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zhàn)爭后的陜西與鴉片
18世紀中葉,英國躍居西方國家對華貿易的首位,但由于清政府閉關自守政策和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抵制,在中英正常貿易中,英國一直處于逆差地位,英國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銀來償付。19世紀初從英國流入中國廣州的白銀平均每年約100萬至400萬兩。為了改變這種貿易逆差,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一方面進行外交訛詐和武力恫嚇,另一方面用鴉片這種特殊商品來打開中國的大門。早在1773年,英屬印度政府即確定大量種植鴉片的政策,并由東印度公司獨占印度、孟加拉等地的鴉片專賣權,開始向中國販賣鴉片。最初,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每年不過200箱左右,后來逐年增加,到1839年竟多達3.5萬箱。鴉片的大量輸入,改變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yōu)勢,使白銀大量外流,嚴重破壞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并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中國人的身心健康。 煙毒泛濫全國,遠處內地的陜西亦深受其害。1831年,清朝文書中就有陜西“多有私販鴉片”和“吸食鴉片”的記載。鴉片輸入陜西主要通過兩條途徑:一是陜西商人去沿海城市經商時“轉販煙土回籍”,二是“外來奸商偷運販賣”。據(jù)《籌辦夷務始末》記載,鴉片入陜大致有兩條路線:“自河南、山東來者入潼關并同州府屬之大慶關;自湖北來者入商州之龍駒寨及興安府(今安康)屬旬陽縣之蜀河?!?盡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但鴉片流毒卻是屢禁不止,這與一些官吏吸食鴉片或從鴉片交易中受賄取利有很大關系。當時,清廷官吏自上而下形成一個保護鴉片走私的受賄集團,從而腐蝕了整個統(tǒng)治機構,大批官僚吸食成癮,終日醉生夢死,無所事事。陜西亦不例外。陜西監(jiān)察御史徐法績(涇陽人)對此作過這樣的描述: 黑煙爭說鬧排場,到處開燈勸客嘗。 不是長官先過癮,民間敢有許多槍? 鴉片輸入造成大量白銀外流,其直接惡果便是銀價上漲,錢價下跌,陜西亦是如此。按清制銀錢比價,庫平紋銀一兩當制錢一千文。然1831年以后,陜西地區(qū)一兩銀漲至一千三、四百文,1837年漲至一千六百數(shù)十文,1850年前后則漲至近二千文。銀貴錢賤直接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勞動者出賣農副產品或手工業(yè)產品所得為制錢,而繳納賦稅時則必折銀,負擔增加一倍左右。另外,白銀外流,使清政府國庫空虛,財政陷入危機。有鑒于此,徐法績曾上書,“奏請嚴旨飭禁內地種造鴉片及開設煙館制造煙具以杜澆風折”。折中指出,鴉片的輸入使“嘉谷變?yōu)槎静?,富厚變?yōu)樨毨?,少壯變?yōu)槔先酢雹?。陜西巡撫富呢揚阿也奏請“嚴海口之禁,以杜其源;次加興販及開館罪名,以遏其流;再懲吸食之人,以驚其沉迷?!雹軐τ邙f片泛濫,一些官員的看法如此,勞動人民就更為深惡痛絕。 自1860年(咸豐十年)起,陜西地方當局竟開始征收鴉片稅,這樣一來,罌粟的種植取得合法地位,全省普遍種植,并逐年增加。當時以渭南、華州、大荔、涇陽、鳳翔、宜川、延川、漢中等地最為突出。據(jù)《涇獻文存》卷四記載,涇陽“罌粟之種前二三十年尚少,即有種者每村不過二三家、十數(shù)畝而已;近年來不必家種戶植,而所種之地,(每村)動輒數(shù)十畝,且有過數(shù)頃者”。而華州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鄉(xiāng)民貪其利,不惜肥美之地廣種植之(指罌粟)。”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陜西種植罌粟的情況是:“煙苗廣植,無地無之,惟其處處繁滋,遂至人人癖嗜?!睋?jù)統(tǒng)計,1906年,陜西種植罌粟已達五十三萬一千九百多畝。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吸食者必將日益增多。在宜川“老少奔波,男女爭嗜,始而城鎮(zhèn),繼及鄉(xiāng)村,始而富豪,繼而窮窶”。三原“城里人吸煙的十占其七,鄉(xiāng)里吸煙的十占其三”。至于涇陽西關煙市,每至夜晚燈火萬點,皆為吸食鴉片者。臨潼縣雖則“較別縣吃鴉片者尚少,然亦不下十之三四”。其結果是社會生產凋敝,人民困苦益甚,“鄉(xiāng)間窮困稱貸之息,數(shù)倍于未植罌粟時,鄉(xiāng)民窮困之狀,百倍于未植罌粟時。如果“遭遇荒年,米麥仰之鄰省,轉運不絕,死亡枕藉”,境況則更為凄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