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能與死本能初探
本文為多個相關的結論性手稿合集,未經(jīng)整理,引用缺失且混亂,僅作記錄自留。
1)合一沖動,以及被吞噬恐懼的矛盾,正好體現(xiàn)了無意識任務—意識任務之間的辯證之處,合一沖動是無意識的安全性需求,是原發(fā)性的生本能,吞噬恐懼是意識的死亡焦慮,是意識對死亡帶來的未知的躲避。意識是被無意識所委托,而成為維護存在的智能代理,無意識需要意識所帶來的預測能力來幫助無意識存續(xù),然而,意識逐漸將預測從手段異化為目的,攛掇了無意識的“主體性”,成為幻想但真實的主體,從而其任務被轉欲為需要維護意識主體的存續(xù),這種倒錯可以說是必然的,因為無意識是意識的不可能域,因此意識無法通過直接方式來確認無意識是否存在,而只能通過確認意識的存續(xù)來間接確認無意識的存在,因此,這種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結構性的矛盾導致了倒錯的必然性。
在確定性追逐之下,死亡被看做意識的終極恐懼,意識為了躲避死亡,利用預測功能來維護意識發(fā)生的場所的存續(xù)(大腦和肉體存續(xù)),這里發(fā)生了第二次轉欲,對意識的保護被轉欲為對身體的保護。
于是,吞噬恐懼就是意識的死亡恐懼。
有趣的是,在死亡恐懼后,意識還孕育出了死亡驅力,這是意識的一種放縱(過度,根本性,激進主義,淫穢)策略,意識終其一生都被回響狀態(tài)所束縛,它對未知的恐懼因為預測功能發(fā)展的需要而被轉化為對未知的探索,在意識內(nèi)部的探索,就是理性主義的探索。但超越意識結構的,破壞意識結構的探索,要求破除回響狀態(tài)的束縛,即完全破除死亡恐懼,其策略就必然只有經(jīng)歷死亡,這是一種過度的探索,它表現(xiàn)為一種崩壞式的,瓦解的,放棄的,但實際上卻是功能性的,徹底的,完結的,在這種策略之中,意識才完成了蛻變,脫離了意識誕生之初所發(fā)生的倒錯,變?yōu)闊o意識忠實的奴仆,即與無意識重新融為一體,這是意識的回歸,也是意識主體性回歸無意識主體性的過程。
死亡驅力作為一種策略,當外部環(huán)境對這種策略相較于確定性追逐策略具有更大的需求時(即人感覺到自己無法預測掌控生活,多次預測掌控的失敗經(jīng)歷),將被提上議程,這個策略是預測的過度,因此與預測是同源的而非對立的,因此可以被看作一種預測策略的暫時隱含的狀態(tài),隨時都可能被提上議程。
在意識的作用下,無意識的原初欲望被曲解為了預測欲望,進而誘導出死亡驅力的存在可能,這是無意識所無法想到的,也是被意識重新裝回無意識的東西,死亡驅力作為一種意識上的被壓抑物(確認死亡未知的欲望),被重新構建為了無意識,又反過來作用于意識,這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或許,意識并不完全只是生發(fā)于無意識,而是,意識通過外部反饋,當然地將學習到的各類“策略”內(nèi)化到意識的內(nèi)部的無意識之中,這意味著,無意識與意識不是內(nèi)外之分,而是同體不同態(tài)之分,意識外部是無意識,意識內(nèi)部除了意識腔,也仍然有無意識,無意識是一個整體,外部和內(nèi)部的無意識沒有什么差別,因此,意識和無意識也是一個整體,意識的外部的這個說法可能存疑了。意識是無意識的漩渦。
2)
確定感追逐是求生欲(生本能),其來源于無意識,即基因
但其過度帶來的是死亡驅力(死本能),其來源于意識,即一種對意識結構進行根本性否定的意識,這意味著,意識起初誕生于為無意識所服務,但最終卻找到了超越死亡的恐懼,那就是無。
過度意味著一種放棄,它放棄了按照規(guī)范追逐確定感的道路,而是通過死亡來直接確定死后世界
3)
不斷確認自身存在,是名為意識的這種病。它服從于無意識維持存在的需求,但卻偏離了需求,因為存在與否,與證明其是否存在之間沒有必然關聯(lián),即無意識的存在,并不依賴于意識對自身存在的證明。
因此,此處發(fā)生了倒錯。也就是意識將對無意識存在的維護,轉移為了,對意識自身的維護。從而陷入一種永恒的病態(tài),即回響狀態(tài)。
意識為了滿足自己的這個欲望,采用了確定感追逐的策略,來保全自身的存續(xù),由于求生必死對存在,因此死亡確定與死后不確定的矛盾無法消解,而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死亡驅力應運而生。
因此,求生欲來源于無意識,而死亡驅力來源于意識,確切的說,是來源于意識對無意識欲望的倒錯。這意味著,預測模型(意識),其不僅是服務無意識欲望的最佳實現(xiàn),也在一定意義上摧毀了無意識的主體性,或者說,主體性恰恰就建立在這種病態(tài)的意識之上的(即意識本身的屬性),缺乏主體性的存在,才是無意識存在,主體性的存在,是意識自身構建的幻想。
區(qū)分確定感與確定性,確定感是意識的目的,是主觀的,而確定性是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