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見吸收/漫反射的基本原理和測試
一、紫外可見光譜的基本原理
?
光的本質是一種電磁波,光的波長越短、頻率越高,其能量越大。根據光波長的長短,可將光劃分為不同區(qū)域,如圖1。光子是光的能量載體。光譜則是描述某種特定光的波長(單個光子能量)和強度(光子的密度)之間的關系的圖譜。
?

圖1 光波區(qū)域劃分
?
紫外可見吸收/漫反射光譜,常簡稱為紫外可見光譜。紫外可見光譜法是利用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透射或反射的特性,從而測定、分析、推斷物質的組成、含量及結構。
?
由于遠紫外區(qū)域的測試條件嚴苛,儀器復雜,因此一般不用此波段光進行測量?,F在主流的儀器基本都可實現波長范圍覆蓋近紫外、可見、近紅外、中紅外光區(qū)的測試,并盡可能降低在近紅外、中紅外光區(qū)的噪音。在實際應用中,更多的材料還是測試波長200-800 nm范圍(包含紫外-可見區(qū)域)。
?
二、紫外可見光譜常見概念和應用
?
1、透光率(T%):
一束單色光通過樣品后,入射光光強I0減弱為I,則透光率:T = I/I0,或用百分透光率表示:T% = I/I0?x 100%。
透光率的表示方法有T%、Transmittance%、Transmission%。
?
2、吸光度(A)
A = log (I0/I),吸光度和透過率的轉換公式是A = -logT。根據定義,吸光度數值可大于1,且當T趨于0時,A趨于∞,如圖2。實際檢測器是有響應范圍的。
吸光度的表示方法有A、Abs、Absorbance、Absorption。???
?

圖2 透過率和吸光度的轉換
?
3、反射率(R%):
?
鏡面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不被吸收。鏡面反射只發(fā)生在表面顆粒的表層,未與樣品內部發(fā)生作用,因此它沒有負載樣品內層的結構和組成的信息。
?
漫反射:光進入樣品內部,經過多次反射、折射、散射及吸收后返回樣品表面的光。漫反射光是分析與樣品內部分子發(fā)生作用以后的光,攜帶有豐富的樣品內部結構和組織信息。
?
總反射:鏡面發(fā)射+漫反射,粉末樣品的鏡面反射很低,但在一些特定的,如光學涂層、光學鍍膜等材料時就要考慮鏡面反射的影響和測定。
?

圖3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
總體來說,紫外設備通常主要還是測定相對總反射率或漫反射率,表示方法有R、R%、Reflection%。鏡面反射可通過適配積分球的鏡面反射端口消除,單獨的鏡面反射通過鏡面反射附件也可以測定。
?
這邊提到的相對的概念,除了利用絕對反射率附件測試絕對反射率的情況,紫外設備通常測定的都是相對數值,相對吸光度、相對透過率和相對反射率。如相對反射率,即相對一個標準樣品的反射率:R’∞ = R∞(樣品)/ R∞(參比物),參比物質多用聚四氟乙烯標準品或BaSO4白板。
?
4、吸收率(A%):
?
吸收率反映的是吸收的入射光光強占入射光光強的比例。因此吸收率A%和吸光度A是不同概念,不是簡單的百分比換算。一般情形下,吸收率A%可以理解成,等于1-R%-T%的結果。
?
但是實際應用中,吸收率的換算并不準確。因為無論是R%還是T%,本身測的都是相對的數值,且透過的測試和反射的測試,光打在樣品的區(qū)域未必是一致的,導致1- R%-T%結果的誤差,甚至出現負值。一般測試中,我們也不建議去算吸收率。
?
三、儀器基本信息
?
1、擴展反射光譜的測試
?
在儀器分析中,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是歷史悠久、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光學分析方法。早先的紫外-可見光譜儀只能測試物質的吸收或透過,因此也叫做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儀,僅能測試均勻的稀溶液或透明薄膜,對粉末、塊體和乳濁液等樣品的測試誤差較大,測量效果不理想。通過增加積分球附屬裝置,擴展了反射光譜的測試,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如圖4。
?
積分球是一個中空的帶窗口的球殼,內壁涂覆白色漫反射層,一般為BaSO4或光學聚四氟乙烯涂層。積分球的作用就是可以將所有的漫反射光收集,聚焦以后達到檢測器,通過樣品與參比的信號差異,轉化為樣品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或吸收光譜。
?


