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境域志(二):森林書任務(wù)蘭那羅語言的梵語詞源

「森林書」任務(wù)系列算是原神進(jìn)入須彌版本以來印度味最濃的地方,蘭那羅的語言里鋪天蓋地的全是梵語詞,而且都集中在va-、na-、ra-這幾個(gè)音,看的人是真頭疼。
這篇文章將會(huì)梳理考察蘭那羅語言中的梵語源詞,特別是那些蘭那羅的梵漢對(duì)音名。

首先來看看這個(gè)大型世界任務(wù)的任務(wù)名——
森林書(Aranyaka)
森林書(??????,āra?yaka)本意指的是一類吠陀文獻(xiàn),而《吠陀》是婆羅門教和現(xiàn)代的印度教最根本的經(jīng)典,森林書即解釋用于解釋吠陀本集(Samhita,??????)的梵書(??????????,Brahmana)的文獻(xiàn),就像儒家對(duì)五經(jīng)作「注」,后人又在此基礎(chǔ)上對(duì)注作「疏」一樣,森林書就是類似「疏」的存在。

由于森林書的內(nèi)容與解釋森林書的奧義書(???????,Upanishad)沒有太大區(qū)別,只是更趨向神秘主義,所以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這是為了讓吠陀典籍的四種形式(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與婆羅門教的人生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遁世期)相一致才人為拆分出森林書這個(gè)名目的。

其中與森林書對(duì)應(yīng)的就是林棲期(?????????,Vānaprastha),指人在48歲到72歲之間的階段,在3.0主線劇情中有類似的用詞,即林居狂語期(Satyavada Life),其英文文本Satyavada即梵語詞???????(Satyavāda),意為“真話”“承諾”“誓言”。

另一個(gè)寂靜圓滿期(Paripurna Life)其英文文本即源自梵語詞圓滿(????????,paripūr?a),中文文本的「寂靜圓滿」則是佛教用語,原詞主要見于《菩薩本生鬘論》,可以理解為涅槃(???????,nirvā?a),其新譯般涅槃(??????????,pari-nirvā?a)也可直譯為圓滿寂靜,后來人們常稱僧尼去世為圓寂(圓滿寂靜),以恭維其已經(jīng)達(dá)到悟道解脫的最終目標(biāo),由此圓寂(圓滿寂靜)在中文語境中逐漸被當(dāng)成死亡的同義語。

下面來看看森林書任務(wù)的主要舞臺(tái)——
桓那蘭那(Vanarana)

其名可以視為由梵語詞vana和arana構(gòu)成的復(fù)合詞。
桓huán那(??,Vana)在梵語中是「森林」的意思,在游戲中也指代須彌的雨林地區(qū)。
蘭那(???,ára?a)在梵語中意為“遙遠(yuǎn)的”“奇怪的”“外國的”,是森林書篇章中最重要的梵語詞根。
從蘭那(???,ára?a)衍生出梵語詞阿蘭若rě(?????,Ara?ya),這個(gè)詞也出現(xiàn)在游戲里「幽夜華爾茲」的武器故事中:

阿蘭若常被簡稱為蘭若,意譯為叢林,在《可洪音義》中則被譯為阿蘭那,指森林中的空地、荒野,因可以供出家僧侶修行,被引申作為佛教僧侶的聚集地及住所名稱,后來為佛寺的同義詞。
從阿蘭若(?????,Ara?ya)中又衍生出森林書(??????,āra?yaka)之名。
所以桓那蘭那(Vanarana)翻譯過來就是「森林」或者「奇林」「異域森林」。

猴國(Vānara)與蘭那羅(Aranara)
在游戲中,化城郭的「林行者」英文就是桓那蘭那(Vanarana)的前半部分Vānara(????),本意指的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種森林居民,他們幫助羅摩打敗魔王羅波那(????,Rāva?a)。
Vānara通常被描繪成擁有超自然力量的猿猴形象,其代表就是打敗了魔王之子帝梵陀伽(Devāntaka,天神的毀滅者,也是降諸魔山獨(dú)眼大寶的名字)的神猴哈奴曼(???????,Hanuman),所以Vānara常被翻譯為「猴國」。

