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四十) ?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邢昺疏:“子曰”至“乎哉”。注釋說:這一段是辨別禮樂的本質(zhì)。說“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玉,指圭璋之類的物品。帛,指束帛之類的物品。夫子講禮里面所說的,難道就只是些玉帛之類的事嗎?孔子明確說不是表面上所說的玉帛而已,其中里面最珍貴的是,是如何安上治民。說“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鐘鼓,指樂器。樂最珍貴的是移風(fēng)易俗,不是所謂的把音樂演奏得多悅耳動聽,孔子嘆息現(xiàn)在的樂只是追求旋律優(yōu)美??鬃釉俅温暶?,大家要深深明白禮樂的根本不在玉帛鐘鼓。 子曰:“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邢昺疏:“子曰:色厲而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注釋說:這一段是厭惡人的行為與心是相違背。厲,矜莊(看似老實(shí)莊嚴(yán)貌)。荏,柔佞(指善于偽裝的佞夫)。穿,穿壁的意思。窬,窬墻的意思。夫子說有一類人外表一副老實(shí)莊嚴(yán)的樣子,其實(shí)他們是善于偽裝的佞夫,這樣的人就如小人一般,外表看著正義凜然,其實(shí)他的心里的想法啊和穿壁窬墻的竊盜心里的想法是一樣的。 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 邢昺疏:“子曰:鄉(xiāng)原,德之賊也”。注釋說:這一段是厭惡人的詭隨(詭詐善變)。以前有二種解釋:周曰:“所至之鄉(xiāng),輒原其人情,而為意以待之,是賊亂德也。”何晏云:“一曰:鄉(xiāng),向也,古字同。謂人不能剛毅,而見人輒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此所以賊德也?!? 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邢昺疏:“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注釋說:這一段是厭惡當(dāng)時的人很喜歡傳那些不通過自己思考確認(rèn)的事。涂,也就是道的意思。夫子說有些人把在街道上所聽到的閑言碎語四處傳播,其中有很多是謬妄的言論,這種行為被有道德的人唾棄。 ?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邢昺疏:“子曰鄙夫”至“至矣”。注釋說:這是討論人品鄙陋、見識淺薄的人的行為。說“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夫子說凡是人品鄙陋、見識淺薄都不要和他們一起同朝為官。說“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边@里是說為何不可與人品鄙陋、見識淺薄的人一起同朝為官的理由。他們在還沒得到的時候,總是害怕得不到。夫子說人品鄙陋、見識淺薄的人在還未獲得官職的時候,時常害怕自己不能獲得官職。說“既得之,患失之”,夫子說人品鄙陋、見識淺薄的人不是正直的人,他們無法依道義行事,時常憂愁會失去官職。說“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茍,誠的意思。如果一直在憂愁失去官職,那么他就會一心想辦法保住官職,夫子說這樣的人為了保住官職可以不折手段。就因?yàn)檫@樣,所以不可與這類人同朝為官。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邢昺疏:“子曰”至“已矣”。注釋說:這一段是討論現(xiàn)代的人刻薄不厚道,不如古時候的人。說“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蓖?,無的意思。夫子說古時候在民風(fēng)淳樸時期,民眾有三種讓人們覺得奇怪的行為,或許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了。夫子說古時候民眾怪異的行為與現(xiàn)在不同了。說“古之狂也肆”下面是講三種怪異行為。肆,指非常敢說,說不怕得罪人的話。說“今之狂也蕩”指因?yàn)榉夼鴬A雜一股戾氣,因?yàn)闆]道理而用氣憤支撐。說“古之愚也直”指為人正直心無邪曲。說“今之愚也詐而已矣”,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詐他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邢昺疏:“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注釋說:這一段和《學(xué)而篇》重復(fù)。因?yàn)閷W(xué)生各自記下自己的所聞,所以難免會重復(fù)。 ?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邢昺疏:“子曰”至“家者”。注釋說:這一段是記錄孔子厭惡邪奪正。說“惡紫之奪朱也。”朱,是正色。紫,是兩種原色配合成的顏色。孔子厭惡人們喜歡混合成的顏色代替正色。說“惡鄭聲之亂雅樂也”,鄭聲,指非正統(tǒng)音樂。孔子厭惡非正統(tǒng)音樂混淆擾亂到正統(tǒng)音樂。說“惡利口之覆邦家”,一些喜歡四處宣講的人,他們是說的多,做得少,但這些人懂得取悅君王,國家因此而傾覆。 何晏注:“孔曰”至“正色”(《論語》里的一句注解??