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唯物辯證法

三、唯物辯證法
(一)矛盾法則(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
辯證法的本質即對立的統(tǒng)一法則。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6頁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绷袑幊7Q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299頁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tǒng)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6頁 按照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條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夠共居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到相反的方面去,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然而矛盾的斗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斗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斗爭的表現(xiàn)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區(qū)別;當著我們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爭性的時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斗爭形式的區(qū)別。否則就要犯錯誤。如果我們經(jīng)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于我們的革命事業(yè)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jīng)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jīng)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復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這些,就是我們研究矛盾法則的一些簡單的結論。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6—337頁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所謂對立統(tǒng)一,就是不同性質的對立的東西的統(tǒng)一。比如水,是由氫和氧兩種元素結合的。如果沒有氧,光有氫,或者沒有氫,光有氧,都不能夠搞成水。聽說現(xiàn)在已經(jīng)定下名稱的化合物就有一百多萬種,沒有定名稱的還不知道多少?;衔锒际遣煌再|的東西的對立統(tǒng)一。社會上的事情也是這樣。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不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3頁 兩重性,任何事物都有,而且永遠有,當然總是以不同的具體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性質也各不相同。例如,保守和進步,穩(wěn)定和變革,都是對立的統(tǒng)一,這也是兩重性。生物的代代相傳,就有而且必須有保守和進步的兩重性。稻種改良,新種比舊種好,這是進步,是變革。人生兒子,兒子比父母更聰明粗壯,這也是進步,是變革。但是,如果只有進步的一面,只有變革的一面,那就沒有一定相對穩(wěn)定形態(tài)的具體的動物和植物,下一代就和上一代完全不同,稻子就不成其為稻子,人就不成其為人了。保守的一面,也有積極作用,可以使不斷變革中的植物、動物,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固定起來,或者說相對地穩(wěn)定起來,所以稻子改良了還是稻子,兒子比父親粗壯聰明了還是人。但是如果只有保守和穩(wěn)定,沒有進步和變革一方面,植物和動物就沒有進化,就永遠停頓下來,不能發(fā)展了。 《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jié)選)》(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07頁 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五個指頭,四個指頭向一邊,大拇指向另一邊,這才捏得攏。 完全的純是沒有的,這個道理許多人沒有想通。不純才成其為自然界,成其為社會。完全的純就不成其為自然界,不成其為社會,不合乎辯證規(guī)律。不純是絕對的,純是相對的,這就是對立的統(tǒng)一。 《培養(yǎng)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接班人》(一九六四年六月十六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第86頁 (二)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1.矛盾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fā)展 僅認識過程之互相區(qū)別、互相對立的許多方面與許多屬性,以及認識這些方面與這些屬性之互相聯(lián)結,是必要的,但是不夠的;還須認識所以使過程發(fā)展之根本的矛盾,這就是自己運動的源泉。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66頁 任何現(xiàn)象自身的矛盾性引起事物發(fā)展,這是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的基本要素。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61頁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自然界的變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fā)展。社會的變化,主要地是由于社會內部矛盾的發(fā)展,即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之間的矛盾,由于這些矛盾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推動了新舊社會的代謝。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2頁 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例如機械性的運動)的基礎,更是復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5頁 恩格斯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列寧對于對立統(tǒng)一法則所下的定義,說它就是“承認(發(fā)現(xiàn))自然界(精神和社會兩者也在內)的一切現(xiàn)象和過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趨向”。這些意見是對的嗎?是對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斗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fā)展。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5頁 單純的過程只有一對矛盾,復雜的過程則有一對以上的矛盾。各對矛盾之間,又互相成為矛盾。這樣地組成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們的思想,并推使它們發(fā)生運動。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7頁 矛盾著的對立面又統(tǒng)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和變化。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3頁 矛盾不斷出現(xiàn),又不斷解決,就是事物發(fā)展的辯證規(guī)律。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6頁 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斗爭,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斗爭的結果,走向自己的反面,建立新的統(tǒng)一,社會生活就前進了一步。 《事情正在起變化》(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五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第469頁 沒有矛盾和斗爭,就沒有世界,就沒有發(fā)展,就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 《在成都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73頁 2.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 “物必先腐也,然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然后讒入之”。“非戰(zhàn)之罪,乃天亡我”的說法是錯誤的。五次反“圍剿”失敗,敵人的強大是原因,但戰(zhàn)之罪,干部政策之罪,外交政策之罪,軍事冒險之罪,是主要原因。機會主義,是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帝國主義吸引與國民黨叛變,對于革命說當然是原因。外的力量,須通過內的規(guī)律性(機會主義等)才能曲折的即間接的發(fā)生影響。流水不腐,非流水腐;戶樞不蠹,非戶樞蠹。物之本身情況如何,是第一原因。國民黨能夠破蘇區(qū)與紅軍,但必須蘇區(qū)與紅軍存在有不能克服的弱點。若能克服弱點,自己鞏固,則誰也不能破壞。紅軍至今沒有被破壞,就因為此。中央蘇區(qū)、鄂豫皖蘇區(qū)被破壞,主要的是內的原因。西路軍亦然。“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九一八之不能抵御,原于一九二七年之失敗。今日國難之是否得救,決定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能不能發(fā)展與鞏固,不決定于日本。國民黨之不能照舊不變的存在,原于其政策與組成之弱點。資本主義之必然滅亡,原于其內在的矛盾。