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中的華夏史(十五)——曹家將

宋仁宗無子嗣,立養(yǎng)子趙曙(宋太宗趙光義曾孫)為太子,繼位后就是宋英宗。五帝英宗,尊四帝仁宗的慈圣光獻皇后曹氏,為皇太后。英宗剛繼位就病倒,由曹太后垂簾聽政十三個月。期間兩宮失和,最終曹太后還政于英宗。英宗稱帝四年而亡,由長子趙頊繼位,即宋神宗。
曹太后是宋朝開國元勛魯國公曹彬的孫女,宋仁宗的皇后。六帝神宗即位后,尊其為太皇太后。
曹建在北宋一直是名門望族,將門世家。因此,北宋的將門文學作品中,又怎能沒有“曹家將”的身影呢?
曹家將——上半部“三鬧汴梁”,下半部“三擒陳平”
東北評書大家陳青遠先生家傳數(shù)目“曹家將”,由其父根據(jù)野史編撰而成。陳先生又將其傳給了兩位女兒陳麗潔、陳麗君。陳家代表作還有神魔版的大西唐演義,“三請樊梨花”就是其中的名篇。

大宋五帝宋英宗年間,有忠奸兩派人。奸臣則是太師陳平一黨,仗著自己是皇帝老丈人,為非作歹。忠臣則以“五王八侯”為代表。五王為鎮(zhèn)國王曹天勝、汝南王鄭黑虎、東平王高勇、西平王狄龍、潞花王趙金顯;八侯則是護國侯岳安、洛陽侯趙強、助國侯江策、明國侯佟彪、前國侯鐵豹等。陳平勾結(jié)遼邦,想篡奪大宋江山,就必須先除去這“五王八侯”。
潞花王乃是八賢王趙德芳之子,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西平王狄龍乃是平西王狄青之子,狄青是潞花王的表兄弟(潞花王之母狄氏是狄青的姑姑),狄龍是其表侄;汝南王鄭黑虎乃是太祖御弟鄭恩的曾孫,東平王高勇乃是太祖妹夫高懷德的曾孫,鎮(zhèn)國王曹天勝則是開國王曹彬的曾孫。

北宋忠奸兩派——鐵打的忠臣,流水的奸佞
北宋的故事中,忠臣一般就是幾家開國王爺與寇準、包拯兩大文臣,許多人手里有讓皇帝都忌憚三分的“硬貨”。
八賢王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子,屬于皇室集團,擁有御賜“黃金锏”。有詩云:先王御賜黃金锏,匡扶宋室保萬民。上梁不正打昏君,奸邪當?shù)勒D佞臣。潞花王則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與寶器。
北宋故事一般都是昏君配八賢王模式:八王爺趙德芳身跨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與三朝的奸臣抗衡,力挺三朝忠良。潞花王則身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后三者的故事,見《宋慈云走國》)。
注:在小說《萬花樓》中,仁宗時八王爺已故,帶著狄青與狄太后認親的是潞花王。而評書中則是八王爺本人與王妃狄太后一起認下狄青。

開國元勛鄭家:汝南王鄭印乃太祖結(jié)拜三弟鄭恩之子。想當年鄭恩血濺桃花宮,老王妃陶三春逼宮,上演一出“斬龍袍”。太祖悔過,讓鄭氏子孫永襲汝南王爵位,并御賜鄭印“黑虎銅錘”,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賜三山王妃陶三春“打龍杖”。此外,老王妃還有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的的兩道敕書,上打昏君妖妃,打貪官污吏。

而在電視劇《碧血青天楊家將》中:汝南王鄭懷民(未查出是鄭家哪代人)擁有的卻是“盤龍棒”。且有詩云:臨危授命記心尖,忠心護宋昭日月,棒下不容有群奸。
開國元勛高家:太祖的妹夫,老駙馬高懷德一生南征北戰(zhàn),為趙宋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兒子高君保與劉金定夫妻南唐救駕,劉金定更是掛帥滅南唐。在電視劇《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開國王高利民(未查出是高家哪代人),則擁有“紫金錘”。有詩云:先王御賜紫金錘,五紫千金百煉成,倘若君王誤朝政,千鈞之下不容情。

開國重臣呼延家:呼延贊有救駕之功,太祖封其為鐵鞭王,并賜十三節(jié)打王鑌鐵鞭。兒子呼延丕顯十二歲智擒大將潘仁美,封賜兩個王位,人稱雙王,還繼承了父親的“打王鞭”。有詩云:先王御賜打王鞭,當年撐住半邊天,百萬軍中曾護主,確保宋室千萬年。呼家將第四代忠孝王呼延慶,曹家將中也有登場。
北宋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天波楊府:掌門人長壽王佘太君,擁有“龍頭拐杖”,即皇帝親賜得九龍監(jiān)國拐杖,上有“雖無鑾駕,如朕親臨”八字,可“上殿不參君、下殿不辭王”,也可“上打昏君,下除佞臣”。

