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高中語文】北大男神語文滿分班【完整版】

2023-09-01 13:31 作者:Nita妮可妮  | 我要投稿

北大男神語文筆記

微觀(找細節(jié))VS宏觀(結(jié)構(gòu))

先微觀后宏觀

審題六要素:

1、猜測答案的范圍:明確段落

聯(lián)系全文:不在某一個固定范圍內(nèi)

空集符號:什么標(biāo)志都沒有

2、問題主體

3、抽象邏輯詞

包括名詞動詞兩類

名詞比如說:本質(zhì),實質(zhì),特征,特點,特色,根源,原因,原理,方法,目的,性質(zhì),結(jié)果,意義,價值,影響

動詞比如說:決定了、取決于、表現(xiàn)為、體現(xiàn)為、指的是

兩層關(guān)系:

①本質(zhì)與特征(現(xiàn)象)的關(guān)系

②因果關(guān)系

4、字數(shù)提示

5、小題分值

6、題型考點


1.?要點概括:①問得都是文章當(dāng)中的事

??????????????????????②概括:本質(zhì),特征,原因,結(jié)果

2.語句理解:①問文中的劃線句或加點詞

?????????????????????②話的含義/如何理解這句話

3.解釋作用:作者為什么要寫,用意/有何妙處/作用/好處/為什么不能不寫(圍繞作者來問)

4.表達技巧:(形式技巧、方法)


(一)要點概括

1.去掉無用信息

①無特征修飾:與常識相適應(yīng),并且不能將主題與其分割開,沒有個性。

(我對祖國有著(深厚濃烈)的感情)

聰明的馬老師,偶爾犯傻的馬老師)

②生動形象的修辭:比喻、擬人。

(馬老師的臉像蘋果;

馬老師的臉紅的像17歲的少女

馬老師的臉像猴屁股

只刪喻體:蘋果,17歲,猴屁股。留下紅)

③繁瑣細節(jié):省略號前面的整個刪, 括號中間的都刪

散文中寫的是……(刪)

散文中寫的是(什么)(什么)和(什么)……。(省略號刪,句號留)

社科文中的實驗步驟——原理推導(dǎo)——例子 (都刪

④無關(guān)主題

2.找到有用信息

①找關(guān)聯(lián)詞:轉(zhuǎn)折詞后面重點前面刪……(但是可是然而)

②抽象邏輯詞

③標(biāo)點符號:注意句號,問號(設(shè)問:后面答案為重點。反問:前面掰成陳述句,為重點)

3.畫重點

???(重點本身曲線、短詞雙橫線、主題圈、無關(guān)糊掉)不能確定無關(guān)時,劃下來

(二)、語句理解

1.形象詞變抽象

①生動形象的修辭

(把猴屁股變成紅)

②描寫:馬老師腿短,手胖,雙下巴變?yōu)轳R老師長得丑

③揭示情感:誰厭惡誰,誰愛誰

2.名詞變?yōu)榫唧w內(nèi)容

3.代詞變?yōu)槊鞔_指代對象

4.點破邏輯關(guān)系

(三)、解釋作用

看位置定作用

開頭:①點明主旨、②鋪墊下文、③烘托氣氛、④激發(fā)閱讀興趣(先抑后揚,鋪設(shè)懸念問問題,講故事列素材)

結(jié)尾:①回扣主旨、②呼應(yīng)上文、③渲染氣氛、④引發(fā)讀者思考(問問題不回答)

中間:①承上啟下、②調(diào)整節(jié)奏

線索:①貫穿全文、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小說)

標(biāo)題:①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

內(nèi)容:①淺層事理、②深層情旨

(四)、表達技巧

【修辭類】

生動形象:比喻,擬人

突出強調(diào):反問,夸張,反復(fù),排比

(對比也有這個作用,但不算修辭)

【人物描寫類】

外貌描寫:包括肖像和神態(tài)描寫

語言描寫

動作描寫

心理描寫

【表面寫一種事物,實際上寫另一種】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結(jié)情)

托物言志

側(cè)面描寫/襯托:陪襯,反襯

【抒情】直抒胸臆(愛恨情仇),間接抒情

【想象】回憶,想象未來,想象遠方,想象不可能的事情

【渲染/多角度描寫】

從不同感官(五官),不同位置或不同視角描寫同一事物

四大答題層面

事實①寫什么②怎么寫

品質(zhì)①物的特征②人的性格

情感①文中人物②喜怒哀樂③作者褒貶態(tài)度

思想①世界觀②人生觀

按照順序

帶入原文,具體化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1)從庫爾勒出城不久,車子就離開國道,進入油田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鏃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戈壁,是黃沙漫漫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及舉世聞名的西氣東送的第一口氣井。車子全速奔馳在戈壁上。在我們的視野里,地平線的遠處,是無遮無攔的穹隆和淡淡升騰著的云朵。開闊戈壁,像是一方棋盤,偶爾看見一團兩團圓圓的草棵(植被稀少),像是刻意擺下的一局殘棋。生存與死亡,這里艱難地進行命運的搏弈。我們來到這里,已是深秋時節(jié),灰色,到處是灰色。

(2)沿著公路,我們向塔中油田進發(fā)。這一條路將劈開塔克拉瑪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將是另一種風(fēng)景,另一幅圖畫,另一樣色彩。

