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在教書之余寫成的,它繼承和發(fā)展了漢魏志怪、唐朝傳奇、歷代筆記,廣泛收集了當時民間的奇聞異事,通過作者幾十年的加工再創(chuàng)造而寫成的,是一部充滿鬼狐故事的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shù)風貌的,用精煉、生動、流暢的文言文寫成的短篇小說集(包括小品或寓言)。
全書以狐仙、鬼怪、魚精、花妖和海上仙山、陰曹地獄等為故事的作品較多,都具有極其深刻的社會意義。
《聊齋志異》雖然說鬼談狐,但另有寓意,蒲松齡自己說:“集腋為裘,妄續(xù)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p>
它既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慌幻”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又是作者“觸時感事”、“以勸以懲”的孤憤、憤世嫉俗之書。
這部小說集初名為《鬼狐傳》,一開始只是在民間傳抄,直到作者去世50年后,才在浙江睦州成書問世,定名為《聊齋志異》。全書共16卷,491個短篇。
《聊齋志異》自問世以來,很快風行天下,膾炙人口,經(jīng)久不衰,在名作如林,異彩紛呈的古典小說領(lǐng)域,還沒有一部作品像《聊齋志異》那樣,用文言文寫作,而又擁有如此之多的讀者。
《聊齋志異》主要通過一些民間傳說、奇談異聞、鬼狐以及神仙鬼怪的故事,以談狐說鬼的表現(xiàn)形式曲折地反映現(xiàn)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隱射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和官吏壓迫、殘害人民的罪惡;抨擊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表現(xiàn)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歌頌純真的愛情和爭取婚姻自由幸福;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的精神。
作品將古代小說中“志怪”、“傳奇”、和“人情”的精華特色揉為一體,題材廣泛,花樣繁多,內(nèi)容豐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新奇,結(jié)構(gòu)巧妙,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民間故事文學。
《聊齋志異》近500篇作品,除去寓言、笑話、速寫外,真正稱得上小說的約200篇,其中花妖狐魅和書生的愛情故事題材的占一半以上,從而使得人鬼相戀,人狐相愛成為《聊齋志異》的基本特征,余香苒苒,耐人尋味。
一個被官府逼得逃亡在外,遠離家鄉(xiāng)的人,手中盤纏用盡,昏暮無處投宿,獨自躕躇于狼嗥虎吟的曠野。忽然間,遇到一個姿容美麗的狐仙。從此以后,不僅有了精美之食,錦繡之榻,狐仙又主動以身相許,逃難中媾和一段佳姻……
愛牡丹成癖的書生,在他鄉(xiāng)留連牡丹,錢財用盡不得返鄉(xiāng),一片癡情感動了牡丹仙子,仙子以身相許,而且為公子提供返鄉(xiāng)盤纏,帶著自己的堂妹跟隨公子回到家園,后為公子生下一個兒子,但不堪忍受公子的懷疑,終于棄他而去,孩子也落地無蹤……
死了妻子的失意書生,想念妻子,一女鬼從墻上飄然而下,對書生訴說自己的冤屈。女鬼為保處子之身以便雪恥,她請鬼妓女陪伴公子,大仇報后,公子返鄉(xiāng),女鬼生死相隨,且為公子生下麒麟兒。兒子長大登進士,光耀門庭……
它把狐貍鬼怪描寫成善良美麗的少女,
花妖狐魅們來去自由,是蒲松齡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女性在族權(quán)、夫權(quán)的束縛下,毫無自由可言,悲苦一生的現(xiàn)狀,他在這里借花妖狐魅將自由都交給了女性。
公子落難、書生失意之后,便有才貌雙全的花妖狐魅投懷送抱,以身相許的故事,在《聊齋志異》里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xiàn)。這種同一主題的反復(fù)出現(xiàn),其實反映了作者別有用意的心緒。
蒲松齡生活在清初順治、康熙年間,正是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朱程理學,強化思想統(tǒng)治的時期,程朱理學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修飾了整個封建禮教和婚姻制度,結(jié)果導(dǎo)致了人性扭曲,導(dǎo)致了愛情與婚姻相分離,其所產(chǎn)生的性壓抑便以“淫奔”、“私合”以致狎妓等方式迸發(fā)出來。
《聊齋志異》故事中,反復(fù)出現(xiàn)的在平等自由的基礎(chǔ)上自己選擇的以男女相悅為前提的兩性結(jié)合,以及在這種結(jié)合基礎(chǔ)上所產(chǎn)生的婚姻,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當事人雙方的相互愛慕是高于一切的,這正是蒲松齡對愛情的理解。
在這類故事中的女性,大都賢達寬厚,與人為善,她們飽含惻隱之心,助人為樂,無條件做好人,既能給男性肌膚之親,又能擔當家庭重任,以身相許后,便忠貞不二與之患難與共,疾病相扶,生死相從,在婚姻關(guān)系上,從無利害關(guān)系。
在這類愛情故事中,一男戀二女,而且兼得雙美;一女委身一男子后,又邀來自己的女伴,共事一男;或結(jié)婚后,又為丈夫召一小妾,雙美共夫的情況非常多見。
她們或彼來我往,或共聚一堂,也小有矛盾,偶見風波,但終能“妒念全消”,其樂融融。
作者托鬼魂、異類,馳騁想象,借題發(fā)揮,避開世俗的非議,歌頌了青年男女真摯的愛情,贊揚他們沖破封建禮教束縛,充滿幻想地為家庭婚姻生活畫一幅藍圖。
作者將筆觸涉入杳冥荒誕之域,借神狐鬼怪直抒胸臆,把現(xiàn)實中的矛盾移到幻想的領(lǐng)域里,從而酣暢淋漓,游刃有余。
《聊齋志異》之所以不朽,就是因為它反映了社會的矛盾,表達了人民的一些愿望。
《聊齋志異》其中好多篇目被改編成戲劇、電視電影,它還被譯成英、法、德、意、日等多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