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XN3的造型來源是英鐵67型機車?
正在拜讀某知名繪本藝術家大佬的科普文章,感覺他對國內的一些東西是比較了解的,所以也趁機學習學習。但是他對歐洲的認識是真的……錯漏百出。其中,當屬HXN3的造型來源是英鐵67型之說法最為離譜。先聲明,這事兒我確實也未曾跟大連廠做過確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所找到的證據是絕對站不住腳的。

首先,英鐵67型內燃機車是由阿爾斯通總體設計,并在其西班牙工廠(而今的Stadler,制造臺鐵新柴電的地方)制造的。該車的確是采用了EMD的動力總成,并擁有EMD的型號編碼以便于EMD方面開展設計工作,但是它的車體和轉向架統(tǒng)統(tǒng)都是由阿爾斯通進行設計的,是Prima機車平臺(HXD2所屬的機車平臺)的技術特征。這就好比HXD3(DJ3、SSJ3)在東芝那里也是有內部編號的,但其總體設計和機械結構部分的分攤設計工作都由大連廠完成的。這是不可以胡亂張冠李戴的。把修改自SS7E的造型特征硬說成是EH500的,這是找爹黨們才會去做的事情。

然后說說這張配圖吧。為了讓大家了解各國機車的造型特點,可以說初衷是好的,但這里所羅列的國別也太令人笑掉大牙了吧。把挪威采購的Mak(而今的株機Vossloh)與西門子聯(lián)合研制的DE2700說成是法國機車;把瑞士標志性的Re465說成是德國機車……而配圖右上角那歐洲隧道公司的機車的確是在法國運用的,但該車正是繼承了上述英鐵67型技術特征(Prima)的,如今隸屬于Stadler的Euro平臺機車啊。而那Vossloh時期的圓潤造型,可以說是德、法、西之大雜燴般的存在了。
總而言之,就憑借這些證據,并無法證實HXN3的造型是繼承自英鐵67型的。而該文章后續(xù)列舉的那些與美國機車一模一樣的設計細節(jié),只能證明HXN3這款車對于EMD的機車設計,乃至美國AAR標準零件體系之借鑒上的深入,亦無法佐證“HXN3完全出自EMD之手”等諸如此類的觀點。

而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HXN3車頭的最前部,位于防穿刺墻(設置有輔照燈和方向燈)與隔音減振司機室的接縫處,在那法蘭邊的上下,防穿刺墻是完全垂直的,而司機室的最前緣則是輕微傾斜的。這一點可以說明一件事情:HXN3的造型是出自于這張3D效果圖的;而當初把設計方案修改為隔音減振司機室的時候,操作上十分魯莽草率。我覺得,這倒很像是大連廠的一貫做法呢——他們在把HXN3改進為高原型的時候,所設計的尾端司機室外形;以及在最近生產的一批地方鐵路版HXN3上,部分車頂設計的修改,都是如此一般的魯莽草率。所以我更愿意相信,HXN3的造型是大連廠在參考了國外造型案例的基礎上,以工程實現(xiàn)為主要目標的設計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