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王力版)筆記 緒論
古代漢語(王力版)筆記
緒論
(一)本課程的性質(zhì)和教學(xué)目的
1、本課程的性質(zhì)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的一門基礎(chǔ)課、工具課、語言課。
(1)基礎(chǔ)課是相對于專業(yè)課而言,是指該專業(yè)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該專業(yè)的核心課程。
(2)工具課是相對于理論課等而言。所謂工具課,是指為達(dá)到某種目的而開設(shè)的課程?!肮け厣颇呈?,必先利其器。”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工具課,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xué)生閱讀中國古書的能力。
(3)語言課是相對于文學(xué)課而言。漢語言文學(xué)作為一個專業(yè),主要分為漢語言與漢文學(xué)兩大模塊。
2、本課程的教學(xué)目的
本課程的教學(xué)目的是培養(yǎng)和訓(xùn)練學(xué)生閱讀用古漢語寫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講授中學(xué)文言作品(主要是語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閱讀和講授兩個能力,在師范院校與綜合大學(xué)中側(cè)重點有所不同,前者以培養(yǎng)和訓(xùn)練講授文言作品能力為主,后者以培養(yǎng)閱讀文學(xué)作品能力為主,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偏廢。從2001年秋季起,中學(xué)語文教材又再次進(jìn)行了修訂,修訂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別是高中,篇目幾占一半,因此,作為師范院校的畢業(yè)生,古代漢語這門課程的學(xué)習(xí)自然也向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為語文工作者,他們還要大致了解從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的基本脈絡(luò),從而培養(yǎng)他們語文規(guī)范化的能力,如關(guān)于古代破讀字的讀音問題,異形詞的規(guī)范問題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漢語知識求得解決。
(二)古代漢語的含義和課程學(xué)習(xí)重點
1、古代漢語的含義
漢語的發(fā)展有不同的階段。以往對漢語的發(fā)展一般采用兩分法,即古代和現(xiàn)代?,F(xiàn)代指五四運動后,古代與現(xiàn)代相對而言,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時間跨度較長。從先秦西漢一直到五四前,其間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都稱古代漢語。因為古代的口語現(xiàn)在已無從聽到,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只是古代的書面語,漢語的古代書面語大致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話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古白話。
近年來有人對漢語采用了三分法,即古代漢語、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這里的三分法,古代漢語大約相當(dāng)于文言,近代漢語大致相當(dāng)于古白話。
2、本課程學(xué)習(xí)的重點
因為一者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差別較大,二者我國古代的文獻(xiàn)大多是用文言寫的,因此,本課程學(xué)習(xí)的重點是文言文。
(三)如何學(xué)好古代漢語
學(xué)習(xí)一門語言,一般要求做到四會:聽、說、讀、寫。但古代漢語只留下書面語,無法聽、說,又因為現(xiàn)代無論口語還是書面語都使用現(xiàn)代漢語,也不要求用文言文寫作,因此,
