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太原永寧寺明代壁畫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圖像考察(二)

2021-12-23 09:33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太原永寧寺明代壁畫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圖像考察(二)

第十七場面〔圖二十四〕:一佛結珈趺坐山腳下磐石上。前方三村夫面向佛陀,一者跪坐雙手合十供養(yǎng),二立者中一人拄杖。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間題記"第十七愿,道勝諸佛愿”。源自《大阿彌陀經》

第十七愿:“說經行道十倍于諸佛”記述,即法藏比丘誓愿自己成佛后,說經行道超出諸佛的愿望。畫面難以反映誓愿內容。

第十八場面〔圖二十五〕:虛空中一佛結跚趺坐,右側一俗者童子雙手合十侍立。前下方二俗者面向佛陀跪坐雙手合十供養(yǎng)。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間題記“第十八愿,成就宿命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十八愿:"我剎中人盡通宿命,知百千億那由他劫事”記述,即眾生通曉前世后世事物的愿望。畫面難以看出此誓愿內容。

第十九場面〔圖二十六:1、二十六:2〕:山腳下磐石上自然坐三頭六臂人物。左右第一手在胸前握金剛杵,左右第二手分別執(zhí)如意、鈴,左右第三手分別舉鏡、寶劍。該人物顯然為密教明王造型,但手中持物難以與某一具體名號的明王對應。前方三俗者面向明王跪拜。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右中部題記“第十九愿,生獲天眼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十九愿:“我剎中人盡得天眼,見百千億那由他世界”記述,亦即使眾生洞徹無窮大千世界的愿望。畫面難以看出此誓愿內容。

第二十場面〔圖二十七〕:以水流為背景,左方一比丘坐磐石上,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前坐一童子,右方三世俗老者乘云漂浮在水流上空,大概是往生的亡者。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間題記“第二十一愿,生獲天耳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愿:“我剎中人盡得天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說法,悉能受持”記述,亦即使佛土中眾生獲得天耳通,聆聽諸佛說法的愿望。人物情態(tài)與誓愿內容差距較大。畫面中比丘似為法藏,與云中阿彌陀佛形成“我作佛時”的假設式圖像構成。

第二十一場面〔圖二十八〕:在一單開間硬山頂建筑中,表現一佛結珈趺坐

須彌座上,脅侍二天王。屋外一俗者面向佛陀雙手合十供養(yǎng)。屋頂上為云中阿彌陀佛。屋外右側題記“第廿二愿,他心智通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一愿:“我剎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眾生心念”記述,亦即使佛土中人獲得知曉眾生心念的愿望。畫面難以看出此誓愿內容。

第二十二場面〔圖二十九〕:在山腳下表現一組五人行走或站立。前方比丘雙手合十供養(yǎng),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后方四人動作不一,目視比丘。左中部題記“第二十二愿,神足超越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二愿:“我剎中人盡得神足,于一念頃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世界”記述,亦即使佛土中眾生獲得神足通的愿望。畫面中難以看出誓愿內容。畫面中比丘似為法藏,與云中阿彌陀佛形成“我作佛時”的假設式圖像構成。

第二十三場面〔圖三十〕:以石拱橋為背景,橋下波濤洶涌,其間現出一蒼龍。橋上一童子擎幡前行,其后一比丘雙手合十走來,再后一童子托盤中置缽,缽中升騰一股云氣。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左側題記“第二十三愿,聞名至果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三愿:"我名號聞于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于大眾中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民以至蝸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乃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剎記述,亦即使佛土眾生無不聞知阿彌陀佛名號的愿望。畫面難以看出誓愿內容。

第二十四場面〔圖三十一〕:以城門為背景,城門外一者趴在竹簾上,骨瘦如柴。城右前方一者騎馬離去,以袖拂面并回首目視趴地者,身后一侍者執(zhí)傘回顧。前方一柱杖者亦觀望趴地者。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左側題記“第二十四愿,頂光絕勝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四愿:“我頂中光明絕妙,勝如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記述,即阿彌陀佛自身獲得無限光明的愿望。畫面難以看岀此誓愿內容。

在東壁諸場面中,第二十、第二十一場面出現與誓愿順序不對應的情況。第二十場面題記“第二十一愿,生獲天耳愿”,實際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愿,況且東壁畫面中不見“第二十愿”題記,可見此“第二十一愿”應為第二十愿的誤寫。第二十一場面題記?'第廿二愿”,內容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一愿,而且第二十二場面中已經存在第二十二愿,顯然此“第廿二愿”應為第二十一愿的誤寫。由于第二十場面誓愿序號錯誤,導致第二十一場面誓愿序號也出現錯誤,"廿”字在所有題記中僅見于此,似乎書寫題記者發(fā)現與第二十二愿序號重復的問題,于是書寫“第廿二愿”加以區(qū)別。