(3)塔里木河是一條河岸散亂的河流,夏季過去,洶涌的河水已變得平靜和細瘦。河的兩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楊樹林。這些樹,多數(shù)已經(jīng)飄落了黃色的葉子,呈現(xiàn)出一種剛勁和蒼涼。車子向前,茂密的樹林,漸次變得稀疏。樹的腳下,已經(jīng)薄薄厚厚地鋪上一片黃沙。獨立樹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銅雕。雖然,它們也許已經(jīng)死去,年復(fù)一年的風(fēng)沙,折斷了樹枝,剝開了樹皮,可是樹的殘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強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頑強地傾訴著它們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歡這些樹,視它們?yōu)樯咸煺资窘o人類的精神榜樣。和我一樣,石油工人們也喜歡胡楊樹,曾經(jīng)為了保護26棵胡楊,他們七次挪動井位,多花費了200萬元人民幣。漸行漸遠,塔里木河水顯然已無力哺育這些植物,塔克拉瑪干高大的沙丘,已愈來愈稠密地擁擠在道路的兩邊。

(4)可是,這一條沙漠公路卻寬闊、平坦,不遜于我在內(nèi)地看到的任何一條道路。筆直的道路隨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溫度達到60℃~70℃。你盡可以想象炎熱、干燥、漠風(fēng)會怎樣折磨工人們的血肉之軀;但你無法想象,他們以怎樣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實路基,讓這路像同沙漠與生俱來一樣。

(5)翻過幾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見一片銀灰色的油罐塔高聳,巨大的彎彎折折的銀灰色管道在塔間穿繞;還有一些雄偉的建筑和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陽光下,銀色、金色、棕色,各種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讓人頓時抖落了長途奔馳的困倦與疲憊。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腦海中突然閃現(xiàn)出唐僧師徒歷盡波折,看到了西天勝景時的那番驚訝和喜悅。明知一切都是真實的,你有時還不得不問自己:這會不會是幻覺

(6)在這一切色彩中,最鮮艷奪目的,是石油工人身著的工裝的紅色。那是一種讓人肅然起敬的顏色。紅帽、紅衣、紅褲,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國飄揚的旗幟,照耀著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顯眼、最有氣勢的兩句話:“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句話被寫在墻壁上,刻在石頭上,嵌在沙丘上。是心聲,也是寫照;是鼓動,更是諾言。

(7)我們的終點是偉大的西氣東送工程的起點——克拉2號氣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這里是犬牙交錯、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沒有路,鉆井的遷移甚至不得不動用直升機。石油工人硬是在這亂石中,打下了井,鉆出了氣,修成了路,鋪下了管道。當(dāng)我把耳朵貼近輸氣管道,聽見絲絲的天然氣奔走的急促喘息聲,那一刻,真有點讓人激動。它們翻山越嶺,渡江跨河,要到數(shù)千里之遙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讓北京的親友知道,當(dāng)你們?yōu)樽鑫绮洼p輕轉(zhuǎn)動天然氣灶的開關(guān)旋鈕時,我能聽見那清脆快活的聲音,我的心跳正激蕩在這離你們遙遠而又親近的地方。

(8)雖說是深秋,草木盡枯,但我卻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難忘的色彩。

(有刪節(jié))

1.文章第一段描寫了戈壁灘的哪些特點?聯(lián)系全文,談?wù)勛髡哌@樣寫有什么用意。(4分)


答:第一問:①戈壁灘環(huán)繞的惡劣;②戈壁灘色彩的單調(diào);

第二問:①為表現(xiàn)石油工人為祖國人民所做的巨大貢獻埋下伏筆;②為下文要描寫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鮮明的對比;③先抑后揚,激發(fā)讀者興趣。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喜歡這些樹,視它們?yōu)樯咸煺资窘o人類的精神榜樣。

????答:?惡劣環(huán)境中的胡楊樹,仿佛被上天賦予了頑強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答:盡管沙漠是荒涼和單調(diào)的,但是,人們可以通過勞動讓人生變得豐富多彩。

3.作者為什么說,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鮮艷奪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裝的紅色?

答: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裝的紅色顯得更加耀眼奪目;②工裝的紅色如花如霞,表達了作者對石油工人美好心靈的贊頌和敬仰;③工裝的紅色如共和國旗幟的顏色,寄托了作者的愛國之情。

4.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來寫克拉2號氣井的?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

第一問:作者采用對比、排比、比擬和想象來寫克拉2號氣井。

第二問:①通過對克拉2號氣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對比,表現(xiàn)了石油工人充滿激情,不畏艱險,克服困難的精神;②通過對不同勞動情景的排比,表現(xiàn)了石油工人堅定的決心和一往無前的氣勢;③通過對管道天然氣聲音的比擬,表現(xiàn)了石油工人對西氣東送所做的巨大貢獻;④通過對遠方親人的召喚和想象,表達了作者對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聽朗誦

孫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間,收音機里,一位教師正在朗誦《為了忘卻的記念》。

這篇散文,是我青年時最喜愛的。每次閱讀,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在戰(zhàn)爭年代,我還屢次抄錄、油印,給學(xué)生講解,自己也能背誦如流。

現(xiàn)在,在這空曠寂靜的房間里,在昏暗孤獨的燈光下,我坐下來,虔誠地、默默地聽著。我的心情變得很復(fù)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

五十年過去了,現(xiàn)實和文學(xué),都有很大的變化。我自己,經(jīng)歷各種創(chuàng)傷,感情也遲鈍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跡,已成歷史:魯迅的這篇文章,也很久沒有讀,只是偶然聽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xué)而犧牲。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dāng)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是的,任何歷史,即使是血寫的歷史經(jīng)過時間的沖刷,在記憶中,也會漸漸褪色,失去光澤。作為文物陳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寫的經(jīng)卷,就是這樣。關(guān)于仁人志士的記載,或仁人志士的遺言,在當(dāng)時和以后,對人們心靈的感動,其深淺程度,總會有不同吧!他們的呼聲,在當(dāng)時,是一個時代的呼聲,他們心的跳動,緊緊連接著時代的脈搏。他們的言行,就是群眾的矚望,他們的不幸,會引起全體人民的悲痛。時過境遷,情隨事變,就很難要求后來的人,也有同樣的感情。

