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系理論(簡單介紹)

客體關系理論,從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學中借鑒了許多內(nèi)容,也非??粗刈晕业淖饔?。
在介紹客體關系理論前,先解釋一下基本概念??腕w,指我們身體以外的事物或人,包括內(nèi)在客體和外在客體。內(nèi)在客體是指一個心理表象,是一個和重要他人有關的頭腦影像、想法、幻覺、感覺或記憶;外在客體是指一個真正的人、事物。自我(自體),指“我”和“我”的各種經(jīng)驗。
客體關系學派認為,人的發(fā)展動力就是對關系的尋求,被愛與接受愛的需要是動力??腕w關系理論關注的關系,更多是母嬰關系。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是分不清“自我”與“客體”的,往往會產(chǎn)生“共生”感(即將自己和母親融合為一)。在之后,兒童會將童年初期的客體關系質(zhì)量內(nèi)化為個體人格的成分,概化至其他的關系中。
人們常常用過去積累下來的內(nèi)在關系歸因外在的人和事,比如,長大后,個體發(fā)展出除父母外的重要關系,則有很大的可能將一些內(nèi)化的關系“投射”到這段關系中。
而關于自我(自體),科胡特指出,自體產(chǎn)生與孩子與母親的關系中,類似于“自我全能感”的“愛己之心”是天生就有的,孩子天生就覺得世界會滿足自我,如果母親在這個時候能夠接納孩子,滿足孩子的這種“自大”,孩子就會發(fā)展出“我是重要的”觀念。而后,隨著孩子受到挫折(自我受挫,即很多現(xiàn)實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不是“全能”的,世界不會時時刻刻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時便能夠在早先已經(jīng)發(fā)展充分的“自我感”之上慢慢調(diào)整。因而,如果自我在早期的發(fā)展中遇到障礙(如失去母愛或體驗到不健全的客體關系),兒童后期也不能建立適當?shù)淖晕?,最后形成“自我中心人格”?/span>
關于心理異常,客體關系理論指出,“主客體的界限不明晰”、“雙極整合缺乏”(即“好”與“壞”的整合失?。┗颉霸缙诩彝ビH情缺乏”這三者之一都可以導致心理異常。而其治療方法則有關系治療和家庭治療。關系治療,是通過咨詢師與來訪者的移情來重塑早期關系中的“自我”(移情,指的是來訪者將咨詢師視為早年的某個重要他人而產(chǎn)生了相似的情感)。而家庭治療,之前有介紹過,在此不過多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