在東壁畫面中,第二十一場面配置在第十五、十六場面之間,其他場面一概按誓愿順序呈之字形排列,在下述西壁則沒有出現這種穿插配置的現象。如果考慮東壁第十五以后各場面內容,基本不對應誓愿內容的情況,似乎題記書寫者在已完成壁畫上填寫愿文過程中,當時漏填第二十一場面題記,致使填寫到第二十場面時,發(fā)現剩余的場面不足填寫余下的誓愿。此時注意到漏填第二十一場面,為方便起見,于是篡改第二十場面中誓愿順序,又敷衍第二十一場面誓愿順序,形成目前所見的場面布局。

(二)西壁圖像

第二十五場面〔圖三十二:1、三十二:2〕:以山巒樹木為背景,左下方一組人物遭白灰覆蓋,難以仔細辨認。右下方一組4人,一紳士摸樣者站在前面,面對左下方人物。其后二村夫一者抱拳,一者拄杖,再后一比丘雙手合十供養(yǎng)。左上方二幡桿上架一橫桿,橫桿上懸掛三盞燈籠。右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右部中間題記"第二十五(缺'愿'字),蒙光悉生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五愿:"光明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至蝸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來生我國”記述,亦即阿彌陀佛光明照耀天下,使眾生皆生西方佛國。畫面大概以燈籠喻阿彌陀佛光明,比較符合誓愿內容。

第二十六場面〔圖三十三:1、三十三:2、三十三:3〕:在山石樹木之間,右下方松樹下坐一老者,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左上方云團上載比丘七人,由右向左分別擊打手鼓、吹橫笛、吹笙、吹蕭、擊鐐、敲云鑼、搖鈴杵。右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松樹右側巖石上題記“第二十六愿,光觸超凡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六愿:"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蝸飛蠕動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慈和過諸天人”記述,即蒙佛光輝照耀,可以超凡至圣。畫面大概以云中奏樂比丘安然自得的神態(tài),比附超越天人的用意,比較符合誓愿內容。

第二十七場面〔圖三十四:1、三十四:2、三十四:3]:在兩山之間,左下方山巖上表現打開一扇門的大門,其上一惡獸張口咬住門額,應為地獄入口。中間下方表現二瘦骨嶙峋的餓鬼,一者躬身伸手,另一者跪坐戴枷,兩者面對二魁梧的武士,其一操棍。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間題記“第二十七愿,戒行往生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七愿:“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fā)菩提心,奉

持齋戒,行六波羅蜜,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記述,即眾生遵守戒律,行菩薩行,使之往生后做菩薩。畫面與誓愿內容不符。

第二十八場面〔圖三十五〕:一只小船行進在滔滔江水中,船篷內立三比丘,前一者靠桅桿上協(xié)助拉繩索,后二者雙手合十。船頭二船夫、船尾一船夫用力撐槳,船頭另一船夫拉繩升帆。兩岸高山壁立,林木扶疏,美不勝收。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間題記"第二十八愿,晝夜念生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八愿:“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花,然燈懸緡,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凈,益作諸善,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于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記述,即眾生平素供養(yǎng)三寶,念誦阿彌陀佛一晝夜,亦可往生西方世界的愿望。畫面似乎以行船運送沙門表述供養(yǎng)三寶,而晝夜念誦以求往生的意涵無所體現。

第二十九場面〔圖三十六:1、三十六:2、三十六:3]:以蜿蜒的山谷為背景,一人跪坐谷底,雙手合十,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山腰間三類似強盜人物似在追殺谷底者,前一者兇相畢露,探視谷底之人,后二者抱石塊趕來。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間題記“第二十九愿,十念往生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二十九愿:“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記述,即十聲念誦阿彌陀佛名號可往生西方凈土世界的愿望。畫面與誓愿內容不甚符合。

第三十場面〔圖三十七〕:在大山巖石之前置一方桌,兇狠屠夫雙手提一頭小象倒放桌上,口銜利刃,作即將屠宰狀。桌右側三立者,一貌似紳士者雙手伸岀作憐憫狀,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另二者為普通村民,其中一者送器皿來,另一者側視屠夫。方桌一側地上放置二器皿。屠宰場面令人毛骨悚然。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山巖上題記“第三十愿,改惡遂生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愿:"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蝸飛蠕動之類,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愿生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來生,一切所欲無不如意”記述,即作惡之人懺悔遷善,亦可往生西方凈土世界的愿望。畫面一側表現殺生作惡場面,另一側表現憐憫懺悔,比較符合誓愿內容。

