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雅稱 | 「太陽」相關(guān)的文雅表達
?
丹曦、曜靈、玄暉、南流景、赪玉盤...... | 100個少為人知的太陽別稱
【太陽】
?
「南流景」
指太陽。
《文選·曹植〈雜詩〉》之二:“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p>
張銑注:“南流景,日也?!?/p>
?
「赪玉盤」
赤色的玉盤。比喻太陽。
唐·李賀《春歸昌谷》:“誰揭赪玉盤,東方發(fā)紅照?!?/p>
葉蔥奇注:“赪玉盤,指太陽?!?/p>
?
「圓光蔚」
道教語。指太陽。
《云笈七簽》卷八:“九天真人呼日為濯耀羅,三天真人呼日為圓光蔚?!?/p>
?
「大明」
指日。
《易·干》:“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大明,日也?!?/p>
?
「玄暉」
指太陽。
《文選·陸云<大將軍宴會被命作詩>》:“玄暉峻朗,翠云崇靄。”
呂延濟注:“玄,天;暉,日?!?/p>
?
「天晷」
日,太陽。
《文選·陸機<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協(xié)風(fēng)傍駭,天晷仰澄?!?/p>
李善注:“言日澄清也?!?/p>
李周翰注:“晷,日也;仰澄,謂無薄蝕也?!?/p>
?
「飛轡」
指太陽。
《文選·陸機<演連珠>之三三》:“飛轡西頓,則離朱與蒙瞍收察。”
李善注:“飛轡、懸景,皆謂日也。日有御,故云轡也。頓猶舍也。西頓,謂已夕也?!?/p>
?
「利眼」
指太陽。
《文選·陸機<演連珠>之十三》:“臣聞利眼臨云,不能垂照?!?/p>
呂向注:“天有日月,如人有眼,故以日為利眼也,此喻君也?!?/p>
?
「闿陽」
太陽。
《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四·唐祀圓丘樂章》:“闿陽播氣,甄耀垂明。”
?
「扶?!?/p>
傳說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樹杪而升,因謂為日出處。亦代指太陽。
《楚辭·九歌·東君》:“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王逸注:“日出,下浴于湯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p>
?
「曜靈」
太陽。
《楚辭·天問》:“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王逸注:“曜靈,日也?!?/p>
?
「耀靈」
指太陽。
《后漢書·張衡傳》:“淹棲遲以恣欲兮,耀靈忽其西藏?!?/p>
李賢注:“耀靈,日也。”
?
「干曜」
太陽。
《元史·后妃傳一·順帝后答納失里》:“月之道循右行,明同貞于干曜?!?/p>
?
「九曜」
道教語。日的別稱。
《云笈七簽》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無影,呼日名為九曜?!?/p>
?
「外景」
指火和太陽?;鸷腿斩脊庹沼谕猓史Q外景。
《淮南子·天文訓(xùn)》:“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
?
「規(guī)毀」
指太陽。
唐·柳宗元《天對》:“規(guī)毀魄淵,太虛是屬?!?/p>
?
「日」
輪廓象太陽的圓形,一橫或一點表示太陽的光。本義:太陽。
《說文》:“日,太陽之精也。從囗一,象形?!?/p>
?
「白日」
太陽;陽光。
《楚辭·九辯》:“白日晼晚其將入兮,明月銷鑠而減毀?!?/p>
?
「白景」
太陽。
唐·李賀《古悠悠行》:“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p>
王琦匯解:“白景,日也。”
?
「素日」
猶白日。指明亮的太陽。
晉·傅玄《三光篇》:“素日抱玄烏,明月懷靈兔?!?/p>
?
「紅日」
太陽。因其放射出紅色光輝,故稱。
唐·王建《宮詞》:“蓬萊正殿壓金鰲,紅日初生碧海濤?!?/p>
?
「赤日」
紅日;烈日。
唐·杜甫《晚晴》:“南天三旬苦霧開,赤日照耀從西來。”
?
