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墨真書畫院】特別推薦當代著名國畫家--楊殿斌



【個人簡介】
? ? ? ?楊殿斌藝名:藝軒,1960 年,山東青島,現(xiàn)居北京。中國文人畫會理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促進會會員、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書畫院會員、北京文人畫館館長。
畫到拙時境自高
? ? ? ?曾經(jīng)很長的時間,我在糾結(jié)一個問題。畫畫的過程從生到熟而后,究竟是生還是熟?我問過很多人,有人說生,有人說熟,自己沒有定論。這個階段對于很多從事藝術(shù)的人來說,都會經(jīng)過。其實是個學與識的問題。

? ? ? ?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說過:天下作畫者不少,識畫者幾人哉?”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任何一個時代,“學”的人一定比“識”的人多。真有識者廖廖。讀到殿斌先生的畫時,這個答案自然而解,畫的高境不是熟后熟,而是熟后生。生者,拙樸也。

? ? ? ?畫與書同源,書法的最后不是技巧,而是道。何為道也?一陰一陽也。形神之相互依存也,即是道。畫亦同然。畫之所求者,非描摹自然而是直達心象,傳達內(nèi)心世界之氣象也。

? ? ? 曾有人對我說,某某畫人物比例都不對,開始一聽覺一怔。因為很多人都按芥子園。芥子園? 在人物畫篇講過。人物畫三停五眼之法,凡畫人物之人都奉為圭臬,不可逾越。這是否正確呢?我們看看千古名作梁楷的潑墨仙人圖,這個應該是千古大師的經(jīng)典吧!他死守了三停五眼了嗎?曾與楊老師交流過,有人也曾建議他學習造型,我以為這種說法有諸多不妥之處。齊白石一輩子總結(jié)了四個字“”似與不似”。這是對中國畫造型的度世金針。中國畫是哲學,其造型原理是心象,而不是物象。

? ? ? 楊老師的人物畫,縱觀一幅之中,其大小、倚側(cè)、夸張、變形等等,完全源于他對戲劇人物內(nèi)心感受而寫出。人物形態(tài)萬千,情狀各異,加之深厚筆情墨韻,十分耐人尋味。非自然的刻畫描摹。這也是中國畫造型的精要之處??峙履切┻€在拷貝箱階段的,甚至傻瓜相機式的再現(xiàn)客觀世界之人不可理解,也不能理解的。

? ? ? ?有一個理論家講世界上所有的畫種,除了中國畫,都跟書法沒有關(guān)系。這個話聽起來不覺得。但其中隱含著深深的內(nèi)涵。他講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國畫的線條,古代大畫家都用了很多精力研究它,甚至窮其一生。一根有內(nèi)容的線,幾乎可以說是決定書畫家功夫高下的核心,石濤曾說,一畫,即“”一畫論”。這個線條即是源于書法之骨法用筆,可能很多人認為簡單,拿個毛筆一寫便成之,非也。悟得一線之內(nèi)涵者,晨星也。

? ? ? ?并非凡書者皆得好線。任伯年當年驚訝吳昌碩之處,即在一線,當時吳還不會畫畫,可見一斑,線之重要。殿斌先生人物畫用線灑脫大方,氣象渾穆,有一種大氣磅礴的氣勢,物我化為一體,他雖然說他書法研究不深,但這應是謙虛的說辭。他對線條的書寫與把握,非一般專業(yè)書手所能望望其項背的。

? ? ? ?染邪,這就是天地萬物之氣象也。殿斌先生的作品,當你會心一讀,會使你興奮,渾身產(chǎn)生力量感,從作品中可看出他坦蕩的胸懷與磅礴之氣。其人亦如此,交流中便知。沒有當下很多書畫人的那種自私,自大的陋習。古人云云鶴海鷗之意,人不如此,作品豈能高耶?這便是境界也,欲得高境,先須人如是。

? ? ? ?趙之謙說過“”只有兩種人可以達到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三歲稚子與積學大儒”。少年不知愁滋味,三十年來也未知。蕓蕓畫者,傾其一生之力于畫技,殊不知蘇東坡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何也?畫中之詩意也。

? ? ? 詩意者,源于詩心也。詩心者,童心也。陳子莊曾言“”平淡、天真是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走過漫漫人生長路,而童心依存者,鳳毛也。殿斌先生的畫,無處不在的天趣、樸拙,耐耐人尋味。使我想起人們評價關(guān)良畫的二個字“稚拙”。? ? ? ?亦用“拙趣”二字評價殿斌先生之畫。我是這樣想的。? ? ? ? ? ? ? ? ? ? ? ? ? ? ??
? ?文 / 獅子山人(詩人、書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