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翻譯的文章:什么是啟蒙
這篇文章是晚期??碌拿?。先發(fā)第一部分上來,之后會詳細解釋來龍去脈。
(一)
今天,當一份期刊向讀者提問時,它借此收集公眾對某一事件的已形成的看法;人們沒有什么可能得到什么新東西。而在十八世紀,編輯們更喜歡問公眾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我不知道這種方法是否更有效,但這毫無疑問,愉悅了大眾。
無論如何,本著這一風俗,在1784年11月的一份德國報刊(柏林月刊)中,發(fā)表了一份對“什么是啟蒙(WAS IST AUFKLARUNG?)”的回答;這名回答者就是康德。
可能這只是一篇小作,但它在我看來指出了一個問題的思想歷史的謹慎(discreet)入口。這個問題是現(xiàn)代哲學仍不能回答亦不能擺脫的;兩個世紀前至今,它也以各種形式被重提。從黑格爾,途經(jīng)尼采或韋伯,到霍克海默或哈貝馬斯,幾乎沒有哲學能回避這個問題。這個被稱作啟蒙的事件究竟為何?它如何決定(部分地決定)今天我們是什么,我們?nèi)绾嗡伎?,我們做什么?讓我們想象柏林月刊今天仍然存在,問詢讀者這一問題:現(xiàn)代哲學是什么?大概我們?nèi)绱嘶貜停含F(xiàn)代哲學是嘗試回答這一被魯莽提出在2個世紀以前的問題——什么是啟蒙?——的哲學。讓我們在康德文本中徘徊片刻。它因幾個理由仍值得關注。
1.對同一問題,M.門德爾松僅在兩月前也答復了同一家雜志社,但康德在寫他的文章時尚未讀過此文。確切的說,德國哲學運動與猶太文化發(fā)展的邂逅并不僅能追溯到這個時刻。門德爾松與萊辛(Lessing)在這此交叉處已經(jīng)有30年之久;但到那時,問題是要在德國思想內(nèi)部為猶太文化騰出空來(這是萊辛嘗試在《猶太人》,也是門德爾松在《斐多,或者靈魂不死的三場對話》做的),或者辯明猶太思想與德國哲學的共同問題。在這兩篇發(fā)表在柏林月刊中的文章中,人們辨認出,德語Aufklarung和猶文Haskala指向相同的歷史;它們致力于確定產(chǎn)生它們的共同過程。并且,也許是宣布接受一種共同命運的方式——現(xiàn)在我們知道那會導致一場怎樣的偉大事件(dram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