階級與政黨之興亡,原于其自身之條件。人之健病、生死,原于其自身條件。機械力推動物體運動,通過物體自身的可動性。任何事物、任何過程,外力是有影響的,且是嚴重的影響,然必通過內的情況才起作用。決定的東西屬于內力。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06—109頁 外因通過內因并被曲折才能發(fā)展。 不廢除外因,但內因是主導的。不明內因,即無從了解發(fā)展。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60頁 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fā)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聯(lián)系和互相影響則是事物發(fā)展的第二位的原因。這樣,唯物辯證法就有力地反對了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外因論或被動論。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1—302頁 單純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機械的運動,即范圍的大小,數(shù)量的增減,不能說明事物何以有性質上的千差萬別及其互相變化。事實上,即使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也要通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動物的單純的增長,數(shù)量的發(fā)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內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樣,社會的發(fā)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內因。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2頁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shù)臏囟榷兓癁殡u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yōu)殡u子,因為二者的根據(jù)是不同的。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影響是時常存在的。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和互相激動,是極其巨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只是開創(chuàng)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開創(chuàng)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通過了各國內部和中國內部自己的規(guī)律性而起的。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于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引起作用。一九二七年中國大資產(chǎn)階級戰(zhàn)敗了無產(chǎn)階級,是通過中國無產(chǎn)階級內部的(中國共產(chǎn)黨內部的)機會主義而起作用的。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機會主義的時候,中國革命就重新發(fā)展了。后來,中國革命又受了敵人的嚴重的打擊,是因為我們黨內產(chǎn)生了冒險主義。當著我們清算了這種冒險主義的時候,我們的事業(yè)就又重新發(fā)展了。由此看來,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2—303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5頁 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5頁 由此看來,不論是簡單的運動形式,或復雜的運動形式,不論是客觀現(xiàn)象,或思想現(xiàn)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著,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中,這一點已經(jīng)弄清楚了。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6頁 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事物發(fā)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7頁 新過程的發(fā)生是什么呢?這是舊的統(tǒng)一和組成此統(tǒng)一的對立成分讓位于新的統(tǒng)一和組成此統(tǒng)一的對立成分,于是新過程就代替舊過程而發(fā)生。舊過程完結了,新過程發(fā)生了。新過程又包含著新矛盾,開始它自己的矛盾發(fā)展史。 事物發(fā)展過程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列寧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模范地作了這樣的分析。這是研究任何事物發(fā)展過程所必須應用的方法。列寧自己也正確地應用了它,貫徹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7頁 一切過程中矛盾著的各方面,本來是互相排斥、互相斗爭、互相對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過程里和人們的思想里,都包含著這樣帶矛盾性的方面,無一例外。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7頁 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 《論十大關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4頁 矛盾是永遠存在的,一萬年以后還是有的。一個矛盾克服了,又一個矛盾產(chǎn)生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總是有矛盾存在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九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66頁 社會總是充滿著矛盾。即使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社會也是如此,不過矛盾的性質和階級社會有所不同罷了。既有矛盾就要求揭露和解決。 《給黃炎培的信》(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四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64頁 無論什么世界,當然特別是階級社會,都是充滿著矛盾的。有些人說社會主義社會可以“找到”矛盾,我看這個提法不對。不是什么找到或者找不到矛盾,而是充滿著矛盾。沒有一處不存在矛盾,沒有一個人是不可以加以分析的。如果承認一個人是不可加以分析的,就是形而上學。你看在原子里頭,就充滿矛盾的統(tǒng)一。有原子核和電子兩個對立面的統(tǒng)一。原子核里頭又有質子和中子的對立統(tǒng)一。質子里又有質子、反質子,中子里又有中子、反中子??傊?,對立面的統(tǒng)一是無往不在的。 《在莫斯科共產(chǎn)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32頁 ●差異就是矛盾 從蘇聯(lián)哲學界批判德波林學派的文章中看出,德波林學派有這樣一種見解,他們認為矛盾不是一開始就在過程中出現(xiàn),須待過程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xiàn)。那末,在那一時間以前,過程發(fā)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內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這樣,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學的外因論和機械論去了。拿這種見解去分析具體的問題,他們就看見在蘇聯(lián)條件下富農和一般農民之間只有差異,并無矛盾,完全同意了布哈林的意見。在分析法國革命時,他們就認為在革命前,工農資產(chǎn)階級合組的第三等級中,也只有差異,并無矛盾。德波林學派這類見解是反馬克思主義的。他們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異中就已經(jīng)包含著矛盾,差異就是矛盾。勞資之間,從兩階級發(fā)生的時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僅僅還沒有激化而已。工農之間,即使在蘇聯(lián)的社會條件下,也有差異,它們的差異就是矛盾,僅僅不會激化成為對抗,不取階級斗爭的形態(tài),不同于勞資間的矛盾;它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鞏固的聯(lián)盟,并在由社會主義走向共產(chǎn)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地解決這個矛盾。這是矛盾的差別性的問題,不是矛盾的有無的問題。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6—307頁 “差別不是矛盾”的說法不對。應說一切差別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都是矛盾。一個人坐椅搖筆濡墨以從事作文,是因人與作文這兩個一定的條件把矛盾的東西暫時地統(tǒng)一了,不能說這些差別不是矛盾。大師傅煮飯,把柴米油鹽醬醋茶在一定的條件下統(tǒng)一起來。店員與作家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統(tǒng)一起來。半工半讀,可以把工、讀統(tǒng)一起來。差別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別就是矛盾,這就是所謂具體的矛盾。 《關于差別和矛盾問題》(一九三七年),《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31—32頁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各方面又各有其特點 各種不同的運動形式,由于有不同的性質,由于有不同的矛盾。 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66頁 物質運動之各種不同的形式。每種事物有一定的運動形態(tài),有些有幾種運動形態(tài),但必有一種運動形式是表現(xiàn)該物的特質的。