「紅輪」
比喻紅日。
唐·李咸用《曉望》:“碧浪催人老,紅輪照物忙?!?/p>
?
「烏焰」
紅日。
唐·羅鄴《冬日旅懷》:“烏焰纔沉桂魄生,霜階擁褐暫吟行?!?/p>
?
「丹曦」
紅日。日出或日沒的陽光。
南朝梁·蕭統(tǒng)《銅博山香爐賦》:“吐圓舒于東岳,匿丹曦于西嶺?!?/p>
?
「丹景」
紅日。
唐·李白《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祖席留丹景,征麾拂彩虹?!?/p>
王琦注引楊齊賢曰:“丹景,日也?!?/p>
?
「丹靈」
指太陽。
明·夏完淳《寒燈賦》:“丹靈已匿,素魄未升?!?/p>
?
「璧日」
日圓如璧,古人視為祥瑞之兆。對太陽的美稱。
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璧日揚精,景云麗色?!?/p>
?
「日車」
指太陽。太陽每天運行不息,故以“日車”喻之。亦指神話中太陽所乘的六龍駕的車。后亦引申為時光。
《莊子·徐無鬼》:“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游于襄城之野?!?/p>
?
「日輪」
太陽。日形如車輪而運行不息,故名。
北周·庾信《鏡賦》:“天河漸沒,日輪將起。”
?
「日馭」
太陽。日形如輪,周行不息,故稱。后亦指古代神話中為太陽駕車的神,指帝王的車駕。
隋·盧思道《從駕經(jīng)大慈照寺》:“日馭非難假,云師本易憑?!?/p>
?
「日母」
太陽。亦指東方日出之處。
《文選·枚乘<七發(fā)>》:“流攬無窮,歸神日母?!?/p>
李善注:“調(diào)流觀覽而窮,然后歸神至日所出也?!洞呵飪?nèi)事》云:‘日者,陽德之母?!?/p>
?
「日魂」
道教語,指陽神。亦指太陽。
唐·皮日休《早春以橘子寄魯望》:“剖似日魂初破后,弄如星髓未銷前?!?/p>
?
「日頭」
太陽。
宋·楊萬里《山村》:“歇處何妨更歇些,宿頭未到日頭斜?!?/p>
?
「陽」
太陽。
《詩·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p>
?
「日陽」
太陽。亦作“日旸”,太陽光。
《詩·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p>
唐·孔穎達疏:“云生于朝陽者,以其早見日陽被溫仁之氣?!?/p>
?
「陽日」
太陽。亦指陽光。
《晉書·李勢載記》:“伏惟大晉,天網(wǎng)恢弘,澤及四海,恩過陽日?!?/p>
?
「九陽」
太陽。古代傳說的日出處。
《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沆瀣當(dāng)餐,九陽代燭?!?/p>
李賢注:“九陽,謂日也。”
?
「天陽」
天之陽氣。指太陽。
《法苑珠林》卷七:“日為天陽,火為地陽,地陽上升,天陽下降?!?/p>
?
「陽精」
指太陽。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歸心》:“天為積氣,地為積塊,日為陽精,月為陰精。”
?
「陽靈」
太陽。
唐·吳筠《游仙詩》:“陽靈赫重暉,四達何皎皎?!?/p>
?
「陽曜」
指太陽。
唐·劉禹錫《謝門下武相公》:“回陽曜于肅殺之辰,沃天波于蹭蹬之際?!?/p>
?
「寶鏡」
鏡子的美稱。喻日或月。
唐·崔護《日五色賦》:“暈藻繪于金輪,聚云霞于寶鏡?!?/p>
?
「火鏡」
亦作“火鑒”,指太陽。
《南齊書·天文志贊》:“陽精火鏡,陰靈永存。”
?
「金輪」
喻太陽。
北齊·蕭愨《和崔侍中從駕經(jīng)山寺》:“云表金輪見,巖端畫栱明?!?/p>
?
