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困境:忍不住吼孩子,吼完又心疼、內(nèi)疚?你可能陷入一個誤區(qū)
圖片來源:電影《你是好孩子》
好多父母會發(fā)現(xiàn),在育兒過程中,自己常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看到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如對作業(yè)拖拖拉拉,到睡覺時間總不肯去睡)時,心里一開始想的是,“嘖,真是讓人看不慣!”;
隨后轉(zhuǎn)念一想,“算了,忍一忍,不要又跟上次一樣,這次就隨他去吧”,想看看孩子接下來會怎么做;
之后便看到孩子繼續(xù)在拖拉,或是程度升級時,心里的火便慢慢升起來了,“越來越過分,真是忍無可忍”,于是便開口了;
但誰知之后孩子仍不聽,“氣爆!不罵不行了,真是欠揍!”,火氣大發(fā),開始跟孩子“宣戰(zhàn)”,吼了孩子;
吼完之后,孩子在一旁哭著,一幅委屈樣,父母自己心里的火也慢慢降下來,看著孩子難過的樣子,也不禁又心疼又內(nèi)疚,“唉,怎么又是這樣,怎么老是控制不住自己呢......”
圖片來源:電視劇《以家人之名》
在“看不慣—好好說—忍無可忍—開吼—內(nèi)疚”中反復(fù)循環(huán),明明一開始是想好好跟孩子說的,但卻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吼孩子。
這讓不少父母很是苦惱,不知道到底該怎么才能好好跟孩子溝通,也擔憂著這樣情緒化的溝通會傷害到孩子。
總控制不住吼孩子,該怎么辦呢?
奇奇媽媽:
“我每次都告訴自己要好好說話,可是總是控制不住吼孩子。就最近的事情,早上起床要送我兒子上幼兒園,但他一直在賴床,穿個衣服都磨磨蹭蹭。
我和他爸著急上班,只想把他趕緊送過去,于是我忍不住,狠狠地吼了他一頓,導致他一路哭哭啼啼地進了幼兒園大門。
來到辦公室,看到兒子進校門時的打卡照片,發(fā)現(xiàn)兒子一臉的難過,嘴巴噘得老高,樣子非常委屈,我的心里頓時感到很內(nèi)疚、很懊悔。
唉,類似這樣的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我還發(fā)現(xiàn)孩子也越來越頻繁用吼來跟我們吵架,我想給他做一個好的溝通榜樣,也不想再看到孩子因為我們的情緒化溝通而委屈難過的模樣,但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做才好。
也有在網(wǎng)上看各種育兒視頻,但有時在情緒面前我學習的那些方法都是失效的......我真的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
圖片來源: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解讀:
對于愛孩子的父母,每次對孩子發(fā)一分鐘的火,可能需要用一整天一整夜來懊悔。
在奇奇媽媽的心中,或許有著一份“好媽媽”的評分表,每一次吼孩子,都會讓自己被扣分。
在事后的懊悔中,內(nèi)疚心疼孩子之余,可能還有著對自己的自責和身為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好表率的挫敗感。
明明想要好好地跟孩子溝通,卻總是控制不住地吼孩子,這也讓人覺得很無力;
而在更加嚴格苛責自己之后,卻只會讓自己更加難以控制情緒,更多體會到挫敗感和失控感,自我懷疑,對自己失去信心。
但其實,我們不可能做完美父母、滿分父母,但我們可以做真實、不斷成長的父母。
真實的父母,便會有真實的情緒;成長型的父母,便能與孩子形成合作的關(guān)系。
?真實的父母
為人父母,無法忍受孩子的某些行為是正常的。
孩子做事情拖拉啦、亂丟玩具不肯收拾啦、吵著鬧著要買新玩具等等,可以說,整個育兒過程就像是父母做接球練習:
孩子會不斷向父母“投球”,如何接住、并很好地把球打回去,讓孩子也能接住球,往往體現(xiàn)出了父母的涵養(yǎng)和能力。
在過程中,孩子投出來的球有的角度清奇、有的高有的低、有的難以判斷落球點,作為接球方的父母會很累,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yīng)。這都是真實、正常的反應(yīng)。
但大多數(shù)的我們,很少愿意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在孩子做出一些我們無法接納的行為之后,假裝接納,但最后忍無可忍,便又是各種日常“吼孩子”。
圖片來源: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其實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的假裝接納,孩子都是能看出來的。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麥拉賓法則”,也被稱為“73855”定律。
這個法則說的是:人們對于一個人的印象,只有7%來自于你說的內(nèi)容,38%來自于你說話的語調(diào),而55%來自外型與肢體語言。
我們的非言語信息,如說話時緊皺的眉頭、不自覺加重的語氣、緊繃的臉部等等,比起我們說的內(nèi)容,孩子更快接收到的是這些。
而我們明明說著同意的意思,可傳遞給孩子卻是相反的感受,讓孩子陷入兩難的困境,不知該如何是好。
