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美國陸軍(二)

裝甲單位
裝甲兵
美國裝甲兵戰(zhàn)時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改組———大部分都是因為任務需求進行的。這些改組中最具有意義的是1943年裝甲師改編和1944年末到1945年初歐洲大部分坦克營改進裝備表。當時在歐洲戰(zhàn)場中型坦克的損失速度超過了美國陸軍的補充能力,改進裝備表將營屬中型坦克的數(shù)量從53輛削減到41輛。部署在歐洲的所有輕型裝甲師和獨立坦克營在1944年秋都開始這一改編。在1944年末抵達的那些師(第8裝甲師、第9裝甲師、第10裝甲師和第11裝甲師)和獨立坦克營可能保留了最初的裝備列表,盡管一些新抵達的獨立坦克營被臨時剝離裝備用于補充已參戰(zhàn)坦克營的庫存。例如1944年12月抵達歐洲的第740坦克營。接著于12月18日,迅速從一個英國坦克修理倉庫重新裝備,迅速急行軍投入突出部的戰(zhàn)斗攔截德軍的“派普”戰(zhàn)斗群。第740坦克營零星裝備了M4、螢火蟲坦克,M10、M36坦克殲擊車,M8裝甲車,全都裝備了英國人的無線電系統(tǒng)———美國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但有總比沒有好。盡管有這些裝備上的障礙,但憑借著好運和美國裝甲兵部隊優(yōu)秀的炮術,第740坦克營(實際只有一個加強連)在施陶蒙特村以西的地方阻擋了“派普”戰(zhàn)斗群的進攻。
一開始,裝甲兵的主力裝備包括M3A1或M3A4“格蘭特”中型坦克,M3或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105毫米T30自行榴彈炮。1943年初,M4“謝爾曼”中型坦克開始取代M3“格蘭特”中型坦克的位置。1943年末,M5“斯圖爾特”輕型坦克開始取代M3系列的位置;新設計的75毫米M8“斯科特”榴彈炮運載車開始取代T30。1944年初,105毫米M4突擊炮依次取代了除輕型坦克營編制內以外的M8。
美國陸軍最后總共組建了16個裝甲師(第1裝甲師到第14裝甲師,第16裝甲師和第20裝甲師)。其中只有兩個———第2裝甲師和第3裝甲師在戰(zhàn)時保持了“重”型師編制。所有其他裝甲師在離開美國前都重組為“輕”型師編制(除了第1裝甲師是于1944年7月在意大利被重組為“輕”型師)。美國陸軍全部的裝甲師都投入了歐洲戰(zhàn)區(qū)或地中海戰(zhàn)區(qū)。
“輕”型裝甲師編制(根據(jù)1943年9月15日編制和17-2號編制表)包括1個師部連、2個戰(zhàn)斗群指揮部(“A”戰(zhàn)斗群和“B”戰(zhàn)斗群)、1個后備戰(zhàn)斗群指揮部(“R”戰(zhàn)斗群)、3個坦克營(每個營下轄3個中型坦克連和1個輕型坦克連)、3個機械化步兵營,3個各準備了18門榴彈炮的機械化炮兵營、1個機械化騎兵偵察營、1個機械化工兵營和師屬后勤部隊。師長由1名少將擔任,戰(zhàn)斗群指揮官由1名準將(也是副師長)和2名上校擔任。全師總共擁有77輛輕型坦克、168輛中型坦克、18輛105毫米M4突擊炮、54輛105毫米M7“牧師”自行榴彈炮、54輛M8“灰狗”裝甲車、450輛半履帶車、1031輛汽車和8架輕型觀察機,總兵力標準為10754人。
“輕”型裝甲師于1944年6月的“霸王行動”在諾曼底第一次投入戰(zhàn)斗后在編制上暴露出了兩個重要問題。首先第一個問題,師屬卡車的運輸能力不足無法做到運輸基本的額定補給。為解決這個問題,每個輕型師都增加了2個軍需卡車連。其次第二個問題,后備戰(zhàn)斗群指揮部的標準編制上只有8名軍官和士兵,只能擔負最基本的行政管理任務。很明顯,第三個野戰(zhàn)指揮部是十分值得建立的。為了解決問題,大部分輕型裝甲師都為預備戰(zhàn)斗群加強了一個裝甲群指揮部(裝甲群指揮部通常隸屬于軍級單位指揮,但在諾曼底的實踐證明由其專門負責獨立坦克營的戰(zhàn)術指揮是多余的存在)。
