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美食:榮成磕花餑餑
??

? ? ? 榮成磕花餑餑歷史悠久,是祭祖供神和親友之間禮尚往來的主要食品,也是膠東面食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
膠東人特別是榮成人,逢年過節(jié)及喜慶之日,如春節(jié)、二月二、七月七、祝壽、婚慶、生子、升遷等,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磕花餑餑,以示喜慶。榮成磕花餑餑歷史悠久,是祭祖供神和親友之間禮尚往來的主要食品,也是膠東面食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
榮成花餑餑除了手工捏制外,還借助各式各樣的磕子,使用磕子制作,簡單省事,花樣繁多,美觀生動。
磕子又叫面磕子、餑餑磕子、花模、花磕子,是一種把木板鏤空后雕刻而成的模具,在農(nóng)村幾乎家家必備??淖訌耐庥^上看就是一塊小木板,中心鏤空,在里面雕刻出花、鳥、蟲、魚等各種圖案,似乎是非常簡單。可是其制作工藝卻相當復(fù)雜。首先是選材,因為經(jīng)常用來磕印,所以木材要結(jié)實,一般是用梨木和蘋果木料雕刻出來的。其次木匠在刻制模具時,為了固定方便,往往在一塊大木板上刻制多個動物或植物圖案,這樣既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又可以很好地固定木板。據(jù)民俗專家考證:“榮成早期民間的磕子,是工匠用泥土雕后通過民窯燒出來的,是黑灰色土陶制品。”現(xiàn)在看這些民間用的“磕子”,除實用之外還可以發(fā)展成為一種極有特色的收藏品。

做磕花餑餑,和面要用鄉(xiāng)下正宗的引子粑粑,再好的酵母也不如它。面粉里加入適量的水、雞蛋、白糖攪拌均勻,放到暖烘烘的炕頭上,幾個小時面就開了。接著開始揉面,朝著一個方向用力地揉,揉得越用力,時間越長,蒸出來的餑餑就越白越蓬松,直到那面坯光滑如妙齡女子的肌膚。然后把面揉成長條,切成拳頭大的一塊塊,叫“劑子”。把劑子揉一揉,揉出一塊光滑平整的面團。然后把面團塞進磕子中,小巧精致的花紋就印在面團上了,咔一下,花餑餑就落地了。
磕子每磕制一種花餑餑,都含有一定的寓意,因此要根據(jù)不同的節(jié)日,選擇不同題材的磕子,磕制不同的花餑餑。如春節(jié)磕制面魚,寓意年年有余,吉慶有余;結(jié)婚時磕制“蓮子花”,荷花蓮蓬的造型,寓意好事連連,多子多孫;過生日磕制壽桃,寓意長壽幸福。最具有藝術(shù)性的花餑餑,是榮成人磕些魚、蝦、蟹、貝、花卉或雞、燕等動、植物面塑,放在餑餑上,形象逼真,近似于浮雕藝術(shù),造型美觀,使人樂于觀賞,不忍心吃掉。

磕出來的花餑餑不能急于下鍋,要放在熱炕頭上“餳”一會兒,就是讓餑餑更加蓬松。餳餑餑要有分寸,餳不開,餑餑就死貼貼的,餳大了就變形了。這時候,鍋里要添上合適的水提前燒熱,才能把餑餑放進去,溫度相差不大,面才能不死貼。餑餑放到箅籠上時,每個下面都鋪一片干玉米葉,防止粘鍋。入鍋后,先用大火攻,使高溫蒸汽能很快把花餑餑包圍起來,蒸出來的花餑餑又松又暄,然后用小火蒸。等到掀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把門窗都關(guān)好,否則,冷熱空氣相遇,花餑餑表面都會塌陷一個個小坑,像一張張麻子臉,榮成人稱為“鬼抓了”。
鍋蓋一掀,滿鍋熱氣騰騰,花餑餑在鍋里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意思是餑餑笑了,預(yù)示著笑口常開、吉祥如意。出鍋后的餑餑,還要“化一點妝”,土話叫做點“餑餑點”?!梆G餑點”是用可食用色素制造的,純正的玫瑰紅色。用筷子蘸著“餑餑點”,給每個花餑餑點上一個圓點,花餑餑馬上活靈活現(xiàn)地神氣起來,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喜慶勁兒,特別招人喜歡。
隨著旅游業(yè)的興起,每逢節(jié)假日,榮成人在旅游景點和廣場上,把漂亮的磕花餑餑變成商品展銷,吸引著國內(nèi)外游客,外國人感興趣,買上幾個帶回家,從此榮成磕花餑餑走向了世界。(王志華)
【編輯:南若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