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撕逼前的冷知識歷史科普
彈幕撕逼前的冷知識科普。
第一,西周時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成王遷都洛陽
《史記·周本紀》: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于洛邑。
根據(jù)司馬遷的記載,可見在漢朝當時有大部分學者支持未遷都豐鎬的說法。
第二,以洛陽為東都,但是長時間在洛陽執(zhí)政。
西周時期有多種記載,一般認為豐鎬→洛陽→犬丘→豐鎬,然后西周滅亡,再東遷洛邑建立東周,所以這三個城市都可以單獨叫自己是西周的首都,因為遷都過,就好比南京是不是明朝的首都?當然是,他不會因為朱棣遷都了北京就不是明朝的首都。
隋唐科普:隋煬帝大業(yè)元年遷都洛陽。唐高宗657年建東都洛陽,長時間在洛陽執(zhí)政,最后死在洛陽上陽宮,后運到乾陵埋葬。
684年改東都為神都,690年武則天登基,唐玄宗出生在洛陽,改神都?東都?東京?東都。,安史之亂之后洛陽徹底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主要原因是因為河塑三鎮(zhèn)的節(jié)度使感到威脅,唐天子可不是明天子會守國門,而河塑三鎮(zhèn)離洛陽太近,但是到了唐武宗仍然發(fā)布《修東都太廟制》,可見李唐對洛陽的重視,哪怕是國力大退,也要在洛陽重修太廟。
古代的兩都相互往來也可以叫遷都,并不僅僅是從首都遷到普通城市叫遷都,從西都遷到東都,也叫遷都,也可以叫移都。
只不過洛陽作為唐朝首都的時間相對于西安來說較短,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雄都定鼎地,勢據(jù)萬國尊 這就是唐朝時期的洛陽,代表著大唐盛世,盛世神都的一面,萬國來朝。
還有京師論:一些常見的評論:西安是唐朝的京師,洛陽不是京師,所以洛陽是陪都。
真的是這樣么?我們來看一下:《春秋公羊傳》曰:“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币鉃樘熳泳幼〉牡胤揭?guī)模很大,人口眾多。
《全唐文·卷二十》《幸東都制》:”咸雒京師,建都惟舊?!埃ù颂幘熤嘎尻枺?/p>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二》:“臣聞京師喧喧,道路籍籍。” (此處京師指洛陽)
《舊唐書·東夷傳·百濟》:“顯慶五年,命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統(tǒng)兵討之,大破其國。虜義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偽將五十八人等送于京師,上責而宥之?!保ù颂幘熤嘎尻枺?/p>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四》:”冬,十月,命唐休璟留守京師。癸亥,上幸龍門;乙丑,獵于新安而還?!埃ù颂幘熤嘎尻枺?/p>
還有西周:《漢書》“昔周公營洛邑,以為在 于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保ù颂幘煘槲髦艹芍苈逡兀?/p>
洛陽陪都論是西安的一個非官方性質(zhì)的機構(gòu):中國古都學會,經(jīng)常傳播的,因為兩家歷史重疊太多,基本上是周和唐,所以導致旅游利益沖突。
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陳寅恪先生的評價來說
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說:“隋唐二代長安、洛陽東西兩京倶為政治文化之中心,而長安為西魏、北周以來關(guān)中本位政策之根據(jù)地。
但是各位要客觀的看待這段歷史,不要被帶了節(jié)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