Vānara(????)是由桓那(??,Vana,森林)和那菈(??,nara,人)組成的復(fù)合詞,將前半部分的桓那(??,Vana,森林)替換為森林書(Aranyaka)的詞根蘭那(???,ára?a)后,就變成了「森林書」任務(wù)中的蘭那羅(Aranara)。
由此可以推測《羅摩衍那》中的猴國(????,Vānara)就是蘭那羅(Aranara)的原型,兩者在詞義上都可以表示為「森林人(森林之民)」,與游戲里的說法一致,而蘭那羅還多了一層意思,即奇怪的/異域的人。
(蘭那羅)這個(gè)名字據(jù)說,就是「森之民」的意思。


那菈(Nara)與拉娜(Rana)
那菈(??,nara) 是蘭那羅對(duì)人的稱呼,即梵語中「人」的意思,這在游戲中也有同樣的解釋:
「那菈」似乎是「人」的意思。
而將那菈(??,nara)反過來讀就是森林書任務(wù)的主要NPC之一的拉娜(Rana)。
拉娜(????,rana)在印度次大陸上是巴基斯坦常見的女性名字,由波斯語引進(jìn)烏爾都語,意為“引人注目的”“令人著迷的”,詞源是阿拉伯語的????(yarnū,渴望的凝視),算是這堆充滿了ra-、na-、va-的名字里極少數(shù)不是梵語的。
順帶一提蘭那羅們共有的表情其實(shí)也源自阿拉伯和波斯,即阿拉伯字母Taw

taw是阿拉伯字母中的第3個(gè)字母,和拉丁字母T一樣都源自腓尼基字母?。在阿拉伯字母中taw讀作tā?,被改編為波斯語字母后讀作te,后來波斯化的印度莫臥兒帝國又將波斯語字母稍作修改成烏爾都字母,用于書寫印度斯坦語,taw在其中讀作ta,如今這套字母系統(tǒng)在巴基斯坦依舊被使用。

蘭那羅的名字
蘭那羅的名字都以蘭(Ara)開頭,類似于出家人都以「釋」為姓,這個(gè)蘭(Ara)應(yīng)該就是表示蘭那(???,arana,異域/森林)的前綴,而蘭那在上面也提到了是森林書篇章里最重要的梵語詞根,不僅和桓那(??,Vana,森林)組成桓那蘭那(Vanarana),還和那菈(??,nara,人)組成蘭那羅(Aranara),同時(shí)還是森林書(Aranyaka)的基礎(chǔ)詞根。
而有這樣一名特殊的蘭那羅就叫Arana(蘭那),在中文文本里被稱為「蘭拉娜」。

蘭拉娜(Arana)按照蘭那羅的命名法,也可以拆分成蘭(Ara)和拉娜(Rana)兩部分,而蘭拉娜和拉娜在劇情里也正好是引領(lǐng)旅行者進(jìn)入蘭那羅世界(異域,Arana)的兩名角色。
下面來看看其他蘭那羅的名字在梵語里是什么意思——
首先是我們最熟悉的「蘭羅摩(Arama)」

其原型自然就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Rāmāya?am)》的主角羅摩(???,rāma),他是主神毗濕奴(??????,Vi??u)的第七大化身,在史詩中他為了解救被擄走的妻子悉多而與魔王羅波那展開了長久的斗爭,最終將其擊敗。
羅摩被印度人認(rèn)為是完人和正法的典范,其在印度的地位猶同中國的堯舜等圣王,但其統(tǒng)治方式帶有更多宗教的色彩,泰國現(xiàn)王朝君主的“拉瑪(Rama)”稱號(hào)即為羅摩(Rama),代表其統(tǒng)治的神性成分。
考慮到蘭那羅(Aranara)的名字來源于《羅摩衍那》中幫助羅摩打敗魔王的猴國(Vānara),加上《羅摩衍那》也有一章名字與森林書(Aranyaka)很接近的森林篇(Ara?ya-Kā??a),整個(gè)森林書任務(wù)系列未嘗不是一部童話版的《羅摩衍那》。
而在另一部印度長篇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著更多蘭那羅的原型——

