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道論的安那般那修法
什么是念安般?
安,就是入息;般,就是出息。
以彼念(所緣念)、隨念、正念,現(xiàn)念于出入息相,就是所謂的
念安般。
什么是修性念安般?
心住于彼(所緣)不亂,就是所謂的修。170
念安般何相?何味?何行處?
念安般,以令起安般想為相。
以觸思維為味。
以斷覺為行處。
3.7.1.
功德
修念安般行,能獲得什么功德?
一個人若修行念安般,得成寂寂,得成勝妙,得成莊嚴、可愛,
得自娛樂。
修行念安般,能將數(shù)數(shù)(接二連三)生起的惡、不善法除滅。
修行念安般,令身成不懈怠,眼亦不懈怠。
修行念安般,令身成不動不搖,心亦成不動不搖。
修行念安般,令四念處成滿,令七覺意成滿,令解脫成滿。
修行念安般,為世尊所贊嘆,為圣者所住止,為梵志所住止,
為如來所住止。
3.7.2.
修行
怎么修行念安般呢?
初學坐禪之人,可前往阿蘭若(無事處,一般上指寺院),或樹
下,若任何寧靜的地方(寂寂處),端正身體,結(jié)跏跌坐。
坐禪人,隨念于入息,隨念于出息。
當長息出時,清楚的知道我長息出。
當長息入時,清楚的知道我長息入。
當短息入時,清楚的知道我短息入。
當短息出時,清楚的知道我短息出。
清楚的覺知自己的入息和出息,清楚的覺知什么是喜、什么是
樂、什么是自己之心所行。
令心行成滅,令歡喜心、教化心、解脫心生起。
見無常、見無欲、見滅、見出離。
就這樣,覺知于自我的出入息。就這樣從自我的出入息,覺見
出離。
于此出離覺,令所學習的安(安止定)現(xiàn)前,就是系念住于鼻
端或于口唇。此二處是出入息所緣處。
坐禪人于出息、入息時,以安(安止定)系念于鼻端、口唇二
處。171
以念觀觸,或以現(xiàn)念令息入、以現(xiàn)念令息出。
現(xiàn)念于入息時,不作意;于出息時,也同樣不作意。
該出、入息所觸鼻端、口唇,以念觀,知所觸。
現(xiàn)念于出入息,就好象一個人正在以鋸子解木,從來都不去關(guān)
注(作意)于鋸子的來去。
同樣的,坐禪人于入、出息時,也不作意于入出息想。
所觸鼻端、口唇,以念觀知;以現(xiàn)念令息入,以現(xiàn)念令息出。
3.7.3.
過患
坐禪人,若于出入息時作意于內(nèi)外,其心必成亂。心若起亂,
其身及心必成懈怠、動搖。這就是修行念安般的過患。
同樣的,坐禪人也不應(yīng)該作意于最長息,或最短息。如果作意
于最長息或最短息,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動搖。這就是過患。
同樣的,坐禪人也不應(yīng)該作著于由出入息所生起的種種相。倘
若作著,心之其它因緣成亂。當心成亂時,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動
搖。這將造成無邊的過患。
當出入息生起無邊觸時,應(yīng)當作(無邊觸)想。這么做不會造
成心亂。
當心作遲緩或利疾時,就不應(yīng)當繼續(xù)精進(修行)。心作遲緩時 ,
繼續(xù)精進將成懈怠、睡眠。心作利疾時,繼續(xù)精進,將成起調(diào)(掉
舉 )。
坐禪人,其心若與懈怠、睡眠共起,或與調(diào)(掉舉)共起,其
身及心成懈怠、成動搖,這就是過患。
3.7.4.
安般相
坐禪人,以九小煩惱清凈心,現(xiàn)念于出入息,彼(所緣)出入
息相因而得起。
所謂的相,就有如抽綿(名貴衣料),抽古貝(名貴衣料),當
身體與它接觸時,有樂的感受,有如涼風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樂
觸相;于出入息也一樣,當風觸及鼻端、口唇時,以念作風想,而
不是以形色作風想,這就是所謂的相。
坐禪人,以于風相已修、多修,令風相成增長;由鼻端增長于
眉間、額頭,成多處住,令整個頭充滿風相;風相從此逐漸增長,
充滿全身,進而獲得身猗樂(輕安樂),這就是所謂的具足。
有些坐禪人,一開始修學念安般,就見到煙、霧、塵、碎金及172
種種色等異相;感覺上如針刺、蟻嚙。
這時候,坐禪人如果心里不明了,于種種異相作異想,就成為
顛倒,無法成就出入息想。
坐禪人如果心里明了,于各種異相不作意,不起異想,系念于
現(xiàn)入息、現(xiàn)出息;將一切其余諸想,作意于出離,這么一作意,異
相即滅。
3.7.5.
