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zhàn)與高平骷髏王廟相關問題研究
長平之戰(zhàn)與高平骷髏王廟相關問題研究
岳莉培
(晉城博物館,山西晉城048000)
摘 要∶長平之戰(zhàn)是冷兵器時期最大的圍殲戰(zhàn),其勝負結局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長平之戰(zhàn)對當?shù)氐臍v史文化影響很深,從唐玄宗親祭省冤谷,宋金官員數(shù)次效仿,至明清官民結合在谷口村建立骷髏王廟進行春秋廟祭,這些均是后人對這場戰(zhàn)爭的追溯與反思。文章在對長平之戰(zhàn)簡要概述的基礎上,著重研究當?shù)赜蓱?zhàn)爭形成的祭祀文化和對社會的影響。
公元前376年,三分晉國而崛起的諸侯國韓、趙、魏廢晉國國君,將其遷至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西城村一帶),這便是晉城地名由來的說法之一,長平之戰(zhàn)就發(fā)生于此。
1 ?長平之戰(zhàn)簡述
戰(zhàn)國后葉出現(xiàn)了天下大一統(tǒng)的發(fā)展趨勢,秦昭襄王胸懷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采取謀士范睢“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縱橫捭闔。公元前262年,昭襄王發(fā)動了對韓之戰(zhàn),攻取了韓國的野王,切斷韓上黨(晉城、長治一部分)同都城鄭的聯(lián)系,使上黨地區(qū)處于孤立無援的狀態(tài)。上黨郡守馮亭不愿投降秦國,為了達到韓、趙兩國聯(lián)合抗秦的目的,決定向趙孝成王獻地。
權衡利弊后,趙王接收了韓地上黨,并遣名將廉頗率軍進駐長平,協(xié)守上黨。秦軍隨后由王龁帶領從都城咸陽發(fā)兵,抵少水(沁河)西岸,扎下營寨南北布防。戰(zhàn)爭初期,趙軍連連失利。后在丹河東岸建立起堅固的丹河防線,同秦軍打持久戰(zhàn),兩軍以丹河為界對峙了三年之久。廉頗的堅守使秦軍的攻勢屢屢受挫,糧草供給出現(xiàn)困難。秦王為了擺脫困境命范睢使反間計得逞。
趙括到達前線,變守為攻,但被秦軍圍困46日。趙括多次分兵突圍,企圖沖出一條血路,均被秦軍擊退。生死關頭最后一搏,趙括親率精兵、赤膊上陣、強行突圍,突圍中被秦軍亂箭射死。主將既死,趙軍無力再戰(zhàn),40余萬將士全部降敵。為防趙卒反叛,白起下令殺俘?!澳藪对p而盡坑殺之”是《史記》中記述的趙俘的結局。
1995年4月,高平市永祿鄉(xiāng)一名老農在修整田地時挖出不少白骨,同年山西省考古所對其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參看長平之戰(zhàn)遺址永祿1號尸骨坑發(fā)掘簡報∶永祿1號尸骨坑為一次性亂葬坑,伴有兵器出土。部分尸骨有箭痕、砸痕、刃痕和骨折等創(chuàng)傷,均為非自然死亡男性,以中青年為主。依據(jù)尸骨坑發(fā)現(xiàn)多處等因素分析,應是戰(zhàn)爭產物,趙軍亡卒。死者絕大部分為被殺后亂葬,未發(fā)現(xiàn)大量降卒被活埋的證據(jù),這種現(xiàn)象有別于史書關于40萬降卒被坑殺的載述。當然,僅百余個體,不能完全反映數(shù)十萬死者之死因。
2 ?戰(zhàn)后當?shù)丶漓胛幕难葑?/p>
2.1 ?白起臺與省冤谷
史書中多次出現(xiàn)歷朝歷代在長平地區(qū)積骨埋尸、祭奠亡靈的記載。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沁水》載“秦坑趙眾,收頭顱筑臺于壘中,因山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之曰白起臺?!边@條記錄引自《上黨記》,《上黨記》是山西歷史上第一部地方志,編著于晉代,亡失于隋。從后世引述得知,長平戰(zhàn)后遺骨曾被統(tǒng)一收集,收集之地曰白起臺,卻不知與今日白起臺的地點是否一致。到了唐代,白起臺的地點有了明確記錄,《括地志》云“頭顱山,一名白起臺,在澤州高平縣西五里?!敝蟮摹对涂たh志》《太平寰宇記》均有引錄記載?!翱h西五里”正是今日的高平谷口(哭頭)村,谷口村北有一高臺,高臺上建有骷髏廟,廟中祀長平之役戰(zhàn)死和被俘坑殺的四十余萬趙卒亡靈,主祀骷髏王趙括。
廟內存光緒十年(1884)《重修骷髏廟碑記》,碑文開篇追溯了骷髏廟的創(chuàng)建年代。“高平城西五里,有地名殺谷,乃長平之役,秦將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處。唐明皇幸潞,見頭顱似山,骸骨成丘,觸目傷心,敕有司掩埋之,鳩工建廟,言其額曰骷髏廟,易其谷曰省冤谷。春秋祭祀,守土者詣致祭,歷代相因?!北挠浭鲼俭t廟是由