文學作品中,老太君歷經(jīng)了楊家十代人,直到九代孫楊滿堂凱旋而歸才駕鶴西游,享年近一百八十歲。是不折不扣的老壽星,即見證了北宋的興衰,又不得不面臨楊家代代男丁戰(zhàn)死沙場,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

文官方面:首先,雙天官寇準曾主審“潘楊案”替楊家洗冤報仇,多次朝堂上救下六郎楊延昭,跟龐太師斗智救下來上墳的呼延慶等等。

另一位則是,開封府尹龍圖閣大學士包拯,有宋仁宗御賜的“青天三鍘刀”(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可先斬后奏。還有一把御賜“尚方寶劍”。

與忠臣對立的,則是一朝天子重用的一朝奸臣,其中以太師國丈為主,兵部司馬為輔。
宋太祖時期,國舅韓龍在桃花宮內(nèi)計殺了汝南王鄭恩,老王妃陶三春逼宮,太祖處死愛妃、斬了韓龍才平息了事端;宋太宗時期,國丈潘仁美陷害楊家將,被寇準給查辦了;三帝真宗時期,兵部大司馬王強,本是真宗做太子時的老師,乃是遼國奸細臥底,多次要殺六郎楊延昭,被寇準識破,逃回大遼;四帝仁宗時期,國丈龐太師一伙兒(狄青故事中太師龐洪與女婿兵部大司馬孫秀,呼家將中太師龐吉與女婿兵部司馬黃文炳),敗于包拯之手。五帝英宗時期,主講楊懷玉的《小五虎演義》中國丈太師劉毓,《曹家將》中的國丈太師陳平,也都敗于包拯之手。

【書歸正文】
鎮(zhèn)國王曹天勝帶領(lǐng)二十八萬大軍與遼邦作戰(zhàn),被困葫蘆峪,消息全無。老賊陳平奏本,說曹天勝投降遼邦,英宗信其讒言,要殺曹家三百三十三口。老將呼延慶站出來作保人。英宗先將曹家人收入監(jiān)牢,又派呼延慶與孟強、焦玉帶兵去前線一探虛實。誰知年邁的呼延慶也被困在葫蘆峪。
陳平派人四處散播謠言:曹天勝投降遼邦后,刀劈呼延慶,殺死孟強、焦玉。宋英宗下令,將其滿門抄斬。忠臣們紛紛保本,念在曹家歷代的功勞上,放過了曹皇妃與小兒子曹克仁。但曹家人終身不得入汴梁,終身不得習武,終身不得參軍。

曹克讓自小離家在高山學藝,因此也躲過此劫。曹克讓丹鳳眼,臥蠶眉,綠袍金鎧,胯下赤炭火龍駒,仿佛關(guān)二爺在世。據(jù)說他有“三龍二虎九?!?/strong>之力,善使一條大槍,無人能敵。曾化名“李忠孝”,武科場奪魁,力舉雙虬,火燒太師府,大鬧汴梁城。

曹克讓結(jié)交了許多好友,七杰巧聚會、八義鬧東京。七杰:曹克讓,張云,李霧,朱龍,馬虎,曹義,蘇義。八義,則再加上表兄李化龍。
最終,邊關(guān)由曹克讓帶領(lǐng)人馬到葫蘆峪救出父親與呼延慶等人,朝堂之內(nèi)則包拯查明案情原委,還曹家清白。太師陳平逃到大遼,曹克讓又率軍征遼,斬殺陳平,大仇得報。
續(xù)集評書“乾天劍傳奇”中,曹克讓晚年被奸相沈恒威所害,其子曹珍、曹寶一文一武逃出京城。一個考中狀元,一個聚兵反沈。曹家將保龍山救駕,冤案得以昭雪。最終征西夏抓住沈恒威,德勝還朝。不過,續(xù)集中就沒有呼家將的參與了。
【編者按語】
曹家將一書整體質(zhì)量不高,書中曹克讓所謂“三龍二虎九?!?/strong>之力,“橫推泰山倒,倒掖火車回”已經(jīng)到了吹大牛不要臉的地步了。故事情節(jié)也是東拉西湊,漏洞百出。沒能流行起來,還是根基不勞所致。
自此,北宋時期各大將門故事都已經(jīng)講過了。宋遼西夏的紛爭已近黃昏,即將進入趙構(gòu)泥馬渡江,開啟南宋與金國隔江對峙的新篇章。
【正說北宋將門】
真實的北宋名將,除了狄青外,還真有幾大“將門世家”。但與評書演義中的“呼楊高鄭”完全不同。
曹氏家族
曹斌在北宋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立功無數(shù)。先領(lǐng)兵打敗了南唐、后蜀,后又征討北漢與遼國,堪稱北宋開國功臣之首,深得宋太祖趙匡胤的信賴和喜愛。