自唬骸爸?,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保┳⑨屨f:說“朱,正色。紫,間色?!被适险f“正色,有青、赤、白、黑。不正色,指五方正色相混合而成的顏色,如綠、紅、碧、紫、騮黃。青色是東方的正色,綠色是東方的混合色。東方屬木,木的顏色是青色。木克土,土是黃色,所以綠色是青色黃色的混合色,處于二者相克之間的顏色。朱是南方的正色,紅色是南方的混合色。南方屬火,火的顏色是赤?;鹂私?,金的顏色是白色,紅色是赤白混合色。白是西方正色,碧是西方混合色。西方屬金,金的顏色是白色。金克木,木的顏色是青色,所以碧色是青白的混合色。黑是北方正色,紫是北方混合色。北方屬水,水的顏色是黑。水克火,火的顏色是赤,所以紫色是赤黑混合色。黃是中央正色,騮黃是中央混合色。中央屬土,土的顏色是黃。土克水,水的顏色是黑,所以騮黃色黃黑的混合色?!?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邢昺疏:“子曰”至“言哉”。注釋說:這一段是勸誡人要謹(jǐn)慎說話。說“子曰:予欲無言?!本討?yīng)該是少說多做,因?yàn)檎f多無用,所以孔子希望自己不說話。說“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小子,指學(xué)生。子貢聽到孔子說他不說話了,因此對夫子說“夫子如果您不說話,那我們這些學(xué)生學(xué)什么?”說“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是孔子的舉例,用來說明少說話多干實(shí)事。天有說過話嗎?它不說一句話,四季運(yùn)行次序井然,萬物都依此而生長,天有說過教導(dǎo)人的話嗎?這是用來比喻要是人能做好實(shí)事,即便他不說一句話,也是可以的。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邢昺疏:“孺悲”至“聞之”。注釋說:這一段是講孔子厭惡惡行。說“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比姹?,魯國人。他來見孔子,孔子不想見到他,推辭說自己生病了。說“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將,類似奉的意思。奉命,替主人傳話的人。初,傳話的人進(jìn)門,說孺悲要見您,夫子對傳話人說“我生病了,不想見他?!?,又因?yàn)榕聜髟挼娜苏`會,于是取瑟來,邊彈邊唱歌,讓傳話的人知道“其實(shí)我沒生病,只是不想見孺悲。”目的是為了讓孺悲去思考為何夫子不見他。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邢昺疏:“子曰”至“乎已”。注釋說:這一段是厭惡人不學(xué)習(xí)。說“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狈蜃诱f某些人吃飽后整天無所事事,他們不關(guān)心也不去實(shí)行善道,這類人我很難跟他們相處。說“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辟t,勝的意思。已,止的意思。博,《說文》寫成簙,指扃戲,也就是六箸十二棋。古時候?qū)蹼袑懗珊~。圍棋稱為奕,《說文》說弈從廾,指用兩手拿著。下圍棋的人手拿起棋子,圍而相殺,所以稱為圍棋。圍棋稱為弈,是放下棋子的意思。夫子以為吃飽后整天無所事事,要是再沒點(diǎn)自己想做的事,會很快生起淫欲,所以教導(dǎo)說“不是還能下圍棋嗎?如果能下下圍棋,也勝過什么都不做?!笨鬃酉M@些人在下圍棋中找到悅樂,這樣他們就不會整天想淫欲的事。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邢昺疏:“子路”至“為盜”。注釋說:這一段是孔子在壓制子路。說“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路天性魯莽,他以為人要崇尚勇敢,所以他向孔子請教,說“君子崇尚勇敢嗎?”說“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夫子說君子不崇尚魯莽而是崇尚道義。說“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本樱赣泄俾毜娜?,做事不偏不倚就是道義。夫子說有官職的人,要是只有勇敢而沒有道義,就會作亂叛逆。要是一般的民眾,他勇敢而不遵守道義的話,就會成為盜賊。 ?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邢昺疏:“宰我”至“母乎”。注釋說:這一段是討論三年喪禮。說“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在《禮·喪服》里記載要為至親的人守喪三年。宰我以為其中守喪的時間太長,所以向孔子請教說“守喪三年,時間是不是太長了?”說“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边@是宰我說不可以守喪的理由。宰我說禮是用來檢驗(yàn)人的行為,樂是用來調(diào)和心靈,君子不可以須臾離開禮樂。但是在守喪期間禮樂不為,而且還必須不為很久,這樣會禮壞而樂崩。說?!芭f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痹孜矣终f“守喪三年,我認(rèn)為守一年就可以了。因?yàn)槿说淖冞w,也應(yīng)該遵循天道。一年之間,舊的谷子已經(jīng)吃完,新的谷子代替舊的谷子?!便@木出火稱為燧,宰我說“鉆木出火的人已經(jīng)改變了生起火的木的原本性質(zhì)。一年之間天下的萬物都已經(jīng)更新,但人還在長久遵循舊規(guī)矩,這是不合適的。所以,喪禮應(yīng)該一年,這樣也符合道理?!