學(xué)習(xí)古代漢語只要求具備閱讀古書的能力。而要具備閱讀古書的能力,就要把對古代漢語的感性認(rèn)識和理性認(rèn)識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王力先生主編的這套教材,其特點是把文選、常用詞和通論系統(tǒng)地結(jié)合起來,為我們把感性認(rèn)識和理性認(rèn)識的結(jié)合奠定了基礎(chǔ)。文選主要是培養(yǎng)對古代漢語的語感,側(cè)重于感性材料;常用詞一方面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概括;而通論則側(cè)重于理性知識。教師講授時只講文選和通論,時間大致各占一半,至于常用詞,在講授文選遇到具體詞時選一些進(jìn)行講解,其余為自學(xué)。同學(xué)們要在徹底弄懂弄通文選的基礎(chǔ)上,要更深刻地理解常用詞的用法和古代漢語在文字、音韻、語法等方面與現(xiàn)代漢語不一致的地方。
第一單元 ?文選: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題解】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內(nèi)部(兄鄭莊公、弟共叔段、母姜氏)的矛盾,又是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互相傾軋,文中刻畫了鄭莊公的陰險毒辣和虛偽。
【補充注釋】
武姜,“武”為丈夫的官職,“姜”為自己的母家姓,這是古人表示已出嫁的女人的名字的一種方法。又如文嬴即晉文公夫人(秦穆公之女,姓嬴)。
佗邑唯命:其他地方只聽您的命令。
“請京”以下三句:每分句主語不同,第一分句主語為姜氏,第二分句為鄭莊公,第三分句為泛指(人們),均已省略。
都城過百雉:都邑的城墻超過一百雉,“都城”是兩個詞。
“中,五之一”:“中都不過五國之一”的省略,中等城市的城墻不超過首都的五分之一。下“小九之一”同,均為古漢語常用的分?jǐn)?shù)表示法。
不度:不合法度。度:名詞用如動詞。
西鄙北鄙:鄙,邊邑,本義。
無生民心:生,動詞的使動用法。
暱:“昵”的異體字。親昵:指對兄長親。
夫人將啟之:啟之,為他開門(作內(nèi)應(yīng))。
有獻(xiàn)于公:指有土特產(chǎn)獻(xiàn)給莊公。
未嘗君之羹:羹,肉羹。從美從羔,會意字。
其是之謂乎:正常語序為“其謂是”,“謂”為謂語,“是”為賓語前置。
齊桓公伐楚
【題解】
齊桓公為稱霸而討伐楚國,楚使者面對管仲貌似有理實則無理的討伐理由,隨機應(yīng)變,楚使者屈完更是在齊侯帶有威脅的語氣面前,不亢不卑,以理相對,齊終未達(dá)到目的。本文屈完與齊侯的對答表現(xiàn)了《左傳》精彩的外交辭令。
【補充注釋】
以諸侯之師侵蔡:以,介詞,帶領(lǐng)。注意“伐”“襲”“侵”的區(qū)別,《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p>
唯是風(fēng)牛馬不相及:一說“風(fēng)”,放失,走失。依此,本句意為即使放牧?xí)r走失了牛馬,也到不了對方國境之內(nèi)。
賜我先君履:履,這里用作名詞,指可以踐踏征伐的范圍。雙賓結(jié)構(gòu)。
寡人是徵:“徵”現(xiàn)已同音簡化為“征”,兩字原來意義不相同。
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征、復(fù)這里都是用本義。
君其問諸水濱:其,語氣詞,表委婉語氣。
不谷是為:賓語前置。不谷:不好,古代諸侯自稱的謙詞。
“與不谷同好,如何”:此乃“城下之盟”的要挾之辭。
徼福:徼,通“邀”,求。前面的“惠”是表敬副詞。下文“辱收寡君”的“辱”也是表敬副詞,今猶有“惠存”“惠顧”“辱承指教”。
辱收寡君:蒙辱收留我們國君。
宮之奇諫假道
【題解】
本文寫晉侯向虞國借道以攻打虢國,宮之奇識破其陰謀,力諫虞公,虞公不聽,結(jié)果晉滅虢返國時順勢滅虞。文中主要寫了宮之奇的勸諫過程,諫詞分三層:先陳述形勢,次揭露晉無情(第二自然段),后闡述修德重民的道理。
【補充注釋】
假道于虞以伐虢:以,連詞,表目的關(guān)系。
虞之表:表,《說文》:“上衣也。從衣從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薄肚f子讓王》:“中紺而表素?!币隇橥獗?,外面,這里比喻屏障。
其虞虢之謂也:賓語前置。
寇不可翫:敵寇不可輕視。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兒子,虢仲、虢叔是王季(文王)的兒子。昭穆:宗廟的次序,始祖廟居中,左昭右穆(參本教材P56)。圖如下:
始祖……大王→王季→文王→武王
大伯 ?虢仲
虞仲 ?虢叔
按從表可看出,虢是國君文王的親兄弟,而虞是文王的叔父,虢與文王是血統(tǒng)關(guān)系,虞與文王是非血統(tǒng)關(guān)系,虢于周比虞要親。
將國是滅:賓語前置。
“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再說晉愛虞能比桓莊兩族更親嗎?其,指晉;之,指虞。
不唯偪乎:不只是因為他們使晉感到有點威脅嗎?偪:同“偪”(異體字而非通假字)。
親以寵偪:至親僅因為地位尊寵而感到有威脅。以:介詞,因為。