「蘭耶娑(Arayasa)」

耶娑(yasa)應(yīng)為傳說中《摩訶婆羅多》的作者廣博仙人毗耶娑(?????,vyāsa),同時(shí)傳統(tǒng)上他也被認(rèn)為是所有往世書(?????,purā?a)的作者。這與蘭耶娑「采歌者」的身份有些類似。
在《摩訶婆羅多》中,毗耶娑是俱盧國王妃貞信(???????,Satyavatī)與破滅仙人(?????,Parā?ara )的私生子,后來貞信與俱盧國王福身王(???????,Shantanu)之子奇武死后無子,為了避免婆羅多族絕嗣,太后貞信招來私生子廣博仙人與奇武王的兩位遺孀安必迦以及安波利迦進(jìn)行尼育伽(?????,Niyoga,類似夫兄弟婚),先后生下持國與般度過繼給奇武王,但是持國天生為盲人,貞信于是讓次子般度繼位。
后來俱盧之戰(zhàn)(??????????? ?????,Kurukshetra War)的雙方般度五子與持國百子都是廣博仙人的孫輩。
「蘭般度(Arapandu)」

般度(??????,Pā??u)為《摩訶婆羅多》中月亮王朝婆羅多族的一員,持國王的弟弟,廣博仙人毗耶娑的兒子。他在年少時(shí)拉弓射中了一只正在野合的羚羊,而羚羊是仙人化身,般度自此被仙人詛咒不得與女性行房,否則會(huì)慘死。
「蘭貢迪(Arakunti)」

貢迪(kunti)即般度的第一位妻子貢蒂(?????,Kuntī),她是雅度族首領(lǐng)之女,年少時(shí)居于蔽衣仙人(???????,Durvāsa)的家中服事他,仙人預(yù)知到貢蒂將會(huì)和沒有生育能力的般度結(jié)合,因此傳授她天神產(chǎn)子的咒法。貢蒂學(xué)得咒法后嘗試向太陽發(fā)咒,結(jié)果與太陽神蘇利耶生下迦爾納(????,Kar?a)。

后來貢蒂真的與般度結(jié)婚,為了延續(xù)婆羅多族先后向正法神閻摩、風(fēng)神伐由及天帝因陀羅發(fā)咒,分別為般度生下堅(jiān)戰(zhàn)、怖軍及阿周那,后來又協(xié)助般度另一妻子瑪?shù)蔓愊螂p子神雙馬童發(fā)咒生下雙胞胎無種及偕天,這五個(gè)天神之子被并稱為般度五子。
但般度最后還是忍不住誘惑與瑪?shù)蔓愋蟹浚Y(jié)果慘死,其兄持國代為攝政,埋下日后俱盧大戰(zhàn)的伏筆。
「蘭那庫拉(Aranakula)」

那庫拉(Nakula)即般度五子中的第四子無種(????,Nakulá),是雙子神雙馬童與般度的第二位妻子瑪?shù)吕碌碾p子之一,其名在梵語中的意思是「貓鼬(獴)」。
「蘭百梨迦(Arabalika)」

百梨迦(??????,Bālikā)是梵語中「女孩」的意思。
在水天供書任務(wù)系列中,他與蘭般度、蘭貢迪和蘭納庫拉一起參與了修復(fù)法留納神機(jī)的事件,后三者都出自《摩訶婆羅多》,按理來說他的原型也應(yīng)該是其中的角色。
而名字與bālikā相近的《摩訶婆羅多》角色有兩位,即般度之母安波利迦(?????????,Ambalika)和般度名義上的祖父福身王之弟波力迦(???????,Bahlika),后者則是俱盧之戰(zhàn)中最年長的戰(zhàn)士。
另一個(gè)與百梨迦(??????,Bālikā)發(fā)音相近的梵語詞匯????(Balik)在《大方等大集經(jīng)》中有表示“強(qiáng)壯”的用法,這可能是蘭百梨迦名字的來源。

除了《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這兩部史詩之外,在桓那蘭那還有一名以《薄伽梵往世書》中的神話角色為原型的蘭那羅——「蘭穆護(hù)昆達(dá)(Aramuhukunda)」。

