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塤:特征




“塤”,乃形聲字,從土,員聲。;
從土,意即與土或陶土有關;
而“員”則是“圓”的本字。
所謂“員”“土”為“塤”,指的就是圓形的陶土制品。

按照周代的“八音”分類法,塤屬土類樂器。實際上,塤最初多用石頭和骨頭制作而成,后來才發(fā)展為陶制。塤的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cè)壁開有音孔,其形狀包括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梨形等多種樣式。它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陶、石、玉、木、象牙等,其中以陶最為常見。
在形制方面,塤的定型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原始時期的塤形態(tài)多樣,如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發(fā)掘的橢圓形陶塤,僅有吹孔,無音孔。塤在商代有了較大發(fā)展,以陶制居多,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zhàn)國時期,陶塤以平底卵形為主,兼有其他形狀。秦漢以后,塤主要應用于宮廷音樂的祭祀活動。在宮廷音樂當中,塤分為頌塤和雅塤兩種類型,其中頌塤較小,模樣似雞蛋,音響略高;雅塤形體稍大,音響渾厚低沉,常配合篪進行演奏。從最初的一個音孔,到之后的三個、五個乃至八九個音孔,塤這件古老的樂器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地變化、發(fā)展。

根據(jù)《嶺南古代音樂研究》一書,陶塤應是嶺南地區(qū)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為古老的樂器,而這指的就是梅縣魚塤。梅縣魚塤,1983年采集于禽江坳峰,現(xiàn)藏于梅縣博物館(全稱“梅州市梅縣區(qū)博物館”),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器物。該魚塤乃陶制,魚頭為吹口,通體飾復線菱形且為陰刻,腰部圓鼓,握感豐滿結(jié)實??上軗p嚴重,吹口一面缺裂,按音孔面約一半殘缺,難以試奏發(fā)音。這件梅縣魚塤,是我國出土的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同時亦是嶺南文明的象征。
參考資料:
[1]李土生:《土生說字 第1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304-305頁。
[2]應有勤、孫克仁編著:《中國樂器大詞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34頁。
[3]王秀萍:《中國民族樂器簡編》,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年,第103-104頁。
[4]孔義龍、曾美英:《嶺南古代音樂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9-20頁。
[5]王子初總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2 廣東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0頁。
[6]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音博文化傳播項目團隊
出品: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
承辦:音博文化傳播項目團隊
負責人:鄭敏執(zhí)
行負責人:王曉青/李靈漫
總監(jiān)制:鄭敏/王曉青
內(nèi)容總監(jiān):鄭敏/李靈漫
視覺總監(jiān):王曉青/麥曉琳
視覺設計:李嘉/戚文怡
項目秘書:陳穎君/黃鳳儀/黃嘉嘉
文獻翻譯:朱正一執(zhí)行:音博文化傳播志愿者團隊(撰文丨音樂學系2021級唐海雯,傳播助理丨藝管系2021級劉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