時間無情,時間淘洗。時間沉淀,時間反復(fù)。歷史不斷變化,作家的愛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斷變化。撫今思昔,登臨憑吊的人,雖絡(luò)繹不絕,究竟是少數(shù)。有些紀(jì)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時之興懷。

世事雖然多變,人類并不因此就廢棄文學(xué),歷史仍賴文字以傳遞。三皇五帝之跡,先秦兩漢之事,均賴歷史家、文學(xué)家記錄,才得永久流傳。如果沒有文字,只憑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記憶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紙帛,遇上好條件,竟能千年不壞,比金石壽命還長。

能不能流傳,不只看寫的是誰,還要看是誰來寫。秦漢之際,楚漢之爭,寫這個題材的人,當(dāng)時不下百家。一到司馬遷筆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來,膾炙人口,永遠流傳。別家的書,卻逐漸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當(dāng)時,并無赫赫之名,事跡亦不彰著。魯迅也只是記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間的道義,都是細節(jié),都是瑣事。對他們的革命事跡,或避而未談,或談得很簡略。然而這篇充滿血淚的文字,將使這幾位青年作家,長期躍然紙上。他們的形象,魯迅對他們的真誠而博大的感情,將永遠鮮明地印在憑吊者的心中。

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文章與道義共存。文字可泯,道義不泯。而只要道義存在,魯迅的文章,就會不朽。

1.作者聽朗誦時,“心情變得很復(fù)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這是為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答:①作者青年時代對魯迅的散文充滿了喜愛之情:②時過境遷.如夸知音難覓,令人感慨;③作者經(jīng)歷了各種創(chuàng)傷,感情遲鈍,對激情的失去深感無奈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dāng)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答:當(dāng)年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xué)而犧牲的那段歷史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被遺忘殆盡。

(2)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答:事過境遷是自然的,但文章將與道義共存,革命的文學(xué)青年與魯迅的文章將永垂不朽。??

3.在作者看來,影響歷史與世事流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請簡要說明。(6分)

答:①被書寫的對象在歷是上的重要性;②書寫歷史的作者,如歷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的末的表現(xiàn)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紙帛等傳播方式和載體。

4.這篇文章是怎樣構(gòu)思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①以收聽朗誦開頭.迅速切入主題,看似隨意,實則精心;②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論述影響歷史與世事流傳的原因,緊扣主題,層層深入.③以明確魯迅文章與道義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應(yīng),順理成章。

聽朗誦

孫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間,收音機里,一位教師正在朗誦《為了忘卻的記念》。

這篇散文,是我青年時最喜愛的。每次閱讀,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在戰(zhàn)爭年代,我還屢次抄錄、油印,給學(xué)生講解,自己也能背誦如流。

現(xiàn)在,在這空曠寂靜的房間里,在昏暗孤獨的燈光下,我坐下來,虔誠地、默默地聽著。我的心情變得很復(fù)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

五十年過去了,現(xiàn)實和文學(xué),都有很大的變化。我自己,經(jīng)歷各種創(chuàng)傷,感情也遲鈍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跡,已成歷史:魯迅的這篇文章,也很久沒有讀,只是偶然聽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xué)而犧牲。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dāng)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是的,任何歷史,即使是血寫的歷史經(jīng)過時間的沖刷,在記憶中,也會漸漸褪色,失去光澤。作為文物陳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寫的經(jīng)卷,就是這樣。關(guān)于仁人志士的記載,或仁人志士的遺言,在當(dāng)時和以后,對人們心靈的感動,其深淺程度,總會有不同吧!他們的呼聲,在當(dāng)時,是一個時代的呼聲,他們心的跳動,緊緊連接著時代的脈搏。他們的言行,就是群眾的矚望,他們的不幸,會引起全體人民的悲痛。時過境遷,情隨事變,就很難要求后來的人,也有同樣的感情。

時間無情,時間淘洗。時間沉淀,時間反復(fù)。歷史不斷變化,作家的愛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斷變化。撫今思昔,登臨憑吊的人,雖絡(luò)繹不絕,究竟是少數(shù)。有些紀(jì)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時之興懷。

世事雖然多變,人類并不因此就廢棄文學(xué),歷史仍賴文字以傳遞。三皇五帝之跡,先秦兩漢之事,均賴歷史家、文學(xué)家記錄,才得永久流傳。如果沒有文字,只憑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記憶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紙帛,遇上好條件,竟能千年不壞,比金石壽命還長。

能不能流傳,不只看寫的是誰,還要看是誰來寫。秦漢之際,楚漢之爭,寫這個題材的人,當(dāng)時不下百家。一到司馬遷筆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來,膾炙人口,永遠流傳。別家的書,卻逐漸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當(dāng)時,并無赫赫之名,事跡亦不彰著。魯迅也只是記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間的道義,都是細節(jié),都是瑣事。對他們的革命事跡,或避而未談,或談得很簡略。然而這篇充滿血淚的文字,將使這幾位青年作家,長期躍然紙上。他們的形象,魯迅對他們的真誠而博大的感情,將永遠鮮明地印在憑吊者的心中。

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文章與道義共存。文字可泯,道義不泯。而只要道義存在,魯迅的文章,就會不朽。

1.作者聽朗誦時,“心情變得很復(fù)雜,很不安定,眼里也沒有淚水”。這是為什么?請簡要分析。(6分)

答:①作者青年時代對魯迅的散文充滿了喜愛之情:②時過境遷.如夸知音難覓,令人感慨;③作者經(jīng)歷了各種創(chuàng)傷,感情遲鈍,對激情的失去深感無奈

2.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這些情景,這些聲音,對當(dāng)前的文壇來說,是過去了很久,也很遠了。

答:當(dāng)年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走街頭,振臂高呼,最終為革命文學(xué)而犧牲的那段歷史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被遺忘殆盡。

(2)想到這里,我的心又平靜了下來,清澈了下來。

答:事過境遷是自然的,但文章將與道義共存,革命的文學(xué)青年與魯迅的文章將永垂不朽。??