曹彬有七個兒子,各個能征善戰(zhàn)。其中曹瑋、曹璨是其中的佼佼者。曹家五代子孫皆為宋朝大將,貫穿北宋始終。
曹彬的孫女嫁給宋真宗,就是著名的“慈圣光獻皇后”——八仙故事中曹國舅的姐姐。
折氏家族
折家將是歷史上延續(xù)最長的將門之一,在宋朝將門世家里可稱榜首,自北宋起共延續(xù)八代,近二百年,加上五代以前,則更為久遠。后來“折”改為“佘”姓。

楊家將中著名的舍老太君佘賽花就是折家之女。其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弟折御勛,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為名將。折從阮時受到宋太祖“許以世襲”的特權(quán),從此折家父子兄弟相繼世襲府州,為宋朝鎮(zhèn)守西北邊陲,并世出名將。折從阮、折御卿祖孫二人,則是北宋“折家將”最著名將領(lǐng)。
評書演義中許多楊家將的故事就取自折家將,并且將折老令公(佘賽花之父,評書中為佘表)丑化了。

高氏家族
高家代表人物是高懷德、高瓊等,五代七人封王,七代三十余人為將,還出了一位高太后,即宋英宗的皇后。高太后起用司馬光,徹底廢除了王安石變法。
種氏家族
種家將是北宋中后期在抵御西夏、金人的侵略戰(zhàn)爭中崛起的名將世家。種家將前仆后繼,滿門忠烈,世人稱之為“山西名將”。
種家將起自種世衡,《宋史.種世衡傳》和沈括《夢溪筆談》中,都詳細記載了種世衡巧施離間之計,令西夏國主李元昊與名將野利遇乞、野利旺榮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的故事。

種世衡的八個兒子都是武將,其中種詁、種診、種諤各統(tǒng)領(lǐng)種世衡之一部,世稱“三種”,均為宋朝大將,頗有戰(zhàn)功。而種諤,就是《水滸傳》中魯智深口中的老鐘經(jīng)略相公。種家第三代名將有種師道、種師中,其中種師道就是小種經(jīng)略相公。
姚氏家族
四代為將,鎮(zhèn)守關(guān)中。老祖姚保,率軍抗擊西夏中陣亡。第二代:姚兕、姚麟,在關(guān)中并稱“二姚”。第三代:姚雄、姚古,皆為姚兕之子。第四代:姚平仲,乃姚雄之子,十八歲時便率軍破西夏,童貫忌恨而不得賞賜,但關(guān)中豪杰皆推之,稱為“小太尉”。
李氏家族
四代為將,老祖李處耘,宋初樞密副使,為禁軍主要將領(lǐng)之一,排位僅次于石守信,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后,諸子皆繼城為將。長子李繼隆乃是李家最杰出的人物,少年從軍,參與平定后蜀、南唐戰(zhàn)役,以勇猛知名。宋太宗時期,率軍抵御遼景宗南下,大破敵軍二十五寨。雍熙北伐失敗,李繼隆部,“軍成列,虜不敢擊”。澶淵之盟時,負責堅守澶州。李昭亮是李繼隆之子,北方抗遼前線守將,又一代禁軍大帥。
楊氏家族
楊業(yè),又名楊繼業(yè),戰(zhàn)功卓著,所向無敵,號稱楊無敵。北漢滅亡后,歸順大宋,為潘美所節(jié)制。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三路大軍北伐。曹彬率領(lǐng)的主力東路軍被遼國斷了糧道,大敗而潰。潘美與楊業(yè)的西路軍只得南撤。

兵馬都監(jiān)王侁剛愎自用,輕敵冒進,激楊業(yè)去迎戰(zhàn)遼國追兵,又誤以為楊業(yè)得勝,不需要接應(yīng),逼潘美盡快撤退。最終致使楊業(yè)戰(zhàn)死。這對應(yīng)的就是評書中的“潘楊之案”。
潘美的罵名確實有點冤,但并未堅持與楊業(yè)的約定,在陳家谷口接應(yīng),而是順從了王侁,也是有過錯的。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yè)的大兒子楊延昭。楊延昭鎮(zhèn)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
楊延昭的兒子是楊文廣。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楊文廣被說成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實則真實歷史上他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后來與安撫陜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fā)現(xiàn)楊文廣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