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楹刻桷 澤古芳華——記澤州辛壁村成湯廟考察
丹楹刻桷 澤古芳華——記澤州辛壁村成湯廟考察
《文化學刊》 2018年03期 劉祖彤(晉城市上黨戲劇研究院)
摘要:晉城澤州辛壁村西北有廟宇古建筑,規(guī)模宏大,占地面積四千余平方米,是澤州“長河”一帶聞名的古建筑群。廟宇建筑工藝精湛,其中以成湯廟和玉皇廟的正殿為勝,建筑特征顯著,留存有金元的時代風貌。本文以考察為基礎,詳細介紹成湯廟和玉皇廟的概況。
辛壁村位于晉城市澤州縣之西北,大東溝鎮(zhèn)之南,距晉城市區(qū)19公里,由辛壁和李莊兩個自然村形成。村落西北角有廟,村民稱之為“辛壁大廟”(見圖1)。廟宇建筑規(guī)模宏大,占地面積四千余平方米,是澤州“長河”一帶聞名的古建筑群。廟宇格局四角方正,呈“田”字狀,包括成湯廟、玉皇廟、太平觀和福田院四個集群。廟宇建筑工藝精湛,其中以成湯廟和玉皇廟的正殿為勝,建筑特征顯著,留存有金元的時代風貌。以低矮的廊院圍繞主體建筑的唐宋手法逐漸廢棄,而改由主殿和廂房、墻、門等組成封建的空間,并通過不同空間的變化來突出主體建筑,從而營造出一定的藝術氛圍。
一、成湯廟
廟群中成湯廟規(guī)模最大,是村民迎神塞社的主要活動場所,亦稱“前廟”,占地一千二百余平方米,毗鄰太平觀。成湯廟正殿湯帝殿(見圖2),據(jù)碑刻記載建于1181年(金大定21年),后于清康熙、嘉慶年間兩次翻修。1754年(明萬歷2年)修建東角殿———關帝殿,西角殿———吳王殿,西南隅殿———人祖殿,亦稱媧皇殿,清順治、乾隆年間重修。
湯帝殿是本廟“最古老”的建筑,藝術價值最高。正殿懸山頂,前后七架椽。柱頭斗拱,五彩雙下昂。頂部裝飾整齊精美,琉璃脊,其上置有綠琉璃方勝(見圖3),惟妙惟肖。石柱較其他殿宇數(shù)量明顯增加,有四根方形抹角石柱,表面鏤刻各種花紋,寓意吉祥。柱礎為束腰方形凳礎(見圖4),別具一格。正南修山門,上建禮樂樓(見圖5),1501年(明弘治14年)初建,清嘉慶22年重修。禮樂樓面闊7.85米,重檐歇山頂。兩側(cè)修有鐘鼓樓、歇山頂,縱深高達17米,是廟內(nèi)的最高建筑。中間毗連小挾屋上下兩層,上層兩邊分別開設一券形門,與戲臺相連,為藝人化妝和休息之所。
“樂樓所以是神廟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就是因為它代表了樂,而神廟僅代表著禮。神廟的作用是聚集鬼神,而樂樓才能通過祀神娛神之戲劇演出,求得邕邕穆穆,神人以和的宗教效果?!保?]相同于大明律只許演出“神仙道扮及義夫節(jié)婦,孝子順孫”戲的“規(guī)矩”,辛壁村世代相傳,湯帝廟會只能演神戲,絕不允許低俗庸俗的曲目登臺。
20世紀40年代,成湯廟被用作晉冀魯軍區(qū)兵工二廠手榴彈柄車間,新中國成立后被東溝糧站占用。1997由村委會管理修繕,2008至2010年間,重修、彩繪圣象,重墁廟院,翻新各殿隔扇,修葺柱、梁、斗拱。
太平觀(見圖6),位于成湯廟西側(cè)。始建于1305年(元大德9年),占地1 685平方米,建筑面積529.68平方米,是晉城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觀正殿長11米,寬10米,高10米,絲竹三楹,元代初建,明朝重修。木結(jié)構方面,在承繼金代建筑風格基礎上作了新的嘗試。許多殿宇柱子排列靈活,往往與柱架不作對稱的聯(lián)系,而是用大內(nèi)額在內(nèi)額上排屋架形成減柱和移柱的作法。其構建形制由宋舍材份制向明清斗口制轉(zhuǎn)變,斗拱由真昂向假昂過渡,是這一變化時期較早的變化實例。20世紀40年代,冀察魯豫邊區(qū)軍工部第八藥廠酒坊在觀內(nèi)生產(chǎn)。20世紀50至70年代,晉城縣糧食局東溝糧站被占作庫房。1999至2001年,在保持古建筑結(jié)構不變的原則下,進行了大修,重塑太上老君像。2009至2010年,重修東角殿和玄帝殿,三清閣,整修院落,重墁院地,新制山門,使年久失修的古觀舊貌換新顏。
二、玉皇廟
玉皇廟(見圖7),亦稱“后廟”,位于太平觀之后,成湯廟西北角,占地876.4平方米,建筑面積477.95平方米。正殿———玉皇殿,始建于約1400年(明永樂正統(tǒng)年間),建筑縱深布局相結(jié)合,在玉皇殿的左右兩側(cè),以東西角殿日宮和月府烘托中央正殿建筑,其他殿宇和廂房的建筑位置、屋頂樣式和高低、面積大小都是按“比例”特別處理的。東偏殿建有山神、四圣,龍王諸店,始建于1747年(清乾隆12年),均與實際地形有機結(jié)合。玉皇廟曾被占用為工廠工房、糧站庫房。2008至2010年,重新修繕,塑像,彩繪,墁院。
福田院,位于前廟吳王殿之后,始建于清嘉慶5年(1800年)。正殿塑菩薩像三尊并石佛建豎于前,又移置廟中蠶姑、牛王諸神像于西廂夾石,新塑五谷財神、馬王諸神像于東廂夾石。
三、結(jié)語
綜觀碑刻記載,成湯廟的修建和完葺歷經(jīng)久遠,縱跨宋金,元明,清多個朝代,橫經(jīng)八百余年,可稱之為澤州古建的典范。同許多地方的民間建筑一樣,“辛壁大廟”在修葺完善的過程中也趨于標準化和定型化,閣樓建筑,都將內(nèi)柱直接升向上層,去掉了遼金閣樓建筑中常見的上下層柱間的斗拱。結(jié)合當?shù)乇就廖幕?,它的藝術韻律得到成熟發(fā)展,采用卷殺使屋頂局部和全部覆以琉璃瓦,彩畫和裝飾樣式多變,避免了簡單生硬的直線和單調(diào)的曲線,使人們觀之柔和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