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筆記(33)——向先驗辯證論過渡(2)
? ? ? ? 先驗幻相是如何從純粹理性中產(chǎn)生出來的?接下來就是探討理性的邏輯運用。這就要從形式邏輯談起了。概念、判斷屬于狹義的知性,推理屬于狹義的理性。在概念判斷階段,從形式邏輯的概念判斷中康德引出了范疇表及十二條原理;在理性階段,康德同樣從形式邏輯的理性推理引出了先驗邏輯的理性理念。形式邏輯中理性的邏輯運用主要包括推理與推論。
? ? ? ? 知性可以進行推理,知性的推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形式邏輯的三段論式,例如,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大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蘇格拉底是有理性的(結論)。此處的大前提不是推理而得的,而是需要證明的;小前提是經(jīng)驗事實,也不是推論而得的。
? ? ? ? 但是知性的推理如果要達到形式邏輯的理性推理,那么其必定是不完善的。理性的要求就是完備性,換言之理性永遠有追求完備的動力,在形式邏輯的范圍內(nèi),知性的推理永遠無法達到理性完備性的要求。知性推理的不完善性具體體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三段論的大前提作為全稱判斷是未經(jīng)證明的,如果要對形式邏輯的理性推理貫徹到底,那么大前提也需要推理,并且大前提要是另一個更高的推理的結論;但是另一個更高的推理的結論又是需要證明的。換言之,盡管個別判斷要置于全稱判斷之上。但是一旦一個個別判斷置于全稱判斷之上時,這一全稱判斷又變?yōu)榱藗€別判斷,它又要置于更高的全稱判斷之上。知性的推理被理性的完備性驅(qū)使著成為一個無限的鏈條,即形式邏輯的理性推理在形式邏輯的范圍內(nèi)永遠是未完成的。
? ? ? ? 形式邏輯的理性推理的無限性是理性的完備性要求導致的,這就使得形式邏輯推理的原理體現(xiàn)為為有條件者尋求無條件者。根據(jù)這樣的要求,形式邏輯的推理提出了三種“三段式推理模式”:直言的、假言的、選言的。
(1)直言推理: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大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蘇格拉底是有理性的(結論)。
(2)假言推理:如果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大前提),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蘇格拉底是有理性的(結論)。大前提不再是斷言的了,對大前提留有余地。
(3)選言判斷:要么神是有理性的,要么人是有理性的(大前提),由于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蘇格拉底是有理性的(結論)。小前提包含在大前提的選言之一,所以可以推理。
? ? ? ? 與三種推理對應的是關系判斷中的直言判斷、假言判斷、選言判斷。為什么推理與關系判斷相對?因為在推理中量、質(zhì)、模態(tài)都是不加考慮的。量與質(zhì)都是構成性的,不是調(diào)節(jié)性的;模態(tài)判斷提供的是可能性、現(xiàn)實性,這與推理要求的必然性不符。可能的稱得上必然么?而現(xiàn)實的還用得著推理么?
? ? ? ? 形式邏輯中的推理總是未完全的,推理追求著統(tǒng)一性與完備性,推理推動知性不斷尋找經(jīng)驗材料以實現(xiàn)自身的完備性。理性的推理在是知性的運用中是起輔助作用的,理性無法施展自身,如果要完全體現(xiàn)理性本身的功能,就需要理性的純粹運用。
? ? ? ? 理性的邏輯運用總是不純粹的,因為知性推理的大前提來源于共識、傳統(tǒng)、經(jīng)驗等后天因素中。理性的邏輯運用中追求的無條件者永遠無法達到,所有的大前提都是有條件的。只有在理性的純粹運用中才能實現(xiàn)理性的本性(即完備性的追求)。從理性的純粹運用中,我們提出了理念(idee)。
? ? ? ? 理念,idee,康德解釋為理念為理性的純粹概念,正如范疇是知性的純粹概念。理念來源于柏拉圖的理念論??档抡J為長久以來人們包括柏拉圖自己都誤解了理念論,柏拉圖最初對理念解釋為“萬物都有自己的理念”,桌子、馬、人、數(shù)字、缺乏都有其理念,柏拉圖的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康德認為真正的理念是高級的純粹理念,包括靈魂、宇宙、上帝這些先驗的理念。其它的理念是理性的經(jīng)驗運用,不是理性的純粹運用。這體現(xiàn)在具體的經(jīng)驗事物是無法達到“純粹”的,正如沒有100%的純水,沒有100%的純金。經(jīng)驗的物的理念不是體現(xiàn)在存在之上的,因為純粹的物不存在,而是體現(xiàn)在自然科學的標準上。自然科學的“純凈”是很有用的,唯有借助“純水”、“純氧”、“純金”我們才能進行量化的計算。理念作為衡量經(jīng)驗事物的標準在自然科學中起了極為重要的輔助作用。
