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旅游開發(fā),南陽將武侯祠歷史往前推了幾百年,但證據(jù)并不充分
就算諸葛亮躬耕地不在襄陽,而在南陽地區(qū),也不可能在宛城臥龍崗
你是河南人,但不一定是鄭州人。
你是南陽人,但不一定是宛城人。
諸葛亮自稱“躬耕于南陽”,就像現(xiàn)在某南陽人說自己是河南人一樣,不一定是鄭州人,也不一定是宛城人,可能是鄧州市某某鎮(zhèn)某某村的,但并不妨礙其自稱河南人或南陽人。
但是,很多南陽人不懂這個淺顯的道理,或者不愿意懂,或者懂了也裝作不懂。
為什么?因為這涉及到錢。只要涉及到利益,基本上就沒有是非,只有立場。畢竟錢是一個好東西,誰不愛呢!
千禧年左右,我們村有個村民和鄰居在江西做臺球桌子,期間借了鄰居800塊錢,并寫了欠條。回到村里,鄰居找他討錢,但找不到欠條了,他死不認賬。鄰居追討了幾個月都沒有要到錢。一年多之后,鄰居把欠條找出來了,白紙黑字,這人只好還錢。這是我親眼所見的事。
在利益面前,有些人哪里還有是非?哪里還有廉恥?
這個村民還算好的,見了欠條就還錢。如果換上某些人,直接把欠條騙過來,毀掉了,或者見了欠條也死賴著不還錢,這樣的可能性并非沒有。
現(xiàn)如今,各種史料均指向一個方向
:諸葛亮古隆中在今襄陽西二十里,屬于當時的鄧縣。
當時的鄧縣屬于南陽郡,不等于現(xiàn)在的鄧州市。
包括譚其驤院士、易中天先生、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風物志》以及晉代、宋代、明代史料,甚至明代皇帝、首輔大學士的親筆文章,以及南陽新野縣的縣志,南陽武侯祠早期的官方介紹,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指出了這件事。
但是,
面對鐵證如山,南陽人依然面不改色,堅稱諸葛亮隱居地位于南陽宛城
。這就好比見了欠條都不還錢一樣,死皮賴臉,撒潑打滾,完全不顧吃相。
網(wǎng)友suhuo給我留言說
:襄陽古隆中東晉時期就有歷史文獻記載,且已說得很清楚,諸葛亮躬耕地為南陽郡鄧縣隆中。南陽臥龍崗則是蒙元時期由蒙古人所建,起初就是用來祭祀諸葛亮。蒙元以前沒有任何的歷史文獻資料記載南陽有臥龍崗這么個地方,突然冒出來,且以訛傳訛,混淆視聽,顛倒黑白,諸葛亮一輩子都沒踏入宛城(現(xiàn)南陽),怎么會在這里躬耕?
這個網(wǎng)友的說法大致是對的。南陽確實有一個武侯祠,是當?shù)厝艘蜓瞿街T葛亮而建的。
如果認為武侯祠在南陽,就簡單地認為諸葛亮隱居地在南陽,這是不學無術(shù)的表現(xiàn)
。據(jù)“武侯祠簡介”顯示,南陽臥龍崗上的武侯祠建于唐宋年間,后遭兵毀,元朝重建。也就是說,武侯祠是諸葛亮去世后幾百年以后才有的。因此,南陽武侯祠的存在并不能證明諸葛亮隱居地在南陽。這一點,1980年代出版的
《河南風物志》和南陽武侯祠早期的官方介紹講得清清楚楚:南陽武侯祠是后人仰慕諸葛亮,所以建祠以祀
。也就是說,南陽武侯祠是紀念場所。
不過,
現(xiàn)在的南陽武侯祠已經(jīng)被包裝過了,建祠年代往前推到了魏晉時期,由黃權(quán)率族人在臥龍崗興建,并是最早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黃權(quán)是一個降將,在夷陵之戰(zhàn)后投降曹魏,官至車騎將軍。曹芳正始年間,黃權(quán)才去世。
黃權(quán)雖然地位也很崇高,但畢竟是一個降將,他率族人建祠祭祀諸葛亮是說不過去的
。如果曹魏皇帝或者朝廷重臣疑心他是蜀國的臥底,黃權(quán)就百口莫辯了,結(jié)局可能和孟達差不多。
雖然黃權(quán)和黃承彥都屬于江夏黃氏,但江夏黃氏是一個很龐大的家族,黃權(quán)和黃承彥不見得有很親的關(guān)系,黃權(quán)家族憑什么祭祀黃承彥家的親戚?再者,諸葛亮是黃承彥的女婿,不是黃承彥的兒子,黃權(quán)個人祭祀可以說是仰慕,不忘舊情,率族人建廟祭祀就說不過去了。所以,
黃權(quán)建武侯祠的說法從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
。
南陽武侯祠起源于魏晉的說法有兩個來源:
《
襄陽記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于道陌上。”
《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侯初亡,所在求為立廟,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于道陌上……故將如黃權(quán)等先已在宛,其他族當多相依,故南陽有侯祠所謂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類”。
晉代習鑿齒《襄陽記》中的這一條,講的應(yīng)該是蜀國的老百姓,而非魏國的老百姓。史料記載,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 263年),后主劉禪為其在沔縣定軍山諸葛亮墓(今陜西省勉縣)修建祠廟。
蜀漢官方祭祀諸葛亮都是在諸葛亮去世近30年之后的事,曹魏會允許率先祭祀完全敵對的諸葛亮嗎?
