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束復原】南朝宮人裝束

【裝束復原】南朝宮人裝束

瓊?cè)A隨步響,幽蘭逐袂生。
踟躕理金翠,容與納宵清。

漢晉以來,服裝廓形有了“上儉下豐”的趨勢。東晉南朝時期的貴族女子將這一時尚發(fā)展得更加夸張,裙幅蓬大而鼓起,裙腰較高;上襦短小,多為窄袖,內(nèi)層的裲襠,往往作為裝飾,從領口露出,增加了服飾的層次感。

《晉書?五行志》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髲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名假頭。

”到南朝時,這種“緩鬢傾髻”造型發(fā)展的更為完善,發(fā)髻更加碩大,其在兩鬢施加大量假發(fā),上立高大的鬟髻,前方插戴步搖作為裝飾,顯得富麗輝煌、巍峨壯觀;搭配明艷的面靨、花子、斜紅等面妝,更有豐艷之態(tài)。

雙鬟傾髻與窄衣豐裙的搭配,在南朝時也成為一種正式裝扮,并隨著時尚趨勢的變化,與不同的裝飾手法結合,例如貴族女子、宮人的盛裝,往往將袖口增寬,呈狹長狀,隨步而風動,凸顯端莊華貴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