? ? ? ?先驗的理念包括善、上帝、自由、靈魂、宇宙等。先驗的理念都是從有條件者追求無條件者最后所達到的統(tǒng)一。形式邏輯的原理運用到先驗邏輯中,作為一種理性的純粹運用,就有條件為它找到一個理念來實現(xiàn)無條件的統(tǒng)一,這一無條件的統(tǒng)一就是理念。形式邏輯的理性推理追求到了先驗的理念中就停下來了,盡管凡是先驗的理念都是無限的概念,但是先驗的理念也是確定的,比如說靈魂、宇宙、上帝。靈魂是從心理學角度考慮的。人的心理總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這個因果鏈條最后追溯到的就是靈魂。所有的心理現(xiàn)象最后都歸結于靈魂,所有主觀中的有條件者在靈魂下得到了統(tǒng)一。與之相對的,客觀的有條件者在宇宙整體這一理念中得到了客觀統(tǒng)一。上帝就是主觀與客觀(大宇宙與小宇宙)加起來的絕對的統(tǒng)一,個體獲得的知識(小宇宙)與宇宙的知識(大宇宙)相比也不過是一點一滴。這三個理念表達了理性的純粹運用中追求無條件者的統(tǒng)一模式。這種統(tǒng)一模式及其所包含的先驗的理念在內(nèi)在的運用方面是有用的,能夠引導自然科學的知識最后達到統(tǒng)一。盡管這個“最后”在時間中是無法達到的,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是無窮無盡的。
? ? ? ? 通過對先驗的理念的設立,自然科學在永不滿足的動力下不斷地向前發(fā)展(心理學追求靈魂統(tǒng)一,物理學追求宇宙統(tǒng)一)。靈魂、宇宙、上帝等理念對于心理學和物理學的知識都具有范導性的作用,畢竟失去了“絕對”就失去了標準,離開了“絕對”也就失去了相對,失去了相對也就失去了相對渴求達到絕對的動力。它們是知識的輔助,是知識的向?qū)?,但?strong>它們本身并不是知識。
? ? ? ? 純粹理念的作用還不僅于此。這些理念在自在之物、在超驗之物領域才能施展其全部本領。理性的真正功能只能在自在之物中體現(xiàn),那就不是認識論問題,那就是道德領域——實踐理性了。道德倫理中的理念都是脫離經(jīng)驗對象的,所以又被稱為超驗的理念。我們不能把超驗的理念當作知識本身,因為之前已多次強調(diào)知識必須要有經(jīng)驗材料支撐。
? ? ? ? 先驗的理念的作用就是范導性的作用,是調(diào)節(jié)性的而非構成性的;超驗的理念就是對理念進行超驗的運用,超驗的理念應該運用于實踐領域,但是人的自然傾向往往還是將它視作一種知識,這時就產(chǎn)生了幻相?!袄硇缘睦砟睢笔亲鳛橄闰灥睦砟钐岢龅模ǚ彩菐в小跋闰灥摹倍季邆湔J識論含義)。在認識論領域中,理性用于追求知識的完備性,但是這種追求只是理性功能的一部分。理性同樣有超驗作用——在倫理、道德領域發(fā)揮作用。先驗的理念與超驗的理念只是同樣的理念的不同作用。
? ? ? ? 超驗的理念是理性派的哲學家使用的,他們將靈魂、上帝、自由、靈魂等理念進行超驗運用,并把它們當作可以離開經(jīng)驗獨立形成知識的概念。這些理念是可以脫離經(jīng)驗而直接從“天賦”——形式邏輯的推理中推出的。將超驗的理念變成理性的知識時就產(chǎn)生了先驗的幻相,如果僅僅是將超驗的理念置于超驗的知識之上是不會產(chǎn)生幻相的,這種運用應該是行動的指導,應該是倫理道德的標準。
? ? ? ? ?由于對超驗的理念的錯誤使用,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建立起了三個重要的偽科學:理性心理學(實體)、理性宇宙論(因果)、理性神學(協(xié)同)。這是理性派的形而上學最熱衷討論的問題,也是理性派形而上學的主要組成部分。理性心理學就是從形式邏輯的合理性來建立靈魂學說,理性心理學運用的知性范疇就是實體性;理性宇宙論運用的范疇就是因果性;理性神學運用的范疇是協(xié)同性。它們都是運用關系范疇來建立偽科學(偽形而上學)的。實體性、因果性、協(xié)同性在知性領域中是范疇,在理性中就是輔助性的要素。這三種范疇構成了三種理念的類似之物:實體運用于自在之物上就是靈魂;因果就是凌駕于經(jīng)驗之上來規(guī)定宇宙整體;協(xié)同就是對上帝加以規(guī)定,是大宇宙與小宇宙之間的協(xié)同性。但是我們需要注意,單純憑借理性推理、運用知性范疇建立起科學(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
? ? ? ? 康德的批判也是留有余地的。他否定了這三者是科學知識,但是也肯定理性作為自然傾向是自然的,這三者在別處是有用武之處的,能幫助知識形成大一統(tǒng)(盡管統(tǒng)一無法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