3.在作者看來,影響歷史與世事流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請簡要說明。(6分)

答:①被書寫的對象在歷是上的重要性;②書寫歷史的作者,如歷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的末的表現(xiàn)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紙帛等傳播方式和載體。

4.這篇文章是怎樣構(gòu)思的?請簡要分析。(6分)

答:①以收聽朗誦開頭.迅速切入主題,看似隨意,實則精心;②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論述影響歷史與世事流傳的原因,緊扣主題,層層深入.③以明確魯迅文章與道義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應(yīng),順理成章。

肖邦之夜

①四季之夜,秋夜在北京最美。去年北京的秋夜,因有一夜是傅聰①演奏的“肖邦之夜”,更是平添了一分難得的美麗與溫馨。

②音樂并非與北京無緣。北京有無數(shù)的夜晚,歌吹樂喧,有的是“迪斯科”和偽搖滾,也不乏酒吧的靡靡之音,還有大街上劣質(zhì)音箱里迸發(fā)出的燥熱的電子樂聲。只是沒有肖邦,肖邦似乎在遙遠的巴黎或者華沙。

③是傅聰為我們帶來了肖邦,從異國他鄉(xiāng),從夜的深處。

④傅聰走上臺來,一件黑色的燕尾服,和18年前回國演奏時好像沒什么兩樣。他的手指還是那樣的美,雖然纏著繃帶,卻依然柔若無骨,觸動琴鍵時連琴鍵也變得柔軟得如一匹黑白相間的絲綢。我坐在樓上的第一排,他的手指看得格外清楚,清風(fēng)臨水一般掠過琴鍵,那美妙的琴聲便像是蕩漾起一圈圈清澈動人的漣漪,偌大的劇場和我的心都被這琴聲撫摸得有些濕潤了。

⑤看傅聰坐在鋼琴前彈奏,讓我不禁想起了柏遼茲當(dāng)年看肖邦在鋼琴前演奏時曾經(jīng)說過的話:“他變成了一位詩人,歌頌著自己幻想中的主人公奧西安式的愛情和騎士風(fēng)度的功勛,歌唱著他遙遠的祖國?!痹谖已壑?,傅聰和肖邦在鋼琴旁疊印著,融為一體。想想他和肖邦共同的身世,萍飄絮泊,浪跡天涯,便越會體味出柏遼茲話中的滋味。

⑥說實話,傅聰帶來的肖邦的鋼琴曲,我有許多的遺憾。我并不大想聽肖邦的前奏曲,雖然才華橫溢,但怎么也脫不出練習(xí)曲的痕跡,是太小的小品。而我想聽的那些情愛纏綿、美麗而憂郁的夜曲,他此次并未演奏,比如被譽為“抒情詩篇”的升F大調(diào)和降D大調(diào)夜曲。但他畢竟為我們帶來了那樣動聽的、明朗而寧靜的降B小調(diào)、降E大調(diào)夜曲,凝神諦聽,琴里關(guān)山,夢中明月。還有他年輕時彈奏、得到了肖邦鋼琴比賽大獎而就此走向世界的、他最拿手的瑪祖卡……這就夠了,因為它們畢竟都是玲瓏剔透的詩。在一個楓樹已不再那樣火紅、銀杏已不再那樣金黃的“污染”嚴(yán)重的季節(jié),在一個包括音樂在內(nèi)的文化世界變得王綱解體卻王旗頻變的季節(jié),一顆赤子之心尚存,一粒詩的種子尚存,不僅保護得那樣好,還能讓它綻放出如此美麗清新的花朵來,已是實屬不易之事了。

⑦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那樣,就誤會了肖邦,也誤會了傅聰。聽肖邦,確實能聽出美麗與纏綿;但的確也能聽出斷鴻聲遠、天涯望盡,聽出萬里寒煙、一片冰心,聽出心律如歌、思念似?!?/p>

⑧演出結(jié)束了,大家拼命地為他鼓掌,他雙手抱在胸前深深地向大家鞠躬。

⑨那晚的夜色真好,好像真的濾掉了許多喧囂和濁熱,好像真的充溢著幾分寧靜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遠方、在夜的深處有關(guān)切的呼喚和等待……是因為有這美妙的琴聲,像花香一樣彌散在夜色之中;是因為有“肖邦”向我們走來,用那有些冰涼卻柔軟的手指,用那善感的心和美好的音樂,將夜色和我們一起擁抱。我知道以后會有許許多多的夜晚在等待著我們,但肖邦之夜并不會多。許多的美好,就是這樣的短暫易逝,卻會長久地印在我們的生命里。

⑩回家的路上,肖邦漸遠。起風(fēng)了,吹起的塵埃飄蕩在秋日的夜空,與落葉同飛。

1998、10(有刪節(jié))

注:①傅聰,世界著名鋼琴藝術(shù)家。1959年,因其父傅雷(大翻譯家)被劃為右派,出走英國,后加入英國國籍。文革期間不能回國。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北京的秋夜最美,夜色浸潤了作者細膩的心,也為傅聰演奏的“肖邦之夜”,平添了一分難得的美麗與溫馨。

B、第②段寫北京夜晚音樂的喧鬧淺俗,為肖邦音樂會鋪墊了底色,不僅可反襯其高雅,也表達著作者的好惡。

C、文中對傅聰“手指”及琴聲的描寫,優(yōu)美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及其動人心弦的藝術(shù)效果。

D、傅聰那晚彈奏的降B小調(diào)、降E大調(diào)夜曲,歌頌著奧西安式的愛情和騎士風(fēng)度的功勛,猶如玲瓏剔透的詩。

E、作者以細膩的筆調(diào),將自己對肖邦、傅聰及其音樂的深刻理解與摯愛娓娓道來,行文中包含著豐富的情感。

?17.

