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生水》解讀(六)
《周易·坤·文言》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周易·系辭》曰:“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shí),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p>
《玉篇》曰:“廣,大也?!薄稄V韻》曰:“廣,闊也?!?/p>
《周易正義》曰:“大以配天,廣以配地?!?/p>
廣的簡體字為“廣”,廣有異體字“広”。廣(yǎn)”,與“宀”、“廠”的字形、字意相近,多用于房屋相關(guān)的字的構(gòu)成中,表示某種邊界。
《國語·周語下》曰:“緝,明也;熙,廣也。”
廣,讀音似“光”,“光”通“明”,“明”之音通“冥”。
《淮南子·天文訓(xùn)》曰:“日至于虞淵,是為黃昏?!?/p>
《說文解字》曰:“昏,日冥也?!?/p>
《太玄·玄文》曰:“冥者,明之藏也。”
冥,通“暗”、“幽”字,昏暗、深邃的意思。
冥的契文字形的其中一種為上“口”中“日”下“口”,可以解讀為日出、日落,日于天地之間;又可以解讀為日入于天地之合,或者天地分而日出。
《小爾雅》曰:“幽、曀、闇、昧,冥也?!?/p>
昧,古文字形以上“未”下“日”組成,后變化為左“未”右“日”。
《說文解字》曰:“昧,爽,旦明也。從日未聲。一曰閣也?!遍x,讀gé則同“閣”。
日上,旦,日下,??。??,昏之異體字。
旦,黎明。黃昏與黎明,都不夠明亮,有“明之隱藏”的意思。
《書·牧誓》曰:“時(shí)甲子昧爽。”
《楚辭·九章·懷沙》曰:“日昧昧其將暮?!?/p>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曰:“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聽不到看不見“大音”、“大象”,也可以稱之為聾、昧。
幽冥“隱藏”,而未來“不確定”。
未有“不”、“不確定”的意思,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死未卜”,有“將來”的意思,“未雨綢繆”。
“未”字的甲骨文字形,像生長出繁茂枝干的樹木。
未,為十二地支之一,且代表“土”。王充《論衡·物勢》:“未亦土也?!?/p>
土,契文字形像是一個(gè)“口”變作正五邊形,底部的邊伸長為“一”,其形意跟“口”相似。“合”,則是“亼”加“口”,這幾個(gè)字都有字形組成的相關(guān)性。
地,土也?!暗亍钡钠跷母瓣?duì)”的契文是同一個(gè)。契文“隊(duì)”的字形左邊是“阜”,“阜”之契文字形為“連綿之山丘”,意為“起伏的東西”或者“階梯”之意。
“墜”和“地”都含有“土”,土,是承接的意思。
“隊(duì)”與“墜”是同義異體字?!瓣?duì)”的契文字形,像一個(gè)人朝下從山上或木梯上(“阜”)下落的樣子,本義是“往下”。
因?yàn)椤瓣?duì)”于“土”,所以后來“隊(duì)”就演變出“墜”字。
在中文字形演變里,“埅”、“墮”、“墜”三字相似,都表示“地”的意思。埊、坔也通“地”。
“埅”字的“方”字換成“它”,就是《大一生水》原文竹簡之中的“地”字。
人在天地中,“人”從“天”到“地”,“墜”在天地之中。
天地為門,人在門中,可謂之“閃”。
閃字,繁體是閃,中間都有一個(gè)“人”字。
雷電一閃,光明出現(xiàn),“神明”言說,雷電“啟示”,為“弘”。
啟,契文字以左“戶”右“又”形成,“又”字在契文中往往表示“手”。啟在字形演變中比較重要的異體字還有啟、啓、啔、??等。啟,動手開門。
“閉”,是與啟相反的字,繁體字為“閉”。
閟,通“閉”,亦通“祕”?!暗z”是“秘”的本字,必、密、秘、祕字意義相通。
《廣雅》:“柲,柄也?!?/p>
秘,神也。必的契文字形像是長柄勺,金文則更像是北斗七星,是“柲”的本字。
神明,是“天地”中運(yùn)動之“東西”。
“東西”會分化差異,“神明”作為“東西”,自然有差異,演變?yōu)椴煌问健?/p>
《道德經(jīng)》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天,大,立、王、人這些詞字之間的字形和含義是相互聯(lián)系的。
王,契文字形與“立”相同,演變?yōu)樯稀耙弧毕隆傲ⅰ?,或者說下“一”上“天”,原本指“大一”,“立天地之大者”。
反,通“返”。“反”,字形由“廠”、“又”組成。“又”字在契文中往往表示“手”。
廠,通“廣”,契文字形像是向外突的山崖部分,本意指山崖,可以延申理解為“邊界”。
“歷”、“雁”等字的“廠”,就可以理解為天空的邊界,“岸”、“崖”等字里的廠字可以理解為土石的邊際。
反字可以如此理解:人之“手”摸到了山崖,要攀越山崖,摸到了天涯海角,要游過海闊天空,觸及并超越任何形式的邊際。
一次次地“反”,則為“復(fù)”,“復(fù)”則“再”。
再的契文字形有兩種寫法:
一種以“土”、“六”的契文字形結(jié)合而成,一種以“一”、“土”、“大”的契文字形合并而成。
通過反復(fù)地觀察探索,人可以體會現(xiàn)象,把握本質(zhì),從而認(rèn)識規(guī)律,以此在不確定性中構(gòu)建確定性。
通過運(yùn)用規(guī)律,人可以用確定性事物構(gòu)造不確定性事物,形成“超越”。