“重”型裝甲師的編制(根據(jù)1942年3月1日編制和17-1號,于1942年10月29日分別調整為1和2)包括2個3營制坦克團(第1營是輕型坦克營,下轄3個輕型坦克連;第2營、第3營是中型坦克營,各轄3個中型坦克連)、1個3營制機械化步兵團,只有2個戰(zhàn)斗群指揮部,其余師屬部隊編制內容和“輕”型裝甲師編制幾乎完全一樣?!爸亍毙脱b甲師共擁有158輛輕型坦克、232輛中型坦克、24輛105毫米M4突擊炮、17輛M8“斯科特”榴彈炮運載車、54輛105毫米M7“牧師”自行榴彈炮、54輛M8“灰狗”裝甲車、640輛半履帶車、1042輛汽車和8架輕型觀察機,總兵力標準為14664人。
“輕”型和“重”型裝甲師都存在另外一個問題。理論上是由獨立坦克營支援步兵部隊撕裂敵人的防線,裝甲師作為軍級單位的機動預備隊投入突破口實施縱深追擊。但實踐中,由于歐洲西線的戰(zhàn)場面積不足問題,裝甲師經(jīng)常被用于靜態(tài)防御,這并非他們計劃中的本職任務。一個明顯的弱點是師屬步兵太少不足以應付與擁有主場優(yōu)勢的德軍長期的攻防消耗。雖然機械化步兵營的總兵力超過1000,但大部分都是駕駛員、機械師或者重武器操作人員。實際的“步兵”兵力不足全營兵力的一半,只有450多人根本不足以配合機械化部隊的突擊行動。
每一個裝甲團下轄3個營9個連(A~I連)、團部連、1個突擊炮連、1個裝甲偵察連、1個后勤連和1個勤務連。團屬營每個有1個小一些的營部連(含1個迫擊炮排)和1個后勤連。
“輕”型裝甲師的坦克營和獨立中型坦克營編制相同,都擁有4個連(裝備中型坦克的A~C連和裝備輕型坦克的D連),1個后勤連,1個營部連(1個營部排、1個迫擊炮排、1個偵察排和1個突擊炮排)。
混編合成坦克營編制類似,下轄3個混編坦克連(A~C連)和1個專門負責火力支援的中型坦克連(D連)。
獨立輕型坦克營只有3個連(A~C連),營部連含1個裝備3門M8“斯科特”榴彈炮運載車的突擊炮群,而非普通中型坦克營所裝備的6門105毫米M4突擊炮排。
最后美國陸軍裝甲部隊一共組建了118個坦克營。其中一個是戰(zhàn)前陸軍唯一一個獨立坦克營(第70坦克營)。1941年12月7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又多組建了10個營(最初番號是第71~80坦克營,后重新分配為第751~760坦克營)。前國民警衛(wèi)隊坦克連共編組成了4個營(第191~194坦克營)。整編裝甲師共組建了71個營(第1~6、8~11、13~27、31、34~48、68、69、80、81、706-718、771-780、786-788坦克營)。作為獨立坦克營組建了30個營(第28、701、702、735~750、761~764、766、767、781~785坦克營)。原坦克殲擊營改編出了2個營(第662坦克營和第812坦克營)。1942年4月9日,第192和194輕型坦克營被日軍摧毀于菲律賓(除了留在后方的第194坦克營B連,后來被改編為第602獨立中型坦克連)。除第602坦克連外,至少還組建了2個獨立坦克連(第601輕型坦克連和第603坦克連)在太平洋戰(zhàn)區(qū)服役。第758輕型坦克營、第761坦克營和第784坦克營是有色人種部隊。
利用獨立的營級部隊組成了許多擁有專門用途的作戰(zhàn)部隊。9個營被改編成了兩棲營(第708坦克營、第715履帶車營、第718履帶車營、第742坦克營、第764履帶車營、第773履帶車營、第776坦克營、第780坦克營、第788履帶車營),其中兩個又改編成兩棲履帶車營(第708營和第773營)。除了第742兩棲坦克營和第764兩棲履帶車營外都在太平洋戰(zhàn)區(qū)服役。5個營改編成(特別)掃雷爆破營。3個營在戰(zhàn)區(qū)改回中型坦克營編制,但第738營和第739營用于歐洲戰(zhàn)區(qū)的掃雷行動。第713營作為噴火坦克營裝備,另外兩個———第743營和第747營部分裝備有噴火坦克。第28坦克營改編為空降坦克營,但于1944年10月重編為中型坦克營。