不同的運動形態(tài),就是表現(xiàn)不同的特質或定性。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81頁 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 《矛盾論》 (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8頁 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qū)別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這就是世界上諸種事物所以有千差萬別的內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據(jù)。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的運動形式,機械運動、發(fā)聲、發(fā)光、發(fā)熱、電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這些物質的運動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質上互相區(qū)別的。每一物質的運動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質,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規(guī)定。這種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在社會現(xiàn)象和思想現(xiàn)象中也是同樣地存在著。每一種社會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質。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8—309頁 不但要研究每一個大系統(tǒng)的物質運動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規(guī)定的本質,而且要研究每一個物質運動形式在其發(fā)展長途中的每一個過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質。一切運動形式的每一個實在的非臆造的發(fā)展過程內,都是不同質的。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著重這一點,而且必須從這一點開始。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0頁 為要暴露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在其總體上、在其相互聯(lián)結上的特殊性,就是說暴露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本質,就必須暴露過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則暴露過程的本質成為不可能,這也是我們作研究工作時必須十分注意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1頁 一個大的事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包含著許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有中國社會各被壓迫階級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有人民大眾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無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有農民及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有各個反動的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復雜的。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兩方面,又各各有其特點,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們從事中國革命的人,不但要在各個矛盾的總體上,即矛盾的相互聯(lián)結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從矛盾的各個方面著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總體。所謂了解矛盾的各個方面,就是了解它們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種具體形式和對方發(fā)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關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種具體的方法和對方作斗爭。研究這些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1-312頁 不但事物發(fā)展的全過程中的矛盾運動,在其相互聯(lián)結上,在其各方情況上,我們必須注意其特點,而且在過程發(fā)展的各個階段中,也有其特點,也必須注意。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4頁 研究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須在其聯(lián)結上、在其總體上去看,而且必須從各個階段中矛盾的各個方面去看。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5頁 由此看來,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性——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fā)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fā)展過程在其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fā)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隨意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7頁 矛盾的多樣性兩方面的意義:第一,是事物在歷史發(fā)展中表現(xiàn)的多樣;第二,是在空間中各種不同矛盾的并存。 《讀艾思奇編〈哲學選輯〉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375頁 中國古代的圣人之一孟子曾經(jīng)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边@就是說,事物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實況。馬克思主義也是承認事物的多樣性的,這是同形而上學不同的地方。 《同印度總理尼赫魯?shù)乃拇握勗挕罚ㄒ痪盼逅哪晔拢睹珴蓶|文集》第6卷第364頁 ●認識矛盾特殊性是認識事物的基礎 研究從辨異入手。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41頁 辯證唯物論看問題,有暴露任何過程內部矛盾的特殊性之必要,同時認識過程各方面的矛盾之特殊性也是必要的。對立的兩方面中,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地位,即每方的特性如何,各用怎樣的具體形式同對方發(fā)生依存關系,在依存破裂時,又各用何種形式同對方斗爭。研究這些問題,是我們的任務。列寧主義就是研究無產(chǎn)階級同資產(chǎn)階級作斗爭的各種具體形式的科學。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74—75頁 質是現(xiàn)象的定性,規(guī)定現(xiàn)象之特殊個性,因此使各現(xiàn)象能互相區(qū)別。 科學研究要從質之特點的認識入手。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80—181頁 對于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就是說,注意它和其他運動形式的質的區(qū)別。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qū)別事物。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8頁 科學研究的區(qū)分,就是根據(jù)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xiàn)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內科學的對象。例如,數(shù)學中的正數(shù)和負數(shù),機械學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學中的陰電和陽電,化學中的化分和化合,社會科學中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階級和階級的互相斗爭,軍事學中的攻擊和防御,哲學中的唯心論和唯物論、形而上學觀和辯證法觀等等,都是因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質,才構成了不同的科學研究的對象。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9頁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固然,如果不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就無從發(fā)現(xiàn)事物運動發(fā)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據(jù);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確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就無從發(fā)現(xiàn)事物運動發(fā)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據(jù),也就無從辨別事物,無從區(qū)分科學研究的領域。