「金虎」
指太陽。
南朝梁·劉孝綽《望月有所思》:“玉羊東北上,金虎西南昃?!?/p>
?
「金鉦」
古樂器。比喻太陽。
宋·蘇轍《黃樓賦》:“金鉦涌于青嶂,陰氛為之辟易?!?/p>
?
「赤萍」
指太陽。
《孔子家語·致思》:“吾昔之鄭,過乎陳之野,聞童謡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p>
?
「赤蓋」
比喻太陽。
唐·李為《日賦》:“赤蓋下空,埃塵蒙籠,渾渾黃黃,漸無精光?!?/p>
?
「赤龍」
比喻太陽。
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赤龍黑烏燒口熱,翎鬣倒側(cè)相搪?lián)??!?/p>
?
「赤幟」
比喻太陽或太陽的炎威。
宋·范成大《新嶺》:“曈曈赤幟張,昱昱金鉦上?!?/p>
?
「朱明」
太陽。
《楚辭·招魂》:“朱明承夜兮,時不可以淹?!?/p>
王逸注:“朱明,日也?!?/p>
?
「朱陽」
日,太陽。
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左朱陽以舉麾兮,右玄陰以建旗?!?/p>
?
「火輪」
指太陽。神話傳說中形似車輪的團火,亦指燃燒著火的輪子。
唐·韓愈《桃源圖》:“夜半金雞啁哳鳴,火輪飛出客心驚?!?/p>
?
「丙火」
明亮的火光。亦特指太陽。
唐·謝良輔《秋霧賦》:“及夫丙火方馳,騰蛇欲飛;三辰被汩,五星霏微?!?/p>
?
「火精」
太陽。
漢·王充《論衡·說日》:“夫日,火之精也;月,水之精也?!?/p>
?
「炎精」
指太陽。
《宋書·武帝紀(jì)下》:“近炎精亢序,苗稼多傷?!?/p>
?
「踆烏」
古代傳說有三足烏居于太陽中,后因以“踆烏”借指太陽。
《淮南子·精神訓(xùn)》:“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p>
高誘注:“踆,猶蹲也。謂三足烏?!?/p>
?
「金烏」
古代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因用為太陽的代稱。
漢·劉楨《清慮賦》:“玉樹翠葉,上棲金烏?!?/p>
?
「金鴉」
亦作“金鴉”。金烏,指太陽。
唐·韓愈《送惠師》:“金鴉即騰翥,六合俄清新?!?/p>
韓醇注:“金鴉,日也?!?/p>
?
「赤烏」
金烏,亦代指太陽。
《初學(xué)記》卷三十引三國吳·薛綜《赤烏頌》:“赫赫赤烏,惟日之精?!?/p>
?
「赤鴉」
指太陽。
唐·聶夷中《往京寄同志》:“白兔落天西,赤鴉飛海底?!?/p>
?
「靈烏」
指太陽。相傳太陽中有三足烏,故稱。
唐·楊炯《渾天賦》:“天雞曉唱,靈烏晝踆?!?/p>
?
「織烏」
借指太陽。因太陽每日東升西落,如織梭之往來,故稱。烏,太陽的代稱。
《全唐詩》卷八六五載《襄陽旅殯舉人詩》:“流水涓涓芹努芽,織烏西飛客還家?!?/p>
?
「旸烏」
太陽。古代神話云日中有烏,故稱太陽為“旸烏”。
唐·韓愈《訟風(fēng)伯》:“旸烏之仁兮,念此下民,閟其光兮,不鬪其神。”
?
「陽烏」
神話傳說中在太陽里的三足烏。因用以借指太陽。
《文選·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于峻歧,陽烏回翼乎高標(biāo)?!?/p>
李善注:“《春秋元命包》曰:‘陽成于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
?
「烏陽」
指太陽。亦喻昌明盛世。
《舊唐書·李密傳贊》:“烏陽既升,爝火不息??裨绽蠲?,始亂終逆?!?/p>
?