1945年1月1日的61個獨立坦克營:31個在歐洲戰(zhàn)區(qū):第70中型坦克營(作為輕型坦克營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和西西里戰(zhàn)役)、第191中型坦克營(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和意大利戰(zhàn)役)、第701中型坦克營、第702中型坦克營、第707中型坦克營、第709中型坦克營、第712中型坦克營、第735中型坦克營、第736中型坦克營、第737中型坦克營、第738混合坦克營、第739混合坦克營、第740中型坦克營、第741中型坦克營、第743中型坦克營、第744輕型坦克營、第745中型坦克營、第746中型坦克營、第747中型坦克營、第748中型坦克營、第749中型坦克營、第750中型坦克營、第753中型坦克營(參加過西西里戰(zhàn)役和意大利戰(zhàn)役)、第756中型坦克營(作為輕型坦克營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西西里戰(zhàn)役和意大利戰(zhàn)役,1943年12月15日改編為中型坦克營)、第759輕型坦克營、第761中型坦克營、第771中型坦克營、第774中型坦克營、第778中型坦克營、第781中型坦克營、第784中型坦克營。
6個在地中海戰(zhàn)區(qū):第751中型坦克營、第752中型坦克營、第755中型坦克營、第757中型坦克營、第758輕型坦克營、第760中型坦克營。
13個在太平洋戰(zhàn)區(qū):第44中型坦克營、第193中型坦克營、第706中型坦克營、第710中型坦克營、第711中型坦克營、第713噴火坦克營、第716中型坦克營、第754中型坦克營、第762中型坦克營、第763中型坦克營、第766中型坦克營、第767中型坦克營、第775中型坦克營。
6個在運往歐洲戰(zhàn)區(qū)的途中:第717中型坦克營、第772中型坦克營、第777中型坦克營、第782中型坦克營、第786中型坦克營、第787中型坦克營。
5個在美國:第28中型坦克營、第779中型坦克營、第785中型坦克營都于1945年開赴菲律賓,但沒有投入戰(zhàn)斗的資料,第662中型坦克營于1945年2月份解散,第812中型坦克營沒有離開過美國。
3個標準中型坦克營(第70中型坦克營、第741中型坦克營、第743中型坦克營)裝備使用雙重推進(DD)坦克用于登陸諾曼底的作戰(zhàn)。另外3個裝備DD坦克的中型坦克營(第191中型坦克營、第753中型坦克營、第756中型坦克營)參與登陸法國南部的“龍騎兵”行動;也裝備DD坦克的第736中型坦克營則用于橫渡萊茵河的“戰(zhàn)利品”行動。
除了由坦克營改編外,美國陸軍還組建了12個兩棲履帶車營(第534兩棲履帶車營、第535兩棲履帶車營、第536兩棲履帶車營、第539兩棲履帶車營、第540兩棲履帶車營、第658兩棲履帶車營、第672兩棲履帶車營、第720兩棲履帶車營、第726兩棲履帶車營、第727兩棲履帶車營、第728兩棲履帶車營、第826兩棲履帶車營)和1個兩棲坦克營(第795兩棲坦克營),其中一些是由坦克殲擊營和機械化步兵營改編而來。除了第535兩棲履帶車營、第720兩棲履帶車營、第795兩棲坦克營外都投入了太平洋戰(zhàn)區(qū)。
坦克殲擊部隊
1941年,建立坦克殲擊部隊作為統(tǒng)帥部的機動反坦克預備隊。最初的作戰(zhàn)觀念要求將裝甲殲擊營集中成裝甲殲擊旅或裝甲殲擊群集中反擊敵人突破防線的裝甲部隊。但在實戰(zhàn)中,戰(zhàn)場需求和德國裝甲部隊的消耗意味坦克殲擊營通常被分配給各師。
最初,陸軍部計劃要組建220個坦克殲擊營,這是一個無法達到達到的規(guī)模。到1943年,美國陸軍已經(jīng)擁有了106個坦克殲擊營,其中的56個在歐洲戰(zhàn)區(qū)或意大利,6個在太平洋。有11個營被改編成裝甲野戰(zhàn)炮兵營、兩棲履帶車營、化學迫擊炮營或坦克營。有36個營被裁減掉———人員被補充到別的營。
