǐng)河東。劉知遠在忻口大破偉王,又在朔州陽武關(guān)再破契丹。兩敗契丹,讓劉知遠保住了他的河東地盤,也為他日后南下占領(lǐng)中原稱帝,奠定了基礎(chǔ)。

后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進犯汴梁,后晉滅亡。

耶律德光在汴梁崇元殿接受朝拜,詔令改晉國為大遼國,大赦天下。

劉知遠遣牙將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詔令褒揚嘉獎,稱劉知遠為兒子,并賜給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禮法,貴重的大臣才能得到這種賞賜,就像按漢族禮儀賜給假節(jié)一樣。

王峻回來后,對劉知遠說契丹政治混亂,一定不能占領(lǐng)中原,于是便商議如何南下中原。

契丹人在中原到處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人民怒不可遏,紛紛起義,四處打擊契丹。

耶律德光在中原待不住,被迫被返,途中病逝于欒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qū)),被制成“帝羓”(木乃伊)帶回遼國。

劉知遠見中原無主,于是眾將的擁戴下,在太原稱帝,但卻沒改國號。不久,他采納了部將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建議,舉兵南下,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

他自稱東漢明帝八子淮陽王劉昞之后,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是為后漢高祖。

一如石敬瑭的老套路,沙陀武人都很熟。

《舊五代史》評價他:“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

登基后,劉知遠頒布了詔令,將境內(nèi)契丹人全部處死,從而獲得了后晉舊臣的人心,文臣武將紛紛歸降。

奸雄昏君

劉知遠雖然是登基為帝,但他和李存勖、石敬瑭一樣都是河東沙陀武人,毫無治國才能,只能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他僅僅做了半年的皇帝,而他的后漢小朝廷僅僅存在了3年就被推翻了。

后漢的統(tǒng)治是五代十國中最殘暴的時代,皇帝昏庸無道,貪官酷吏橫行,百姓困苦難活。

劉知遠的惡政有以下幾個方面。

1.苛政濫刑

在河東時,為了制造軍備,所以劉知遠下令他的轄區(qū)所有的牛皮必須由官府收購,嚴禁民間私自買賣,否則處死。

但后漢建立后,劉知遠依然保留著這條苛政。

當時上黨有人犯了牛皮罪,依法要被處死。但昭義判官張璨覺得這個法律實在荒唐,便向劉知遠進諫:“主上在河東,大聚甲兵,須藉牛皮,嚴禁可也;今為天下君,何少牛皮,立法至于此乎?”

劉知遠大怒,要處死張璨。

他的倒行逆施胡作非為,連官場老油條馮道都看不下去了。

本來一直對城頭變化大王旗作壁上觀的“老臣”馮道,此時卻正義感爆棚,挺身而出,冒死向劉知遠進諫,說張璨言之有理,這條牛皮令早就過時該廢除了,對張璨應(yīng)該獎賞而不是治罪。

劉知遠自知理虧,又深知自己要治理國家還要靠馮道這一干文臣,所以才赦免了上黨人的死罪,但卻仍然將張璨罷官。

經(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亂,中原的社會秩序很亂,人民生活困苦,衣食無著,到處都是“流寇”搶劫。后漢初建本應(yīng)該招募流亡,開墾荒地,恢復生產(chǎn),以安定社會秩序,這樣會使社會秩序逐漸穩(wěn)定下來,流寇自然也消失了。

但劉知遠卻采用嚴酷的手段,殘殺“流寇”。他“詔天下凡關(guān)賊盜,不計贓物多少,案驗不虛,并處死”。還規(guī)定“民有犯鹽、礬、酒曲者,無論多少皆抵死?!?/p>

同時,他還重用酷吏。

如蘇逢吉是個“貪詐無行”、“喜為殺戮”的人,居然被任命為宰相。

一次,劉知遠為了慶祝生日,命蘇逢吉“靜獄”,其實是想大赦。但蘇逢吉卻把囚犯全部殺光,號曰“凈獄”。

蘇逢吉曾草詔要將為盜者的本家和四鄰、保人全族處斬,有人抗議說:“為盜者族誅,已不合王法,何況鄰保,這樣做不是太過分了嗎?”蘇逢吉自知理虧,才刪去“全族”二字。

另一個酷吏劉銖,更是心狠手辣,“民有過者,問其年幾何,對曰若干,即隨其數(shù)杖之,謂之‘隨年杖’;每杖一人,兩杖俱下,謂之‘合歡杖’” 《新五代史·漢臣傳·劉銖》。