通過科學(xué)技藝與意識形態(tài),人在前進(jìn)中,在回溯中創(chuàng)造,改變,重建歷史,如此反復(fù)地返回與超越。
人沿著山川河流探尋來龍去脈,以前進(jìn)與回溯確定江山的起源與走勢。
人可以多次反復(fù)來回進(jìn)行言說,分出并行、異步、同時(shí)、先后,感覺并邏輯地表達(dá)大一,以建立“更清楚地”言說。
“大一生水”中發(fā)生的一切,人以言說分出了先后順序,描述為事件。
就如奔涌流水產(chǎn)生波浪,大一在流去中回溯,在回溯中流去,形成天地。
人劃分“太”為時(shí)空,以言說“事”。
既劃分“天”與“地”,“事”就一同劃分為一個(gè)個(gè),形成“個(gè)”與“件”的數(shù)量區(qū)別,有事件,有事物,有事情。
時(shí)空“結(jié)構(gòu)”形成了,此時(shí)可以回溯,說發(fā)生了“事件”。此“發(fā)生之事件”指一種“東西”,指引起事件出現(xiàn)的事件,引起結(jié)構(gòu)出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
“事件”是指向“事件”的,若說“事件是自指向的”,指向“它自己”,那么則構(gòu)建出“事件”的“它”、“自”、己”。
如此構(gòu)建出“己者”或者說“它者”后,就構(gòu)建出關(guān)系流,連接流,糾纏流,存在流。
事件與事件之歷史一同發(fā)生,一同創(chuàng)造。
若將“水”稱作“過去之現(xiàn)在之未來”,或者言說成“過去未來同在”,則可以劃分“水”為過去、現(xiàn)在、未來。
水劃分為過去、未來,過去未來之“間”則是“現(xiàn)在”。
“從過去到未來”可分為“從過去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未來”。
“從未來到過去”可分為“從未來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過去”。
此共六種事物之運(yùn)動姿態(tài),或者說運(yùn)動方向,或者說時(shí)光方向性,亦為“六合”,亦可稱為“道”。
大一之“道”不是固定的,因此“道”字所指的意義也是變化之中的?!八迸c“道”處于不斷地轉(zhuǎn)喻中。
《易經(jīng)?系辭》:“一陰一陽謂之道?!标庩?,神明交替變化的運(yùn)動過程,神明變化之“道”。
天地、神明、侌昜、四時(shí)、滄燃、濕燥,皆為太之“道”。
若說“水”指“綿延不斷之差異化流動”,那么“水”就可以說是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所言說的“綿延(durée)”,
則可以說,“道”是大一包容性綿延流之行跡,是否定性之生成流之行跡。
以be指大一,-ing指水,則存在(be-ing)指向“藏于水之大一”。
以Da表示“于道之中”,將be-ing定義為“sein”,那么Dasein則指“大一藏于水,行于時(shí)”。
可以把大一想象成一個(gè)藏在“水”中流動的,不固定的源湶,流于“道”。
大一,藏于水,一直不確定;行于時(shí),連續(xù)確定。
“太”,可以超越形式,可定可不定,以不定之流形成定之軌跡,又從定處流向不定,由此生成“道”。
“道”是大一開天辟地運(yùn)動所成,可以說道是大一藏于“水”中的體現(xiàn)。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時(shí)。”
太隱遁于水,比“無”更“無”了,成為似乎不可被觀察到的存在。
太仿佛不顯現(xiàn),仿佛抹去太,于隱藏之前、之中、之后隱藏,仿佛無限地進(jìn)行隱藏。
然而,行動會形成“軌跡”,而隱藏需要隱藏之“地”,因此其隱藏又是有限的。
幽玄之未來,終會顯現(xiàn)。
大一“不”,由此“不不”,不不即“是”,因此大一“不是什么”,亦“是什么”,由此可以說大一可以超越“是與不是”。
大一,混沌生動,周而或始,可以從無限開放回溯到有限關(guān)納,可以從有限關(guān)納回溯到無限開放,并超越有無之限。
大一之流、切分、界限、形式、場域、意義皆可以是互相沖突的。
大一既可以同時(shí),又可以先后,既可以并行,也可以異步,既前進(jìn),還回溯。
大一是自相矛盾、自動分裂、自行組織、協(xié)調(diào)而統(tǒng)一的,是“超越一切”的,是超時(shí)空的、超邏輯、超感覺的。
大一于“道”中超越“道”,回溯至“道”,再一次超越,周而或始地行動,因此“道”一直在發(fā)生變化。
大自然生成變化,從基本的物質(zhì)元素,發(fā)展出多種生命形態(tài)。
可以說,大自然一直創(chuàng)造演變,于混沌中開辟秩序,由此于不確定性中建立確定性;于舊事物中生成新事物,由此于確定性中再建立不確定性。
又可以說,大自然以“確定”而破舊立新,以革故鼎新而“不確定”。
不確定性與確定性來源于超越性,并通向超越性。
大自然既“不自然”亦“自然”,以此超越自身,進(jìn)行自然之“超越”,因而為超越之自然。
大自然將未來返回于此,于此過去未來,通過前進(jìn)去返回,以連綿地進(jìn)行自定義、自確定、自改變、自重建。
人亦如此,從自然中出現(xiàn),并發(fā)展出文明。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后退原來是向前。
道者,反之動,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