「烏輪」
指日輪,太陽。舊說日中有烏,故稱太陽為烏輪。
宋·蘇軾《辨道歌》:“烏輪即晚蟾影斜,吾時俱覩超云霞。”
?
「羲和」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歷的女神,“日母”,“日御”。代指太陽。
《后漢書·崔骃傳》:“氛霓郁以橫厲兮,羲和忽以潛暉。”
李賢注:“羲和,日也?!?/p>
?
「羲陽」
太陽的別稱。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二一:“于心懷寸陰,羲陽將欲冥。”
?
「羲曜」
太陽的別稱。
《晉書·后妃傳論》:“方祇體安,儷干儀而合德;圓舒循晷,配羲曜以齊明。”
?
「羲馭/羲御」
太陽的代稱。羲和為日馭,故名。
明·高啟《廣陵孫孝子愛日堂》:“只愁老景苦骎骎,羲馭西馳疾飛鞚。”
明·王世貞《沉啟南春山欲雨圖歌》:“已應(yīng)羲御走驕日,或有雷門呼蟄龍。”
?
「曦車」
羲和所駕之車。指太陽。
唐·褚亮《奉和詠日午》:“曦車日亭午,浮箭未移暉?!?/p>
?
「羲輪」
太陽的別稱。
宋·阮閱《詩話總龜》卷十二引《玉堂詩話》:“楊黎州《自遣》云:‘天上羲輪都易識,人間堯歷自難逢?!?/p>
?
「朱羲/朱曦」
太陽。古代稱日為朱明,而羲和為日御,合而為“朱羲”。
《文選·郭璞<游仙詩>之七》:“蓐收清西陸,朱羲將由白?!?/p>
李善注:“朱羲,日也?!?/p>
?
「六龍」
指太陽。神話傳說日神乘車,駕以六龍,羲和為御者。
漢·劉向《九嘆·遠游》:“貫澒蒙以東朅兮,維六龍于扶桑?!?/p>
?
「東君」
太陽神名。亦指太陽。
《史記·封禪書》:“晉巫,祠五帝、東君……先炊之屬?!?/p>
司馬貞索隱引《廣雅》:“東君,日也?!?/p>
?
「皦日」
明亮的太陽。多用于誓辭。
《詩·王風(fēng)·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皦日?!?/p>
孔穎達疏:“謂我之言為不信乎,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
?
「飛金」
指金黃色的太陽。
明·湯顯祖《宿浴日亭因出小浪望?!罚骸帮w金出熒火,明珠落鯨魚。”
?
「赤輪」
指烈日。
清·沉名蓀《憫旱》:“其奈望雨雨竟絶,赤輪天半高懸懸?!?/p>
?
「赫熹」
指烈日。
清·趙翼《苦熱》:“赫熹余威竟夜不肯散,繁星皆紅月不白?!?/p>
?
「火傘」
比喻烈日或夏日熾熱的陽光。
唐·韓愈《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p>
?
「春曦」
春日太陽升起。亦指春天的太陽。
宋·田錫《楊花賦》:“乍若吳王江國,水殿春曦,梅花已老,零落交飛?!?/p>
?
【初升的太陽】
?
「晨烏」
初升的太陽。古代神話謂日中有烏,故以烏為日之代稱。
《南齊書·張融傳》:“晨烏宿于東隅,落河浪其西界。”
?
「東曦」
指初升的太陽。曦和,神話中的太陽神,駕著六條無角龍拉的車在天空馳騁。
唐·馮翊《桂苑叢談·崔張自稱俠》:“及期不至,五鼓絶聲,東曦既駕,杳無蹤跡?!?/p>
“東曦既駕”:羲和已經(jīng)駕起六龍拉的車載著太陽神從東方出發(fā)了,喻指東方的太陽已經(jīng)升起。
?
「幽陽」
指初升的太陽。因陽光微弱,故名。
唐·陳子昂《感遇》:“微月生西海,幽陽始化升。圓光正東滿,陰魄已朝凝。”
?