(1)第⑥段中作者認為“這就夠了”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降E大調(diào)夜曲等也很動聽、且瑪祖卡是他最拿手的。演奏的曲子都如“玲瓏剔透的詩”。在當(dāng)下文化浮躁的時代,傅聰對古典音樂的堅守,已屬不易。[本題3分,每點1分。]

(2)“是的,‘肖邦之夜’并非抒情之夜。”這里的“情”,指的是什么感情?作者為什么說“那樣,就誤會了肖邦,也誤會了傅聰”?(3分)

答:“情”指的是“美麗而憂郁”的纏綿情愛。因為肖邦、傅聰?shù)膫€人經(jīng)歷,去國思鄉(xiāng)之情是他們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忽略了這一點,就是對他們的誤解。[本題3分。第一問1分;第二問2分,其中“個人經(jīng)歷”1分,“去國思鄉(xiāng)之情”1分。]

18、請賞析文章結(jié)尾段中的畫線語句。(5分)

答:寫秋夜風(fēng)起,呼應(yīng)首段的秋夜;構(gòu)成對比;表達音樂會結(jié)束后回到現(xiàn)實文化環(huán)境的落寞。(或“寫風(fēng)吹塵埃,暗示低俗浮躁的文化空氣還會風(fēng)靡;呼應(yīng)第二段對現(xiàn)實喧鬧音樂的描述;表達了對現(xiàn)實文化環(huán)境的清醒與無奈?!保?分,每點1分)融情于景;含蓄雋永;耐人尋味。(2分,答出兩點即可)

19、本文表現(xiàn)出作者對文化藝術(shù)怎樣的態(tài)度?請你針對作者的態(tài)度談?wù)勛约旱目捶?。(不少?00字)(10分)

?[本題10分。作者看法的概括2分;自己評價的觀點1分,論述說理充分5分;語言表達,2分。](注意:評價作者觀點,不能一味議論“古典與流行”的問題。)

作者看法概括及評價觀點示例:

1.作者推崇以肖邦為代表的古典音樂,否定通俗的流行音樂。我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

2.作者熱愛傅聰、肖邦代表的高雅藝術(shù),貶斥喧鬧淺薄的通俗音樂。我認為,這種態(tài)度很有現(xiàn)實意義。

3.作者認為現(xiàn)在的文化世界“王綱解體”“王旗頻變”,并對此極為不滿。我認為他的不滿沒什么道理

從呼吸出發(fā)

林懷民【注】

⑴“你為什么不寫小說,去跳舞了?”?每隔一陣子,我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⑵我的回答經(jīng)常是:“跳舞是我的初戀,寫作是我的妻子。結(jié)婚后,遇到老情人,于是舊情復(fù)發(fā)?!?/p>

⑶其實“妻子與情人”之說只是個玩笑。我對舞蹈與寫作的興趣其實都根植于對人的興趣,而舞蹈似乎又比小說更親近“人”。

⑷一般人寫舞評,滔滔不絕地談編導(dǎo)、音樂、服裝甚至燈光,往往忽略了他們在舞臺上看到的第一樣?xùn)|西,即舞蹈發(fā)生的主要條件——舞者。

⑸人的肢體不扯謊。有一回,排練休息時,我和女孩子們聊起一位大家都不熟的舞者。

⑹“她是很和氣的人?!币粋€女孩說。

⑺“你怎么知道?”

⑻“看她跳舞的樣子就曉得了?!贝鹫哂蟹N難以撼動的信念。

⑼舞者每日的功課是學(xué)習(xí)如何運用肢體。然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手和腳,跳躍和旋轉(zhuǎn);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人的個性與氣質(zhì)。所有的訓(xùn)練都無法抹殺“人”的味道——高貴、虛榮、慷慨、溫和、恐懼……一個活生生的“人”終將在舞臺上通過肢體直觀地呈現(xiàn)。舞蹈之所以有趣,不只是動作,更在于做動作的人。

⑽不但如此,寫小說時,角色的生死大權(quán)完全操在作者手中,編舞就截然不同。舞是活的,素材是活跳跳的人。云門十幾個舞者,性情各殊。她們有時情緒高昂,宣稱“世界上沒有做不出的動作”,愿意反復(fù)嘗試;有時也會因不舒服或鬧情緒而無精打采,拒絕再練。在最好的狀態(tài)下,她們的臉上一片陽光,每個動作令你目眩。舞者不是方塊字,不能寫了再涂,她需要關(guān)心。

⑾更有甚者,編舞前我雖胸有成竹,結(jié)果常與原計劃相去千里,但卻往往比構(gòu)想來得好。舞者不是被動的詞句,舞者的特性使單薄的意念變得豐富。如果沒有吳興國,我大概不會改編《奇冤報》。他把復(fù)興劇校的訓(xùn)練帶到云門來,翻一個跟斗,甩一甩水袖就把京劇的味道揉進舞里。而且,吳興國是個純真的大孩子,他的三言兩語可以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因此《奇冤報》中的鬼讓你覺得可親。舞者總是讓我的想法更加充滿人情人性。

⑿舞者的生涯是寂寞的。肢體是他(她)的世界,惰性是他(她)的敵人。流汗喘息,朝夕苦練,但求做完美的表達。一旦荒廢功課則前功盡棄,由第一個動作呼吸重新再來。臺上的幾分鐘,往往是多年苦練加上無數(shù)次排演的結(jié)果。掌聲不是最終的目的,舞者最大的滿足在于自我完成。