第三十一場面〔圖三十八:1、三十八:2、三十八:3〕:兩山之前矗立一六角十一級佛塔,塔外側置六角形圍欄,圍欄內兩側生長兩顆松樹。兩樹下各有一組人群,左側五人,二比丘、三俗者,右側四人,二比丘、一沙彌、一俗者,除左側一立者外均跪坐雙手合十供養(yǎng)。塔頂為云中阿彌陀佛。塔右側題記“第三十一愿,人天歸敬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一愿:“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五體投地稽首作禮,喜悅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記述,即佛土眾生皈依禮敬阿彌陀佛的愿望。畫面以眾生禮拜佛塔的形式表述稽首作禮阿彌陀佛,大體符合誓愿內容。

第三十二場面〔圖三十九:1、三十九:2〕:在山腳下,一貴婦人走來,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身后一擎寶蓋者,身前一托珊瑚仆人。前方一女子遙向阿彌陀佛跪坐雙手合十供養(yǎng)。中部題記“第三十二愿,永脫女身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二愿:“十方無央數世界有女人,聞我名號喜悅信樂,發(fā)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后其身不復為女”記述,即佛土中女子往生為男子的愿望,畫面與愿文內容符合。

第三十三場面〔圖四十〕:大山前走來一隊人馬,以貌似官紳的騎馬者為中心,隨從五人,其中馬前三開道導引者中一者手操棍棒,另二者似與主人對話,側前一牽馬揚鞭者,馬后一擎寶蓋者。側前方遇二行人,其中一者為比丘,側后方亦二行人。隨從五人中一人手指比丘,具有點題作用。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右中部題記"第三十三愿,具修諸行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三愿:"凡生我剎者一生遂補佛處,惟除本愿欲往他方,設化眾生修菩薩行,供養(yǎng)諸佛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fā)信心,修菩提行、普賢行、寂滅行、凈梵行、最勝行及一切善行”記述,即令佛土眾生修菩薩行的愿望。畫面用比丘代表修菩薩行,似乎符合誓愿內容。

第三十四場面〔圖四十一〕:在兩山之間一巨大磐石上,坐一具頭光與身光比丘,有別于其他無頭光比丘,推測為地藏菩薩??罩斜憩F十只飛鳥,包括一對鳳凰、一對孔雀、一對白鶴及四只其他鳥雀。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上部題記"第三十四愿,隨生他方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四愿:"我剎中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愿,不復墜于三惡道”記述,即隨眾生意念往生所希冀的國土。地藏菩薩以比丘身得度,其人在釋迦佛入滅以后,彌勒成佛之前,眾生賴以救苦濟世。地藏菩薩發(fā)心必盡度六道眾生,始愿成佛。飛鳥大概就是地臧菩薩所超度對象,同時,飛鳥代表的自由世界,亦符合“隨生他方”誓愿內容。

第三十五場面〔圖四十二〕:在一硬山頂單間佛堂中,表現三佛分別坐在須彌座上,中間一者施密宗胎藏界凈法界印。三佛兩外側各一天王。佛堂門口一俗者跪坐雙手合十供養(yǎng)。佛堂頂上為云中阿彌陀佛。三佛之間題記“第三十五愿,遍供諸佛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五愿:“剎中菩薩以香華、擋蓋、真珠、纓絡種種供具,欲往無量世界供養(yǎng)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記述,即剎中菩薩以種種供具供養(yǎng)諸佛的愿望。畫面供養(yǎng)諸佛表現與愿文內容一致,而供養(yǎng)人沒有操持供具,與愿文又存在一定差距。

第三十六場面〔圖四十三〕:在一單間硬山頂建筑中,一官紳坐椅子上,兩側各一侍者擎扇,門口內側立一武士。門口外側三官人各執(zhí)笏板跪拜室內官紳。屋頂上為云中阿彌陀佛。屋左側題記"第三十六愿,遍供午還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六愿:“剎中菩薩欲萬種之物,供養(yǎng)十方無央數佛,即自在前供養(yǎng)既遍,是日未午即還我剎”記述,即剎中菩薩能夠快捷地至各方世界供養(yǎng)諸佛的愿望。畫面與誓愿內容不符。

第三十七場面〔圖四十四:1、四十四:2〕:在一建筑基臺上立一屏風,內一官紳坐椅子上,一縷清煙通向佛陀。左側前立一執(zhí)如意侍者,右側立二官紳并一持棍棒侍者。對面一官紳坐臺座上,身后一侍者。兩組人物中主人各做手勢,似在辯論。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右側題記“第三十七愿,得大辯智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七愿:“剎中菩薩受持經法,諷誦宣說,必得辯才智慧”記述,即佛土中菩薩辯才無礙的愿望,畫面與愿文內容約略符合。