第一批裝甲殲擊營都是自行化的。但在北非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顯示牽引火炮表現(xiàn)令人十分滿意。結果,大約一半的營在1943年又被重新改編成了牽引式。不幸的是,進一步的經(jīng)驗證明牽引式火炮只是更穩(wěn)定,但其同時非常容易被攻擊。結果,許多牽引式營又在1944年又被重新改回自行化營。1945年1月1日,美國陸軍總共有73個坦克殲擊營在役。
坦克殲擊營編制轄3個連,每連裝備有12門榴彈炮,全營共計裝備36門榴彈炮。早期每個營還都擁有1個高炮排和1個工兵排,但后來都撤消了。一支強大的偵察搜索部隊被保留了下來,其作戰(zhàn)編制實力相當于1個機械化騎兵偵察連。
坦克殲擊營最初使用兩種急就之作,搭載1門陳舊75毫米炮的M3半履帶車和M6裝甲殲擊車(使用道奇3/4噸武器平臺,搭載1門老套的37毫米反坦克炮)。1943年,隨著M10坦克殲擊車抵達北非,裝甲殲擊營開始接收第1種標準的坦克殲擊車。M10使用M4坦克底盤,裝甲更薄,越野性能和速度都更差,但它的3英寸炮是從戰(zhàn)前高炮發(fā)展而來的,在當時的裝備環(huán)境下極具威力。1944年初,第1種專門設計的坦克殲擊車M18“地獄貓”出現(xiàn)了,開始緩慢替代M10。M18的裝甲比M10更薄,但越野性能好,速度更高。此外,火炮為改進型3英寸(稱為76毫米),借助更大的藥筒和更高的彈頭初速,使其擁有更好的準確性和破壞力。最后,M36同樣在1944年開發(fā)完成。M36使用M10同樣的底盤,裝備更強有力的90毫米炮(同樣來自高炮改進)。M36是美國兵工廠生產的最強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使用新開發(fā)的高速穿甲彈(HVAP,即APCR,硬合金彈芯穿甲彈),如果能先發(fā)命中的話,90毫米炮能輕易消滅所有的德軍裝甲目標。

1945年1月1日,73個坦克殲擊營及裝備如下:52個在歐洲戰(zhàn)區(qū):第601坦克殲擊營(M36,裝備M3和M10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西西里戰(zhàn)役和意大利戰(zhàn)役)、第602坦克殲擊營(M18)、第603坦克殲擊營(M18)、第607坦克殲擊營(M36)、第609坦克殲擊營(M18)、第610坦克殲擊營(M36)、第612坦克殲擊營(M18)、第614坦克殲擊營(有色人種,牽引式)、第628坦克殲擊營(M36)、第629坦克殲擊營(M10)、第630坦克殲擊營(M36)、第631坦克殲擊營(M10)、第634坦克殲擊營(M10)、第635坦克殲擊營(M10)、第636坦克殲擊營(M10,參加過突尼斯和意大利戰(zhàn)役)、第638坦克殲擊營(M18)、第643坦克殲擊營(M18)、第644坦克殲擊營(M10)、第645坦克殲擊營(M36,裝備M10參加過意大利戰(zhàn)役)、第654坦克殲擊營(M36),第691坦克殲擊營(M36)、第692坦克殲擊營(牽引)、第701坦克殲擊營(M10)、第702坦克殲擊營(M36)、第703坦克殲擊營(M36)、第704坦克殲擊營(M18)、第705坦克殲擊營(M18)、第771坦克殲擊營(M36)、第772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773坦克殲擊營(M36)、第774坦克殲擊營(M36)、第776坦克殲擊營(M36,裝備M10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和意大利的戰(zhàn)斗)、第801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802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803坦克殲擊營(M36)、第807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808坦克殲擊營(M36)、第