對于這些殘忍嗜殺的酷吏,劉知遠既不罷免,也不懲處,反而讓他們身居高位,殘害百姓,上行下效,使得后漢朝政更加腐敗混亂。

2.言而無信

在劉知遠初入汴京時,有曾投降契丹的燕軍1500人歸順了他。

這支燕軍曾與契丹大戰(zhàn),后不敵投降。

劉知遠在招降后,卻言而無信,以謀反為由,將燕軍在汴京附近的一個叫繁臺的地方全部殺死。

后漢建立后,杜重威占據(jù)鄴城反叛。

杜重威在后晉時,奉命領(lǐng)兵抵御契丹,但卻在陣前投敵,可謂后晉滅亡的第一罪人,后漢建立又反叛,可謂罪上加罪,罪不可赦。

因為他也曾投降契丹,所以據(jù)鄴城死守,誓死不降,劉知遠親征,但屢攻不克。

劉知遠被迫“累令宣諭,許以不死”,但叛軍不為所動。叛軍將領(lǐng)幽州指揮使張璉因怨恨劉知遠盡殺燕兵:“繁臺之卒,何罪而戮?” 拼死守城。

但糧草用盡,城中叛軍多逾城逃亡,杜重威無奈,只好請降。

張璉為了活命,“邀朝廷信誓”。劉知遠答應(yīng)了。

但當張璉等人離開鄴城后,立即派人將包括張璉在內(nèi)的數(shù)十名將官全部誅殺。

劉知遠卻赦免杜重威,封檢校太尉。

但劉知遠在臨死前,以杜重威反復無常,下令將他處死。宰相蘇逢吉誘殺杜重威,尸體棄于市。汴梁人憎恨他賣國,紛紛踐踏他的尸體。

劉知遠不守信用,以前后晉歸順他的將士非常疑慮,唯恐被殺,以至于叛亂四起,讓后漢到處用兵,財政枯竭,這也是后漢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永興節(jié)度使趙思綰接到調(diào)令,心懷疑慮,唯恐遭到不測,于是奪取永興城反叛,與官軍大戰(zhàn)一年有余,結(jié)果十萬人口的永興城收復后只剩下一萬多人。

在后唐末年,后唐雄義節(jié)度使安元信率領(lǐng)親兵投降石敬瑭。

石敬瑭很驚訝,為安元信為何歸降?

安元信說:“夫帝王者,出語行令,示人以信。嘗聞主上許令公(指石敬瑭)河東一生,今遽改之,是自欺也。且令公國之密親,親尚不能保,肯保天下之心乎!以斯而言,見其亡也,何得為強也?!?/p>

這段話充分說明了作為人君,要言而有信,取信于天下,才能人心歸附,長治久安。

但劉知遠卻反其道而行之,結(jié)果導致人心盡失。


劉知遠并沒有治世之才,只是因為契丹入侵,滅亡后晉,中原空虛無主。他身居河東,握有重兵,趁機南下,占領(lǐng)了中原,稱帝建國。

他不過是一個時勢造就的梟雄而已。

所以,他建立的后漢僅僅存在了3年就覆滅了。

《舊五代史》評論劉知遠:


“在昔皇天降禍,諸夏無君。漢高祖肇起并、汾,遄臨汴、洛,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雖曰人謀,諒由天啟。然帝昔蒞戎藩,素虧物望,洎登宸極,未厭人心,徒矜拯溺之功,莫契來蘇之望。良以急于止殺,不暇崇仁。燕薊降師,既連營而受戮;鄴臺叛帥,因閉壘以偷生。蓋撫御以乖方,俾征伐之不息。及回鑾輅,尋墮烏號,故雖有應(yīng)運之名,而未睹為君之德也?!?。

《新五代史》評論劉知遠:

“至漢高祖建國,黜晉出 帝開運四年,復稱天福十二年者,何哉?蓋以其愛憎之私爾。方出帝時,漢高祖居 太原,常憤憤下視晉,而晉亦陽優(yōu)禮之,幸而未見其隙。及契丹滅晉,漢未嘗有赴 難之意。出帝已北遷,方陽以兵聲言追之,至土門而還。及其即位改元,而黜開運 之號,則其用心可知矣。蓋其于出帝無復君臣之義,而幸禍以為利者,其素志也, 可勝嘆哉!夫所謂有諸中必形于外者,其見于是乎!”’

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卷287》中所言:

“漢高祖(劉知遠)殺幽州無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誘張璉而誅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眾,信以行令,刑以懲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國!其祚運之不延也,宜哉!”

司馬光這一段精辟史論,可謂對劉知遠做了蓋棺論定。


時勢造奸雄: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易如反掌奪帝位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石阡县| 凤台县| 天津市| 西峡县| 冀州市| 罗城| 花莲市| 河北区| 长寿区| 清丰县| 北碚区| 蒙阴县| 鹤山市| 德保县| 望谟县| 蒙城县| 清流县| 六安市| 怀远县| 柳河县| 尼木县| 宜春市| 张家港市| 南平市| 东港市| 晴隆县| 浪卡子县| 海林市| 化隆| 华容县| 马鞍山市| 行唐县| 福清市| 如东县| 湟中县| 法库县| 余江县| 沧源| 鸡西市| 大理市|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