自在
坐禪人從念安般得微妙相,心不放逸。
坐禪人系念于現(xiàn)入息、現(xiàn)出息,于彼(所緣)念安般,得相自
在。
坐禪人以相自在,而生起修行欲。
坐禪人以欲自在,系念于現(xiàn)入息、現(xiàn)出息,于彼(所緣)念安
般,喜心成起。
坐禪人已得喜自在、欲自在,系念于現(xiàn)入息、現(xiàn)出息,于彼(所
緣)念安般,舍心成起。
坐禪人已得舍自在、喜自在、欲自在,系念于現(xiàn)入息、現(xiàn)出息,
于彼(所緣)念安般,其心不亂。
坐禪人若心不亂,則諸蓋皆滅,禪分因而得起。
這時候,坐禪人已得入寂滅之殊勝四禪定。
其余部分參閱念佛。
3.7.6.
安般四行
先師(佛陀)曾經(jīng)教導四種修行念安般的法門:
1.算(數(shù)息觀)。
2.隨逐(隨息觀)。
3.安置(止息觀)。
4.隨觀(隨觀觀息觀)。
3.7.6.1.
算(數(shù)息觀)
什么是算(數(shù)息觀)?
坐禪人,從最初的出息和入息,從一數(shù)到十,過十不算?;驈?
一數(shù)到五,過五不算。在數(shù)息的過程要專意,不要失誤。就這樣的
算,一直到離算為止,這種從算出入息一直到念住得過程,就是所
謂的算(數(shù)息觀)。173
3.7.6.2.
隨逐(隨息觀)
什么是隨逐(隨息觀)?
在攝算時,以念無間的隨逐于出入息,就是所謂的隨逐(隨息
觀 )。
3.7.6.3.
安置(止息觀)
什么是安置(止息觀)?
鼻端或口唇是入出息所觸處,于彼(所緣)鼻端或口唇作風想,
令念住,這就是所謂的安置。
3.7.6.4.
隨觀算(隨觀觀息觀)
什么是隨觀(隨觀觀息觀)?
隨觀于由觸自在及觸自在所生起的喜、樂等法相,就是所謂的
隨觀(隨觀觀息觀)。
3.7.6.5.
小結(jié)(四行)
修算(數(shù)息觀),是為了覺滅,令得出離覺。
修隨逐(隨息觀),是為了滅粗覺。于出入息作念無間。
修安置(止息觀),是為了斷于心亂作,令得不動想。
修隨觀(隨觀觀息觀),是為了受持想,是為了知勝法。
3.7.7.
二行
坐禪人觀想于長出息、長入息,短出息,短入息;這樣的修學,
只不過是方便所作,為了增長及超越(過)其自性,這就是所謂的
長性者現(xiàn)智;這種智,就是為了現(xiàn)起不愚癡、事(業(yè)行)。
什么是不愚癡、事(業(yè)行)?
坐禪人,得身心猗(輕安)后,以入出息念,現(xiàn)作念住。這時,
其出入息成微細,出入息微細,成不可取。這時,坐禪人,于長息
隨觀作長,乃至息相起住。當息相已起住時,以自性相應(yīng)作意,這
就是所謂的不愚癡、事(業(yè)行)。
此外,當心消息時,出入息有時作長、有時作短,這種情況,
更應(yīng)當精進修行。
此外,坐禪人要于自己所作事(業(yè)行),要令分明相生起,就應(yīng)
當更加精進修行。
修學念安般的坐禪人,知一切身我的出入息,這就是以二種行,174
知一切身。二種行就是:1.不愚癡、2.事(業(yè)行)。
3.7.7.1.
不愚癡
什么是以不愚癡知一切身?
坐禪人,系念于安般定,身心喜、樂,觸成滿。因喜、樂觸滿
一切身,成不愚癡。
3.7.7.2.
事
什么是以事(業(yè)行)知一切身?