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9頁 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說來,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人們總是首先認識了許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質,然后才有可能更進一步地進行概括工作,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當著人們已經(jīng)認識了這種共同的本質以后,就以這種共同的認識為指導,繼續(xù)地向著尚未研究過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各種具體的事物進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質,這樣才可以補充、豐富和發(fā)展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而使這種共同的本質的認識不致變成枯槁的和僵死的東西。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類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huán)往復地進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環(huán)(只要是嚴格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都可能使人類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我們的教條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須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認識各別事物的特殊的本質,才有可能充分地認識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地認識諸種事物的共同的本質;另一方面,不懂得在我們認識了事物的共同的本質以后,還必須繼續(xù)研究那些尚未深入地研究過的或者新冒出來的具體的事物。我們的教條主義者是懶漢,他們拒絕對于具體事物做任何艱苦的研究工作,他們把一般真理看成是憑空出現(xiàn)的東西,把它變成為人們所不能夠捉摸的純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認了并且顛倒了這個人類認識真理的正常秩序。他們也不懂得人類認識的兩個過程的互相聯(lián)結——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們完全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09-310頁 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發(fā)展的無限性,所以,在一定場合為普遍性的東西,而在另一一定場合則變?yōu)樘厥庑?。反之,在一定場合為特殊性的東西,而在另一一定場合則變?yōu)槠毡樾浴YY本主義制度所包含的生產(chǎn)社會化和生產(chǎn)資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是所有有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fā)展的各國所共有的東西,對于資本主義說來,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資本主義的這種矛盾,乃是一般階級社會發(fā)展在一定歷史階段上的東西,對于一般階級社會中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說來,這是矛盾的特殊性。然而,當著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社會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剖出來之后,同時也就更進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階級社會中這個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闡發(fā)出來了。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8頁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聯(lián)結的,由于每一個事物內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當著我們研究一定事物的時候,就應當去發(fā)現(xiàn)這兩方面及其互相聯(lián)結,發(fā)現(xiàn)一事物內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兩方面及其互相聯(lián)結,發(fā)現(xiàn)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許多事物的互相聯(lián)結。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8頁 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論列寧主義基礎》一書中說明列寧主義的歷史根源的時候,他分析了列寧主義所由產(chǎn)生的國際環(huán)境,分析了在帝國主義條件下已經(jīng)發(fā)展到極點的資本主義的諸矛盾,以及這些矛盾使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成為直接實踐的問題,并造成了直接沖擊資本主義的良好的條件。不但如此,他又分析了為什么俄國成為列寧主義的策源地,分析了沙皇俄國當時是帝國主義一切矛盾的集合點以及俄國無產(chǎn)階級所以能夠成為國際的革命無產(chǎn)階級的先鋒隊的原因。這樣,斯大林分析了帝國主義的矛盾的普遍性,說明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又分析了沙俄帝國主義在這一般矛盾中所具有的特殊性,說明俄國成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理論和策略的故鄉(xiāng),而在這種特殊性中間就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斯大林的這種分析,給我們提供了認識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及其互相聯(lián)結的模范。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8-319頁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中,并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絕對性。然而這種共性,即包含于一切個性之中,無個性即無共性。假如除去一切個性,還有什么共性呢?因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個性。一切個性都是有條件地暫時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對的。 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19-320頁 講到個性與黨性,黨性就是普遍性,個性就是特殊性。沒有一種普遍性不是建筑在特殊性的基礎上的。沒有特殊性哪里有普遍性?沒有黨員的個性,哪里有黨性?黨性是共同的性質、普遍的性質,全黨每一個人都有的性質。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澤東文集》第3卷第340頁 過渡時期完結、徹底消滅了階級以后,單就國內情況來說,政治就完全是人民內部的關系。那時候,人和人之間的思想斗爭、政治斗爭以及革命一定還是會有的,并且不可能沒有。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量變質變的規(guī)律,肯定否定的規(guī)律,永遠地普遍地存在。但是斗爭和革命的性質跟過去不同,不是階級斗爭,而是人民內部的先進和落后之間的斗爭,社會制度的先進和落后之間的斗爭,科學技術的先進和落后之間的斗爭。 《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52頁 舊的社會斗爭止息了,新的社會斗爭又起來??傊?,按照唯物辯證法,矛盾和斗爭是永遠的,否則不成其為世界。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家說,共產(chǎn)黨的哲學就是斗爭哲學。一點也不錯。不過,斗爭形式,依時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罷了。 《機關槍和迫擊炮的來歷及其他》(一九五九年八月十六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8冊第451頁 很有必要寫出一部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來。研究通史的人,如果不研究個別社會、個別時代的歷史,是不能寫出好的通史來的。研究個別社會,就是要找出個別社會的特殊規(guī)律。把個別社會的特殊規(guī)律研究清楚了,那末整個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就容易認識了。要從研究特殊中間,看出一般來。特殊規(guī)律搞不清楚,一般規(guī)律是搞不清楚的。例如要研究動物的一般規(guī)律,就必須分別研究脊椎動物、非脊椎動物等等的特殊規(guī)律。 《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jié)選)》(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06頁 (四)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 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這兩個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例如,殘存的封建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農民小資產(chǎn)者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無產(chǎn)階級和農民小資產(chǎn)者的矛盾,自由資產(chǎn)階級和壟斷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和資產(chǎn)階級的法西斯主義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相互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和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的矛盾,都為這個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規(guī)定、所影響。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0頁 半殖民地的國家如中國,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關系呈現(xiàn)著復雜的情況。 