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民俗文化有哪些特點,哈爾濱地域文化特色是什么
哈爾濱著名起名大師謝詠老師簡介~哈爾濱民俗文化有哪些特點
哈爾濱民俗文化有哪些特點,哈爾濱著名起名大師謝詠老師簡介哈爾濱民俗文化有哪些特點,哈爾濱地域文化特色是什么?
本文由中國姓名學取名大師謝詠分享閱讀,旨在探索城市姓名歷史和人文底蘊,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收集,如果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哈爾濱歷史悠久,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以“金源文化”為歷史源脈。近代以來,曾受沙俄、日本為代表的列強侵占,經(jīng)歷了中東鐵路的建設,日俄戰(zhàn)爭,日偽統(tǒng)治、解放戰(zhàn)爭等重大事件,具有明顯的殖民文化特征。正是因為哈爾濱經(jīng)歷的這些歷史事件,才造就了其特有的文化性格,融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于一體,既不失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征,又兼帶外來的文化內(nèi)涵,這一點在哈爾濱的建筑外形特征、人們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等都有所體現(xiàn),同時對當今的休閑文化建設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哈爾濱食俗:
哈爾濱市居民以漢族為主,其中多為山東省與河北省移民。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哈爾濱,外國僑民較多,其中俄僑占多數(shù)。哈爾濱人受外鄉(xiāng)人和外國僑民飲食習俗的影響,形成多元的飲食文化結構,以東北地方菜、魯菜、京菜為主,俄式西餐、列巴(一種大面包)、紅腸、蘇波湯也成了百姓餐桌的尋常食品。哈爾濱人還受少數(shù)民族飲食習俗影響,喜歡吃粘糕、粘豆包、玉米餅子、大碴子、小米飯等。
哈爾濱野游:
由于受北方游牧民族影響,早在19世紀90年代,哈爾濱就有了野游的風俗。新中國成立后,野游之風日益盛行,許多單位春夏秋季都要組織職工到郊外野游,也有以家庭為單位野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野游的規(guī)模更大,內(nèi)容更豐富,已成為哈爾濱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哈爾濱野餐:
受北方少數(shù)民族飲食習慣以及后期歐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響,哈爾濱人逐漸形成野餐風俗。人們在廣袤的原野上席地而坐,無憂無慮,無拘無束,開懷暢飲,不亦樂乎。

哈爾濱喝啤酒:
哈爾濱人酷愛啤酒,很多人把啤酒視為普通飲料,也有人以飲酒來顯示北方人的豪爽和待人的熱情。哈爾濱有我國建廠最早的啤酒廠,哈爾濱啤酒年消費量30多萬噸,人均啤酒消費量居全國首位。
哈爾濱扭大秧歌:
民間群體性自娛自樂的舞蹈,是傳統(tǒng)民俗。一年四季,在哈爾濱市的大街小巷都可以見的扭大秧歌的市民。元宵節(jié)期間,各區(qū)、縣(市)還要舉行扭秧歌比賽。

哈爾濱冬泳:
冬泳是哈爾濱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體育活動,表現(xiàn)了哈爾濱人不畏嚴寒的堅強意志。冬季,哈爾濱的室外溫度達到零下10多度,甚至20多度。冬泳愛好者們在松花江上,刨開冰面,開辟冰上游泳池,在每天太陽未出來的5—6時左右進行冬泳。冬泳表演時間通常在10—14時之間。
哈爾濱冰上婚禮:
是青年人喜愛的一種集體婚禮形式,由共青團哈爾濱市委員會等主辦,成為“中國·哈爾濱國際節(jié)冰雪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共舉辦了25屆,有近千對中外青年男女參加冰上婚禮喜結良緣。
哈爾濱冰雪宴:
1985年第一屆冰雪節(jié),哈爾濱江南春飯店舉辦了第一屆冰雪菜點技術大賽,揭開冰雪飲食文化的序幕。新穎美觀、玲瓏精巧的冰雪餐品,展現(xiàn)了冰城廚師的精湛技藝。賓客可在品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冰雪餐中,領略哈爾濱特有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