身為最古老的蘭那羅,他的原型同樣古老,牟朱恭陀/穆俱昆陀(?????????,Muchukunda)是印度神話中一位古早君王,他所屬的太陽王朝和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月亮王朝并列為印度傳說中的兩大剎帝利王朝,而另一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就是太陽王朝的末裔,可以說牟朱恭陀正是羅摩的先祖之一,這可能就是劇情中他對(duì)蘭羅摩特別關(guān)照的原因。
在《薄伽梵往世書》中當(dāng)天神被阿修羅擊敗時(shí)牟朱恭陀王幫助了他們,但因?yàn)樘旖绲臅r(shí)間流逝速度遠(yuǎn)慢于人間,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牟朱恭陀王的家人早已不在人世,他尋求從輪回中解脫而不得,因此向神王因陀羅請(qǐng)求賜予他不被打擾的長眠,因陀羅滿足了他的要求,任何打擾他長眠的人都將被神火燒成灰燼。
《毗濕奴往世書》記載了后續(xù)的故事,毗濕奴的化身黑天(?????,k???a)為了對(duì)抗強(qiáng)大的耶槃那(???,Yavana,希臘人)國王迦羅耶萬(??????,Kalayavana)將他引到了牟朱恭陀王長眠的洞穴里,迦羅耶萬驚醒了牟朱恭陀王而被燒死,醒來的牟朱恭陀王在黑天的建議下通過冥想來凈化累積的罪孽,從而脫離輪回而解脫。書中記載牟朱恭陀王最后去了北邊的香醉山(????????,Gandhamādana),也就是須彌香醉坡的名字來源。
另一位歷史上的蘭那羅——「蘭帝裟(Aradasha)」可能用的也是印度神話里的典故。
帝裟(dasha)即梵語??(dá?a),是數(shù)字10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毗濕奴的十大化身(???????,da?āvatāra/Dashavatara),包括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黑天,以及釋迦牟尼,可以說毗濕奴十大化身相關(guān)的故事占了印度史詩和往世書近半的篇幅。

在尋找覺樹之堂的任務(wù)中,還出現(xiàn)了以古代印度著名文學(xué)家為原型的蘭那羅,在游戲中他們的身份則是「采歌者」,這用的是周代王官采詩的典故,“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fēng)”,其代表就是《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的一百六十篇各國民歌。
「蘭陀娑(Aradasa)」

原型應(yīng)為古代印度最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迦梨陀娑(???????,Kālidāsa),其名里的迦梨指印度女神時(shí)母(????,kālī,大黑神女),陀娑(???,dā?sa)在《吠陀》等早期文獻(xiàn)中則是雅利安人之?dāng)车囊馑?,后來衍生出“惡魔”“野蠻人”“奴隸”“首陀羅”等意思,所以「迦梨陀娑」即意為“迦梨女神的奴隸”。
按照印度傳統(tǒng)說法,迦梨陀娑是笈多王朝超日王宮廷的“九寶”之一,是史詩《羅怙世系》《鳩摩羅出世》、詩歌《時(shí)令之環(huán)》和劇本《沙恭達(dá)羅》等著名作品的作者。
「蘭修提袈(Arasudraka)」

修提袈(Sudraka)即古代印度著名劇作家首陀羅迦(??????,?ūdraka),有劇本《小泥車》傳世,另有獨(dú)幕諷刺劇《蓮花禮物》和多幕劇《琶琶和仙賜》(現(xiàn)存前8幕)也被認(rèn)為是他的作品。
另一位任務(wù)中出場的「采歌者」蘭耶娑(Arayasa)在上面也提到過,其原型廣博仙人毗耶娑(?????,vyāsa)在印度傳統(tǒng)中被認(rèn)為是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所有《往世書》的作者。
而在無憂節(jié)中,引領(lǐng)這些「采歌者」的就是蘭加惟(Arakavi)。
「蘭加惟(Arakavi)」

加惟(???,kaví)在梵語中意思頗多,根據(jù)其詞源本意應(yīng)是“賢者,先知,圣人,詩人”,而在巴利語和印地語中???(kavi)就僅指詩人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作者蟻垤(????????,Vālmīki)就有“ādi Kavi”的稱號(hào),意思是“第一位詩人”。

下面來看看「愿為一炊之夢」任務(wù)系列中的5名蘭那羅,他們的名字都與烹飪有關(guān)。
「蘭帕卡提(Arapacati)」

帕卡提(????,pácati)在梵語中表示烤,煮等動(dòng)作。
「蘭非拉(Araphala)」

非拉(??,phála)在梵語中意為“水果”,而日落果也正是其任務(wù)「料理是分享的美好」中的主要道具。
「蘭薩卡(Arasaka)」

薩卡(saka)可能指波斯語里的???(?ekar,糖),其詞源是梵語??????(?árkarā,糖),通過犍陀羅語被吸收進(jìn)中古波斯語中,而現(xiàn)代印地語中的?????(?akkar,糖)和英語里的sugar(糖)都源自波斯語???(?ekar,糖)。
而糖也正是蘭薩卡的任務(wù)「料理是快樂的回憶」中的主要道具。
「蘭阿帕斯(Arapas)」