當著帝國主義向這種國家舉行侵略戰(zhàn)爭的時候,這種國家的內部各階級,除開一些叛國分子以外,能夠暫時地團結起來舉行民族戰(zhàn)爭去反對帝國主義。這時,帝國主義和這種國家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的矛盾,而這種國家內部各階級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和人民大眾之間這個主要矛盾在內),便都暫時地降到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中國一八四○年的鴉片戰(zhàn)爭,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戰(zhàn)爭,一九〇〇年的義和團戰(zhàn)爭和目前的中日戰(zhàn)爭,都有這種情形。 然而在另一種情形之下,則矛盾的地位起了變化。當著帝國主義不是用戰(zhàn)爭壓迫而是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比較溫和的形式進行壓迫的時候,半殖民地國家的統(tǒng)治階級就會向帝國主義投降,二者結成同盟,共同壓迫人民大眾。這種時候,人民大眾往往采取國內戰(zhàn)爭的形式,去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階級的同盟,而帝國主義則往往采取間接的方式去援助半殖民地國家的反動派壓迫人民,而不采取直接行動,顯出了內部矛盾的特別尖銳性。中國的辛亥革命戰(zhàn)爭,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戰(zhàn)爭,一九二七年以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戰(zhàn)爭,都有這種情形。還有半殖民地國家各個反動的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內戰(zhàn),例如在中國的軍閥戰(zhàn)爭,也屬于這一類。 當著國內革命戰(zhàn)爭發(fā)展到從根本上威脅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內反動派的存在的時候,帝國主義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圖維持其統(tǒng)治:或者分化革命陣線的內部,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國內反動派。這時,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完全公開地站在一個極端,人民大眾則站在另一極端,成為一個主要矛盾,而規(guī)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發(fā)展狀態(tài)。十月革命后各資本主義國家援助俄國反動派,是武裝干涉的例子。一九二七年的蔣介石的叛變,是分化革命陣線的例子。 然而不管怎樣,過程發(fā)展的各個階段中,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起著領導的作用,是完全沒有疑義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0—322頁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在各種矛盾之中,不論是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又是否可以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無論什么矛盾,矛盾的諸方面,其發(fā)展是不平衡的。有時候似乎勢均力敵,然而這只是暫時的和相對的情形,基本的形態(tài)則是不平衡。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2頁 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轉化著,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在矛盾發(fā)展的一定過程或一定階段上,主要方面屬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屬于乙方;到了另一發(fā)展階段或另一發(fā)展過程時,就互易其位置,這是依靠事物發(fā)展中矛盾雙方斗爭的力量的增減程度來決定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2-323頁 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3頁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已從舊的封建主義社會時代的附庸地位,轉化成了取得支配地位的力量,社會的性質也就由封建主義的變?yōu)橘Y本主義的。在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時代,封建勢力則由原來處在支配地位的力量轉化為附庸的力量,隨著也就逐步地歸于消滅了,例如英法諸國就是如此。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由新的起進步作用的階級,轉化為舊的起反動作用的階級,以至于最后被無產(chǎn)階級所推翻,而轉化為私有的生產(chǎn)資料被剝奪和失去權力的階級,這個階級也就要逐步歸于消滅了。人數(shù)比資產(chǎn)階級多得多、并和資產(chǎn)階級同時生長、但被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著的無產(chǎn)階級,是一個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屬于資產(chǎn)階級的地位,逐步地壯大起來,成為獨立的和在歷史上起主導作用的階級,以至最后奪取政權成為統(tǒng)治階級。這時,社會的性質,就由舊的資本主義的社會轉化成了新的社會主義的社會。這就是蘇聯(lián)已經(jīng)走過和一切其他國家必然要走的道路。 就中國的情形來說,帝國主義處在形成半殖民地這種矛盾的主要地位,壓迫中國人民,中國則由獨立國變?yōu)榘胫趁竦亍H欢虑楸厝粫兓?,在雙方斗爭的局勢中,中國人民在無產(chǎn)階級領導之下所生長起來的力量必然會把中國由半殖民地變?yōu)楠毩?,而帝國主義則將被打倒,舊中國必然要變?yōu)樾轮袊?《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3—324頁 舊中國變?yōu)樾轮袊€包含著國內舊的封建勢力和新的人民勢力之間的情況的變化。舊的封建地主階級將被打倒,由統(tǒng)治者變?yōu)楸唤y(tǒng)治者,這個階級也就會要逐步歸于消滅。人民則將在無產(chǎn)階級領導之下,由被統(tǒng)治者變?yōu)榻y(tǒng)治者。這時,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會起變化,由舊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變?yōu)樾碌拿裰鞯纳鐣?《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4頁 矛盾的兩方面,可能成為主導方面的基本上只有一個。如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有資產(chǎn)階級是主導方面;十月革命后的蘇聯(lián),只有無產(chǎn)階級是主導方面。中國民主革命在無產(chǎn)階級幼稚時代,只有資產(chǎn)階級是主導方面(同盟會);而在無產(chǎn)階級政治上覺悟了的時代,它就成了推動中國革命前進的主導方面。 《讀艾思奇編〈哲學選輯〉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378-379頁 統(tǒng)一物的兩個互相對立互相斗爭的側面,總有個主,有個次。……在一定的意義上,這可以比作原子里面的原子核和電子的關系。一個原子分兩部分,一部分叫原子核,一部分叫電子。原子核很小,可是很重。電子很輕,一個電子大約只有最輕的原子核的一千八百分之一。原子核也是可以分割的,不過結合得比較牢固。電子可有些“自由主義”了,可以跑掉幾個,又來幾個。原子核和電子的關系,也是對立統(tǒng)一,有主有次。 《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七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97頁 3.善于捉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捉住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蘇聯(lián)過渡期的主要矛盾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這個矛盾不斷發(fā)生的基礎是富農的存在。其他一切矛盾,都受這個主要矛盾所規(guī)定。只有由于工業(yè)化及農業(yè)社會化,才能將此主要矛盾解決,但有用內部力量解決此矛盾之可能。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69頁 中日民族矛盾的發(fā)展,在政治比重上,降低了國內階級間的矛盾和政治集團間的矛盾的地位,使它們變?yōu)榇我头牡臇|西。但是國內階級間的矛盾和政治集團間的矛盾本身依然存在著,并沒有減少或消滅。中國和日本以外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亦然。因此,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面前提出了下列的任務:適當?shù)卣{整國內國際在現(xiàn)時可能和必須調整的矛盾,使之適合于團結抗日的總任務。這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要求和平統(tǒng)一、民主政治、改良生活及與反對日本的外國進行談判種種方針之所由來。 《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254頁 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shù)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告訴我們的方法。列寧和斯大林研究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時候,列寧和斯大林研究蘇聯(lián)經(jīng)濟的時候,也告訴了這種方法。萬千的學問家和實行家,不懂得這種方法,結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2頁 不能把過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須把它們區(qū)別為主要的和次要的兩類,著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2頁 有句古語,“綱舉目張”。拿起綱,目才能張,綱就是主題。 