第三十八場面〔圖四十五〕:山岳之前走來兩小隊人馬。前方一隊一武將騎馬上,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馬前一武夫操仰月刀開道,馬側后一者擎戰(zhàn)旗侍候。后方一隊四人一馬,馬背搭挎袋,馬前后二書生摸樣者躬身向前,二隨從中一者挑擔。兩隊人物前呼后應。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部題記“第三十八愿,慧辯無限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八愿:"剎中菩薩能演說一切法,其智慧辯才不可限量”記述,即佛土中菩薩辯說無礙。畫面難以反映誓愿內容。

第三十九場面〔圖四十六:1、四十六:2、四十六:3、四十六:4〕:山腳下兩小隊人馬相對佇立,每隊各二騎馬者、一擎旗者。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右側山巖上題記"第三十九愿,勝力相好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三十九愿:“剎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說經行道無異于諸佛”記述,即佛土中菩薩相好莊嚴的愿望。畫面難以反映誓愿內容。

第四十場面〔圖四十七〕:山前長出兩棵大樹,傘狀樹冠上各自有規(guī)律地點綴著六個紅色扁圓,并莊嚴著寶緡。右側樹下一比丘佇立作講說狀,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左側樹下一比丘與一俗者跪坐雙手合十面向前者。左側樹下另一俗者面對山巖跪坐并顧盼其余三人,前方地上放一食盤。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部題記"第四十愿,樹現佛剎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愿:"剎中清凈照見十方無量世界,菩薩欲于寶樹中見十方一切嚴凈佛剎,實時應現,猶如明鏡覩其面相”記述,即佛土中寶樹顯現佛剎的愿望。畫面中兩棵寶樹的表現與誓愿符合,但人物表現含義模糊。畫面中講說比丘似為法藏,與云中阿彌陀佛形成"我作佛時”的假設式圖像構成。

第四十一場面〔圖四十八〕:在山石樹木之間,左下方一比丘坐磐石上,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胸前一股清流通向二俗者。三俗者佇立前方兩棵松樹下,其中一人手指比丘,一人托盤,一人執(zhí)珊瑚供養(yǎng)。磐石下一女子跪坐雙手合十供養(yǎng)比丘。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中部題記“第四十一愿,道樹極高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一愿:"剎中菩薩雖少功德者,亦能知見我道場樹高四千由旬”記述,即佛土中菩薩知曉道場莊嚴的愿望。畫面難以反映誓愿內容。畫面中講說比丘似為法藏,與云中阿彌陀佛形成“我作佛時”的假設式圖像構成。

第四十二場面〔圖四十九:1、四十九:2〕:在山石樹木之間的建筑圍欄之前,橫躺一骨瘦嶙峋死者,近前一女子俯首觀看,左前二女子,右前四女子議論紛紜。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右側題記“第四十二愿,殊特難稱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二愿:’‘剎中諸天、世人及一切萬物,皆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者,眾生雖得天眼不能辯其名數”記述,即佛土眾生及萬物莊嚴妙好的愿望。畫面完全不符誓愿內容。

第四十三場面〔圖五十〕:山腳下曲足高幾上置一香爐并一凈瓶,爐上香煙升起。高幾左側二比丘雙手合十,一者坐巖石上,另一者躬身立。高幾右側四俗人,一老者坐椅上,左手指向比丘,頭頂一縷清煙通向佛陀,身后一侍者執(zhí)拂子,一童子捧物向老者,最后一者扶杖而立。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左側題記"第四十三愿,聞法自然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三愿:"我剎中人隨其志愿,所欲聞法皆自然得聞”記述,即佛土中人能夠自然聽法的愿望。畫面約略反映了誓愿內容。

第四十四場面〔圖五十一〕:左側一組建筑燃起大火,門樓下夫婦摸樣二人及一童子倉皇逃出,門前貌似仆人二者抱物而逃。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右中部題記“第四十四愿,髻光如佛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四愿:"剎中菩薩、聲聞皆智慧成神,頂中皆有光明,語音鴻暢,說經行道無異于諸佛”記述,畫面與誓愿內容全然不符。

第四十五場面〔圖五十二〕:兩岸群山之中江水波濤洶涌,江岸一牛驚慌逃竄,回顧雙手合十比丘。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結凈法界印。左側題記“第四十五愿,解脫三昧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五愿:“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皆逮得清凈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fā)意頃供養(yǎng)不可思議諸佛,而不失定意”記述,即他方佛土菩薩得解脫三昧的愿望。畫面與誓愿內容不符。