用腦子想一想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很顯然,習鑿齒所撰《襄陽記》中的說法被《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引用并加以發(fā)揮了。
《明代嘉靖南陽府志》、《清光緒南陽縣志》以及上世紀南陽市博物館編的《武侯祠簡介》都明確記載,
臥龍崗武侯祠始建于唐宋,且沒有任何史料提到黃權(quán)建武侯祠
。只有《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中提及此事,而該《校注》是南陽舉人張嘉謀于民國時期為《明代嘉靖南陽府志》撰寫的注解。
我們從清代開始上溯1800年,翻遍歷代史料,包括為臥龍崗涂脂抹粉的清康熙《龍崗志》,為南陽地區(qū)唱贊歌的南陽歷代地方志,首造宛城臥龍崗躬耕地的《元一統(tǒng)志》,以及宛人一直引以為豪的臥龍崗的明清碑刻等等,
均無一字提及“黃權(quán)建武侯之祠”,沒有一個字提及“臥龍崗武侯祠建于魏晉”
。
也就是說,南陽武侯祠始建于魏晉的證據(jù)只有一個,那就是南陽人編寫的《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赌详柛尽窙]有記載,《南陽縣志》也沒有記載,歷代碑刻也沒有記載,獨獨《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了,有多大的可信度呢?所以,
南陽武侯祠始于魏晉年間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
南陽大張旗鼓復建臥龍崗是近十幾年的事,比襄陽復建隆中還要晚。為了旅游開發(fā),南陽不惜用盡心思,因為99.99%的游客是分不清真?zhèn)蔚摹?/p>
只要故事講得好,聽得爽,真?zhèn)斡姓l在乎呢?
你就是說諸葛亮出生于南陽臥龍崗,他父親有三只手,他母親有三只腳,也沒有游客會特別在乎。
證明南陽武侯祠興起于唐宋時期,諸葛亮隱居地在襄陽隆中的證據(jù)倒是很多,包括武侯祠里面的碑刻就是這么說的。像《重修臥龍崗草廬碑》上,
明朝嘉靖首輔大學士李東陽更是直接說,南陽臥龍崗草廬是假的,襄陽那個才是真的
。
都說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tǒng),但司馬徽從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開始就客居襄陽,那一年是諸葛玄去世的第二年,諸葛亮才18歲。
同時期客居襄陽的還有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其中崔州平、石韜、孟建是諸葛亮的好朋友。
如果諸葛亮不在襄陽附近,而在南陽宛城,那么司馬徽是怎么成為諸葛亮的好友的呢?
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和司馬徽是同鄉(xiāng),和石韜也是同鄉(xiāng)。初平年間,石韜和徐庶一起南下荊州。既然石韜寓居襄陽,徐庶應(yīng)該也是如此,或者離襄陽不遠。徐庶、石韜、孟建和崔州平號稱“諸葛四友”,
既然徐庶、石韜、崔州平、孟建住在襄陽,諸葛亮不可能獨自一人住在200多里以外的宛城吧?
用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200多里不過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而已。在沒有機動交通工具的年代,200多里路程,一個來回光路上就去了一個星期。騎馬會快一點,也就是快一倍左右。當然,
單線思維的人會說,曹操騎兵部隊一天一夜急行軍300里,相當于現(xiàn)在的120公里
。但是,如果去掉“急行軍”三個字呢?湘軍正常一天走30里,這是步兵正常的行軍速度。普通人一天走60里,如果一天能走到90里,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諸葛亮又不是奔命,會一天一夜從襄陽趕到宛城嗎?
你不要告訴我,諸葛亮可以給朋友寫信
。在那個年代,私人寫信也是要派人去送或者托人捎帶的,諸葛亮一介白身,是不可能通過郵驛系統(tǒng)傳遞信件的。
可以說,
在交通和通訊都不發(fā)達的年代,你住在哪里,基本的關(guān)系網(wǎng)就在哪里
。想擴展關(guān)系網(wǎng),要么自己走出去結(jié)交別人,要么你名氣足夠大,別人走過來和你結(jié)交。所以,
諸葛亮只可能生活在襄陽城附近,在半天或者一天就可以走到的地方
。這個地方不屬于南郡,而可以屬于南陽郡。即便真實地點不在今天的古隆中,也應(yīng)該在襄陽地區(qū)的范圍之內(nèi)。至少至少,不會屬于今天的南陽地區(qū),因為從襄陽到鄧州市邊界就超過了100里,到新野縣也差不多。
退一萬步講,
就算諸葛亮躬耕地位于今天的南陽地區(qū),也只能是在新野或鄧州境內(nèi),絕無可能在南陽市區(qū)
。
有人說,
為什么岳飛就認可南陽武侯祠?