豐絜:豐盛潔凈。絜:通“潔”(本義為用繩子度量物體周圍的長度)。《莊子人間世》:“見有社樹……絜之百圍?!?/p>
神必?fù)?jù)我:據(jù),依據(jù),這里指保佑。下“惟德是依”的“依”同。
鬼神非人實親:鬼神并非人人都親近(并非親近所有的人),賓語前置。
惟德是依:只依附有德行之人,賓語前置。下“惟德是輔”同。
惟德繄物:只有有德行的人供的才是鬼神享用的祭品。注意:此句結(jié)構(gòu)與“惟德是輔”“惟德是依”不同。
明德以薦馨香:修明德行而把馨香的祭品供獻(xiàn)給鬼神。薦:進(jìn)獻(xiàn)。按:此處的“明德”與“明德惟馨”的“明德”不同,前者為動賓結(jié)構(gòu),后者為偏正結(jié)構(gòu)。
神其吐之乎:鬼神難道會把它吐出來嗎?其:語氣語,加強反問語氣,難道。
以其族行:帶領(lǐng)他的家族離開晉國。以:介詞。
燭之武退秦師
【題解】
秦晉二強以鄭文公沒有以禮待晉文公為理由包圍了鄭國,鄭文公采納了佚之孤的建議,派燭之武去勸說秦穆公,燭之武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慷慨陳辭,終于打動了秦穆公,使他撤兵回國。燭之武的陳辭,既有對形勢的分析,又有史文的引用,富有說服力。
【補充注釋】
以其無禮于晉:此為僖公二十三年事。
貳于楚:《史記·鄭世家》:“(文公)四十一年,助楚擊晉?!?/p>
臣之壯也:我年輕力壯的時候。之:用于時間狀語的主謂結(jié)構(gòu)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敢以煩執(zhí)事:“以”后省“之”,指代“亡鄭而有益于君”這件事。
鄙遠(yuǎn):以遠(yuǎn)方的國家為邊邑。鄙:名詞意動。
亡鄭以陪鄰:以,連詞,表目的關(guān)系。
“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土地擴大了,就等于您力量削弱了。
以為東道主:“以”后省賓語(“東道主”的詞源此)。
行李:本指人(外交使節(jié)),現(xiàn)轉(zhuǎn)指物(行李)。
為晉君賜:給晉君施過恩惠。按此指指接納晉惠公事。
何厭之有:賓語前置。
東封鄭:以鄭為東面的疆界。封:名詞意動。
肆其兩封:擴大它西面的疆界。
闕秦:使動用法,闕,使……闕,即損害的意思。微夫人之力:微,相當(dāng)于英語的without。
敝之:“敝”本義為壞,破舊(今有“敝帚自珍”),此為引申義。
以亂易整:把兩國的和睦相處變?yōu)閼?zhàn)亂相打。
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其:語氣詞。
晉靈公不君
【題解】
本文主要刻畫了晉靈公和趙盾兩個人物形象,著墨不多,但晉靈公的荒暴殘忍和趙盾的忠心為國、犯顏直諫,刻畫得生動形象。
君:用如動詞;不君,不行君道。(《谷梁傳宣公十五年》;“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傾也?!?/p>
靈:謚號,亂而不損曰靈。表批評的謚號還有好內(nèi)遠(yuǎn)禮曰煬(隋煬帝),殺戮無辜曰厲(周厲王)。謚號是諸侯死后才根據(jù)其生前德行功績而起的。
【補充注釋】
厚斂以彫墻:加重賦稅來雕畫裝飾城墻。厚:形容詞使動。斂:動詞用如名詞?!稘摲蛘摗じ〕蕖罚骸皶x靈公厚賦以雕墻?!币裕哼B詞,表示目的的關(guān)系。裝飾城墻如秦建阿房官,乃勞民傷財之舉。
觀其辟丸:辟避古今字。其:指代被彈弓彈射者。宰夫胹熊蹯不孰:《史記晉世家》集解引服虞曰:“蹯,
熊掌,其肉難熟。”孰熟古今字。
寘諸畚:諸,“之乎”的合音,“之”指宰夫,“乎”為介詞。
使婦人載以過朝:王力注引孔穎達(dá)說,孔說認(rèn)為此舉是想借以讓眾人怕自己,若依此解,則下文趙盾見其手(證明死尸是被裹蒙住的)不好解釋?!妒酚洝x世家》作“使婦人持其尸出棄之,過朝”,依此,則晉靈公并不想讓人知道,此說較近情理。
患之:患,擔(dān)心,憂慮。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您進(jìn)諫如果不被采納,就沒有人再接著進(jìn)諫了。按趙盾為正卿,在朝臣中位最尊,故如此說。之:活用為第二人稱,指趙盾。
會請先:請讓我先進(jìn)諫。請:表敬副詞。會:士季名,對長者故稱名。
“不入,則子繼之”:假設(shè)復(fù)句。之:活用為第一人稱,指士季。
“三進(jìn)及溜,而后見之”:第一分句的主語是士季,第二分句的主語是晉靈公。三進(jìn):注意古漢語行為數(shù)量的表示法。
吾知所過矣:過,動詞,犯(過錯)。
善莫大焉:善,先行詞,用作名詞,指善事。莫:否定性無定代詞。焉:于此,“此”指“過而能改”。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沒有誰沒有一個好的開始,但很少有人能有好的結(jié)果。意即善始易,善終難。
夫如是:依“詩經(jīng)”所說。是:指《詩經(jīng)》所言。
豈惟群臣賴之:難道只是我們?nèi)撼疾乓蕾噯幔?/p>
袞職:《說文》:“袞,天子享先王,卷龍繡于下幅,一龍蟠阿上向。從衣,公聲?!卑醇待埮邸>渥永镏柑熳?。下句“袞不廢矣”指君位。
