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分享4:凱恩斯主義
第三章 經濟波動和財政政策?
3.2凱恩斯主義
1.理論背景:
來源:1929-1933年大蕭條,失業(yè)率達到了23.4%。二戰(zhàn)爆發(fā)后,失業(yè)率才回到5%左右
?內外交困:1.蘇聯計劃經濟的挑戰(zhàn)(蘇聯經濟1920和1930年代迅速崛起);2.當時主流的古典經濟學主要關注總供給。
綜上,需要新的理論和政策
?
2.理論思想
總需求對產出和就業(yè)在短期有很大的影響。
總需求不一定等于產能。
私人部門個體的決定有時會導致缺乏效率的宏觀經濟后果(衰退)。
政府應運用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調節(jié)總需求。
提倡一種混合經濟:積極期間私營為主體,蕭條期間輔以政府干預。
?
3.理論的影響
對宏觀經濟政策有巨大影響。在1936到1973年間成為標準的宏觀政策。在1970年代出現滯漲后受到質疑。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后,再次成為主要的政策選擇。
?
4.凱恩斯模型
(1)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
(2)消費=自發(fā)消費+邊際消費傾向*(總產出-稅收)
自發(fā)消費:不取決于現階段收入的必須消費。
引致消費:消費中和現在的稅后收入相關的消費。稅后收入越高,消費會同比例的上升,這個比例的系數,稱為邊際消費傾向,介于0-1之間。
(3)總產出=總需求
?
模型的圖形:凱恩斯十字
對公式(1)和(2)進行合并整理得到
總需求? =??自發(fā)消費 + 投資 + 政府支出 + 凈出口 - 邊際消費傾向 * 稅收 +?邊際消費傾向*總產出
總需求? ? ??與收入無關,自發(fā)支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與限期的收入相關



動物精神:
1.凱恩斯強調人的行為對需求的影響
2.動物精神:即我們多數的主動行為取決于瞬間的樂觀,而不是道德的、享樂的、或者是經濟的數學期望。




?


凱恩斯模型的兩個暗含假設
1.模型中沒有價格
? ? ? ?假設價格是企業(yè)預先決定的,因此模型不能用于討論通貨膨脹。
2.沒有產能限制
? ? ? ?供給能夠滿足需求的變化。
?
凱恩斯模型的使用場景(條件):在經濟衰退或者蕭條時,可以采用凱恩斯模型建議政策
原因:
1.在經濟衰退或蕭條時,企業(yè)沒有抬高價格的動機;
2.在經濟衰退或蕭條時,必然是存在剩余的產能。
?
總結:
1.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大背景
? ? ? ?凱恩斯主義的思想、混合經濟的模式
2.一個簡單的代數模型
? ? ? ?政府的政策在經濟衰退時可以調節(jié)總需求,緩沖經濟衰退的沖擊
3.凱恩斯主義模型應用的一個合理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