《關于農業(yè)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五日、十一月四日),《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302頁 ●研究矛盾的各種不平衡的情況,是革命政黨正確決策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說不研究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沒有絕對地平衡發(fā)展的東西,我們必須反對平衡論,或均衡論。同時,這種具體的矛盾狀況,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發(fā)展過程中的變化,正是表現(xiàn)出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力量。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chǎn)黨人都應當注意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6-327頁 要有堅定的方向,不要動搖。要別人不動搖,就要自己首先不動搖。要看到問題的本質方面,要看到事物的主導或主流方面,這樣才能不動搖。事物的非本質方面,次要方面必須不忽略,必須去解決存在著的一切問題,但不應將這些看成事物的主流,迷惑了自己的方向。 《在中央農村工作部關于農業(yè)合作化運動最近情況簡報上寫的文字》(一九五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第229—230頁 (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1.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 對立的兩方面相互結合,并轉變到新的對立,即所謂相互滲透。 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這一對立關系的相互滲透。 游擊戰(zhàn)爭與正規(guī)戰(zhàn)爭,保存游擊性與克服游擊性;分配土地的土地私有與準備轉變?yōu)樯鐣髁x;共產(chǎn)黨的民族性與國際性;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戰(zhàn)爭與和平,和平與戰(zhàn)爭;同資產(chǎn)階級聯(lián)盟與克服資產(chǎn)階級的動搖叛變;共產(chǎn)黨同國民黨妥協(xié),正是加強共產(chǎn)黨的獨立性;軍隊的休息訓練,同時即是加強戰(zhàn)斗力;退卻與防御,同時即是準備進攻;良藥苦口,同時卻利于病;忠言逆耳,同時卻利于行;羊肉好吃,無奈燙得慌;玫瑰花兒可愛,刺多扎手;佳人卻可傾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都是互相滲透、互相轉變的對立。一切對立都是這樣的。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76—78頁 同一性、統(tǒng)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lián)結或互相合作,這些不同的名詞都是一個意思,說的是如下兩種情形:第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同一性。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7頁 原來矛盾著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沒有和它作對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試想一切矛盾著的事物或人們心中矛盾著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夠獨立地存在嗎?沒有生,死就不見;沒有死,生也不見。沒有上,無所謂下;沒有下,也無所謂上。沒有禍,無所謂福;沒有福,也無所謂禍。沒有順利,無所謂困難;沒有困難,也無所謂順利。沒有地主,就沒有佃農;沒有佃農,也就沒有地主。沒有資產(chǎn)階級,就沒有無產(chǎn)階級;沒有無產(chǎn)階級,也就沒有資產(chǎn)階級。沒有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就沒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沒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就沒有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一切對立的成分都是這樣,因一定的條件,一面互相對立,一面又互相聯(lián)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這種性質,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著的方面都因一定條件具備著不同一性,所以稱為矛盾。然而又具備著同一性,所以互相聯(lián)結。列寧所謂辯證法研究“對立怎樣能夠是同一的”,就是說的這種情形。怎樣能夠呢?因為互為存在的條件。這是同一性的第一種意義。 然而單說了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雙方之間有同一性,因而能夠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樣就夠了嗎?還不夠。事情不是矛盾雙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還在于矛盾著的事物的互相轉化。這就是說,事物內部矛盾著的兩方面,因為一定的條件而各向著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了去,向著它的對立方面所處的地位轉化了去。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種意義。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28頁 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lián)系著,不但在一定條件之下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而且在一定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0頁 所謂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說,我們所說的矛盾乃是現(xiàn)實的矛盾,具體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轉化也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神話中的許多變化,例如《山海經(jīng)》中所說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說的“羿射九日”,《西游記》中所說的孫悟空七十二變和《聊齋志異》中的許多鬼狐變人的故事等等,這種神話中所說的矛盾的互相變化,乃是無數(shù)復雜的現(xiàn)實矛盾的互相變化對于人們所引起的一種幼稚的、想像的、主觀幻想的變化,并不是具體的矛盾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的變化。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边@種神話中的(還有童話中的)千變萬化的故事,雖然因為它們想像出人們征服自然力等等,而能夠吸引人們的喜歡,并且最好的神話具有“永久的魅力”(馬克思),但神話并不是根據(jù)具體的矛盾之一定的條件而構成的,所以它們并不是現(xiàn)實之科學的反映。這就是說,神話或童話中矛盾構成的諸方面,并不是具體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茖W地反映現(xiàn)實變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為什么雞蛋能夠轉化為雞子,而石頭不能夠轉化為雞子呢?為什么戰(zhàn)爭與和平有同一性,而戰(zhàn)爭與石頭卻沒有同一性呢?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東西呢?沒有別的,就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條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就沒有任何的同一性。 為什么俄國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無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直接地聯(lián)系著,而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沒有直接地聯(lián)系于社會主義的革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 社終于失敗了呢?為什么蒙古和中亞細亞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會主義聯(lián)系了呢?為什么中國的革命可以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可以和社會主義直接聯(lián)系起來,不要再走西方國家的歷史老路,不要經(jīng)過一個資產(chǎn)階級專政的時期呢?沒有別的,都是由于當時的具體條件。一定的必要的條件具備了,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就發(fā)生一定的矛盾,而且這種或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轉化,否則,一切都不可能。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0—332頁 苦戰(zhàn)和休整的對立的統(tǒng)一,這是規(guī)律,而且是互相轉化的。沒有一種事情不是互相轉化的。急轉化為緩,緩轉化為急,勞轉化為逸,逸轉化為勞。苦戰(zhàn)和休整,也是如此。勞和逸、急和緩有同一性,苦戰(zhàn)和休整也有同一性。睡眠和起床也是對立的統(tǒng)一。試問,誰能擔保起床以后就不睡覺?反之,“久臥者思起”。睡眠轉化為起床,起床轉化為睡眠。開會走向反面,轉化為散會。只要一開會就包含著散會的因素,我們不能在成都開一萬年的會?!都t樓夢》里說:“千里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边@是真理。散會以后,問題積起來了,又轉化為開會。 《在成都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72—373頁 生產(chǎn)轉化為消費,消費轉化為生產(chǎn)。生產(chǎn)就是為了消費,生產(chǎn)不僅是為其他勞動者,生產(chǎn)者自己也是消費者。不吃飯,一點氣力沒有,不能生產(chǎn),吃了飯有了熱量,就可以多做工作。