袞職二句:人臣之職是進(jìn)諫君王,君王有所不逮,則人臣進(jìn)諫,彌補其不足。后代有“拾遺”補闕“官,杜甫就當(dāng)過此職,故又稱杜拾遺。
仲山甫:周宣王大臣的字。仲:表排行。甫:音fǔ,成年男子的尊稱,又可寫作“父”。
能補過也:判斷句,(這是說)能彌補過錯啊。
驟諫:《說文》:“驟,馬疾步也。從馬聚聲。”引申為泛指的急速(如“暴風(fēng)驟雨”),再引申為經(jīng)常,多次,副詞。
賊之:《說文》:“賊,敗也,從戈則聲?!卑幢玖x為殺,故從戈,句中用本義。《史記·晉世家》作“使鉏麑刺趙盾”。
盛服將朝:穿戴得整整齊齊的,正準(zhǔn)備上朝。按一大早即起,且穿戴整齊,此乃對朝廷恭敬的表現(xiàn)。
坐而假寐:坐著打盹?!蹲髠鳌纷ⅲ骸凹倜?,不脫衣冠而睡?!倍哼B詞,表示偏正關(guān)系。
觸槐而死:而,連詞,表示偏正關(guān)系。
晉侯飲趙盾酒:“飲”作使動,變讀為yìn。注意:并非晉侯喝趙盾的酒,而是晉侯請趙盾喝酒。
其右提彌明知之:右,車右,又稱驂乘?!稘h書·文帝紀(jì)》注:“戎事則稱車右,其余則曰驂乘。驂者,三也,蓋取三人為名義耳?!?/p>
趨登:快步登上。
非禮:(這)是不符合禮儀的,判斷句。
扶以下:以,連詞。
搏而殺之:而,表示承接關(guān)系的連詞。
死之:為之(指趙盾)而死。有人稱這種句式為動用法。
“初,宣子田于首山”:按此段為插敘。田:上古“田”作動詞時有種田、打獵二義,后分別造“佃”、“畋”來表示,可為由獵向農(nóng)轉(zhuǎn)變的見證。
餓:上古“饑”“餓”有別,程度有輕重之分。《韓非子·飾邪》:“家有常業(yè),雖饑不餓。”《淮南子·說山》:“寧一月饑,用一旬餓。”
食之:給他吃。食音sì,與“飲”作“給他喝”讀音yìn同。注意本段還有作一般動詞用和名詞用的“食”,教材中前音shí,后音sì,《辭?!贰掇o源》均音shí。
舍其半:留下一半不吃。
宦三年矣:《說文》:“宦,仕也,從宀從臣?!保磿庾郑0础墩f文》非本義,從宀從臣,本義當(dāng)為家內(nèi)的臣仆,后才引申為“仕”,即當(dāng)官(對天子而言,當(dāng)官也只是天子的奴仆)。此句譯為“服事人家三年了”。
近焉:焉,于此,指代家。
請以遺之:以,介詞,后面省略賓語(即“其半”);請,表敬副詞。
使盡之:“使”后省略賓語“靈輒”。
為之簞食與肉:雙賓語。
寘諸畚:諸,“之乎”的合音。之:指簞食與肉。
免之:免,使動用法?!妒酚洝x世家》:“而竟脫盾。”
遂自亡也:《史記·晉世家》作“明亦因亡去?!钡聪挛模瑧?yīng)取王引之說為是。
以示于朝:以,介詞,后面省賓語。示:給人看。英語show。
“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逃亡不越過國境,回來又不討伐弒殺國君的賊子。竟境,反返均為古今字?!秾O子家語》正作“境”“返”。
“我之懷矣,自治伊慼”:之,介詞,取消獨立性。慼:又寫作慼,憂患。今有成語“休戚相關(guān)”。
其我之謂矣:《詩經(jīng)》這句話大概是說我吧。其: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
書法不隱:根據(jù)記事的法則來行事,而不加以隱諱。按趙盾久得民心,古有為尊者諱之說,但董抓狐作為史官卻秉公處事。
為法受惡:因為董狐按法行事,自己遭受惡名。
“惜也,越竟乃免”:可惜啊,如果他越過國境就可免去惡名了。
齊晉鞌之戰(zhàn)
【題解】
鞌之戰(zhàn)是《左傳》五大戰(zhàn)役之一?!蹲髠鳌飞瞄L描寫戰(zhàn)爭,其寫戰(zhàn)爭主要筆墨往往不在雙方如何交鋒,而在于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并盡可能揭示出勝負(fù)的原因。本篇的外交辭會也很出色,但不太好理解。
鞌之戰(zhàn)的戰(zhàn)爭雙方是齊晉,導(dǎo)火線是齊先入魯衛(wèi),魯衛(wèi)為小國,抵擋不住,遂向晉求救(魯衛(wèi)晉都是姬姓國,齊為姜姓)。齊仗國大兵強,輕敵冒進(jìn),求勝心切,結(jié)果未能得逞,主帥齊侯還差點成為俘虜。晉國國君雖未出戰(zhàn),但將士上下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終于大敗齊軍。
【補充注釋】
邴夏御齊侯:御,駕車?!墩f文》:“御,使馬也。”
余姑翦滅此而朝食:我暫且先把晉軍滅掉才吃早飯。按齊侯驕傲輕敵,不可一世?!妒酚淉R太公世家》:“頃公曰馳之,破晉軍會食?!?/p>
不介馬而馳之:沒有給馬披上甲就驅(qū)馬進(jìn)兵。介:名詞用如動詞。
傷于矢:被動句,被箭射傷。
余病矣:上古“疾”“病”詞義輕重不同,“疾”輕“病”重?!安 被蛑钢夭。ㄈ纭稌x靈公不君》),或指精疲力盡,或指重傷(本句如此)。“疾”“病”連用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是兩個詞?!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亮疾病,卒于軍?!保ㄖT葛亮病了,病得很重,死在軍營里)