闭f“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孔子聽到宰我說至親守喪之禮,希望能改變其中守喪的時間,所以特意問他。夫子說,在喪禮中規(guī)定出殯,食粥,居倚廬,穿三年喪服。滿一周年時舉行小祥之祭,要食菜果,居堊室,此后就可以改戴練冠,中衣也可以換成練衣?,F(xiàn)在你認(rèn)為一年之后,便開始吃稻米飯穿華麗的衣裳,你的心能安嗎?說“曰:安。”宰我說,時間到了,脫去喪服,開始吃稻米飯穿華麗衣裳,我很心安。說“女安,則為之!”孔子說“你的心能安,你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闭f“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笨鬃尤缓鬄樵孜艺f心為何不安。旨,美的意思。夫子說君子在守喪期間所厭惡的事,就是喝酒吃肉,即便他吃到美味,也不會認(rèn)為是美味;即便他聽到好聽的音樂,也不會生起悅樂;睡在草薦上,頭枕著土塊,所居住的地方不求安逸舒服。所以,君子不會想著吃稻米飯穿華麗的衣裳這些事?,F(xiàn)在你既然覺得你的方式能讓你心安,那么你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其實(shí)夫子是在責(zé)備宰我對至親不仁,所以他繼續(xù)說“女安,則為之。”說。“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庇?,宰我的名字。宰我方才是堅(jiān)持自己的愚蠢,怎么講他都聽不進(jìn)去,夫子不想當(dāng)面叱責(zé)宰我的過失,因而等宰我離開后,孔子對其他在場的弟子說“宰予對自己的父母不仁??!人剛出生到三歲期間,父母要時時抱著他,三年之后,才勉強(qiáng)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因此圣人制定為父母守喪三年?!闭f“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通,達(dá)的意思。夫子說上到天子,下到一般民眾,都應(yīng)該為父母守喪三年,所以這里稱為通喪。說“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因?yàn)槿硕荚谧约旱母改笇檺巯陆】党砷L,為報答父母之恩情所以守喪三年。如今不想行三年之服,難道他沒有對父母照顧他三年的恩情而生愛嗎? 何晏注:“孔曰”至“愛乎”(《論語》里的一句注解??自唬骸把宰又诟改?,‘欲報之恩,昊天罔極’,而予也有三年之愛乎!”)注釋說: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边@句出自《小雅·蓼莪》,鄭玄說“就像這樣,父母恩德就如天一樣寬廣,我要報答這個恩情的心也沒有極限?!闭f“予也有三年之愛乎”,夫子說宰予不想守三年的喪,是沒有對父母在他嬰兒時期的照顧生起愛??妳f(xié)說“因?yàn)楫?dāng)時禮壞樂崩,人們都不再守喪三年。宰我非常擔(dān)心,因而到孔子的住所,他認(rèn)為圣人不會主動談這件事,所以宰我以當(dāng)時民眾的說法當(dāng)成自己的意思,來讓夫子生氣而說道理警戒將來,其實(shí)宰我是委屈自己來為民眾闡明道義。” 何晏的注解還有其他兩段,篇幅太長省略。 ?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邢昺疏:“子貢”至“直者”。注釋說:這一段是討論人有些惡行非常令人憎惡。說“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君子,指夫子。子貢問“夫子,您的心里有所憎惡的事嗎?”說“子曰:有惡?!笨鬃踊卮鹫f我心里有所憎惡的事。說“惡稱人之惡”,指喜歡說人的惡行,所以這是我所憎惡的。說“惡居下流而訕上”,訕,謗毀的意思。指下位之人謗毀上位之人,這是我所憎惡的。說“惡勇而無禮”,如果人勇敢但不講禮義會作亂,這是我所憎惡的。說“惡果敢而窒”窒,指窒塞。人要是因?yàn)楣叶先诵谐稚频?,這是我所憎惡的。說“曰:賜也亦有惡乎?”子貢說“端木賜也有所憎惡的事?!闭f“惡徼以為知”,徼,抄的意思。在禮里面有“毋抄說”這句,如果抄襲他人的思想,并將它占為己有,這是我所憎惡的。說“惡不孫以為勇”,孫,順的意思。君子因?yàn)樽裱懒x而勇敢,不遵循道義的勇敢,這是我所憎惡的。說“惡訐以為直”,訐,攻擊、揭發(fā)他人的隱私。人之所以正直,是因?yàn)樽约合胍蔀檎钡娜?。如果為自己的目的攻擊、揭發(fā)他人隱私,并以為自己在做正直的事,這樣的行為是很可惡的行為。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 邢昺疏:“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yuǎn)之則怨”。注釋說:這一段講女子與小人心性不定,比較難相處,要是與他們太過親近,他們便開始不會依禮謙遜恭順,要是因此而疏遠(yuǎn)他們,他們會由此而生怨恨。這里所說女子,是講大部分是這樣。如果像文王母親這樣稟性賢明的女子,不是這里所論及的。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邢昺疏:“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注釋說:這一段講人在四十歲以后還有惡行,經(jīng)常做些讓人憎惡的事,那么這樣的人到死都不可能行善行。因?yàn)榈搅瞬换笾辏€在作惡,說明到了這年紀(jì)的人不可能會認(rèn)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了而悔改。 (陽貨第十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