809坦克殲擊營(M36)、第811坦克殲擊營(M18)、第813坦克殲擊營(M36、裝備M3和M10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和西西里戰(zhàn)役)、第814坦克殲擊營(M36)、第817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818坦克殲擊營(M36)、第820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821坦克殲擊營(M10)、第822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823坦克殲擊營(M10)、第824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825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827坦克殲擊營(有色人種,M18)、第893坦克殲擊營(M10)、第899坦克殲擊營(M36,裝備M10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戰(zhàn)爭結束前,8個營改為自行化:第692坦克殲擊營(M10)、第801坦克殲擊營(M18)、第802坦克殲擊營(M10)、第817坦克殲擊營(M18)、第820坦克殲擊營(M18)、第822坦克殲擊營(M18)、第824坦克殲擊營(M18)、第825坦克殲擊營(M10)。
4個在開赴歐洲戰(zhàn)區(qū)的途中:第605坦克殲擊營(牽引式,3月?lián)Q裝M10)、第648坦克殲擊營(牽引式)、第656坦克殲擊營(M36)和第661坦克殲擊營(M18)。
4個在地中海戰(zhàn)區(qū):第679坦克殲擊營(有色人種,牽引式)、第804坦克殲擊營(M10,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第805坦克殲擊營(牽引式,裝備M3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第894坦克殲擊營(M10,參加過突尼斯戰(zhàn)役)。
6個在太平洋戰(zhàn)區(qū):第632坦克殲擊營(M10)、第637坦克殲擊營(M18)、第640坦克殲擊營(M10)、第671坦克殲擊營(M18)、第806坦克殲擊營(M10)、第819坦克殲擊營(M10)。
7個在美國:第606坦克殲擊營(自行,2月28日裁減)、第611坦克殲擊營(牽引式、2月20日裁減)、第627坦克殲擊營(自行化,夏威夷,4月10日裁減)、第633坦克殲擊營(M18、4月12日抵達歐洲戰(zhàn)區(qū))、第652坦克殲擊營(自行化),第670坦克殲擊營(自行化,夏威夷,4月10日裁減)、第816坦克殲擊營(牽引,2月20日裁減)。
與集中使用獨立坦克殲擊營一樣,集中使用坦克殲擊車對抗敵人的坦克突擊也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突出部戰(zhàn)役中,第三集團軍將1個坦克殲擊營用作額外的軍事警察。戰(zhàn)爭結束時,坦克殲擊部隊顯然在陸軍中沒有未來。1945年10月10日,德克薩斯州胡德堡的坦克殲擊部隊指揮中心正式關閉,結束了坦克殲擊部隊的歷史。
騎兵
裝甲師的偵察任務是由裝甲偵察營(battalion,重型師)或機械化騎兵偵察營(squadron,輕型師)擔負。它們的編制一樣,只是連分別被稱為company和troop(輕型坦克連都用company)。另外,每個裝甲團有1個裝甲偵察連,每個步兵師有1個機械化騎兵偵察連(編制也一樣),每個坦克營有1個偵察排。
機械化騎兵營編制轄3個騎兵連(A~C連),每個連裝備13輛M8“灰狗”裝甲車和“威利斯”吉普;1個突擊炮連(E連),裝備6門M8榴彈炮運載車;1個輕型坦克連(F連),裝備17輛M5“斯圖爾特”,后被M24替換;1個后勤連;1個營部連。裝甲師偵察營編制一樣,只是另轄第4個騎兵連(D連)和突擊炮連有8門M8榴彈炮運載車。步兵師各轄有1個騎兵偵察連。