自始合:合,交戰(zhàn)。
矢貫余手及肘:依王力注,“及”為介詞,但《史記·齊太公世家》“我始入,再傷”,則中兩箭,“及”為連詞。
余折以御:我把箭頭折斷,繼續(xù)駕車。
吾子忍之:吾子,比“子”更表尊敬,“您”。
茍有險:《說文》:“險,阻難也。從阜僉聲?!卑幢玖x為阻,即地勢不平坦難走。句子用本義。又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
子豈識之:識音zhì,知道。
固即死也:即,走向。今成語有“若即若離”。
右援桴而鼓:《說文》“援,引也”,此正用本義。
馬逸不能止:馬狂奔不能停下來。逸:奔逸,會意字。
師從之:軍隊跟著趕上去。
三周華不注:周,動詞,圍繞。三周:圍繞著追了三圈。
旦辟左右:明早(上陣時)躲避車左和車右(居于中間)。按古代兵車安排座位有兩種情況:
國君或元帥出戰(zhàn)時 ?????御者 ???主帥 ???車右
國君或元帥不出戰(zhàn)時 ???尊者 ???御者 ???車右
韓厥為所坐兵車的尊者,但非主將,本應(yīng)居左,卻代御者居于中。
從齊侯:追趕齊侯。
越于車下:越,指越過車軾而墜落地上。
斃于車中:倒在車上。斃:向前仆倒。注意:并非死,下文“俯定其右“即其證。仆倒為本義,死為引申義。
喪車:失去戰(zhàn)車。喪:失。
“從左右,皆肘之”:第一分句主語為綦毋張,第二分句主語為韓厥。肘:名詞用如動詞,用肘制止。
俛定其右:俛,“俯”的異體字。按此舉給下文的逢丑父與齊侯易位提供了可乘之機。
驂絓于木:驂馬被樹絆住。
傷而匿之:(手臂)受傷卻隱瞞實情。按如不隱瞞,則第二天出戰(zhàn)齊侯不會讓他當(dāng)車右。
故不能推車而及:所以不能下去推車,因而被(韓厥)趕上了?!墩f文》:“及,逮也。”從又從人。而:表因果關(guān)系。
韓厥執(zhí)縶馬前:省略介詞(于)。
奉觴加璧以進(jìn):雙手捧酒杯,把玉璧放在杯中,進(jìn)獻(xiàn)給(齊侯)?!墩f文》:“奉,承也?!卑捶罴磁酰髞聿艑懽鳌芭酢?。進(jìn):進(jìn)獻(xiàn)。這是對方國家臣子抓住對方國君后所修的禮節(jié)。
寡君使群臣為魯衛(wèi)請:我們國君派我們替魯衛(wèi)(向貴國)請求。
無令輿師陷入君地:令,讓。
屬當(dāng)戎行:剛好遇上了貴軍。屬:副詞,剛好,碰巧。
且懼奔辟而忝兩君:忝,形容詞使動,使……蒙恥。按臣子的禮節(jié)是要竭力殺敵,故不能逃跑躲避。
臣辱戎士:我(在軍隊中只能)使軍隊蒙辱。
敢告不敏:敢,表敬副詞。
攝官承乏:因承乏而攝官,即“我軍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擔(dān)充數(shù)”。攝:代理?!蹲髠麟[公元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其時齊君臣已換了位置,抓住他們的韓厥又不認(rèn)得他們,故丑父就冒充齊侯叫真正的齊侯下車取水喝,乘機逃免。
載齊侯以免:載著齊侯而逃免一死。以:表結(jié)果關(guān)系。
任患:擔(dān)當(dāng)患難。
將為戮乎:將要被殺掉嗎。被動句。
人不難以死免其君:人家不把“以死免其君”看作難事。難:形容詞意動。以死免其君:用死來使自己的國君脫身。
楚歸晉知罃
【題解】
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晉楚泌之戰(zhàn),楚俘虜了晉知罃,而晉也俘虜了楚公子谷臣并持有被晉射死的楚連尸襄老之尸。本文是寫知罃?shù)母赣H佐中軍之后,雙方交換戰(zhàn)俘之事。文中主要寫了楚共王在送行知罃時雙方的對話,表現(xiàn)了知罃忠君愛國、對楚不亢不卑的精神。
【補充注釋】
連尹:春秋時楚國主射之官,
以求知罃:以,連詞,表示目的關(guān)系。
于其怨我乎:您大概恨我吧。其: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怨:恨。
不勝其任:“任”作名詞時可為具體名詞,也可為抽象名詞,前者義為負(fù)荷,擔(dān)子,后者義為責(zé)任,職責(zé),后義由前義引申而來。
以為俘馘:而當(dāng)了俘虜。按:“以為”為兩個詞。以:連詞,用法同“而”,表示結(jié)果關(guān)系。
即戮:就近殺掉。即:靠近,本義。今成語有“若即若離”,這里指回國。
誰敢怨:賓語前置。
圖其社稷:為自己的國家考慮。圖:考慮。
懲其忿:懲于一時的怒氣。懲:因受打擊而產(chǎn)生警戒之心。今成語有“懲前毖后”。
兩釋:雙方都釋放。
不任受怨:擔(dān)當(dāng)不了被仇恨這種情況。
以君之靈:托你的福。
寡君之以為戮:即“寡君以之為戮”的倒裝。
免之:赦免了我。之:活用為第一人稱。
戮于宗:在宗廟中殺死?!墩f文》:“宗,尊祖廟也?!卑醋鎻R為本義,會意。
次及于事:輪到(我)承擔(dān)軍事職務(wù)。
封疆:治理邊境。
其不敢違:將不敢躲避?!墩f文》:“違,離也?!边@里正用本義。今有“久違”。
所以報也:(這就是我)用來報答你的方式。