第四十六場面〔圖五十三:1、五十三:2〕:在山谷之中,大水淹沒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前方三俗人浮在水面逃生,其中前面二者抱木板逃命,落后一者呼喚抱木板者救助。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結凈法界印。左側題記“第四十六愿,普等三昧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六愿:“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記述,即他方佛土菩薩得普等三昧的愿望。畫面與誓愿內容不符。

第四十七場面〔圖五十四〕:以一單開間建筑為中心,屋內一王者倚坐,其左側一合掌侍立童子,桌上擺放案綜及筆墨紙硯,桌左側一長發(fā)夜叉狀人物,右側一操持三叉戟牛頭獄卒。屋外正前方一跪坐被刑者接受王者審判,其后一似狗頭獄足左手操枷站立,又一比丘雙手合十面向王者站立。左方一長耳夜叉狀人物左手牽二被刑者走來,右手揮舞狼牙棒。由獸首獄卒及夜叉貌獄卒可知,畫面描繪了地獄審判場面,其王者可能為閻羅大王。屋頂為云中阿彌陀佛。屋右側題記“第四十七愿,不退轉地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七愿:“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即得至不退轉地”記述,即他方佛土菩薩得不退轉地的愿望。畫面與誓愿內容不符。

第四十八場面〔圖五十五:1、五十五:2〕:中間磐石上坐三頭八臂明王,發(fā)髻作火焰狀,左右第一手合十,左右第二手各舉劍在頭頂交叉,左右第三手分別持戟、執(zhí)印,左右第四手分別執(zhí)鏡、握劍。該造型亦難以比定為某一具體名號明王。明王周圍布置一圈九朵天花。左右上方各一組三人天兵,拼命向中間明王進攻。左上方天兵,一者乘龍操矛,一者揮劍,一者舉山石。右上方天兵,一者持鉞,一者兩手操矛,一者舉錘拿寥。明王周圍配制天花,以及天兵進攻明王的構圖,沿用了傳統(tǒng)降魔圖像的表現手法二明王左下方二夜叉女狀人物分別舉劍站立。正上方為云中阿彌陀佛,左側題記“第四十八愿,具三法忍愿”。源自《大阿彌陀經》第四十八愿:“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于諸佛法永不退轉”記述,即他方佛土菩薩獲得三法忍的愿望。此處沒有說明三法忍具體所指,而《大阿彌陀經》卷下《道場寶樹分第二十七》記述,提供了直接線索。經云,“佛言,阿彌陀佛剎中,其道場樹高一千六百由旬,(中略)若有眾生觀想樹者乃至成佛。(中略)彼剎諸天人世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應為三法忍的內涵。畫面通過靜坐明王阻止天兵的進攻,表現三法忍用意,比較符合誓愿內容。

縱觀兩壁畫面,由東壁第一場面消除三惡趣苦的“永絕輪回愿”,至西壁第四十八場面“具三法忍愿”,首尾呼應,完整地表述了四十八愿內容。每個場面上方表現云中阿彌陀佛,形成與經典對應的“我作佛時”圖像結構。在少數場面中,似乎主人公法藏登場,與云中阿彌陀佛之間構成假設式構圖,多數場面則不見主人公其人。在一些場面中,云中阿彌陀佛采用密宗佛像手印,顯然吸收了密宗造型因素,但阿彌陀佛的屬性不會因此改變。引人注目的是,場面與愿文能夠對應者不足總量的1/3,卻能夠據此說明壁畫粉本確實為表述《大阿彌陀經》制作。至少2/3場面與愿文不符的情況,又說明粉本制作者領悟經典教義的能力有限,當然,四十八愿中不少內容十分抽象,客觀上增加了將經典思想圖像化的難度,這或許是導致諸多場面圖像與愿文不符的緣由。但是,在2/3不符的情況之中,存在不少圖像與愿文毫不關聯,而圖像內容有明確所指的場面,目前還難以解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太原永寧寺明代壁畫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圖像考察(二)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门源| 荃湾区| 张家口市| 文登市| 江川县| 得荣县| 隆尧县| 乐昌市| 南华县| 古蔺县| 咸宁市| 蒲江县| 峡江县| 万源市| 蓬莱市| 安宁市| 无棣县| 正宁县| 霍州市| 德格县| 乐平市| 南召县| 周宁县| 长春市| 安宁市| 平山县| 沂南县| 桦甸市| 溆浦县| 招远市| 科技| 嘉峪关市| 台中县| 焦作市| 四平市| 安国市| 巢湖市| 尉犁县| 永清县| 吉林省|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