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混音日記

昨天調(diào)教了一天鋼琴,總算最后趨近于心目中那種低頻趨于干凈飽滿的效果,實踐是個好東西,顛覆了我以往提升低頻就能獲得渾厚音色的想象,以往是混濁而不是渾厚——反而是衰減低頻獲得了更加清晰的音色,再配和壓縮、限制器將電平信號動態(tài)減小,能量集中在一起獲得集中而有力的音頭…
Tape?Saturator(磁帶飽和器)是個好東西,以往有所耳聞,今天嘗試加進去,聲音顯得更有“棱角”,作為音染可以考慮,可以在EQ階段放大那些“悅耳”的頻段。這也是用不同效果器推響度的方式。
注意50hz以下的低頻能量過多,會導(dǎo)致整體容易爆音,中頻過少會導(dǎo)致聲音單薄清冷,產(chǎn)生遠(yuǎn)的距離感,而中高頻會影響響度…
EQ:
調(diào)整鋼琴音色時,幾個可參考的頻段范圍:
60-100hz:鋼琴音色的“渾”、“重”質(zhì)感,英語中稱它為鋼琴的“bottom(底部)”。在鋼琴獨奏曲目中,如果你希望鋼琴的低音更豐滿,這里可以考慮增益,不過過多就會變得“渾濁”,除了用耳朵來判斷,也可以用你的身體來感受這里強烈的低頻。在鋼琴作為伴奏樂器的歌曲中,可以嘗試以60-80hz作為EQ操作時低切(對應(yīng)英語High Pass或者Low cut)的基礎(chǔ),根據(jù)歌曲的需要,切到100-200hz的范圍都有可能。
150-350hz:鋼琴音色的“溫暖感”、“圓潤感”,稱它為鋼琴的“Warmth(溫暖度)”或者“Rounded Sound(圓潤的聽感)”。當(dāng)你鋼琴音色的柔軟程度需要改變的時候,這里是可以嘗試的范圍,根據(jù)需要,增益與衰減均可。
400-800hz:鋼琴音色的“沉悶感”,稱之為“Nasal Qualtity(鼻音質(zhì)感)”。若是增益它,聽起來仿佛像是把鋼琴家套在了一個巨大的紙盒里進行演奏,或者說像是鋼琴聲從收音機里傳出來一樣。如果需要改善鋼琴的清晰度,這個范圍可以酌情衰減。
1000-3000hz:鋼琴音色的“敲擊感”,稱之為“Attack(打擊感)”、“Strings Plucking(擊弦感)”。相信大家應(yīng)該知道真正的鋼琴在演奏者觸鍵之后,其實是手指觸鍵的力量帶動鋼琴內(nèi)部的錘狀物敲擊“琴弦”而發(fā)出聲音,正是這個頻段。同時這里也是人耳的聽覺比較敏感的地方,當(dāng)鋼琴演奏的音符需要更多的存在感時,考慮增益,鋼琴與其他中頻強烈的樂器“爭搶空間”時(吉他、人聲等),考慮衰減。
6000-9000hz:鋼琴演奏的“清晰感”、“臨場感”,稱之為“Clarity(清晰度)”、“Presence(臨場度)”。仿佛在這個頻段可以感受到演奏者手指的觸鍵等等演奏細(xì)節(jié)。
10000hz以上:鋼琴演奏的“空氣感”,稱之為“Hiss(嘶嘶聲)”。這里涉及到EQ的高切(對應(yīng)英語的Low Pass或者High Cut)我選擇了在16000-18000hz左右切除,因為我發(fā)現(xiàn)如果不這樣做,在之后的壓縮處理時,會帶來額外的噪音,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多試驗。

在一個音頻實例中使用的實際數(shù)值參考:
低切/高切:40hz/16000hz;
低頻:94hz處,6.8db增益;
中低頻:620hz處,4.6db衰減,Q值(作用范圍)偏窄;
中頻:2860hz處,3.6db增益,Q值偏寬;
高頻:8960hz處,2.6db增益。
要平衡好各個頻段的頻響問題,避免頻段缺失導(dǎo)致聽感不飽滿,或者是某些頻響過于突出而造成的掩蔽效應(yīng)。
現(xiàn)在越是體會到實操優(yōu)于理論的重要性,有“用”才有用,做了才有發(fā)言權(quán)和判斷力,尤其是音樂這種抽象而非語義性的學(xué)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