唐明皇所建,通覽史料這樣的附會著實讓人難以信服。
唐明皇幸潞確為史實,新舊唐書均有記載。《新唐書·地理志》云“澤州高平,有泫水,一曰丹水,有省冤谷,本殺谷,玄宗幸潞州,過之,因更名?!毙谛衣海窘浉咂郊赖焱鲮`也在情理之中,這里還明確指出了當時的祭祀地點在殺谷,祭奠之后,玄宗將殺谷更名為“省冤谷”,但記載中并無建廟之說。
宋《太平寰宇記》載“省冤谷,東西南北各六十步,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秦壘西面百步。即趙括被殺,余眾四十萬降白起之處也。起懼趙變,盡坑之,露骸千步,積血三尺,地名殺谷。唐開元十年正月,玄宗行幸,親祭,改名為省冤谷?!贝颂幟鞔_了省冤谷的位置,仍只字未提有修廟一事。
金初,高平知縣王庭直著《省冤谷記》《澤州府志》有載“少讀揚雄書,有載長平之戰(zhàn)……詢其故跡,父老曰‘城西北十五里,有地曰殺谷,乃秦將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之所……至唐易名省冤,則長平故事其來久矣。’辛酉清明日,庭直率本土士眾……吊以祭之。舊宋運判馬城,經過此地,移檄縣僚,收拾遺骸……仍于所掩之地啟墳祭之,使后人不踐履爾。今觀其墳,已為奸農所侵,僅存數(shù)尺而已。乃勸鄰農,于所占墳地外更四面各廣八步,起供堂一所,于其上植美木成圍,俾永久所悼惜。”王庭直在省冤谷骷髏墳前興建的供堂一所,乃是長平之戰(zhàn)祭祀建筑的最早記載,文中依舊無建廟的記述。2.2 骷髏王廟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下令設“厲壇”以祭祀“無祀鬼神”?!睹魇贰ざY志四》記載了厲壇之祭,京都祭泰厲,王國祭國厲,府州祭郡厲,縣祭邑厲,里社祭鄉(xiāng)厲,皆為“無祀鬼神”而設,用以慰藉戰(zhàn)死或客死異鄉(xiāng)的幽魂。骷髏廟或因此在明代修建,明成化《山西通志》載“頭顱山,在澤州高平縣西五里,秦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后人收頭顱筑于壘中,狀若山,故名。又名白起臺,上建頭顱廟,歲時民祀之若厲祭云?!边@段記載證明了明代有廟的事實。厲祭為壇祭,筑土為壇,祭祀對象為眾多鬼魂,而骷髏廟(頭顱廟)為廟祭,主祀骷髏王趙括。雖說骷髏廟祭同厲祭有些許差別,但在地方史志中可查,可見在當時得到了官方認可。“歲時民祀之若厲祭云”說明明代的骷髏廟祭是類似于厲祭的民間祭祀。
骷髏廟是市保單位,目前所存為清代重修遺構。受地形所限,骷髏廟占地不大,為精致的一進小院,正殿三間主祀趙括,殿內完好留存明代所塑趙括夫婦像。殿外東西檻墻各嵌入一塊題記,東面為澤守于達真所題《骷髏王廟》,西面為清順治年間高平西河舉人郭元佐所記《吊古長平》。東西耳殿各兩間,因高臺東邊的山體滑坡,重修時東廂房內移,東西廂房無法對稱。
一通勒石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的《重修骷髏廟記》立于正殿前。碑文載∶“維時明府劉公主計茲土,登白骨之坑,謁骷髏之象,徘徊瞻顧者久之。既而愀然曰以四十萬之生靈,而僅食一宇,可為痛哭者,此而猶者是乎?其墑溶敗壞也,誰司茲土而令若是? 毋亦余一人之責乎乃議畚筑興土木,圖所以為修葺者,越兩月而告成?!北挠涊d此次對骷髏廟的修葺,是在高平縣令劉應召主持下,歷時兩個月完成的。碑石為證,在明代的基礎上,清代對骷髏廟又有過兩次重修,分別在雍正十一年(1733)和光緒十年(1884)。清《澤州府志·方輿志五》載“頭顱山,縣西五里……有司春秋祀之?!闭f明骷髏廟的春秋祭祀在清代得以延續(xù)。
東廂房內立一塊勒石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牌位,上書“五位將軍尊神之位”。杜平、李恩、任安、孫立、耿彥正,亦被稱為“五道將軍”,掌管著世人的生死與榮祿。
對比相關史料,唐代以前就存在對長平之戰(zhàn)亡靈祭祀而形成了白起臺。依據(jù)唐代史料記載判斷,白起臺應在今日谷口村。唐宋金時期,有記載的關于唐玄宗、宋代馬城和金時王庭直等對長平之戰(zhàn)亡靈的祭祀應屬于個人行為,祭祀地點在省冤谷,當時該祭祀尚未形成禮制。明清時期,為了方便人們對長平之役亡靈的祭祀,祭祀地點轉移,由省冤谷又回到離縣城較近的谷口村,并形成了春秋祭祀的廟祭制度。
參考文獻
【1】靳生禾,謝鴻喜.長平之戰(zhàn)【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李侃.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朱樟.澤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