⒀云門舞集的年輕人愛玩愛鬧。生活得太順利或太不順利,常是向舞蹈告假的借口。有陣子,到了上課時間,何惠楨打扮齊整地大聲宣布:“今天不跳舞!”然后揚長而去。她去看京劇,一連看了七天。第八天,她脫去長裙,換上緊身衣,從呼吸做起,拾起遺棄一周的功課,臉上帶著令人不寒而栗的決心。

⒁編舞的人,遇上何惠楨這樣的舞者,需要極大的耐心。她心急口快,疾惡如仇,動作棱角多于曲線。叫她跳躍飛馳,她如魚得水;教她“慢板”,她遵命照辦,卻舉步維艱,痛苦不堪。去年,何惠楨在《秋思》里,扮演一個歷經(jīng)滄桑的中年婦人。排舞之前,我請她躺在地板上,攤開雙手,用兩分鐘的時間,緩緩握拳,再用兩分鐘慢慢攤開。她閉起眼睛,緊鎖眉頭,整整八天,沒學(xué)一個動作,卻成功地松解雙眉,把自己的個性收斂起來,進入了劇中人的世界?!肚锼肌返难莩?,贏得不少觀眾的喜愛,重要的是,舞者何惠楨更上一層樓,她在這個舞里長大了。

⒂吳素君也希冀成為舞者。她感到專一的必要,辭去工作,把自己交給舞蹈,在一個夏天里突破了“學(xué)舞的女孩”與“舞者”之間的界限。杜碧桃嬌小的身軀也有說不出的幽怨,從舞專畢業(yè)后,她也搬進云門,和大家擠在小室內(nèi),呼吸著舞蹈。一年間,她從《秋思》的少女蛻化為《待嫁娘》中那個令人垂淚的女人。

⒃人與人的交往常常改變了命運的途轍。我和我所遇到的舞者,共同吸取了生活的磨練,使我也從一個“寫小說的人”變成“跳舞的人”。我相信,只要對生活與生命依然懷抱熱情,我們就還要舞蹈下去,演化下去。從呼吸出發(fā),與觀眾互通聲息。


18.第⑶自然段中說“舞蹈似乎又比小說更親近‘人’”,請概括作者這樣說的原因有哪些。(6分)18.(6分)[參考答案]

①舞蹈通過肢體直觀地呈現(xiàn)出一個人的個性與氣質(zhì);

②舞蹈的素材是各具性情的、需要關(guān)心的、活跳跳的人。

③舞者的特性豐富了作品的意念,使之更加充滿人情人性。

[評分標(biāo)準(zhǔn):①中“通過肢體直觀呈現(xiàn)”“人的個性與氣質(zhì)”各1分;②中“素材各具性情”“需要關(guān)心”各1分;③中“特性豐富作品意念”“使之更加充滿人情人性”各1分]

19.本文題為“從呼吸出發(fā)”,根據(jù)文本,說說這個標(biāo)題包含了哪幾層內(nèi)涵。(5分)

19.(5分)[答案要點]

①從舞蹈本身,呼吸是練習(xí)舞蹈的第一個動作。

②從舞者本身,可以完成自己的蛻變與提高。(習(xí)舞中盡力追求完美,習(xí)舞中不懼重新再來,肯于改變自己以成就舞蹈,在習(xí)舞與表演中豐富生命體驗)

③可以使感染者和被感染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達到整體的提高。(感染者和被感染者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舞者與舞者間,舞者與觀眾間,作者與舞者間,作者與生活間,舞者與生活間)

[標(biāo)分標(biāo)準(zhǔn):本題5分。共3個要點,答對1個給2分,2個給4分,3個給5分,意思對即可]

20.文章第⑿自然段中說“舞者的生涯是寂寞的”,結(jié)合文本,分析作者為什么這樣說。請選取一個角度聯(lián)系你的生活經(jīng)歷或閱讀體驗,談?wù)勥@句話給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2分)

20.(12分)[答案要點]

①在表演上,只能用肢體語言來表達,②訓(xùn)練手段單一,訓(xùn)練枯燥,③需要經(jīng)過長期苦

練才可取得成績,④在追求的過程中,最大的滿足只有自我感知。

②(略)

[評分標(biāo)準(zhǔn):本題12分。第①問2分。①②③每點各1分,④2分,此點最高得2分。第②問10分,觀點明確,扣住“寂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第一問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展開論述,得2分;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或閱讀體驗得當(dāng),有理有據(jù),分析到位,得4分;語言流暢,條理清楚,得4分。字數(shù)不足,每少20個字減1分]

冬夜重讀史鐵生

1、史鐵生是前年年底離開我們的。去年年底,弟弟離開了我。這種時候,別的書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鐵生的書。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十指連心的疼痛,彌漫在紙頁間。

2、《我與地壇》的開篇,鐵生這樣寫地壇:“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然后,他緊接著說:“這時候想必是我該來了?!?/p>

3、每次讀到這里,我都格外心動。總覺得像電影一樣,在地壇頹敗而靜謐的空鏡頭之后,他搖著輪椅出場了?;蛘?,恰如定音鼓響徹在寂靜的地壇古園里,將悠揚的回音蕩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與地壇命中契合難舍的關(guān)系,當(dāng)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個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斷了骨頭連著筋的特定場景,從而使得一個普通的場景具有了文學(xué)和人生超拔的意義,而成為了一個獨特的意象?史鐵生的地壇,就像陸放翁的沈園、魯迅的百草園,就像約翰·列儂的草莓園、梵高的阿爾鎮(zhèn)。

4、我想起我的弟弟,17歲獨自去了青海油田,他臨終前囑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撤回柴達木。我慶幸,他和鐵生一樣都能魂歸其所,而不像我們很多人神不守舍,魂無所依。