騎兵群通常隸屬軍一級,偶爾會被拆成營加強給師級單位。騎兵主要用于偵察任務,但戰(zhàn)爭中也經(jīng)常用于防御、節(jié)約兵力(economy of force,確保在主要作戰(zhàn)地區(qū)使用足夠強大的兵力;在次要作戰(zhàn)地區(qū)只分配所需最低限度的作戰(zhàn)力量。)、保障安全、或掩護任務。在大部分任務中,騎兵群都會得到裝甲野戰(zhàn)炮兵營、工兵營和坦克殲擊營的加強。
有趣的是,騎兵群很少執(zhí)行他們主要任務:純粹的偵察任務只占所執(zhí)行任務的3%。余下97%分別為:防御(33%);特殊任務,包括“作為機動預備隊,負責后方的安全警戒和集團軍情報服務”(29%);保障安全任務,包括“封鎖,掩護,保護側翼,維持部隊之間聯(lián)系和填補缺口”(25%);進攻(10%)。
13個機械化騎兵群在歐洲作戰(zhàn)。他們是第2騎兵群(下轄第2和42騎兵營)、第3騎兵群(下轄第3和43騎兵營)、第4騎兵群(下轄第4和24騎兵營)、第6騎兵群(下轄第6和28騎兵營)、第11騎兵群(下轄第36和44騎兵營)、第14騎兵群(下轄第18和32騎兵營)、第15騎兵群(下轄第15和17騎兵營)、第16騎兵群(下轄第16和19騎兵營)、第101騎兵群(下轄第101和116騎兵營)、第102騎兵群(下轄第38和102騎兵營)、第106騎兵群(下轄第106和121騎兵營)、第113騎兵群(下轄第113和125騎兵營)、第115騎兵群(下轄第104和107騎兵營)。另外,隸屬于第7集團軍的第117騎兵營在法國南部作戰(zhàn),隸屬第5集團軍的第91騎兵營在意大利作戰(zhàn)。
最后,還存在一些獨立的機械化騎兵連,其中第56騎兵連在美國,分配給第1騎兵師的第302騎兵連在太平洋作戰(zhàn)。
除機械化騎兵外,美國陸軍戰(zhàn)爭中還有一些真正騎馬的騎兵,包括第1騎兵師和第2騎兵師,下轄第112和124騎兵團的第56騎兵旅(德克薩斯州國民警衛(wèi)隊),第26騎兵團(擔負菲律賓的偵察搜索任務)。他們中,只有第26騎兵團在1941-1942年的菲律賓戰(zhàn)役中騎馬作戰(zhàn)。第1騎兵師,第112和124騎兵團都被派往太平洋戰(zhàn)區(qū)下馬作為步兵戰(zhàn)斗。最后,1941年4月組建的第2騎兵師作為人種混合的師,下轄1個有色人種騎兵旅,1個白種人騎兵旅。1942年7月退出服役狀態(tài),1943年2月重建成1個有色人種師。它被派往北非,1944年5月再次退出服役狀態(tài),人員分配給后勤和工兵部隊。
投入實戰(zhàn)的坦克型號
投入實戰(zhàn)的中型坦克包括:M3“格蘭特”中型坦克、M4“謝爾曼”中型坦克(75毫米炮)、M4“謝爾曼”中型坦克(76毫米炮)、M26“潘興”中型坦克(戰(zhàn)時被分為重型坦克)。諾曼底戰(zhàn)役時,所有坦克營都裝備75毫米炮的M4中型坦克。1944年6月底至7月初,一批76毫米炮的M4中型坦克投入戰(zhàn)場,開始替代75毫米炮的M4。被替換下來的75毫米炮的M4在條件允許時就由軍械工廠換裝76毫米炮。到1944年末,通常每個排都有1輛76毫米炮的M4。當?shù)?、9、10和11裝甲師于1944年底抵達的時候全部裝備76毫米炮的M4。1945年到達的第12、13、14、16和20裝甲師同樣如此。當然,這些師戰(zhàn)斗損失的補充是軍械庫中有什么補什么,經(jīng)常包括75毫米炮的M4。

M4一個重要改型是M4A3E2“Jumbo”突擊坦克。這種改型擁有厚重的裝甲(盡管全部生產型出廠時都裝備75毫米炮)。新生產的Jumbo很少,只有254輛,但美國第一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的軍械工場成功將許多M4改裝成Jumbo(1945年1-3月,第3集團軍自己“生產”了108輛改裝的Jumbo,1944年“生產”了大約100輛)。Jumbo的發(fā)放是十分混雜的。通常是分配給裝甲師,但第一集團軍的獨立坦克營中也能找到它們的身影。一般來說,每個連擁有的Jumbo不超過1輛,但部分裝甲師把它們集中組成坦克營中1個全Jumbo連。