馬克思認為,生產(chǎn)就包含著消費,新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就是原材料的消費,機器的消耗,勞動力的消耗。生產(chǎn)與消費,建設與破壞,都是對立的統(tǒng)一,是互相轉化的。鞍鋼的生產(chǎn)就包含消費,幾十年就要更換設備。播種轉化為收獲,收獲轉化為播種。播種是消費種子,種子播下后,就向反面轉化,由種子變?yōu)檠砻纾院笫斋@,又得到新的種子。 要舉豐富的例子,搞幾十個、百把個例子,來說明對立的統(tǒng)一和互相轉化的概念,才能搞通思想,提高認識。 《在成都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73頁 春夏秋冬也是相互轉化的,春夏的因素就包含在秋冬中。生與死也是相互轉化的,生物轉化為死物,死物轉化為生物。我主張五十歲以上的人死了以后開慶祝會,因為人是非死不可的,沒有死就沒有生,這是自然規(guī)律。 蘇聯(lián)出版的《簡明哲學辭典》中有一條專內與我作對,它說生與死、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爭與和平相互轉化是不對的。那末究竟誰對?請問,生物不是由死物轉化來的,那是如何而來的呢?地球上原來只有無機物,以后才有有機物。有生命的物質都是氮、氫等十二種元素變成的,生物總是死物轉化而來的。 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也是相互轉化的,資產(chǎn)階級和工人階級、地主和農民的關系就是這樣。當然,我們這個壓迫者是對舊統(tǒng)治者階級而言的,而不是對老百姓講的。這是講階級專政,而不是講個人壓迫者。 戰(zhàn)爭轉化為和平,和平轉化為戰(zhàn)爭。和平是戰(zhàn)爭的反面,沒有打仗哪會有“和平”二字。三八線一打仗是戰(zhàn)爭,一停戰(zhàn)又是和平。戰(zhàn)爭是特殊形式的政治,是政治的繼續(xù),政治也是一種戰(zhàn)爭。 總而言之,量變轉化為質變,質變轉化為量變。歐洲教條主義濃厚,蘇聯(lián)因為有偉大的成就,就產(chǎn)生一些缺點,總是要轉化的?,F(xiàn)在我們講辯證法,將來也可能產(chǎn)生教條主義,思想僵化的現(xiàn)象可能發(fā)生。如果我們工業(yè)搞成世界第一,那時就可能翹尾巴,翹得像孫行者的尾巴那樣高,那時就可能轉變?yōu)槁浜蟆?《在成都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74頁 事物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之下通過斗爭同它的對方交換位置,向著它的對方的地位轉化的。 《對何其芳〈不怕鬼的故事〉序的修改和批語》(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9冊第427頁 2.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一切過程矛盾的運動,同一是相對的,斗爭是絕對的,這是任何過程如此。但因矛盾性質每個過程不同,內部構造每個過程不同,這種絕對性、統(tǒng)一性的表現(xiàn)方法因而各異,這是要明白的。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92―93頁 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則是絕對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2頁 對立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而對立的互相排除的斗爭則是絕對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3頁 前面我們曾經(jīng)說過,兩個相反的東西中間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夠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又能夠互相轉化,這是說的條件性,即是說在一定條件之下,矛盾的東西能夠統(tǒng)一起來,又能夠互相轉化;無此一定條件,就不能成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轉化。由于一定的條件才構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說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這里我們又說,矛盾的斗爭貫串于過程的始終,并使一過程向著他過程轉化,矛盾的斗爭無所不在,所以說矛盾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3頁 我們中國人常說:“相反相成?!本褪钦f相反的東西有同一性。這句話是辯證法的,是違反形而上學的?!跋喾础本褪钦f兩個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爭?!跋喑伞本褪钦f在一定條件之下兩個矛盾方面互相聯(lián)結起來,獲得了同一性。而斗爭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 在同一性中存在著斗爭性,在特殊性中存在著普遍性,在個性中存在著共性。拿列寧的話來說,叫做“在相對的東西里面有著絕對的東西”。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3頁 依一時說,統(tǒng)一是絕對的,斗爭是相對的;依永久說,統(tǒng)一是相對的,斗爭是絕對的。絕對謂占統(tǒng)治地位。 統(tǒng)一即事物的暫時安定。事物的安定在暫時是絕對的,在永久是相對的,這才是列寧“相對中有絕對”之意,不是什么“統(tǒng)一之絕對可能”。我們在一定時期內承認國家的絕對性(國家至上),而在整個歷史上又否認國家的絕對性(國家是暫時的)。 《讀艾思奇編〈哲學選輯〉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374頁 看電影,銀幕上那些人凈是那么活動,但是拿電影拷貝一看,每一小片都是不動的。《莊子》的《天下篇》說:“飛鳥之景,未嘗動也?!笔澜缟暇褪沁@樣一個辯證法:又動又不動。凈是不動沒有,凈是動也沒有。動是絕對的,靜是暫時的,有條件的。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過按事物的性質不同,矛盾的性質也就不同。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說來,對立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是相對的,對立的斗爭則是絕對的。這個規(guī)律,列寧講得很清楚。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13頁 3.矛盾斗爭有對抗和非對抗兩種形式,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 在矛盾的斗爭性的問題中,包含著對抗是什么的問題。我們回答道:對抗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斗爭的一切形式。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4頁 在人類歷史中,存在著階級的對抗,這是矛盾斗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無論在奴隸社會也好,封建社會也好,資本主義社會也好,互相矛盾著的兩階級,長期地并存于一個社會中,它們互相斗爭著,但要待兩階級的矛盾發(fā)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的時候,雙方才取外部對抗的形式,發(fā)展為革命。階級社會中,由和平向戰(zhàn)爭的轉化,也是如此。 炸彈在未爆炸的時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條件共居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的時候。待至新的條件(發(fā)火)出現(xiàn),才發(fā)生了爆炸。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沖突形式去解決舊矛盾產(chǎn)生新事物的現(xiàn)象,都有與此相仿佛的情形。 認識這種情形,極為重要。它使我們懂得,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會發(fā)展的飛躍,不能推翻反動的統(tǒng)治階級,而使人民獲得政權。共產(chǎn)黨人必須揭露反動派所謂社會革命是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等等欺騙的宣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社會革命論,使人民懂得,這不但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整個人類的歷史和蘇聯(lián)的勝利,都證明了這個科學的真理。 但是我們必須具體地研究各種矛盾斗爭的情況,不應當將上面所說的公式不適當?shù)靥自谝磺惺挛锏纳砩?。矛盾和斗爭是普遍的、絕對的,但是解決矛盾的方法,即斗爭的形式,則因矛盾的性質不同而不相同。有些矛盾具有公開的對抗性,有些矛盾則不是這樣。根據(jù)事物的具體發(fā)展,有些矛盾是由原來還非對抗性的,而發(fā)展成為對抗性的;也有些矛盾則由原來是對抗性的,而發(fā)展成為非對抗性的。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4-335頁 我們黨內許多同志的正確思想和陳獨秀、張國燾等人的錯誤思想的矛盾,在開始的時候也沒有表現(xiàn)為對抗的形式,但隨后就發(fā)展為對抗的了。目前我們黨內的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的矛盾,沒有表現(xiàn)為對抗的形式,如果犯錯誤的同志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那就不會發(fā)展為對抗性的東西。因此,黨一方面必須對于錯誤思想進行嚴肅的斗爭,另方面又必須充分地給犯錯誤的同志留有自己覺悟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過火的斗爭,顯然是不適當?shù)?。但如果犯錯誤的人堅持錯誤,并擴大下去,這種矛盾也就存在著發(fā)展為對抗性的東西的可能性。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5頁 經(jīng)濟上城市和鄉(xiāng)村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面(那里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治的城市殘酷地掠奪鄉(xiāng)村),在中國的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域里面(那里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買辦大資產(chǎn)階級所統(tǒng)治的城市極野蠻地掠奪鄉(xiāng)村),那是極其對抗的矛盾。