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認為“箭射王肩”的繻葛之戰(zhàn)對鄭國是不利的?
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周桓王與鄭莊公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部)開戰(zhàn),史稱“繻葛之戰(zhàn)”。周桓王在繻葛之戰(zhàn)中被鄭莊公擊敗,周桓王也被鄭國將領射中了肩膀,史稱“箭射王肩”。后世認為“箭射王肩”的繻葛之戰(zhàn)打掉了周天子僅剩的權威,拉開了諸侯爭霸的大幕。

繻葛之戰(zhàn)的勝利讓鄭莊公的威望空前提高,被視為春秋“第一小霸”,甚至有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鄭莊公可能一度稱過王,堪稱鄭莊公和鄭國的巔峰時刻。然而本鬼個人認為:從后來的歷史來看,“箭射王肩”的繻葛之戰(zhàn)對鄭國的負面影響是大于正面影響。本鬼接下來說說一家之言。

西周和東周的諸侯在地理上可以分為三種:第一,黃河下游諸侯;第二,黃河上游諸侯;第三,長江流域諸侯。春秋初年,黃河上游諸侯或遭遇重創(chuàng)(如虞國、虢國)或陷入內(nèi)亂(如晉國)或尚未崛起(如秦國)。楚國也尚未完成對長江流域諸侯的整合,還無法進入中原。

于是春秋初年的天下之爭主要是圍繞黃河下游諸侯進行的。在周平王東遷到繻葛之戰(zhàn)的幾十年里,周天子是余威尚存。這導致距離周天子較遠的諸侯(如齊國、魯國、宋國)還不敢放開手腳爭奪天下主導權,靠近周天子的諸侯(如鄭國)則可以借周天子之威壓制其他諸侯。

鄭國能夠春秋第一個崛起的諸侯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鄭莊公治國有方;第二是依靠周室卿士的身份,借周天子以制諸侯。繻葛之戰(zhàn)的導火索也是周桓王想要免去鄭莊公“周室卿士”的身份。從已知的史料來看,鄭莊公并不想與周桓王開戰(zhàn),繻葛之戰(zhàn)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繻葛之戰(zhàn)后,周天子的權威被打掉了,鄭國也就無法借周天子以制諸侯了。那些距離周天子較遠的諸侯自然就放開手腳爭奪天下主導權,而鄭國的實力又不足以應對各諸侯的崛起。在鄭莊公在位后期,鄭國上層就已經(jīng)有了“齊大非偶”的說法,認為齊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

鄭莊公去世后,失去周天子之威的鄭國迅速衰落,失去周天子之威的鄭國再也無力爭奪天下的主導權。正因如此,本鬼認為從后來的歷史來看,“箭射王肩”的繻葛之戰(zhàn)對鄭國的負面影響是大于正面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