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演滬劇》——第一章 滬劇的發(fā)展和期望(一)
一 滬劇的沿革
滬劇是個年青的劇種,從開始到現(xiàn)在不過一百余年。因此可以說它的歷史是比較短的,它在舊會的發(fā)展過程中,是走著迂回曲折的道路的;但是,如果仔細研完的語,我們可以看到由于它始在群眾中生長,即使在舊會也是和勞動人民相接近,的形式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是群眾容易接受和喜愛的。
滬劇最初的形式是唱山歌與唱“陽檔”。所謂“陽檔”就是一個角色在那里演唱,而這個角色并不是演員,卻是一般農民,他們在農閑時隨便說說唱唱,借以消遣的。由于這種簡樸的形式受到聽眾的歡迎,說唱的機會越來越多,說唱者就把當時農村中出現(xiàn)的新事物隨口成唱詞來作即興演唱,農民們把這種演唱叫作“唱新聞”,這是滬劇的前身“說唱”——“灘簧”階段的開始。在這階段里,說唱者由一個角色發(fā)展到兩個角色,通常是一男一女,并且有一些簡短的情節(jié),人們把這種演唱叫做“對子戲”。當時對子發(fā)的劇目有《賣桃子》、《游碼頭》等。對子戲是一男一女兩個人演唱的,從對子戲發(fā)展到“小同場”,那就由兩個角色擴大到三、五個角色,“小同場”的劇目如《打花包》、《酒樓行令》等都是?!靶⊥瑘觥焙笥钟小按笸瑘觥?,演員的入數(shù)就更多了,象《陸雅臣》、《男落庵》等都屬于“大同場”。
“大同場”之后,進入了“申曲”階段,在這一階段里,滬劇開始受到了其他劇種的影響,吸收了一些其他劇種的劇目和表演形式;如《玉蜻蜓》、《火燒紅蓮寺》等是受了彈詞和京劇的影響。其中也有從話劇移植過來的時裝劇目,很受當時觀眾的歡迎,因此蓬勃發(fā)展,并開始有了劇本和導演制。但解放以前的滬劇,特別是在敵偽時期和抗戰(zhàn)勝利后反動派統(tǒng)治時期,由于政治的腐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滬劇都是表演一些纏綿、悲慘或不健康的故事,以迎合當時小市民的胃口,因此走上了畸形發(fā)展的道路。
解放以后,戲劇藝術在黨的親切關懷和頜導下,開始有了新的生命。滬劇也不例外。在解放初期,滬劇從新歌劇里吸收了不少新的養(yǎng)料,其中如《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都給予滬劇以莫大的影響。解放十年來,滬劇的發(fā)展是巨大的,它和其他劇種一樣,遵循了“文藝為政治服務”的方針,負起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責任。由于它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營養(yǎng),井在發(fā)揚傳統(tǒng)、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目前滬劇的觀眾更廣泛了,園地更擴大了,可以說,只有在今天,滬劇才正走上欣欣向榮、蓬勃發(fā)展的道路。

《怎樣演滬劇》前言—:CV1191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