???(áp)在吠陀梵語中是“水”的意思,和古波斯阿維斯塔語里的ap(水)同源,與其密切相關(guān)的水子神阿帕姆·納帕特(Apam Napat)在印度《吠陀》經(jīng)典和波斯古經(jīng)《阿維斯塔》中都有出現(xiàn),蘭阿帕斯所在的水天叢林(Apam Forest)的名字正來源于此。
阿帕斯(āpas)即為???(áp)在古典梵語中的復(fù)數(shù)形式,在古印度哲學(xué)中則特指五大元素中的水元素。
而水也正是蘭阿帕斯的任務(wù)「料理是思?xì)w的香氣」中的主要道具。
「蘭茶荼(Arachatora)」

茶荼tú(?????,ca?orā)在印地語中意思是“饞嘴的”,與梵語詞??????(chattra,蘑菇)發(fā)音有點(diǎn)相近,而茸蕈窟(Chatrakam Cave)的名字正來源于此,考慮到蘑菇正是蘭茶荼的任務(wù)「料理是自然的風(fēng)味」中的主要道具,這可能是一個(gè)梵語諧音梗。
其他有名字的蘭那羅還有——
「蘭拉迦(Araja)」

蘭那羅的長老,其名字里的拉迦(raja)即梵文羅阇或拉者(???,Rāja),是南亞和東南亞等印度文化圈對(duì)國王或土邦君主的稱呼。在印度,伊斯蘭教傳入后「拉者」專用作印度教君主、領(lǐng)袖的稱呼,用以區(qū)別于伊斯蘭教的「蘇丹」。
「蘭伊舍(Araesha)」

伊舍(??,e?a)在梵語中意為“滑翔”“奔跑”“加速”。
「蘭伽盧(Arakara)」

迦盧(??,kara)在梵語中意為“制造者”“手”
「蘭羯磨(Arakarman)」

中文文本的「羯磨」是漢傳佛教對(duì)術(shù)語業(yè)(??????,kárman)的音譯,其在印度教中則被稱為業(yè)力或業(yè)報(bào)。

其他蘭那羅語詞匯
瑪哈桓那蘭那薜那(Mahavanaranapna)
「瑪哈桓那蘭那薜那」是「夢中的蘭那羅森林」這樣的意思,是「偉大之夢的桓那蘭那」這樣的意思。
這個(gè)由桓那蘭那衍生出來的長地名,是在桓那蘭那(Vanarana)的基礎(chǔ)上加上了前綴瑪哈(maha)和后綴薜bì那(pna)。
瑪哈(maha)即摩訶(??,mahá),在梵語中意為「大的」「偉大的」,比如史詩《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m)》的書名即意為「偉大的婆羅多王后裔」,納西妲尊號(hào)「摩訶善法大吉祥智慧主」里的「摩訶」也是同樣的意思。
薜那(pna)應(yīng)是取自梵文??????(svápna),意為「夢」。
所以瑪哈桓那蘭那薜那就像游戲里說的一樣,是「偉大的夢中桓那蘭那」的意思。
而蘭那羅語(原型為梵語)就是通行于瑪哈桓那蘭那薜那的語言。
修梨薜那(Silapna)

