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5牽引式原子大炮,美軍第一代核大炮

1949年,皮卡汀尼兵工廠受命研制一款可以發(fā)射核炮彈的大炮,在未來執(zhí)行戰(zhàn)術核打擊任務,工廠不負使命,在5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M65式原子大炮,通常稱它“原子安妮”(Atomic Annie)。

當時研制這種大炮有很大難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得圍繞彈藥進行設計,設計師選擇什么樣的口徑、身管倍徑都需要考慮核炮彈能縮小到什么樣的尺寸,幸好當時美國有著最先進的核技術,在彈藥小型化方面也是做得最好的。

M65的設計師借鑒了二戰(zhàn)德軍K5列車炮的一些技術,這款283毫米口徑的重炮曾給盟軍造成很大麻煩,尤其是在安齊奧抵抗盟軍登陸戰(zhàn)中,盟軍士兵將它稱為安齊奧特快或安齊奧安妮(Atomic Annie),原子安妮這個名字或許跟這個有點關系。

M65的基本結構和K5其實有點相似,只不過K5是鐵道炮,火炮用前后鐵路板車“抬”著,M65改為牽引式的,使用前后的輪式車頭“抬”著。這種車頭有一臺375馬力的Continental AO-895-4 六缸發(fā)動機提供動力,不過兩個車頭的具體型號并不一樣,前車頭為M249 4×4重型牽引車,后車頭為M250 4×4重型牽引車,兩車均有各自的轉向能力,它們一前一后“抬”著炮架和火炮。

火炮采用了280毫米口徑,安裝了液壓反沖裝置,采用間斷螺紋閉鎖,炮管最大仰角55°,在炮架內方向射界只有7.5°,因此卸車部署時需要提前大致對準目標方向。

整套火炮系統(tǒng)總重量超過80噸,其中兩個車頭就占了37噸,總長度約26米,這注定了M65跑不快,它只能達到56千米的最大公路時速,雙車頭的設計允許車輛進行直角轉彎,對機動性有一定好處。

車組5~7人,車上沒有固定的自衛(wèi)武器,車輛似乎不提供裝甲防護,火炮解除牽引部署作戰(zhàn)只需要12分鐘,恢復牽引只需要15分鐘。

火炮發(fā)射W9型280毫米核炮彈,爆炸當量1.5萬噸,按照美軍的說法,它可以一次性摧毀一個師級作戰(zhàn)單位。唯一一次試射發(fā)生在1953年3月,這次測試中炮彈飛行了11千米多在空中爆炸,整個測試很成功。根據美軍的公開說法,M65的最大射程為20英里(約32千米),可曾有退役士兵對外透露最大射程可以達到35英里(約56千米)。

M65研制成功后隨即在美國陸軍服役,它在當時絕對是高科技武器,每套火炮系統(tǒng)造價80萬美元,公司雖然生產了更多的牽引車頭等部件,服役的火炮系統(tǒng)只有20門,這些火炮不僅有自己的編號,還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冒失鬼”、“夏安”、“戰(zhàn)鷹”、“大艾克”等。

這些原子大炮被部署到歐洲和朝鮮半島,用來應對潛在的威脅,可這些大炮在1963年就退役了,它讓位于更小口徑的核大炮以及戰(zhàn)術導彈,其服役歷史還不到10年,目前有7門M65原子大炮被保留下來作為博物館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