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說自己終結了哲學,存在真正的哲學問題嗎
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記得之前有一個比較嚴肅的西方哲學家排名,維特根斯坦被排到了第一名,不知道排名是不是真的靠譜,不過他是真的深受大家的喜愛,他不僅是一位超級富二代,也絕對是哲學家里面長得比較帥的,另外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真的可以用優(yōu)美來形容,他的哲學思想也給西方哲學帶來了根本的巨大的挑戰(zhàn)。

他曾經說,凡是可說的都可說清,凡是不可說的,我們必須保持沉默。他認為并不存在真正的哲學問題,所有看似哲學問題都其實是語言問題或者邏輯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維特根斯坦還跟哲學家波普爾發(fā)生過一次沖突。
有一次,波普爾應邀參加劍橋大學舉辦的一次演講,波普爾演講的題目是:存在真正的哲學問題嗎?在演講中,兩個人就發(fā)生了激烈爭論,維特根斯坦要求波普爾給出一個哲學問題的例子,波普爾說:是否可以通過感覺認識事物?是否可以通過歸納法獲得知識?而維特根斯坦認為,這兩個都是邏輯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
前兩天我們進化營針對“其他動物到底有沒有理性”的問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有同學堅持認為,其他動物當然也是有理性,他的理由是:當環(huán)境改變了,動物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這就是理性的糾偏功能。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么向日葵每天也會跟著太陽轉動,這是不是說明向日葵也是有理性的。這位同學反駁說,為什么向日葵就不可以有理性。

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向日葵有沒有理性,這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個語言問題,因為這取決于我如何定義“理性”。我們很多時候爭論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事實的定義。比如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可以說:事情發(fā)生了,但是我們很少說事實發(fā)生了。事情和事實有什么區(qū)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頭豬,但是我們很少說:這是一頭真正的豬。在一個語言中增加了“真正的、實在的”這些詞語,我們就從事實討論變成了語言討論。
關于事實問題和語言問題的爭論,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經典的辯論,這就是“白馬非馬論”,提出白馬非馬論的名家思想家公孫龍,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邏輯學鼻祖。據(jù)說這場辯論的起因是,當時公孫龍作為戰(zhàn)國時期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有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守關的人攔了下來,公孫龍就以“白馬非馬”的命題和這個人展開了辯論。
“白馬非馬”直譯過來就是:白馬不是馬?白馬不是馬這顯然非常反直覺的,也是違背日常語言規(guī)范的,在日常語言中,顯然白馬是馬,正如蘇格拉底是人一樣,在日常語言中這樣表達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公孫龍為什么偏偏堅持“白馬非馬”呢?正是因為,公孫龍實際上把事實問題變成語言問題,或者邏輯問題。其中核心的關鍵就是對“非”字的理解,在日常語境下,非顯然就是“不是”的意思,但是在邏輯的語言中,“非”就表示不等同于的意思。如果把“馬”和“白馬”當成兩個獨立的概念,顯然白馬是不等于馬的。

所以,實際上是守關人和公孫龍是在兩個層次上進行辯論,守關人使用的是日常語言,而公孫龍是在使用邏輯語言。正如之前奧斯汀和艾耶爾的辯論一樣,在日常語言的語境下,我看到了一頭豬,這是非常明顯的事情,但是,如果把“豬”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頭具體的“豬”,那么實際上我們是沒有“看到”一頭豬的,我們只是看到的各種豬的感覺與料,然后在大腦中根據(jù)各種感覺與料組合起來,推論出這是一頭豬的結論,這時候“豬”其實已經不再是一頭現(xiàn)實中的豬,而是一頭在邏輯語言中的抽象的“豬”的概念了。
奧斯汀作為維特根斯坦哲學的支持者,對艾耶爾的經驗主義思想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指責他混淆了日常語言和邏輯語言,事實問題和語言問題,這種混淆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fā)生。對于奧斯汀和艾耶爾的爭論,你更傾向于支持誰的觀點呢?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哲學問題?歡迎在評論區(qū)談談你的看法,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更多精彩內容,請點贊收藏和關注我,我們下一期內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