1945年1月,首批20輛T26E3潘興運抵安特衛(wèi)普,第3裝甲師和第9裝甲師各領取了10輛,車組在一個月內經(jīng)過層層篩選和嚴格訓練。2月25日起,第3裝甲師和第9裝甲師的潘興投入戰(zhàn)斗,在與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等坦克的交戰(zhàn)中各有勝負。第9裝甲師中,它們組成了兩個坦克連的1個(臨時)第4排(只有分配給第14坦克營的潘興組成了A連的全潘興排,分配給第19坦克營的沒有集中在1個排里)。太平洋戰(zhàn)場方面,1945年3月31日,美方報告有12輛潘興(此時已定型為M26重型坦克)裝船運往太平洋,準備參加沖繩島戰(zhàn)役。但由于各種延誤,當這批潘興坦克抵達那霸時已是7月21日,沖繩戰(zhàn)事早已結束,潘興沒能趕上對日作戰(zhàn)。由于出現(xiàn)過晚,日方情報機構對M26重型坦克的存在一無所知。
1944年12月,M24“霞飛”輕型坦克出現(xiàn)在歐洲戰(zhàn)場,首先裝備第759輕型坦克營,然后是裝甲師的輕型坦克連和機械化騎兵偵察營。
投入實戰(zhàn)的坦克殲擊車型號
M10坦克殲擊車為美軍在二戰(zhàn)中最著名的坦克殲擊車,在北非戰(zhàn)役中,M7主炮能夠在遠距離中貫穿德國坦克的裝甲。但是,它沉重的底盤無法為它帶來高速的行動。因此在1944年初,美國研發(fā)了M18“地獄貓”式坦克殲擊車,以彌補M10坦克殲擊車的不足。在戰(zhàn)爭后期的諾曼底戰(zhàn)役中,由于M10坦克殲擊車的主炮無法打穿德國豹式坦克的前甲,所以M10的位置逐漸由M36“杰克遜”坦克殲擊車所取代。
M10系列殲擊車除裝備美軍外,還給盟國軍隊提供了3600輛,其中最多的是英國。英國在1944年獲得1648輛M10和M10A1,用于意大利和法國戰(zhàn)役。英國人稱之為“狼獾”(wolverine)。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在1944年末裝備了威力更大的17磅(76.2毫米)55倍口徑反坦克炮,用來對付“虎”式坦克,被稱為“阿基里斯”(achilles)MK ⅠC;由M10A1殲擊車改裝的型號被稱為“阿基里斯”MKⅡC,其特征是安裝有炮口制退器。1943年又52輛M10被運往蘇聯(lián)以輔助蘇聯(lián)紅軍對德作戰(zhàn)。另有資料顯示,到1944年至少有2個坦克殲擊營在東線作戰(zhàn)。
1943年3月23日突尼斯埃爾格塔戰(zhàn)役中,美軍第899殲擊坦克營的M10坦克殲擊車配合第601營的M3半履帶自行反坦克炮迎擊德軍第10裝甲師50輛坦克。最后,美軍以損失20輛M3和7輛M10的代價擊毀德軍30輛坦克。
1944年7月10日,在伊斯尼戰(zhàn)斗中美國899殲擊坦克營對決德國的裝甲教導師,M10坦克殲擊車在戰(zhàn)斗中靈活的攻擊對方“黑豹”坦克側面,取得了12輛“黑豹”坦克、1輛四號坦克和1輛三號突擊炮的戰(zhàn)果。
在巴斯托涅戰(zhàn)役中,美軍第705坦克殲擊營的M18“地獄貓”坦克殲擊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利用自身強大的機動優(yōu)勢配合506傘兵團1營(部分2營)的傘兵。在12月19日的諾維爾面對德軍第2裝甲師打出了一場漂亮的阻擊戰(zhàn)擊毀德軍20~30輛坦克與裝甲車、殺傷步兵500~1000人(存疑,但在我找到的英文、德文、法文原版有關阿登戰(zhàn)役的官方與半官方、學術論文與半自傳作品中所提供的數(shù)據(jù)都在這個范圍之內),迫使德軍第47裝甲軍放棄了一舉拿下巴斯托涅的計劃,改為包圍由第26國民擲彈兵師從鎮(zhèn)西327團防線想辦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