系念于出入息,就是所謂的色身與出入息事(作業(yè))一處住。
心、心數(shù)(心所)法,就是稱為身;色身也稱為身,這就是所
謂的一切身。
坐禪人,就這樣以見知一切身。
雖然有身,但無眾生、無命。
這種學,就稱為三學。1.增上戒學、2.增上心(定)學、3.增
上慧學。
什么是三學?
如實戒,就是所謂的增上戒學。
如實定,就是所謂的增上心學。
如實慧,就是所謂的增上慧學。
什么是學?
坐禪人,以此三學于彼(所緣)事(業(yè)行),以念作意而學之,
雖然已修,還要多修,這就是所謂的學。
令此身行令我出入息成滅,這就是所謂的學。
什么是身行?
所修的出入息,就是身行。曲伸形隨神,動踴振搖,就是身行。
就這樣于身行,現(xiàn)令寂滅。
此外,于粗身行,現(xiàn)令出入息寂滅,以細身行修行初禪。
從彼(所緣)初禪,以最細,修行,學第二禪。
從彼(所緣)第二禪,以最細,修行,學第三禪。
從彼(所緣)第三禪,令滅無余,修行,學第四禪。
3.7.8.
十六特勝觀
當出入息已滅無余,又怎么修行念安般呢?
以善取初相,以滅出入息,其相得起,成修行相。175
怎么說呢?
3.7.8.1.
知喜我出入息
知喜我出入息。
坐禪人,于諸禪相,以知喜為事(業(yè)行)。
坐禪人,現(xiàn)念于入息、現(xiàn)念于出息。于第二禪處起喜,彼(所
緣)喜以二行成知喜我出入息。二行即:不愚癡、事(業(yè)行)。
3.7.8.2.
知樂我出入息
知樂我出入息。
坐禪人,入定成知喜。以不愚癡、以觀、以對治、以事(業(yè)行),
成知樂我出入息。
坐禪人,現(xiàn)念于入息、現(xiàn)念于出息。于第三禪處起樂,彼(所
緣)樂以二行成知樂我出入息。二行即:不愚癡、事(業(yè)行)。
參見前面之論述。
3.7.8.3.
知心行我出入息
知心行我息出入。
于修學上而言,心行、心受、心想完全一樣。
坐禪人,于第四禪處,起彼彼(彼所緣)心行,以二行成知心
行我出入息。二行即:不愚癡、事(業(yè)行),參見前面之論述。
3.7.8.4.
知心受我出入息
知心受我出入息。參閱知心行我出入息。
3.7.8.5.
知心想我出入息
知心想我出入息。參閱知心行我出入息。
3.7.8.6.
念寂滅心行我出入息
念寂滅心行我息出入。
于修學上而言,心行、心受、心想完全一樣。
坐禪人,致力于學習如何令粗心行寂滅。參見前面之論述。
3.7.8.7.
念寂滅心受我出入息
念寂滅心受行我息出入。參閱念寂滅心行我息出入。176
3.7.8.8.
念寂滅心想我出入息
念寂滅心想行我息出入。參閱念寂滅心行我息出入。
3.7.8.9.
知心我出入息
知心我出入息。
坐禪人,現(xiàn)念于入息、現(xiàn)念于出息。
其心系念于出入息事(業(yè)行),以二行成知心我出入息。二行即 :
不愚癡、事(業(yè)行)。參見前面之論述。
3.7.8.10.
令歡喜心我出入息
令歡喜心我出入息。
坐禪人,修學如何以令歡喜、說(悅)喜。
坐禪人于第二禪處,以喜令心踴躍而學之。參見前面之論述。
3.7.8.11.
令教化心我出入息
令教化心我出入息。
坐禪人,現(xiàn)念于入息、現(xiàn)念于出息,以念、以作意于彼(所緣)
心,令(出入息)事(業(yè)行)安住(寂止),令專一心得到教化,致
力于學習如何令彼(所緣)心安住。
3.7.8.12.
令解脫心我出入息
令解脫心我出入息。
坐禪人,現(xiàn)念于入息、現(xiàn)念于出息,如果心遲緩,要學習怎么
從懈怠中令解脫;如果心利疾,要學習怎么從調(diào)(掉舉)中令解脫;
如果心高(驕慢),要學習怎么從染中令解脫;如果心下,么學習怎 么從嗔恚中令解脫;如果心穢污,要學習怎么從小煩惱中令解脫。
此外,于事(業(yè)行)而言,要學習如何令心不執(zhí)著于樂著。
3.7.8.13.