但在社會主義國家里面,在我們的革命根據(jù)地里面,這種對抗的矛盾就變?yōu)榉菍沟拿埽數(shù)竭_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時候,這種矛盾就會消滅。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5—336頁 列寧說:“對抗和矛盾斷然不同。在社會主義下,對抗消滅了,矛盾存在著?!边@就是說,對抗只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處套用這個公式。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6頁 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調和的矛盾?只能說有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說有不可以調和的矛盾和可以調和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是沒落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沒落的,所以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是前進道路上的矛盾,…… 《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jié)選)》(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108頁 (六)質量互變規(guī)律和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1.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核心是對立統(tǒng)一 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其他范疇如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聯(lián)系、發(fā)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規(guī)律中予以說明。蓋所謂聯(lián)系就是諸對立物間在時間和空間中互相聯(lián)系,所謂發(fā)展就是諸對立物斗爭的結果。至于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應與現(xiàn)象本質、形式內容等等,在核心規(guī)律的指導下予以說明。舊哲學傳下來的幾個規(guī)律并列的方法不妥,這在列寧已基本上解決了,我們的任務是加以解釋和發(fā)揮。至于各種范疇(可以有十幾種),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對立統(tǒng)一去說明。 《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一九六三年——一九六五年),《毛澤東文集》第8卷第326-327頁 2.質量互變規(guī)律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 過程有質的一方面,還有量的一方面。 世無無量之物。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50頁 量與質是同時存在(非分割的),同時發(fā)展,二者是統(tǒng)一的。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50—51頁 認識質量聯(lián)結不可分,認識量的發(fā)展之特性是最要任務之一。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52頁 量也是客觀的,量的概念是現(xiàn)象本身所具有的那些數(shù)量關系在人的意識上的反映??茖W的研究,不但在質的區(qū)別上,也應從量的復雜性上去認識它。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85頁 一定的特殊的質必具有一定的特殊的量,單純的質和量是沒有的。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85頁 胸中有“數(shù)”。這是說,對情況和問題一定要注意到它們的數(shù)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數(shù)量的分析。任何質量都表現(xiàn)為一定的數(shù)量,沒有數(shù)量也就沒有質量。我們有許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數(shù)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統(tǒng)計、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決定事物質量的數(shù)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無“數(shù)”,結果就不能不犯錯誤。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三日),《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4卷第1442頁 ●質變決定量變,量變促進質變;質變是飛躍 質在過程各階段中起變化,規(guī)定著量也起變化。 量的變化也促進質的變化。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51—52頁 新質規(guī)定了新量的發(fā)展。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53頁 因為量的變化產(chǎn)生了質的變化,反過來質的變化又產(chǎn)生了量的變化。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55頁 不但過程而且階段,凡有質的變化就是飛躍。 《讀西洛可夫、愛森堡等著李達、雷仲堅譯〈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中譯本第三版)一書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61頁 與過程同一的直接的定性是質,量是過程的定性,但非與過程直接同一的,而是在某一一定時期內對過程無關重要的、外在的定性。量雖增減,質仍不變。但在一定的瞬間以后,事情就生變化,量的改變促成質的改變。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84頁 事物之量的變化是在與他相適應的一定的質的基礎上才發(fā)生的,在一定時期內質限制量之發(fā)展。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86頁 量的變化是以質的定性為基礎而受其限制的,但同時量的變化又反過來影響于質。這即是說,受一定的質規(guī)定的事物,只在某一瞬間以前是這樣,等到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質的限度和一定的界限時,量就要求質的變化。同時這一變化,也是由質到量的變化。舊質一消滅,新量就向前發(fā)展了。 只有經(jīng)過量的變化才能發(fā)生質的變化。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86―187頁 量的變化,在一定限度內,帶著同質事物不斷增長的性質。即是說在一定限度內,量雖變化,該事物仍為該事物。只有在一定階段內,在一定條件下,量的發(fā)展才能求質的變化,事物此時就失去舊質而變到新質事物。這種質的變化過程同量的變化過程相反,量是漸漸的變,質是跳躍的變。 《讀米丁等著沈志遠譯〈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 (上冊)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188―189頁 無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采取兩種狀態(tài),相對地靜止的狀態(tài)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tài)。兩種狀態(tài)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著的因素互相斗爭所引起的。當著事物的運動在第一種狀態(tài)的時候,它只有數(shù)量的變化,沒有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好似靜止的面貌。當著事物的運動在第二種狀態(tài)的時候,它已由第一種狀態(tài)中的數(shù)量的變化達到了某一個最高點,引起了統(tǒng)一物的分解,發(fā)生了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顯著地變化的面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統(tǒng)一、團結、聯(lián)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狀態(tài)中所顯現(xiàn)的面貌。而統(tǒng)一物的分解,團結、聯(lián)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狀態(tài)的破壞,變到相反的狀態(tài),便都是事物在質變狀態(tài)中、在一種過程過渡到他種過程的變化中所顯現(xiàn)的面貌。事物總是不斷地由第一種狀態(tài)轉化為第二種狀態(tài),而矛盾的斗爭則存在于兩種狀態(tài)中,并經(jīng)過第二種狀態(tài)而達到矛盾的解決。 《矛盾論》(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1卷第332—333頁 質為矛盾的統(tǒng)治方面所規(guī)定,質變即矛盾的被統(tǒng)治方面轉變?yōu)榻y(tǒng)治方面。 《讀艾思奇編〈哲學選輯〉 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369頁 新質就是同舊質的矛盾方面相反對的矛盾方面所規(guī)定的質,這種反對方面的量變到了最大限度,就引起整個過程的質變。 《讀艾思奇編〈哲學選輯〉一書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澤東哲學批注集》第369頁 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chǎn)主義是一場斗爭,是一個革命。進到共產(chǎn)主義時代了,又一定會有很多很多的發(fā)展階段。從這個階段到那個階段的關系,必然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關系。各種突變、飛躍都是一種革命,都要通過斗爭,“無沖突論”是形而上學的。 《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一九五八年一月),《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352頁