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推薦:《告白》
日本是怎樣一個國度呢?日本人的性格又是怎么樣的?法國大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這樣評價過日本人:“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變態(tài)的。在歐洲人看來,日本是一個血腥變態(tài)嗜殺成性的民族。日本人頑固不化、任性作為、剛愎自用、愚昧無知,對上級唯命是從,對下級兇狠殘暴。日本人動不動就殺人,動不動就自殺。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別人的生命放在心上。所以,日本充滿了混亂和仇殺?!碑斎?,這是非常片面的,但通過這部電影《告白》我們也能略知一二。
少年犯罪和成長題材
《告白》的主要人物有三人:森口優(yōu)子、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從故事本身來看,電影是一個精心安排的復仇計劃。女老師森口優(yōu)子報以復仇者的憐憫,對學生進行了一堂關于生命的教育課。整個過程可謂摧殘人性,變態(tài)至極。影片沒有追求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推理,重在描述不同當事人的心理狀況,為什么電影名是《告白》就是通過不同人物的敘述去發(fā)掘那些撕心裂肺的瞬間和一念之差。

盡管最近幾年,日本沒有像美國那樣校園槍擊血案頻發(fā),然而校園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問題一直令人頭疼。近十年的日本電影里,青少年犯罪多次被提及,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巖井俊二的《關于莉莉周的一切》和深作欣二的《大逃殺》,它們恰好對照了新興起的網絡和受爭議的《少年法》?!渡倌攴ā肪拖喈斢谖覈摹段闯赡耆吮Wo法》,只要學生沒有滿14周歲,不管做什么,都可以免除刑事上的最大責任,即使是殺了人,殺了很多人也不會判死刑。日本《讀賣新聞》一篇報道曾指出,日本內閣府進行了一項輿論調查,問及“為何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6成以上成年人表示是因為“當今社會手機、網絡的普及”。對照這點來看,《告白》里的情節(jié)設置簡直是不謀而合。學生人手一機,散播消息,互相告發(fā)和進行霸凌;女老師苦于少年法無法制裁犯罪者,所以只能自行復仇;路娜希事件后,網絡上出現(xiàn)了崇拜者和專門網站,片中女孩就是其中之一。

回顧日本近二十年的大案,宮崎勤事件和秋葉原殺人事件都對御宅族文化造成了沖擊,然而由于兇手是成年人,所以他們可以被公開討論。但是青少年犯罪則不同,由于《少年法》的存在,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被保護得極好。對于收審、判決等具體進展,外界往往信息無多,只能捕風捉影,夸張附會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告白》至少受到了酒鬼薔薇圣斗事件等重大案件的影響,這起案件發(fā)生于1997年,罪犯年僅14歲,卻接連殺死比自己還弱小的孩子。他甚至故意留下了犯罪自白,像警方及公眾挑釁,毫無愧疚之心,這些都令日本社會大為震驚。事件也引發(fā)了不良的影響,由于兇手長相俊美,網上開始出現(xiàn)了膜拜的粉絲團。而最后的結果是這樣的,少年罪犯在感化院中關押治療完畢,便重新回到了社會上。

然而電影并沒有就《少年法》之類的東西進行深刻的討論,只是匆匆?guī)н^,中島哲也并沒有想去挑戰(zhàn)法律、拷問世人?!陡姘住烦霈F(xiàn)了三對母子,他們全部以悲劇和失敗告終。被冷落的渡邊修哉,被溺愛的下村直樹,他們的成長教育完全失敗。沒有溫暖,沒有幸福,只有重要東西消失了的聲音。
復仇和珍愛生命
初中女老師森口悠子四歲的女兒被自己的學生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殺死,在學期結業(yè)課上她平靜地向學生講這一件事。講臺底下一片混亂,沒有人覺得這是一件驚恐和悲痛的事。直到女老師說她女兒的爸爸是一個HIV病人時,全班同學才一片驚恐。所以對這些十二三歲的少年來說,人的生命毫無意義,可怕的是一些未知的事情。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是殺死老師女兒的兇手,在老師面前他們坦誠自己的行為但并不認為自己有罪,而法律也不會對他們怎么樣。女老師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制裁這兩個學生。她告訴全班同學她在渡邊修哉和下村直樹的牛奶里注入了有HIV病毒的血。新學期開始,下村直樹沒有來上學,渡邊修哉被孤立被欺凌。新來的男老師提倡愛的教育所以每周家訪下村直樹。