常見無常我出入息
常見無常我出入息。
坐禪人,現(xiàn)念于入息、現(xiàn)念于出息,知道自己所修行的入出息
及出息事(業(yè)行),是心、心數(shù)(心所)法,以見心之生滅,加以學
習。177
3.7.8.14.
常見無欲我出入息
常見無欲我出入息。
坐禪人,現(xiàn)念于入息、現(xiàn)念于出息,知彼(所緣)安般法是無
常法,唯有令彼(所緣)安般法無欲,才能證得泥洹。以念出入息
滅,加以學習。
3.7.8.15.
常寂滅我出入息
常見寂滅我出入息。
坐禪人,知彼(所緣)安般法是無常法,如實的見到其過患,
唯有令彼(所緣)我得滅,才能證得泥洹。以寂寂見,加以學習。
3.7.8.16.
常見出離我出入息
常見出離我出入息。
坐禪人,知彼(所緣)安般法是無常法,如實的見到其過患,
于彼(所緣)過患,現(xiàn)起舍心,居止于寂滅泥洹。以令心安樂,加
以學習。
3.7.8.17.
小結(jié)(十六特勝觀)
于此十六處,得入寂寂(寂止),是最微妙的。這就是所謂的一
切行寂寂、一切煩惱出離、愛滅無欲,寂滅泥洹。
于此十六處中,初十二處成就沙摩他(止)、毗婆舍那(觀),
見初無常。后四處唯成就毗婆舍那(觀)。就這樣以沙摩他(止)、
毗婆舍那(觀)可知(念安般)。
3.7.9.
安般四法
此外,于此一切(十六)法中,可分為四種,就是:修、令起、
觀具足、有時見。
1.坐禪人,現(xiàn)念于入息、出息,這就是所謂的修。
2.知出入息之長短,令身行成滅、令心行成滅、令心起歡喜、
令教化心起、令解脫心起,這就是所謂的令起。
3.知一切身、知樂、知心所行。知心,就是所謂的觀具足。
4.常見、無常所初之四行,就是所謂的有時見。
7.9.1.
知喜樂心
此外,坐禪人以念安般受持地為修。知修安般念受持地,是受178
持,是有覺、有觀。所緣的有覺、有觀(安般受持地),是有覺、有
觀地(初禪地)。
知喜,是第二禪地。
知樂,是第三禪地。
知心,是第四禪地。
3.7.10.
安般二法
此外,于此一切(十六)法中,可分為二種,就是:修、滿。
修,此十六法的名稱,唯一的作用就是修行。
滿,此十六法于行不滅,就是滿。
修,是種功德因。
滿,是開花結(jié)果。
3.7.11.
諸行因緣
以上所述諸法之出處,完全相似。
根據(jù)以上諸法修行念安般,能令四念處成滿。
修行四念處,能令七菩提覺分成滿。
修行七菩提覺分,能令明解脫成滿。
3.7.11.1.
修安般令四念處成滿
為什么修念安般,能令四念處成滿呢?
坐禪人,修行長(粗)出入息時,所系念的四處(鼻、口、額、
頭),就是身念處。
知一切觸生起時,就是受念處。
知心不亂時,就是心念處。
見無常時,就是法念處。
就這樣,修念安般令四念處成滿。
3.7.11.2.
修安般令七菩提覺分成滿
為什么修四念處,能令七菩提覺分成滿呢?
坐禪人,于修四念處時,因念住,成不愚癡,這就是所謂的念
菩提覺分。
坐禪人,于修四念處時,因念住,知擇苦、無常行,這就是所
謂的擇法菩提覺分。
坐禪人,于修四念處時,因念住,以現(xiàn)擇法,修行精進、不遲179
緩,這就是所謂的精進菩提覺分。
坐禪人,于修四念處時,因念住,由修行精進、起喜心、無煩
惱,這就是所謂的喜菩提覺分。
坐禪人,于修四念處時,因念住,由歡喜心,導致身、心成猗
(輕安),就是所謂的猗(輕安)菩提覺分。
坐禪人,于修四念處時,因念住,由身猗(輕安)而有樂,其
心成定,這就是所謂的定菩提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