重為之禮而歸之:為之禮,雙賓結(jié)構(gòu)。歸之: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許之。于,介詞,在;是,指示代詞,這時候。
祁奚薦賢
【解題】
此乃祁奚“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的故事,表現(xiàn)了祁奚任人唯賢的思想。
【補充注釋】
晉侯問嗣焉:焉,兼詞,于此。嗣:繼承人。
稱解狐:稱,推舉,與“薦”義近。
于是羊舌職死矣:于是,兩個詞,在這時候。
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于是,兩個詞,在這件事上。
不為比:為,算作。下兩句同。比本義為排列,并排,引申為勾結(jié),無原則地結(jié)合。句子用引申義。
舉其偏:偏,部屬。
不為黨:不算作偏袒?!墩f文》:“黨,不鮮也,從黑尚聲。”引申為集團(tuán)(名詞),偏袒(動詞),均含貶義。句中為動詞。又如成語“黨同伐異。”注意古漢語“黨”“黨”不同詞。
其祁奚之謂矣:這大概是指祁奚了。其: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因果復(fù)句,前果后因,“也”是用判斷句形式來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內(nèi)容。
祁奚有焉:祁奚有這種德行在里面。
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
【題解】
子產(chǎn)是春秋時鄭國有名的政治家,在他執(zhí)政期間,精心圖治,使處于晉楚兩個大國之間的鄭國獲得安定。本文寫作為鄭相的子產(chǎn)把鄉(xiāng)校作為傾聽人民評政的陣地。
【補充注釋】
游于鄉(xiāng)校:到鄉(xiāng)校游玩。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人們早上晚上收工回來而到這里游玩。焉:于此,兼詞。
其所善者:他們認(rèn)為好的。
其所惡者:他們認(rèn)為正好的。
是吾師也:這是我們的老師啊。是:指“議執(zhí)政之善否”。
若之何毀之:為什么要毀掉它呢?若之何:即“若何”。
我聞忠善以損怨:我聽過多作忠善的事來減少仇恨。
作威以防怨:抖威風(fēng)來堵塞仇恨。防:本義為堤壩,引申為堵,再引申為防止。
吾不克救也:我們挽救不了??耍耗軌?。
不如小決使道:道,導(dǎo)。古今字。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藥之,以之為藥,名詞意動。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學(xué)習(xí)古代漢語,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詞典故,這些都需要依靠查閱工具書來解決。而不同的工具書有不同的特點和用途,要比較有效地查閱,必須了解不同工具書的性質(zhì)體例,編排方法和注音釋義特點等。本節(jié)先介紹一般工具書的編排法、注音方法和釋義特點。再對十幾本常用字典辭書進(jìn)行簡單介紹。
(一)字典辭書的編排和注音
1、編排方式
漢字有形有音有義,編排時可按形,也可按音或義。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字典辭書《爾雅》是按意義編排。如《釋詁》:“賚、貢、錫、界、予、貺,賜也?!薄叭?、適、之、嫁、組、逝,往也?!边@兩條,就是把一組詞義詞編排在一起,但按意義偏排查閱起來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來偏排。
(1)按形編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號碼兩種方式。
按部首編排即把所收錄的字分屬若干部首之中,按筆畫多少的先后順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xì)w入該部之下,以每字筆畫的多少為序。如“亻”為兩畫,“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筆畫多少為序,如九畫的“待”排在八畫的“往”之后。最早創(chuàng)立部首編排法的是許慎,他編寫的《說文解字》把漢字分為540個部首,其后的字典辭書分部不一樣。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辭?!?50部,《漢語大字典》200部,《現(xiàn)代漢語詞典》189部。分部不同,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字典辭書里也可能屬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號碼也是按形編排。這種編排法是根據(jù)方塊漢字的特點,每個漢字取四個角的形狀,分為十種形式,分別用0至9十個阿拉伯字代表。其口訣為:橫一豎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意為,這個角如果是一橫就取1,豎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頏”字為0128。這種編排法曾使用一時,但現(xiàn)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編排