「亭曈」
旭日,初出的太陽。
唐·馮宿《初日照冰池賦》:“日生東方,冰滿池塘,以涸冱之寒質(zhì),承亭曈之曉光?!?/p>
?
「初日」
剛升起的太陽。旭日。
南朝梁·何遜《曉發(fā)》:“早霞麗初日,清風(fēng)消薄霧?!?/p>
?
「初暾」
猶初日。
唐·韋元旦《早朝》:“挈壺分早漏,伏檻耀初暾?!?/p>
?
「初陽」
朝陽,晨輝。
唐溫庭筠《正見寺曉別生公》詩:“初陽到古寺,宿鳥起寒林。”
?
「初昕」
謂太陽剛要升起。
南朝梁·沈約《阻雪連句遙贈和》:“初昕逸翮舉,日昃駑馬疲?!?/p>
?
「朝陽」
初升的太陽。
唐·溫庭筠《邊笳曲》:“嘶馬渡寒磧,朝陽照霜堡。”
?
「朝光」
指朝陽或太陽。亦指早晨的陽光。
唐·孟郊《寄張籍》:“夜鏡不照物,朝光何時升。”
?
「朝暾」
初升的太陽。亦指早晨的陽光。
《隋書·音樂志下》:“扶木上朝暾,嵫山沉暮景?!?/p>
?
「朝曦」
指朝陽,早晨的太陽。亦指早晨的陽光。
唐·趙彥昭《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yīng)制》:“六龍齊軫御朝曦,雙鹢維舟下緑池?!?/p>
?
「旭日」
早晨初升的太陽。
《詩·邶風(fēng)·匏有苦葉》:“雝雝鳴雁,旭日始旦?!?/p>
?
「朝旭」
初升的太陽。
唐·韋承慶《靈臺賦》:“怒則烈火扇于衡飆,喜則春露融于朝旭。”
?
「初景」
朝旭。
唐·孟郊《夜集》:“初景待誰曉,新春逐君來?!?/p>
?
【傍晚的太陽】
?
「返照」
亦作“返照”,夕陽,落日。亦指夕照,傍晚的陽光。
唐·駱賓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p>
?
「夕陽」
傍晚的太陽。
晉·庾闡《狹室賦》:“南羲熾暑,夕陽傍照?!?/p>
?
「夕日」
夕陽。
南朝梁·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夕日欲頹,沉鱗競躍?!?/p>
?
「夕照」
猶夕陽。亦指傍晚的陽光。
唐·顏真卿《題杼山癸亭得暮字》:“遲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樹?!?/p>
?
「夕景」
指夕陽。
晉·摯虞《思游賦》:“星鳥逝而時反兮,夕景潛而且融?!?/p>
?
「夕暾」
落日。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娥》:“周章踰時,夕暾漸墜;山谷甚雜,又不可以極望?!?/p>
何守奇注:“暾音燉,日始出貌。此謂日之將落,如初出時之高下也?!?/p>
?
「西陽」
夕陽。
唐·李白《悲清秋賦》:“于時西陽半規(guī),映島欲沒?!?/p>
?
「西光」
夕陽。
南朝梁·吳均《送柳吳興竹亭集》:“王孫猶未歸,且聽西光匿?!?/p>
?
「西景」
夕陽。亦喻暮年。
唐·于志寧《崔敦禮碑》:“而東流難止,西景易沉?!?/p>
?
「斜陽」
傍晚西斜的太陽。
唐·趙嘏《東望》:“斜陽映閣山當(dāng)寺,微緑含風(fēng)樹滿川?!?/p>
?
「斜照」
光線從側(cè)面照射。斜陽。
唐·李咸用《江行》:“高岫留斜照,歸鴻背落霞。”
?
「殘陽」
猶夕陽。指將落的太陽;西沉的太陽;被東西遮住的太陽。
唐·錢起《送夏侯審校書東歸》:“破鏡催歸客,殘陽見舊山。”
?
