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咋消失不見了?不,廚房里還有
前幾天去朋友家吃飯,因為今年倒春寒,天氣一直涼颼颼的,我就提議煮個黃酒喝,一聽說煮黃酒,幾個朋友都來了興趣,但是去哪里找黃酒呢,超市里也沒有賣的,網上買也來不及呀?
我說你別急,廚房里就有,于是我就去他家廚房翻出來半瓶花雕,又去樓下超市買了兩瓶,放了幾塊橘子皮、幾塊蘋果和冰糖、姜絲,簡單煮了一下,熱騰騰的一喝,暈乎乎的都說好喝。
有人看了就感覺奇怪:花雕不是做菜用的料酒么,咋成了黃酒了,也能喝么?懂黃酒的肯定不會這么問,如果你也好奇,那就是你不懂了。
白酒分香型、葡萄酒分種類,其實黃酒也分類型,比如加飯、元紅、善釀、香雪等等,只不過中文博大精深,加上黃酒文化的失傳,大部分人對黃酒文化一點概念和印象都沒有。
黃酒除了可以直接喝,也可以用于烹飪,通常大家用的料酒,是在黃酒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調味料,配料除了糧食之外,還有很多香料或者添加劑,專門用于烹飪的。但是花雕原本就是黃酒,配料基本只有糯米、黃米、小麥,前者只能用于烹飪,后者同時也可以直接飲用。
既然黃酒這么好,咋就消失不見了呢?這還真怪不得黃酒,這跟中國的整體社會發(fā)展是有直接關系的。
白酒和黃酒,其實是前世今生的關系,跟西方的葡萄酒和白蘭地一樣,黃酒蒸餾后就是白酒,沒有幾千年黃酒的歷史,也沒有今天白酒的發(fā)展。
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窮成什么樣,大家可以問問老輩人,飯都吃不飽,哪有糧食釀酒,但是白酒不僅可以用糧食,什么紅薯、土豆、甘蔗渣、玉米桿都行,不僅節(jié)省糧食,出酒率又高,中國人做事都是大刀闊斧,黃酒秒變小眾酒,習慣一直保留至今。
如今經濟好了,糧食問題解決了,不僅白酒陸續(xù)回歸純糧釀造,黃酒復興的日子其實也不遠了,畢竟作為世界三大古酒,黃酒不能眼睜睜看著啤酒和葡萄酒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也是白酒走向世界之日,更是黃酒復興之日。
相比于黃酒,白酒香型更好區(qū)分,以茅臺、瀘州老窖、汾酒為鼻祖,作為三大基礎香型:醬、濃、清,除了這三大元老之外,也有很多實力很強的白酒,品牌不大,但是性價比很高,比如下面這幾款,你喝過么?
小角樓
濃香酒的大本營在四川,釀酒基礎非常的成熟,由于經濟發(fā)展起步比較晚,山多、水多、氣候適宜,每一款白酒單獨拿出來戰(zhàn)斗力都很強,小酒樓雖然不及瀘、五、劍品牌出彩,但是品質和性價比更高。
小酒樓在后期的酒體調制上,人才技術實力不如大品牌,但是正因如此,保留了濃香酒傳統的風格,糧曲香醇厚、純正,窖香優(yōu)雅突出,諸香摻雜在一起,非常的協調,相互襯托之下,真的是香濃馥郁,滿口留香。
國康1935
醬香酒的大本營在貴州,核心產區(qū)在茅臺鎮(zhèn),這款酒大家應該也不陌生,尤其是喜歡醬香酒的老酒友,歷史雖不足百年,但也有半個多世紀,老酒廠不僅品質放心,一百多的價格至少保持了十幾年,也是讓很多老酒友一直在喝的原因。
自從前幾年包裝升級之后,國康1935無意中在酒席、婚宴市場火了起來,一是價格符合大部分老百姓的預期,而且酒質不降反升,將窖藏時間由3年提至5年,為品牌下一步布局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款酒一打開就是滿滿的老酒香,曲香、醬香、陳香濃厚馥郁,綿、柔、香、醇,回甘留香,尤其是醉酒度低,別看是53度,不上頭醒酒快,如果真能喝得懂白酒,基本都是回頭客。
杏花村
清香酒的大本營在山西,而山西清香酒最正宗的產地在杏花村,這款酒應該不用多提,讀過小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美酒何處尋、直奔杏花村。
其實杏花村跟汾酒是一家,大家都只記得后者,卻忽略了前者,作為傳統的大曲清香酒,杏花村有著汾酒的靈魂和基因,如果汾酒喝麻木了,那就試一試杏花村,清、香、爽、勁,才是傳統清香酒該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