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聲母編排,也可按韻編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編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編排。民國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辭書多是按平上去入四聲和平水韻一百零六韻分列,如《佩文韻府》、《經(jīng)籍纂詁》等。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辭書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順序排列,如《國語詞典》、《詞詮》等。當(dāng)代編寫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辭書則多按漢語拼音方案字母順序排列,如《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簡明古漢語字典》等。
以上三種編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漢字新舊形體的不同,有時單獨使用某一種檢字法,查檢比較費勁,因此,現(xiàn)代新版的字典辭書,無論是按部首排列還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書中都有兩種以上的檢字法供運用。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種: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尨音?!?,“屯音肫”之類。這類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顯的,正如清代學(xué)者陳澧在《切韻考》中所指出的:“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認(rèn),則其法又窮?!?/p>
(2)反切。這是在我國古代字典辭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注音方式,輿起于漢末。反切在字書中一般只講“某某切”。如《左傳成公二年》:“請寓乘?!薄督?jīng)典釋文》:“乘,繩登反。”“將及華泉”《經(jīng)典釋文》:“華,戶化反。”
反切是用兩字來拼合被切字的讀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diào)相同。如:
夸kuā←苦(k-)+瓜(-u?。?/p>
如果我們不具借古今語音演變的知識,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確的讀音來。正因為古今語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難以為人們普遍掌握。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在漢語拼音方案制訂以前,1913年由讀音統(tǒng)一制訂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為注音符號),即勹夂冂匚等四十個字母。如《辭源》修訂本在每個字頭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時,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國公布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使用羅馬拼音母為漢字注音,從那時以來,新編寫的字典辭書即多用這套漢語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辭書介紹
