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蘭帶過兩次的帷帽有什么作用1
明蘭帶過兩次的帷帽分別有什么作用?
明蘭陪祖母回宥陽老家的路上,碰到了窮追不舍的齊衡,無奈之下,祖母只好讓房媽媽和小桃陪明蘭去見齊衡,當面把話說清楚。
這時的明蘭在馬車上就做好了“武裝”,她頭戴半身的白色帽子,懷著忐忑的心情見到了齊衡。明蘭的這套裝扮非常符合大戶人家姑娘的穿著風尚,這個長款的帽子就是帷帽。
帷帽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一般用皂紗或者黑紗制成,四周有一圈的寬檐,檐下還垂著絲網或薄絹,長度大約到頸部,用來遮擋臉部。
而明蘭這種是很長的,大概到了腰間,軟軟的紗布,走起路來顯得飄逸了不少。
明蘭這第一次帶帷帽,是為了遮住自己的臉,畢竟在外面見外男對一個閨中小姐來說,十分的不合規(guī)矩。也就是說這帷帽防的是齊衡這個外男。

到了第二次帶帷帽,就是婚后的蘭下鄉(xiāng)巡莊子時,同款帷帽溫柔又不失雅致。明蘭在和自家人說話時,帷帽的前面是微微掀起的,這是既為了防塵沙,又為了防外人。
你瞧,走了沒多久路上遇見了外來人,她就直接把帷帽的紗巾整個放下來了。
其實這就是帷帽最初的作用。在古時候女子是不能隨意拋頭露面的,為了維護自身清譽,女子出門大多會用帷幕或面紗遮住自己的容顏。
這在《知否》原著小說中也有描述,自進了這溫泉山莊,明蘭生平頭一次脫了拘束的常態(tài),不是乘著涼竹轎子滿莊子觀賞景致,就是戴著帷帽去后莊采摘橘桃。所以帷帽盛行于唐代,流傳于宋朝。

也是在程朱理學興起后,女性的地位一再下降,于是以帷帽為代表的首服又有所復蘇。在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雖然姑娘們的身影寥寥無幾,但是我們也可以見到宋代女子頭戴帷帽的形象。
在《禮記》中的《深衣》篇有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短毋見膚,長毋被土”。所以那時不論男女,都不能隨隨便便把身體肌膚裸露出來,女子出門更應該把臉全部遮住。
但是帷帽最初是在西北地區(qū)比較流行,那里風沙較多,為躲避風沙,西域女子喜戴冪籬,不分男女均可用之。

也就是《東宮》中小楓頭戴的那種冪籬,屬于帷帽的起源了。只是劇中為了美觀,在基礎顏色上做了調整,多了很多很亮的色彩,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可以說整個沙漠都因為美麗的小楓有了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