5、在史鐵生的作品里,母親是最動人的形象,她49歲時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段遗c地壇》中有這樣的描寫:“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照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心里才有點兒明白:母親已經(jīng)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6、“可是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痹谶@樣重復(fù)的喟然長嘆中,地壇中的老柏樹、草地的頹墻、蟲鳴的午后、鳥兒歸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義,因為這一切都附著母親的身影??梢哉f,地壇是史鐵生的,也是母親的,因有這樣的一位母親而讓地壇具有傷感無奈卻又堅韌偉大的別樣情懷。

7、每次讀到這里,我都會想起他《一個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雙腿癱瘓后悄悄地學(xué)寫作,母親知道了,跟我說:她年輕時的理想也是寫作。這樣說時,我見她臉上的笑……那樣慚愧地張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陽,看院中的老海棠樹。但老海棠樹已經(jīng)枯死,枝干上爬滿豆蔓,開著單薄的豆花?!?/p>

8、窗上的夕陽,枯死的老海棠樹,老海棠樹枝干上爬滿的豆蔓,單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為了母親那一刻百感交集又無法訴說的情感的對應(yīng)物,好像它們就是為了襯托母親的心情與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幫助鐵生點石成金。可以這樣說,是母親的悲慘命運和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與情懷,造就了作家的史鐵生。我堅定地認為,沒有母親,便沒有史鐵生的地壇。

9、由生活具象而思考為帶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鐵生愿意做的,也是鐵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們一般寫作者的區(qū)別,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邁過了貌似精致卻雕琢的蘑菇泳池。他從一己的命運擴大為更為軒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

10、他想念地壇里的老柏樹,他從它們“歷無數(shù)春秋寒暑依舊鎮(zhèn)定自若,不為流光掠影所迷”中,將其品質(zhì)出人意料地抽象為“柔弱”。他說:“柔弱是愛者的獨信?!薄叭崛?,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靜聆神命的姿態(tài)?!?/p>

11、由老柏樹的“柔弱”,他寫到世風(fēng)的喧囂,他說:“惟柔弱是愛愿的識別,正如放棄是喧囂的解劑?!敝杂伞叭崛酢睂懙健靶鷩獭?,還是要寫地壇,因為地壇曾經(jīng)是銷蝕喧囂回歸寧靜的一塊寶地,一個解劑——“我說的是當(dāng)年的地壇?!彼匾庋a充道。

12、我不知道弟弟執(zhí)著地夢回的柴達木,是否還是他17歲時的柴達木。我只知道他和鐵生所說的“柔弱”一樣,敏感而堅信惟有那里是“愛愿的識別”,是“喧囂的解劑”。

13、在《想念地壇》最后,鐵生寫道:“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边@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如一支沉穩(wěn)的鐵錨,將地壇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時期文學(xué)的岸邊,也將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

(取材于肖復(fù)興的同名散文)

1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弟弟的離世觸發(fā)作者重新去捧讀史鐵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從史鐵生的作品中獲得了新的感悟。

B.作者引用史鐵生對地壇頹敗而靜謐景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哀傷的氛圍,也暗示了史鐵生的不幸命運。

C.弟弟臨終前要求將骨灰撒回青海柴達木與史鐵生對地壇的依戀,表現(xiàn)出人們對自己精神歸所的渴望。

D.窗上的夕陽、枯死的海棠樹、單薄的豆花讓母親觸景生情,百感交集,同時激發(fā)了史鐵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

E.本文多處引用史鐵生作品的內(nèi)容,使文章的內(nèi)涵豐富,情感飽滿,讓作者的感悟具體真切而有所依托。

20.根據(jù)文意,概括作者“冬夜重讀史鐵生”獲得了哪些感悟。(6分)

21.文章結(jié)尾說,“‘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如一支沉穩(wěn)的鐵錨,將地壇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時期文學(xué)的岸邊?!闭埥忉屵@句話有哪些含義。(5分)

答案:

?(1).?B?D(4分)

?(2).?①地壇是史鐵生的精神棲居地;②母親賦予了地壇別樣的情懷,她的悲慘命運和氣質(zhì)情懷造就了作家的史鐵生;③史鐵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運擴大到更廣闊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本題6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3).①句中“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意思是空間上史鐵生已遠離了地壇,但地壇已成為永遠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內(nèi)心,讓他能超越塵世的喧囂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②正是這種超拔煩囂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鐵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時期文學(xué)的地位,使“地壇”成為文學(xué)中一個永恒的意象,指出了史鐵生的作品在新時期文學(xué)中的獨特價值和重要地位。(本題5分。對“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的理解2分;對作者評價的理解,3分。意思對即可)

心靈的篝火

張海迪

我寫這部長篇時很多次都在想,人們最好在下個千年翻看這部小說。我不是什么預(yù)言者,我堅信,我在這本書里所描述的關(guān)于攀登雪山峰頂?shù)囊恍┢D險,到那時也許就不存在了,人們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的山頂上已有了我們的研究站點,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極建立的長城站。珠穆朗瑪峰上的站點最好也叫長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長城站。不過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世界上還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殼不變動,8848米將是有限的數(shù)字和高度,人類的探索精神則是無限的。

人類總是想超越極限,卻又被無數(shù)的障礙阻撓,劈開了重重疊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萬水。開始寫這部書時,我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束縛,它始終不讓我的想象展開翅膀到無邊無際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說不清那緊緊束縛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這種困惑攪擾,同時也為超越困惑,獲得心靈的解放不懈地尋找飛往更大空間的方向。我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我終于看見了梅里雪山!接下來的很多個夜晚,我都是在網(wǎng)上度過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條關(guān)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紹,還有很多綺麗的風(fēng)光圖片,于是我看見我的一個主人公回頭對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讓他在一個不知名的空曠地帶徘徊,在本書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它的地理環(huán)境卻很復(fù)雜,山上終年積雪,陡峭的山體,風(fēng)化的巖石,還有瞬息萬變的氣候,會讓攀登者突然陷入絕境??ㄍ吒癫┲两襁€是一座人類未及山頂?shù)奶幣濉V灰藗冞_不到頂峰,它就永遠是一個神秘的向往,一個神秘的存在。

人們可能還記得1991年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的慘劇,十七個登山勇士無一人生還。為什么鮮活的生命要去荒無人煙的地方,在那里經(jīng)受暴風(fēng)雪的襲擊,面臨雪崩隨時發(fā)生的危險,陷入人生的絕境?