班長美呆是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但她卻是那個用藥毒殺了全家的露希娜的擁護者。她看透了渡邊修哉的軟弱,看透了下村直樹被陽光老師以愛的教育逼瘋了,在下村直樹殺死母親后的一個雨夜中與女老師一番長談后,她發(fā)現(xiàn)老師沒有在牛奶注入HIV病毒并不是因為老師愛護他們,而是報復的開始。她有一顆看透黑暗本質的心,但她同樣對生命的意義很迷茫,因為她在謀劃著自殺。
渡邊修哉是個天才,基因源于工程師的母親。在他和母親的眼里父親是個笨蛋。得到母親的認同和關注是他一直以來的渴望,但他無論他怎么努力,他都沒能滿足母親的要求,于是他建了一個網站,發(fā)布一些他的發(fā)明,希望母親可以在這里看到他的成就。他虐貓,他發(fā)明一些器械殘殺動物,只不過是想引起母親的關注。當他的發(fā)明獲了獎并上報,他看完報紙卻失望了。關于他的報道只有小小的一個角落,而且還不知道是第幾個版面,而另外一個殺了全家的女孩卻占了報紙的頭條及大片版幅。他領悟到只有殺人才能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也許只有這樣他的母親才會注意到他。于是他決定殺人。他找到了一個幫手。他看上他的理由是幫手很軟弱,他知道殺人案出來后幫手會把罪名推給他,這樣子他就會出名了(想想芙蓉姐姐)。

下村直樹是個膽小軟弱的人。他有一個溺愛他的母親。他是渡邊修哉殺人的幫手。在學校里他沒有朋友。當渡邊修哉主動找他說話開始,他的心大概很溫暖,有了一種支柱,終于有人認同他了。所以他對渡邊修哉很感激,他決定了殺人的對象,理由是她是壞老師森口悠子的女兒。當小女孩被電暈在地時,渡邊修哉冷酷地告訴他,他并沒有把他這個懦夫當成一伙的,所以人是渡邊修哉殺的,渡邊修哉可以舉報他。渡邊修哉害怕小包包暴露會讓人發(fā)現(xiàn)他也有份,所以他把包扔了,并把小女孩扔到水里制造失足落水的假象。在把小女孩扔到水里的時候,他其實看到了小女孩睜開的眼睛。但是他為了證明他不是一個害怕殺人的膽小鬼,他把她扔到了水里。

渡邊修哉有殺意,但人并未被殺死。渡邊修哉沒有殺意,但人卻是他故意扔到水里致死的。對他們來說證明自己的存在更重要,別人的生命并不重要。

所以,當美呆揭開了渡邊修哉天才背后軟弱的戀母情結,渡邊修哉毫不留情地把美呆給殺了。所以當渡邊修哉按約定的時間趕到母親的實驗室發(fā)現(xiàn)母親竟然去渡蜜月了,他意識到他真的被拋棄了。為此,他在學校里裝了炸彈,他決定自殺,并讓一些人陪葬。而且他害怕那些人曲解他的死,無法辯識他的天才,他錄了遺言。無論是網站還是遺言,都被一直在關注他的女老師利用了。女老師把炸彈轉移到渡邊修哉母親的實驗室。當渡邊修哉朗誦完他獲獎的關于生命的作文時,一按手機鍵,爆炸聲并未如預期到來。女老師在這時候給他打電話并揭開了一切。他的炸彈炸飛了他母親及她的實驗室。

原來這就是女老師的復仇,以命換命,以暴制暴。把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消失掉就是最致命的報復,因為她的女兒就是這么被他們殺死的。

對于女老師森口悠子的復仇,我們認為是正確的,在法不可制的情況下好像是這樣的:以暴制暴!可能那也只是會出現(xiàn)在日本,中國的“保姆縱火案”是不是也能以這中方式結束呢?不,并沒有,男詮人選擇了原諒。也許中國人比日本人多一點理性,我們的社會雖然現(xiàn)在壓力大,人心很浮躁,但總體是美好的,就是多了一層美好的信念,我們的國家才能日益強大。畢竟我們從小在“人之初,性本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等教育影響下形成愛惜生命,人性美好的觀念是不會錯的。

感謝閱讀,期待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