一般工具書往往是傾重某個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側(cè)重于字,有的側(cè)重于詞。在側(cè)重于詞的工具書中,有的側(cè)重于文言詞,有的側(cè)重于白話詞;有的側(cè)重于實詞,有的側(cè)重于虛詞。因此,對每一部工具書的性質(zhì)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進(jìn)行查閱。另外,每部工具書的編排方法,釋義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點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這些情況,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查閱你所要查閱的字詞和典故等。教材中介紹了14字典辭書,基本上都是按這個框架進(jìn)行的。
1、特點用途
(1)以字為側(cè)重點的單音詞可查此類。
《說文字典》 ???????????9353字
《康熙字典》 ???????????47000多字
《漢語大字典》 ?????????56000多字
《中華大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新華字典》
(2)以詞為側(cè)重點
虛詞:《經(jīng)傳釋詞》《詞詮》《助字辨略》
文言詞:《辭源》《漢語大詞典》
古白話詞:《詩詞曲語辭匯釋》
今白話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
應(yīng)了解齊工具書的特點,才能有效地對癥下藥,很快地找到你所想要查閱的字詞,否則效率將很低,甚或勞而無功。如查找乖字僻字,應(yīng)找收字較多的幾部字典。找百科知識方面詞或語,應(yīng)找修訂本《辭海》,如“淝水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都可在這里查到,其他工具書找不出。找唐宋以后才出現(xiàn)的古白話詞語,應(yīng)找《詩詞曲語辭匯釋》。如楊萬里來海南時寫下《尊賢堂》詩二首,其一有“底個短檐長帽子?青蓮居士謫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譚太守,卻教賓主不同時”,其中的“底”,該書曰:“底,何也?!保êD显挕笆裁础闭么俗郑?。
找常見虛詞的非常用義,可找《經(jīng)傳釋詞》。如《莊辛說楚襄王》(《戰(zhàn)國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黃鵠其小者也,蔡靈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該書云:“因,猶也,亦聲之轉(zhuǎn)也?!崩C下正收此句。
找常用虛詞比較常用的意義,則可以找《詞詮》。不過,“詞詮”用的術(shù)語與現(xiàn)在不同,這點應(yīng)該注意。
2、體例
所謂體例,就是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對工具書而言,也就是解釋字詞時表述文字的組織形式。每部字典辭書都有它的體例,了解了它的體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該工具書。這里主要介紹《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和《經(jīng)籍纂詁》的體例。
(1)《康熙字典》
該書的體例是先音后義。在到了每個形體之后(有些詞有幾個形體,即異體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該書羅列了比較重要、韻書對該字的反切音。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韻》《韻會》《正韻》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接著釋義,一個字有幾個義的就逐個解釋(但不像現(xiàn)在那樣分①②③義項,本義引申義雜陳)?!吧纭钡谝粋€義是“土地神主”,這是本義,后面引《禮祭義》為證。
(2)《說文解字》
這里補充《說文解字》的特點:中國文字學(xué)的奠基之作,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簡易字典)。釋篆文形體,只說解他認(rèn)為的本義;首創(chuàng)部首偏排法,把9353個字歸入540個部首。
該書的體例為:先列小篆形體,然后進(jìn)行說解。說解方式是先釋字義,后分析形體結(jié)構(gòu)。如“天”字先列篆體,義是“顛也,至高無上”,其形體結(jié)構(gòu)為“從一大”。(按許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釋義和分析形體結(jié)構(gòu)都是錯的?!疤臁痹诮鹞闹校且粋€指事字,本義為人頭,后代“刑天”即砍了頭的人)。
(3)《經(jīng)籍纂詁》
按平水韻106韻編次,每字之下羅列唐以前各種古書對該字的解釋,類似現(xiàn)在的資料匯編。
(三)優(yōu)缺點。還應(yīng)了解每部書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