「落日」
指夕陽下山,在天色漸晚的日暮時分發(fā)生。亦指夕照。
南朝宋·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曉月發(fā)云陽,落日次朱方?!?/p>
?
「落暉」
落日余暉,夕陽。
晉·陸機《擬東城一何高》:“三閭結(jié)飛轡,大耋嗟落暉。”
?
「落景」
夕陽。落日的光輝。
宋·蘇舜卿《蘇州洞庭山水月禪院記》:“欲乘清風(fēng),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間?!?/p>
?
【陽光】
?
「陽彩」
指日光。
南朝宋·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繁林收陽彩,密苑解華叢?!?/p>
?
「陽明」
陽光。
《漢書·孔光傳》:“臣聞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陰道盛強,侵蔽陽明,則日蝕應(yīng)之?!?/p>
?
「浮陽」
日光。
《文選·張協(xié)<雜詩>》:“浮陽映翠林,回猋扇緑竹?!?/p>
呂向注:“浮陽,日光也?!?/p>
?
「干光」
日光。喻君王的恩澤。
南朝宋·殷淡《嘉胙樂》:“洞海周聲惠,徹寓麗干光?!?/p>
?
「天光」
日光;天空的光輝。
唐·李白《獄中上崔相渙》:“應(yīng)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p>
?
「光景」
陽光。
《楚辭·九章·惜往日》:“慚光景之誠信兮,身幽隱而備之?!?/p>
洪興祖補注:“《說文》云:景,光也?!?/p>
?
「華景」
日光。
《文選·陸機<長安有狹邪行>》:“輕蓋承華景,騰步躡飛塵?!?/p>
呂延濟注:“華景,日光也。”
?
「飛景」
指日光。
晉·葛洪《抱樸子·暢玄》:“乘流光,策飛景?!?/p>
?
「陽景」
三國魏·曹植《情詩》:“微陰翳陽景,清風(fēng)飄我衣?!?/p>
?
「化日」
太陽光。亦借指白晝。
《宋史·樂志》:“化日初長,時當(dāng)暮春。”
?
「日華」
太陽的光華。
南朝齊·謝朓《和徐都曹》:“日華川上動,風(fēng)光草際浮。”
?
「日色」
日光;日影。
唐·李白《長相思》:“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p>
唐·杜荀鶴《送僧歸國清寺》:“路沿山腳潮痕出,睡倚松根日色斜?!?/p>
?
「日景」
太陽光;日影。景,“影”的古字。
《文選·班固<西都賦>》:“上反宇以蓋戴,激日景而納光。”
李善注:“言宮殿光輝外激于日,日景下照而反納其光也。”
?
「光晷」
日光。
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蔥蔥紫蔚,礧碨瓌瑋,含光晷兮。”
?
「干暉」
陽光。
金·元好問《題邢公達寒梅凍雀圖》:“褐衣相媚不勝情,只許干暉畫得成?!?/p>
?
「玉暉」
指透過云層的日光。
元·馬祖常《春云》:“嵐翠含玉暉,景采滿巖嶼。”
?
「毀炎」
太陽的光炎。
唐·柳宗元《天對》:“毀炎莫儷,淵迫而魄。”
?
「行曦」
移動的日光。
南朝梁·庾肩吾《賦得山》:“行曦上杳杳,結(jié)露下溶溶?!?/p>
?
「驕陽」
猛烈的陽光。
唐·李白《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驕陽何火赫,海水爍龍龜?!?/p>
?
「春暉」
春日的陽光。
《太平御覽》卷九九二引晉傅咸《款冬冬賦》:“華艷春暉,既麗且姝。”
?
「秋暉」
秋日的陽光。
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躊躇冬愛,怊悵秋暉?!?/p>
?
「寒景」
指冬天的陽光。
《初學(xué)記》卷一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日光曰景?!?/p>
《初學(xué)記》卷三引《纂要》:“景曰冬景、寒景?!?/p>
?
「寒照」
寒天的日光。
明·杜?!队螉A山漾》:“林壑羅秋姿,紫翠罥寒照?!?/p>
?