天光黯淡,無邊的黑夜,厚厚的積雪,看不見一線星光,周圍也沒有篝火,不滅的只是心靈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蓋在冰雪之中

當(dāng)太陽重新照耀時,冰蓋上又多了幾座新的冰雕,他們的面容都十分安詳,好像還在酣睡,卻再也醒不過來了也許在多年之后,地球進一步演化,它變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個勇士還會獲得新生。他們會站起來,抖掉身上的積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幟,迎風(fēng)抖開,一簇火紅獵獵地飄舞著,發(fā)出嘩啦啦的脆響。他們看見遠處美麗的城市,蔥蘢的綠樹,盛開的鮮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計時牌上清晰地顯示著: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這絲毫無損他們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義。物質(zhì)是堅實的,如同大地,精神則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軟的,無盡頭的空漠。人的腦實質(zhì)就是這種天空或宇宙,有限與無限都在其中,人的腦實質(zhì)是比自然界的宇宙還要廣闊的。無窮盡地開拓成為人類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著一塊大石頭上山,其實是一個哲學(xué)寓言,它是時間與空間的規(guī)則周而復(fù)始,永無止境。

我寫這部長篇也是一種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沖擊,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營,回到平淡無奇的生活中。這種攀登讓我的體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經(jīng)歷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體癱瘓部位的肌肉萎縮了,我越來越難以支撐自己,總有一種明天就會因疲憊而死去的感覺。其實,我對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力不從心了,激情常被肉體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憂郁絕望掩埋

我想這將是我最后的一部長篇小說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異常艱苦,我有時也畏懼,害怕路途遙不可知,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見我的主人公在遠處等待,等待我給他們一個結(jié)局。我有時急于接近他們,有時又小心翼翼地避開,我怕我筆下的主人公會在途中遭遇不測,也怕有的人會因為我給他們的結(jié)局而失望。

其實我是清楚的生命永遠不會完結(jié),我們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張海迪長篇小說《絕頂》的前言,有刪改)

注:張海迪,當(dāng)代作家。1995年生于濟南,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dǎo)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失去知覺。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作者堅信當(dāng)下個千年到來,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已建立起長城研究站點的時候,人類將無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無邊的黑夜烘托心靈的篝火;覆蓋在冰雪中則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終結(jié)。

C.時至3000年,地球變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個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對筆下人物有時想接近,有時欲避開的復(fù)雜心態(tài),在怕的背后是對人物的摯愛。

E.本文可以看作是關(guān)于《絕頂》的創(chuàng)作談,交代了小說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時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歷程。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據(jù)文意,談?wù)勥@些作用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6分)

3.作者為自己的小說取名絕頂,結(jié)合這篇前言,說說作者所理解的絕頂包含了哪幾層內(nèi)涵。(5分)

4.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與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為鄧林(樹林)。有人認為,文中殉難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當(dāng)代社會中的悲劇英雄。結(jié)合原文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wù)勀阕约旱目捶?。(不少?00字)(10分)

答案:

1、【答案】AE

【解析】A選項,原文中作者說堅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艱難,并沒有說人類將無高山可攀;文中并無對小說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詳細交代,因此E選項錯誤。

2、【答案】梅里雪山對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有如下三點作用:1,讓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寫作束縛,啟發(fā)了一個飛往更高空間的方向;2,成為了小說中故事發(fā)生和主人公活動的環(huán)境背景;3,在梅里雪山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17人遇難的慘劇同樣啟發(fā)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題其實就是文章內(nèi)容要點概括題,只需要在文章中尋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

、

3、【答案】在作者理解中,為小說命名的絕頂包含如下幾個層次的含義:首先,絕頂是指小說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絕頂;其次,從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絕頂,象征著人們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極限;最后,作者也把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當(dāng)做自己寫作生涯的絕頂,它或許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試圖翻越。

【解析】本題應(yīng)該算是內(nèi)容概括和重要詞語含義兩個題型的融合。5分是一個很曖昧的分值,可能是答兩點,也可能是答三點,從本文來看,答三點較為穩(wěn)妥。第三層意思可能比較難以發(fā)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說法可以為我們提供佐證。

4、【答案】略

【解析】本題首先要聯(lián)系原文,談?wù)剬ρ畴y登山者的身份性質(zhì)的感受,然后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對當(dāng)代社會悲劇英雄進行一番理解,由此,我們可以將二者進行比較,并得出結(jié)論。題干中的有人認為只是一種觀點,考生可以選擇支持也可以選擇反對,只要通過上文的二者比較能夠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高中語文】北大男神語文滿分班【完整版】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嵊泗县| 威信县| 长海县| 祁阳县| 香格里拉县| 辽源市| 响水县| 宁明县| 樟树市| 浙江省| 滦南县| 汉源县| 光泽县| 时尚| 美姑县| 古丈县| 乡城县| 泽普县| 资源县| 巴彦县| 海林市| 西和县| 股票| 潜江市| 清流县| 安达市| 呼伦贝尔市| 海安县| 大同市| 西昌市| 资阳市| 澎湖县| 太白县| 长海县| 沽源县| 丹阳市| 崇礼县| 长阳| 西畴县| 清徐县| 隆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