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沒有將西域納入版圖之內原來是與陸上絲綢之路有關

西域早在西漢時就被納入中國版圖,從此成為舊漢故土的一部分,也是歷代大一統(tǒng)王朝開疆拓土時的重要參考之一,因為大一統(tǒng)王朝的硬性標準就是恢復了舊漢故土或者說開拓出更大的疆土。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shù)第二個大一統(tǒng)王朝,可是明朝竟然沒有全面收復了西域,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宋安之來說說這段明朝往事。
明朝時西域不在版圖之內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是鞭長莫及,沒有實力去征服,或者說沒有實力打下來以后來行之有效的統(tǒng)治。二是沒有必要,受限于農耕文明的局限性,還有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所以就沒有大動干戈的收復西域。
當然明朝時并非不是沒有收復西域,西域的東部就被明朝收復了,是為哈密衛(wèi)。
下面貧道來說道說道這其中的一二原因。
一、明初的形勢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基本上都是自北向南的統(tǒng)一中國,而由南向北的統(tǒng)一中國基本上很難成功。
明朝的開國是以第一次北伐開國成功為基礎建立的,可以說是打破了這個不能由南向北統(tǒng)一的魔咒。
但元朝畢竟是大一統(tǒng)王朝,渡過了二世而亡的大關,本來按照歷史規(guī)律怎么說也可以享國近三百年,但元朝在98年之時就被明朝滅了,所以說元朝被滅時還是擁有很強大的實力的,并非是腐爛到無可救藥。
元朝的全國性統(tǒng)治雖然被明朝終結,但并沒有被徹底滅亡,末代皇帝元順帝率領元朝余部退回漠北大草原繼續(xù)抵抗明朝,甚至意圖南下恢復全國性統(tǒng)治,是為北元政權。

面對強大的北元,在明朝開國第一次北伐成功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又進行了八次北伐。明成祖朱棣時期派靖難第一功臣邱福北伐過一次,失敗以后,自己又御駕親征了五次,獲得了不錯的成果。
明朝的前前后后一系列北伐將元朝全國性政權的統(tǒng)治結束,再將地方割據(jù)政權北元的統(tǒng)治結束,最后將蒙古重新打回元朝之前的部落狀態(tài)。
而明初面對北元這個大敵,耗盡了無數(shù)人力物力,不說還有多少余力。如果再西征當時控制西域的東察合臺汗國,奪回不奪回西域,都要再樹立一個大敵,很顯然是沒實力不劃算的,所以并沒有為了西域而大動干戈。
二、農耕文明的局限性和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
農耕文明特征之一是什么呢,是對肥沃土地的渴望,這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王朝東征西討的原因所在。(來自貧道獨家原創(chuàng))當然也是封建王朝在東邊遇上了大海北邊遇上了草原以后無心進取的原因了。
西域在當時也不能說是不毛之地,肥沃土地也不少,但整體來說在當時人心里也算是不毛之地的印象了,所以對于明初統(tǒng)治者并沒有多大的誘惑。
西域雖然最早在西漢就被納入中國版圖,但當時西漢將西域納入統(tǒng)治主要是為了戰(zhàn)略壓迫匈奴和陸上絲綢之路之路帶來的巨大財富收入。
到了明朝陸上絲綢之路早已衰落,所以西域對于明朝的重要性自然是再度下降。
所以無論哪方面來說,明朝實力不足沒有余力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西域對明朝并沒有足夠的誘惑,像是一個賠錢買賣,所以明朝并沒有將西域納入版圖。
不過到了明成祖永樂年間,隨著北方蒙古壓力相對來說小很多以后,明朝還是收復了西域的東部,是為哈密衛(wèi)。不過明庭對于哈密衛(wèi)并沒有足夠重視,統(tǒng)治斷斷續(xù)續(xù)的,到了明世宗嘉靖帝時期徹底放棄了哈密衛(wèi)。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