「初旭」
日出時的陽光。
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彩旗轉(zhuǎn)初旭,玉座當(dāng)祥煙?!?/p>
?
「俄景」
偏西的日光。
漢·張衡《歸田賦》:“于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p>
?
「落照」
落日的余輝,同“夕照”。
南朝梁·簡文帝《和徐錄事見內(nèi)人作臥具》:“密房寒日晚,落照度窗邊。”
?
「遲景」
指傍晚的日光。
唐·劉禹錫《觀棋歌送儇師西游》:“因君臨局看斗智,不覺遲景沉西墻。”
?
「返景」
夕照,傍晚的陽光。
唐·王維《鹿柴》:“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p>
?
「余光」
指落日的光芒。
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八:“灼灼西頹日,余光照我衣?!?/p>
?
「余暉」
傍晚的陽光。
《文選·王粲<從軍詩>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p>
李善注:“余暉,言將夕也。”
?
「斜暉」
傍晚西斜的陽光。
南朝梁·簡文帝《序愁賦》:“玩飛花之入戶,看斜暉之度寮。”
?
「斜曛」
黃昏,傍晚。落日的馀輝。
清·周亮工《同籜庵酌第二泉竟》:“輕舟能暫泊,扶老送斜曛?!?/p>
?
「殘照」
落日馀暉。
唐·李白《憶秦娥》:“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p>
?
「殘暉」
猶殘照。
南朝梁·范云何遜《范廣州宅聯(lián)句》:“蒙蒙夕煙起,奄奄殘暉滅?!?/p>
?
「夕曛」
落日的余輝。
南朝宋·謝靈運《晚出西射堂》:“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
?
「夕暉」
日暮前余輝映照;夕陽的光輝。
唐·韋應(yīng)物《送別河南李功曹》:“云霞未改色,山川猶夕暉。”
?
【日出日落之地】
?
「日窟」
日所居之處。
唐·顧況《獨游青龍寺》:“鳳城騰日窟,龍首橫天堰?!?/p>
?
「九津」
古謂日出的地方。
《呂氏春秋·求人》:“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p>
?
「東汜」
古代傳說中的日出處。泛指東方極遠之地。
晉·陸云《贈鄭曼季》之二:“聲播東汜,響溢南云?!?/p>
?
「西汜」
日入處。
《文選·謝瞻<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扶光迫西汜,歡余燕有窮?!?/p>
呂延濟注:“扶光,日也。迫,薄也。西汜,日入處也?!?/p>
?
「旸谷/湯谷」
古稱日出的地方,亦作“湯谷”。
《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賓出日?!?/p>
孔傳:“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稱旸谷。”
孔穎達疏:“日所出處,名曰旸明之谷?!?/p>
?
「蒙汜」
指日出之地。
《淮南子·覽冥訓(xùn)》:“邅回蒙汜之渚?!?/p>
高誘注:“蒙汜,日所出之地。”
古代神話中所指日入之處。
《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王逸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東方湯谷之中,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p>
?
「大蒙」
亦作“太蒙”。古謂日落處,指西方極遠之地。
《爾雅·釋地》:“西至日所入為大蒙?!?/p>
郭璞注:“即蒙汜也。”
?
「蒙谷」
亦作“蒙谷”。山名,古代傳說日入之處。
《淮南子·天文訓(xùn)》:“﹝日﹞至于蒙谷,是謂定昬?!?/p>
高誘注:“蒙谷,北方之山名也?!?/p>
?
「崦嵫」
山名,在甘肅天水縣西境。傳說以為日落的地方。
《楚辭·離騷》:“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p>
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p>
?
「虞淵」
亦稱“虞泉”。傳說為日落棲止之處。
《淮南子·天文訓(xùn)》:“日至于虞淵,是謂黃昏?!?/p>
?
「隅谷」
即虞淵。古代神話傳說中日沒處。
《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際?!?/p>
張湛注:“隅谷,虞淵也,日所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