岳飛是兩宋之交的人,離諸葛亮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八九百年,就像我們離岳飛時代也有八九百年一樣?,F(xiàn)在的我們,隨著科技的進步,獲取資料的手段比岳飛時候多多了,但還是沒有將岳飛完全弄清楚。比如,
《滿江紅·怒發(fā)沖冠》到底是不是岳飛寫的,直到今天都有爭議
。雖然主流依然認為這是岳飛寫的,但也確實存在疑問,比如,他兒子岳霖、孫子岳珂整理他的遺作時,并沒有將這首《滿江紅》放進去。
而且,
岳飛只是在南陽武侯祠抄寫了前后《出師表》而已,以表示他對諸葛亮的崇敬,對諸葛亮北伐精神的繼承,并不代表岳飛認定南陽武侯祠就是諸葛亮的躬耕地。
再者,岳飛一介武人,出身農(nóng)家,沒有任何學術(shù)底子,即便他認定南陽臥龍崗就是諸葛亮的躬耕地,又有多大的可信度與影響力呢?
有人說,諸葛亮自己都說“躬耕于南陽”,難道有錯?劉禹錫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難道有錯?
躬耕于南陽,那是南陽郡,而不是現(xiàn)在的南陽市,就這么簡單!劉禹錫的所謂“南陽諸葛廬”,也是如此,
他完全是為了尊重歷史事實,因為諸葛亮的草廬在當時確實屬于南陽郡
。同時也是
為了對仗的需要,因為南陽與西蜀相對
。揚雄是蜀郡成都縣人,即今天成都市郫都區(qū)人。
劉禹錫所說的西蜀,其實就是蜀郡
。既然將蜀郡稱之為西蜀,那么
南陽肯定就是南陽郡,而不是南陽縣
(當然,諸葛亮時代也沒有南陽縣)。否則的話,劉禹錫就會說成都子云亭,而不是西蜀子云亭了。
今天的我們,說河南嵩山與登封嵩山,這都是正確的。
不能因為說了一句河南嵩山,就可以認為嵩山在河南的每一個角落吧?
我們都知道有兩個赤壁,一個是東坡赤壁,一個是三國赤壁。關(guān)于這一段歷史,以前也是有爭論的,但最近幾年已經(jīng)很明晰了,
東坡赤壁就是東坡赤壁,三國赤壁就是三國赤壁
。所以最近十幾年三國赤壁已經(jīng)打造成了很知名的景區(qū),而東坡赤壁沒有多少人去。為什么?因為事發(fā)現(xiàn)場不在那里,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東坡赤壁只具有文化意義,不具備歷史意義。假的就是假的,遇到正牌的就會矮三分。如果李鬼遇到李逵還氣焰囂張,最后的下場肯定會很慘,因為李逵不是好惹的。
南陽非要說諸葛亮隱居之地就在南陽市區(qū)的臥龍崗,卻又拿不出足夠有力的證據(jù),于是就各種撒潑打滾
。只要是證明隆中在襄陽的資料,南陽人都說是假的,紛紛指責襄陽人花錢公關(guān)造假,在他們看來,歷朝歷代都被襄陽公關(guān)下來了,都幫著襄陽造假。
如果襄陽有這個能力,南陽應(yīng)該覺得自己雖敗猶榮才對呀!
只要證明諸葛亮隱居地在臥龍崗的資料,哪怕傻瓜都能看出是假的,南陽人都會說,這是鐵證如山啊!如此情緒化,如此只講立場不論是非,不能進入學術(shù)探討的層面,光噴口水有什么用呢?
在我的評論區(qū)留言的人,湖北IP的用戶喜歡擺證據(jù),讓我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很多以前沒有關(guān)注的史料。而河南IP的用戶喜歡噴口水,因為他們拿不出有力證據(jù),且南陽的教育水平本來就低一些。拿不出證據(jù),又指責別人的是假的,
怎么河南盡出一些把城墻砌在自己臉上的人
。
我一個湖南人,襄陽也好,南陽也好,本來與我無關(guān),為什么我相信襄陽人的證據(jù),不相信南陽人的說辭,因為在完整證據(jù)鏈面前,任何撒潑打滾只會讓人討厭!
為什么南陽旅游搞不贏襄陽,為什么南陽經(jīng)濟搞不過襄陽,為什么會出現(xiàn)“南陽賺錢襄陽花”的現(xiàn)象,為什么迷笛音樂節(jié)因為一個插曲而全國聞名?南陽網(wǎng)民大凡有一點點是非觀念,有一點點反思之舉,都不至于這樣!
(2023年10月21日于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