圖4 液體紫外和固體紫外
?
2、紫外儀器基本部件
?
紫外-可見光譜儀,也通常叫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不同光譜儀的組成復雜程度不同,但它們的基本原理結構是相似的:光源照射樣品,光與樣品發(fā)生作用,探測器接收信號,光電流經處理得到相應數值。
?
(1)光源:紫外區(qū):氫燈和氘燈;可見區(qū)到中紅外區(qū):鎢燈和鹵鎢燈。儀器測試中,存在光源轉換的過程,從可見到紫外區(qū),光源可以自動進行切換。
?
(2)單色器:將光源發(fā)射的復合光分解成單色光的光學系統(tǒng)。整個構造包含了入射狹縫、準光裝置、色散元件(光柵)、聚焦裝置、出射狹縫等。
?
(3)樣品室:包含了液體和固體樣品支架、吸收池(比色皿)、積分球、粉末樣品槽。不同儀器的支架和樣品槽會略有差異。
?
(4)檢測器:利用光電效應將吸收池的光信號變成可測的電信號,大多數儀器是雙檢測器(PMT+PbS),有的采用了三檢測器(PMT+InGaAs+PbS)。根據測試模式不同,也可以區(qū)分為標準檢測器和積分球檢測器。一般標準檢測器能做的測試范圍比積分球檢測器大。儀器測試中,也存在檢測器轉換的過程,從近紅外到可見區(qū),探測器可以自動進行切換。
?
3、常見的儀器
?
目前比較主流的紫外-可見-近紅外光譜儀,或者叫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主要還是一些國外廠家的儀器設備。如鉑金埃爾默的Lambda系列,島津的UV-3600、UV-3600Plus,日立的UH4150、U-3900/3900H等,如圖5。
?

圖5 一些主流廠家的儀器設備
?
三、測試基本處理方法
?
1、液體、透明薄膜
(1)測試模式選擇:液體、透明薄膜選擇吸收度或透過率。
(2)樣品要求:液體樣品盡量均一透明、濃度適當,不能有氣泡、懸浮物或渾濁;透明的薄膜盡量平整均勻,尺寸可稍大。
(3)測試常規(guī)過程:液體樣品通常選擇空白溶劑作參比,先用參比池調節(jié)儀器的吸收零點,再測試被測溶液的吸光度或透過率。透明薄膜就直接空氣作參比。
?
2、粉末、塊體、不透明薄膜
(1)測試模式選擇:粉末、塊體、不透明薄膜選擇吸收度或反射率。
(2)樣品要求:粉末樣品一般需要100mg以上,顆粒盡量細碎、干燥;塊體或薄膜樣品測試面尺寸≥1*1cm,盡量平整均勻。
?
3、測試情況說明
(1)實際測試中,液體樣品的參比樣未必一定選用空白溶劑,可根據需要設置。比色皿最好選用石英比色皿,紫外和可見光區(qū)都適用。
(2)粉末樣品可以放置在樣品槽,用石英皿壓緊,或者直接壓片測試;如果樣品量少或者樣品吸收太強,為了分析峰型,也可以用加入BaSO4和樣品混勻,再放置測試。
(3)塊體薄膜的測試,只需將測試面對準積分球樣品窗口,用夾具固定。在參比窗口一測放參比白板即可測樣品的漫反射光譜。
?
關于紫外測試,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如果內容對你有幫助,希望大家不要吝嗇點個贊哦,我們會繼續(xù)給大家輸出更多優(yōu)質內容~
最后,祝大家科研順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紫外光譜的知識,可以掃碼關注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