同樣地,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表情、動作、語氣、語調(diào)等傳遞的情緒是憤怒的,孩子接收的信息有93%都是父母的脾氣,剩下的7%才是我們最想讓孩子聽明白的道理,而此時孩子也往往是聽不進去的。
圖片來源:電影《胡麗葉塔》
這也是為何我們學習了那么多處理情緒的方法卻還是失效的原因。
面對內(nèi)心翻涌的情緒,在應(yīng)對、處理之前,我們需要先去面對、體驗。
所以,在感覺到自己的憤怒、煩躁時,覺得自己可能接下來沒辦法耐心跟孩子溝通時,不如先按下暫停,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等待心情的平復(fù),例如先轉(zhuǎn)身去洗把臉、做一下深呼吸、或是到陽臺看看風景等。
要知道,父母是人不是神,用真實的自我情感來界定孩子的行為對著自己來說是否可接納,更有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和親子關(guān)系的發(fā)展。
那么,在做回我們真實的自己后,有哪些溝通技巧來幫助我們解決應(yīng)對類似的情況呢?
1)積極的傾聽
有時候,當孩子自身的需求沒被滿足時,他便要“投球”了。
例如孩子說自己不想吃飯了、說不想做作業(yè)了、或者是跟小伙伴鬧矛盾,人家不跟他玩了......孩子說得很簡短,也難以準確地說出他到底需要什么;
而作為“接球”方的我們,可以學會解碼孩子到底想說什么,用一些接納性的語言來一步步引導孩子打開心扉,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情感。
我們可以用一些不帶任何意見的回答,比如說“嗯,哦,繼續(xù)說吧,我聽著呢”、“真的嗎?快給我講講”、“發(fā)生什么事了呢?”等等;
在孩子講述時,積極傾聽,然后學著去解碼孩子所講內(nèi)容背后他的需求、情緒,并把自己的解碼信息反饋給孩子驗證。
圖片來源:電影《塔利》
而積極傾聽處于遇到問題的孩子,不僅可以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還可以讓親子相處中多了尊重和理解,親子關(guān)系更加親密。
同時,也能幫助孩子在與父母溝通聊天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更透徹的思考,嘗試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主,更有責任感。
2)以“我”出發(fā),跟孩子講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這場投球練習中,有時候孩子發(fā)球了,但我們父母不一定有精力去接住這個球,有時因為工作太累人,有時我們自己有其他要事要處理,就像奇奇媽媽講的例子,自己也急著上班。
這時候,我們便很容易變得煩躁,不自覺地會去吼、指責孩子,說“你很煩??!”、“你能不能不要那么拖拉!”、“你不要那么挑食!”等等。
這些其實是把矛頭指向了孩子,被孩子理解成父母對他的評價、指責;而這樣的談話方式也往往容易引起孩子的防御和攻擊。
而相反,當我們?nèi)ビX察自己的感受,并說出自己的感受時,或許會是不一樣的結(jié)果。對不可接納行為進行描述,然后說出作為父母的感受,和這個行為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
圖片來源:電影《奇跡男孩》
例如當你工作很累回到家,只想安安靜靜地躺著時,孩子卻在一旁看動畫片,還跟著里面的人大聲地說臺詞、比動作時,我們該如何跟他溝通好呢?
可能我們一開始會讓孩子調(diào)低聲音,但處于興奮中的孩子可能難以聽進去。
說了兩三次后,孩子沒有聽時,疲憊的我們可能會失去了耐心,不自覺地調(diào)高聲調(diào),又不小心演變成“吼孩子”了。
所以,不妨嘗試下?lián)Q個說法:
“寶寶,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個動畫片,所以你很想跟著里面的人說臺詞。
但是,媽媽現(xiàn)在感覺好累,太大聲的話媽媽感覺沒辦法休息,可不可以請你小聲一點呢?”
其實,孩子可能只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哭鬧,而當我們能夠告訴他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去指責,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沖突,孩子也能慢慢學會去體諒別人的感受,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多問問孩子“你還需要我?guī)湍阕鲂┦裁础?,而不是質(zhì)問孩子“你還能給我做到哪些”。
我們注定無法成為滿分父母,但可以做不斷成長的媽媽,只有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會擁有更好的孩子。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END
▎本文為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jīng)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quán)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