用于切換夢境的修梨薜那,其葉片上顯示有蘭那羅語言的文字。
修梨薜那是由修梨(sila)和薜那(pna)組成的復(fù)合詞。
修梨(sila)即梵文詞????(?il?。?/strong>,意為「石頭」。
薜那(pna)如上述所說應(yīng)是取自梵文??????(svápna),意為「夢」。
所以「修梨薜那」即意為“夢之石(開啟夢境的石頭)”。
巴螺迦(Valuka)
英文文本的Valuka即梵文??????(vāluk?。?/strong>,意為「沙子」,和指代須彌雨林地區(qū)的桓那(??,Vana,森林)相對(duì),巴螺迦即指須彌的大赤沙海。
與之對(duì)應(yīng),那菈巴螺迦(Nara Valuka)就是「沙漠之人」的意思,指鍍金旅團(tuán)。
莎蘭樹(Vasara Trees)
英文文本的vasara指梵文詞????(vāsara),意為「白天」,所以莎蘭樹可以直譯為「白晝之樹」。
覺王樹(Ashvattha)
英文文本的Ashvattha指的是梵語中對(duì)菩提樹的稱呼???????(A?vattha),廣泛見于印度教文獻(xiàn)中,佛教傳統(tǒng)則認(rèn)為釋迦牟尼于此樹下覺悟成佛,故將其稱為「菩提」,菩提(????,bodhi)為「覺悟」之意,是佛/佛陀(?????,buddhá,覺醒)的同源詞,所以菩提樹在漢語中又被稱為「覺樹」,佛也被稱為「覺者」,在某些文獻(xiàn)中則被尊稱為「覺王」。
中文文本的「覺王樹」即覺王(佛)和覺樹(菩提樹)和組合。
千樹之王(Aranyani)
英文文本的Aranyani指印度神話中阿蘭尼耶尼(????????,Ara?yānī),她是森林和棲息在森林中的野生動(dòng)物的女神,詞源是阿蘭若(?????,Ara?ya,叢林),和森林書(??????,āra?yaka)是同源詞,它們的詞根都是蘭那(???,arana,異域)。
贊美阿蘭尼耶尼的吠陀頌詩在鷓鴣氏梵書(?????????????????,Taittirīya Brāhma?a)中被反復(fù)提及,被描述為喜歡林中安靜空地、對(duì)偏遠(yuǎn)地域無所畏懼的難以捉摸的形象,她戴著帶鈴鐺的腳鐲,經(jīng)常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在一些文獻(xiàn)中她被認(rèn)為是印度神話里的世界樹如意劫波樹(?????????,Kalpavriksha)的擁有者,這顆樹傳說能滿足人的一切愿望,
無憂節(jié)(Festival Utsava)
中文文本的無憂指的另一種佛教圣樹無憂樹(????,a?oka),漢傳佛教傳統(tǒng)上認(rèn)為釋迦牟尼就是在天臂城藍(lán)毗尼園的此樹下誕生。
無憂(a?oka)還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君主阿育王阿輸迦·孔雀(???? ?????,A?oka Maurya)的名字,另外在史詩《羅摩衍那》中還有一個(gè)無憂園(???? ??????,A?oka Vā?ik?。?/strong>,是羅摩之妻悉多(????,Sītā)被魔王羅波那軟禁的場所,神猴哈奴曼前來解救她卻被拒絕,于是大鬧無憂園。
英文文本的Utsava (?????)在梵文中指節(jié)日以及相關(guān)的慶祝活動(dòng),在印度教中Utsava通常伴有游行活動(dòng),來自不同種姓和部落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抬著載有神明的神轎前往當(dāng)?shù)厮聫R,以表明所有人都可以接觸到神靈。
游戲里的無憂節(jié)有點(diǎn)像印度傳統(tǒng)新年的侯麗節(jié)(????,Holī),在節(jié)日期間人們互相投擲彩色粉末和有顏色的水,以示慶祝春天的到來。

惟耶之實(shí)(Bija)

英文文本的Bija即梵文詞???(bī?ja),意為「種子」,而種子在佛教密宗里也指種子字(????????,bījāk?ara),即能夠代表佛、菩薩的單音節(jié)咒文,通常用悉曇文(??????,Siddhā?)書寫。
中文文本的惟耶為???(bī?ja)的梵漢對(duì)音。
桓那吉(Vanagni)
由桓那(??,Vana,森林)和火焰(?????,agní,也是火神阿耆尼的名字)組成的復(fù)合詞。
直譯就是「森林火」,指的是火焰騙騙花。
沙恒(Sarva)
英文文本Sarva指梵語詞????(sárva),意為「全部」。
對(duì)提瓦特世界而言,「全部」應(yīng)該指的就是通過地脈擁有所有記憶的「世界樹」。
無留陀(Marana)
英文文本的Marana即梵文詞???(mara?a),意為「死亡」。
至于中文文本的「無留陀」在梵漢對(duì)音中與???(mara?a),可能指的是梵語的??????(m?tyu,死亡)或是拉丁語的mortis(死亡)。
毗pí波耶(Viparyas)

帕蒂沙蘭在夢中的桓那蘭那會(huì)變成毗波耶。
Viparyas即梵語詞????????(viparyās),意為「顛倒,改變」。
耶然草(Yajna Grass)
英文文本的Yajna即梵語里的火祭(????,yaj?a),在印度教中指在圣火前進(jìn)行的儀式,自吠陀時(shí)代以來一直是印度宗教的傳統(tǒng),而yaj?a與波斯祆教的亞斯納(Yasna,祭祀)是同源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